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7886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docx

北京储值卡调研报告

北京市储值卡发展调研报告

前言:

根据储值卡的使用范围,我们将储值卡分为两大类,一是单一用途储值卡,即由商家自身发行的用于本商户刷卡消费的储值卡。

二是多用途储值卡,即由独立于商家、银行的第三方机构发行的,可以跨商户、跨行业,甚至跨地区刷卡消费的储值卡。

多用途储值卡具有“被广泛接纳的购买力”,与货币非常近似。

随着发卡规摸的不断扩大,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支付体系和实体经济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电子支付技术和电子支付渠道的发展,能够在众多商户或行业内通用、可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储值卡异军突起,POS刷卡交易量不断上升,并对正常的银行卡交易产生了较强的“挤出”效应。

在至今管理仍处于空白的情况下,储值卡发卡主体缺乏规范、卡存资金管理漏洞较多、发卡责任无人承担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通过对北京及国内储值卡的实践和国际经验的分析,我们认为储值卡不仅仅是持卡人实现便捷支付、商户锁定客户和促销的工具,它本身还有着更深刻的经济内涵和法律内涵。

本文首先介绍了北京市储值卡的发展情况,并阐述了我们对储值卡的最新理解。

据此我们对目前储值卡市场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北京市储值卡的基本情况

(一)单用途储值卡

单用途储值卡大多由发卡机构的内部机构负责发行和管理,发卡是发卡机构增加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项目或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发卡所获收益不是发行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

单用途储值卡分为一次性充值卡与多次使用可重复充值的储值卡。

目前北京市有以下几类单位发行单用途储值卡。

1、电信部门

为方便用户缴纳电话费用,北京市通信公司、联通北京分公司、北京移动等电信企业都推出了电话充值卡,大部分的个人电信业务交费可以使用充值卡完成。

如通信公司的消费者可以利用这一张卡,发行储纳固定电话、小灵通和ADSL的业务费。

北京通信旗下600万固定电话用户可以通过固定电话充值卡进行充值缴费,上百万的小灵通同样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相关业务的续费及缴费充值。

充值卡具有方便、快捷和功能多样的特点。

2、公用事业单位

北京地区提供公用事业性服务的单位,如北京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为方便客户缴纳公用事业费,都相继推出了储值卡,消费者可以持卡到发卡机构或银行充值,用以缴纳公用事业费。

如北京供电公司与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合作,推出了基于自助手段的24小时买电业务。

客户选择在银行购电时,通过电力公司发行的电卡,可随时插入银行的综合查询终端实时买电,还可随时查询购电量及购电金额。

如果是密写储值卡用户,还可以直接伤亡通过指定的IC卡读写器在家中完成购电操作。

3、各大商场

北京地区各大商场为锁定客户群,方便消费者在客户商场购物,单独或与商业银行联合,向消费者,特别是向团购单位,发行储值卡,如北京万方西单商场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储值型会员卡;中友百货大楼发行的“中友折扣返还卡”;崇光SOGO发行的“SOGO一卡通”。

除此以外,建行曾经与安贞华联、深发与易初莲花推出的联名卡,都具有定向消费性质,只能在专用的POS上刷卡消费。

联名卡是依托商业银行发行的借记卡的附属产品。

如易初莲花与深圳发展银行发行的联名卡是以借记卡为依托设立的。

按照有关规定,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可申办99张借记卡,易初莲花为员工在深发展申办借记卡;深发展在本行大机系统开办借记卡后,限定该卡不能提取现金,只能用于在易初莲花购物。

易初莲花随后将联名卡以各种面值出售给消费者。

消费者利用深发展摆放在易初莲花的专用POS刷卡消费,扣减账户余额。

目前,由银行与商户合作发行的联名卡基本上已经停止发行。

(4)学校及部分单位

为了加强学校后勤系统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后勤的运营效率,北京的各大高校以及部分人员较多的科研机构和单位在食堂和澡堂都推行了仅能在本校和本单位使用的储值卡,这种储值卡是可以反复充值的,卡片受理则采用与储值卡配套的专用刷卡设备。

单用途储值卡大多数采用的是封闭式的运行体系,即发卡对象有特定的主体;卡片的使用限定在特定范围;卡片的受理也采用特定的刷卡设备。

因此,对社会的影响较小。

(二)多用途储值卡

北京市市面上的多用途储值卡有很多品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多用途储值卡是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市政交通一卡通卡,这两种多用途储值卡市场份额较大、发卡量较多、使用范围较广。

对他们的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

(1)历史渊源:

在贷记卡的发展还不普遍的情况下,为了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内需的要求,2001年5月,原来的商委、中行北分、北京资和信担保有限公司共同签发《关于联合开展北京市消费信贷活动的意见》,联合推广消费信贷业务。

2001年11月北京市资和信担保有限公司推出“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该卡既可以做消费信贷记录卡,又具有通用积分储值卡的功能。

业务开展初期,“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被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指定为信用额度记录凭证,它依附于中国银行长城信用卡或长城电子借记卡,由原来的商委(现北京市商务局)监制,北京资和信咨询公司负责发行管理。

2002年,该卡发行了1万张,授信额度为1亿元,实际消费3000万元。

由于业务发展形势良好,2003年,原来的商委致函中行北分并获得同意,将消费信贷的发放人群进行了扩大,并扩展了装修、建材、通讯等三个消费信贷领域,特约商户达到了100多户。

