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2434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 2.docx

四上第四单元导学案2

第一课时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题

口算乘法

授课

时间

设计

教师

王艳存

学习

目标

1、学习并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经历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在运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对于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性。

学习

重点

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

难点

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法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前

准备

白板

导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说出划线两题的算法。

30×4=700×8=6×50=5×800=25×4=

7×300=80×6=12×3=60×40=130×30=

提问:

最后一题你会算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类型题的口算方法.

出示课题:

口算乘法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p46内容,

根据第一幅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让学生独立口算。

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2、根据第二幅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提问: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该怎样列式?

160×3这个算式怎么算?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再向全班汇报)

3、对比16×3=与160×3=两个算式,从16和160的关系中,你能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吗?

4、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你会计算吗?

16×30=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1、小组交流16×3=不同的口算方法。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160×3的算法。

3、归纳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用一位数分别同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乘,然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四、巩固检测,反馈矫正

1、p46页做一做

2、p47页练习六1-3题

3、400×30这个算式怎么算?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再向全班汇报)

①4个百×3=12个百,4个百×30=120个百,就是12000。

②400×3=1200,1200×10=12000.

③因为40×30=1200,所以400×30=12000.

④因为4×3=12,40×3=120,400×3=1200,所以400×30=12000。

⑤4×3=12,12×1000=12000。

……

4、试算,并说出是怎样算的。

500×30800×2040×60012×400800×50

(4)讨论:

800×50的积的末尾为什么不是3个0而是4个0。

你觉得哪种算法更为简便?

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

的还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本节课所讲的新知识做铺垫。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独立思考,小组间交流。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学生说想法)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题

笔算乘法

授课

时间

设计

教师

王艳存

学习

目标

1、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准确率。

学习

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学习

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法

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练习

课前

准备

课件

导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口算。

16×4230×419×3180×4

140×324×5210×5136×32

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很快就可以算出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位数、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口算就不那么容易了,就要用笔算求得结果。

今天,我们学习笔算乘法。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自学p47例1,独立列式

2、请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3、尝试计算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4、思考145×12。

5、说一说计算过程。

应说以下几点: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

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同时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四、巩固检测,反馈矫正

1、两个因数分别是72和8,积是多少?

如果把因数8改成80,800,积分别是多少?

你有什么发现?

2、比一比看谁做的对。

322145679

×24×27×13

3、列式计算

(1)123的35倍是多少?

(2)13个451相加得多少?

4、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3)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五、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

的还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本节课所讲的新知识做铺垫。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独立思考,小组间交流。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学生说想法)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题

笔算乘法的练习

授课

时间

设计

教师

王艳存

学习

目标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2、正确解答应用题。

学习

重点

正确解答应用题。

学习

难点

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教法

学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课前

准备

白板

导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34×16246×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2、口算:

14×725×3160×523×100

60×7021×30018×50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

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问:

怎样列式,表示什么?

5天时间有几分钟?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合作探究、归纳展示笔算乘法的方法:

114×59=6726(分钟)

114

×59

60×24×5=7200

7200>6726

问:

59114

×114和×59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59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

114

×59

笔算时比较简便。

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四、巩固检测,反馈矫正

1、笔算下面各题

183×1524×13537×11111×258

★注意试着找出划线题目的规律,并用规律直接口算出计算下面各题:

15×1113×3314×4415×77

2、学校要为运动员添置服装,其中上衣每件126元,裤子每条88元,如果添置12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3、小明每分钟打字110个,从10时到10时25分,他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到10时35分他能完成4000字的打字任务吗?

 

五、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

的还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先独立思考,小组间交流。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学生说想法)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题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授课

时间

设计

教师

王艳存

学习

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

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学习

难点

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的算理。

教法

学法

自主探究、练习

课前

准备

导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8×5= 908×4= 400×50=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160×30= 问: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优化方法:

竖式计算时,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3、106×30= 自己试着计算

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可以直接加上个位进上的数)计算时怎样书写竖式更简便?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1、160×30= 问: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优化方法:

竖式计算时,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四、巩固检测,反馈矫正

1、口算练习

练习八第一题

2、计算

 

3、请写出400×230的简便的竖式计算?

4、解决生活问题

(1)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8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大象20天吗?

(2)如果一个城市有50万户家庭,每个家庭每年所用易拉罐的数量是60个,假如全部回收,这个城市1年能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五、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

的还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独立思考,小组间交流。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学生说想法)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题

练习课

授课

时间

设计

教师

王艳存

学习

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学习

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学习

难点

提高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法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前

准备

班班通

导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课本第49页的第7题。

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

(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

(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50页的第8题。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

708640

×25×12

3540128

141664

177007680

(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

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合作探究、归纳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四、巩固检测,反馈矫正

1、课文第50页的第9、10两题。

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

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

过程要求:

(1)列出原算式:

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2、课文第63页的第11题。

第11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

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解题过程要求做到: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回答:

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

★3、根据85×32=272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85×64=      85×16=      85×8=    85×320=

★4、已知A×B=380,如果A扩大3倍,则积是(   );如果B缩小5倍,则积是(    )。

★5、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是80千米/小时,用了5小时,返回时只用4小时,这辆汽车返回时速度是多少?

五、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

的还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授课

时间

设计

教师

王艳存

学习

目标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推理能力。

学习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法

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

准备

课件

导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学校开表彰会,需要一些文具盒作奖品,如果每个文具盒6元,买2个需要多少元钱?

买20个,200个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算式及结果。

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是什么规律呢?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同学们的计算能力非常强,能快速口算这些题吗?

6×2=1280×4=320

6×20=12040×4=160

6×200=120020×4=80

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

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谁来介绍这组算式你接下去怎样写的?

学生说出自己写的第一组算式,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

你们写得这么正确,一定发现这组算式的规律,谁再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组算式的特点?

(3)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会怎样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

学生写出后汇报。

如果一个因数乘30?

如果乘100呢?

(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之乘几。

(5)你一定也能发现第二组算式的特点?

谁来说说?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同学们来查一查你写的算式。

我们已经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随之除以几。

你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1、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时,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0除外)

四、巩固检测,反馈矫正

1、算一算,想一想。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18÷2)×(24×2)=(18×2)×(24÷2)=

2、运用规律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3、观察这两组题,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渗透两个因数都变时积的变化规律)

3×10=306×20=12012×40=480

8×20=1604×10=402×5=10

五、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

的还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本节课所讲的新知识做铺垫。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独立思考,小组间交流。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学生说想法)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题

价格问题

授课

时间

设计

教师

王艳存

学习

目标

1、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学习

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学习

难点

培养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

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课前

准备

课件

导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口算

60×40300×2080×90500×3030×5080×60200×20300×6012×5028×50

2、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7844572802397104129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计算不需要算出准确的结果来,而只需要估算一下大致的结果,这就是估算。

板书课题:

乘法的估算。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知识准备:

19×18≈32×53≈41×30≈

42×21≈28×40≈12×9≈

小组内交流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2、自学p60页例5

(1)读懂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

(2)学生独立学生列式:

49×104≈寻找估算方法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小组内讨论:

谁的估算好一些?

为什么?

1、学生独立估算,算好后,反馈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

49×104≈5000(元)方法二:

49×104≈5500(元)

  ↓  ↓↓  ↓

   50 10050 110

方法三:

49×104≈4500(元)方法四:

49×104≈5250(元)

  ↓ ↓ ↓ ↓

   45 10050 105

1、讨论、比较。

师: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认为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更符合实际需要?

为什么?

生:

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但要引导学生符合实际情况,在此题中要估大些,才是合适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估算?

师:

同学们都各有自己的想法,这很不错。

但是,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今天的这种情况,我们要把两个因数估大一点才行,因为估小了所带的钱就不够用了。

所以方法二的估算方法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计算也比较方便。

四、巩固检测,反馈矫正

1、P60的“做一做

2、估算:

223×18≈

(1)把223看作,把18看作,×==所以223×18≈

(2)把223看作,把18看作,×==所以223×18≈

(3)把223看作,把18看作,×==所以223×18≈

3、估算:

98×22≈317×21≈

4、49小学有学生612人,全区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区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五、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

的还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本节课所讲的新知识做铺垫。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独立思考,小组间交流。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学生说想法)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题

行程问题应用题

授课

时间

设计

教师

王艳存

学习

目标

2、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行程问题在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数量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