随着各银行贷记卡的推出,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所推行的消费信贷业务逐渐萎缩,商委随之停止了对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的监制。

该卡作为消费信贷记录卡的功能逐渐萎缩,但是该卡所具有的通用积分储值卡功能则意外的受到市场青睐,在保留原有使用范围的基础上,该卡逐渐脱离中行的长城信用卡和借记卡,成为独立的多用途储值卡,该卡可以使用的商户已经达到了100多户。

(2)发行机构和发卡种类。

北京市资和信担保有限公司,发行的多用途储值卡就一种,即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

   (3)发行途径和清算方式。

北京资和信担保有限公司拥有发行储值卡所必须的整套设备,包括制卡设备、集成现金收付系统和理财系统的集成设备。

制卡、充值和回收,系统管理、财务运作、资金的清算等全部由资和信公司独立操作完成。

在发卡方面采取自身主发,其他商户发行少量的原则。

在交易处理方面,资和信依托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POS系统完成刷卡交易和资金清算。

   (4)发行面额、发行量及对业务经营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的发行面额普遍不大,基本在1,000元以下。

如果客户需要,面额高达10,000元的储值卡也可发行。

尽管面额不大,但发行总量却不可小视,以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首次发行30万张、平均每张卡存金额500元计算,充值金额高达1.5亿元,而现今的发行规模则远远高于这个水平,据估计其年发卡销售额已达30多亿元。

   (5)购买客户、购买用途和使用范围。

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的主要购买客户群是企业和单位,用途是单位职工福利和馈赠。

该卡指定的商户涉及商场、教育机构、餐饮、装修、建材、通讯、医学美容、车辆保险保费分缴业务、IT产品等行业领域。

这些商户均安装了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POS机,POS机的程序进行过升级改造,收银员在受理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时将采用POS机上专用的操作页面。

  2、市政交通一卡通卡;

(1)历史渊源:

“一卡通”公司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数字北京”,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在城市技术和管理领域应用的号召下,根据信息产业部国家金卡办提出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造、统一发卡、统一管理"和建设部提出的“一卡多用、统一发卡”的原则于2000年10月正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

其股东构成为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占38%股份,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占33%股份,北京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占14%股份,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5%股份,北京华讯集团占5%股份,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占5%股份。

该公司获得北京市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负责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的投资建设和管理。

(2)发行机构和发卡种类。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发行的市政交通一卡通卡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卡内芯片具有数据储存和运算能力。

卡片采用国家建设部统一的密钥系统,实现了“一卡一密”。

目前已发行了普通卡、定值卡、纪念卡、个性化卡、学生卡和带有中信实业银行磁条的联名卡等类型。

其中普通卡,不记名、不挂失。

(3)发行途径和清算方式。

经北京市政府授权,一卡通公司特许经营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智能卡的制作、发售、结算及系统投资和管理。

同时获北京市政府授权拥有北京市建设事业IC卡城市主密钥的经营、管理和使用权。

一卡通公司已建成了2000个发卡充值网点,布设在城铁13号线各车站、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部分农业银行、邮政报刊厅、邮政储蓄营业厅、超市以及社区服务站等。

(4)发行面额、发行量及对业务经营的影响。

卡内最高储值1000元;陆续在公交巴士、地铁、出租车、停车场、高速路收费及市政领域中应用。

截止到2007年12月底底共销售一卡通1500万张,并已建成了2000个发卡充值网点。

(5)购买客户、购买用途和使用范围。

(1)个人购买。

乘车IC卡、电话储值卡的购买者一般是个人消费者。

在诸如健身、美容、洗车等服务行业,储值消费有一定的折扣,因此这些行业的储值卡往往有相对固定的个人消费群体。

此外,因消费折扣和其他个人需要,也有一些个人购买零售商户发行的储值卡。

(2)机构购买。

机构购买的储值卡主要是零售商户发行的代币购物卡,主要用于单位职工福利,也有用于馈赠。

“市政交通一卡通”是“数字北京”的重点工程之一,首先要实现包括公交、地铁、城市铁路、出租车、高速路、停车场在内的一卡通行。

其次,“一卡通”还将不断扩展“通行”范围,逐步实现市政公用事业、水电气热、小区管理和公园景点门票收费等IC卡管理。

多用途储值卡的使用范围很广,具有“被广泛接纳的购买力”,与货币非常近似。

因此影响较大,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二、国外储值卡的现状

储值卡在国外的存在较为普遍,并成为了小额支付领域的重要工具。

以下首先考察美国、日本、香港和台湾的情况。

1、美国

在美国,储值卡分为四类,即封闭式储值卡、半封闭式储值卡、半开放式储值卡和开放式储值卡。

封闭式储值卡是指商户自身发行仅用于本商户刷卡消费的储值卡;半开放式储值卡则是指由第三方机构发行、可用于一系列商户或行业的储值卡;半开放式储值卡则是指第三方机构发行、基于卡组织网络可以联网通用并可以在所有银行卡特约商户使用的储值卡;开放式储值卡的功能与半开放式储值卡基本相同,就是多了一个可以从ATM机提现的功能。

这些储值卡主要包括礼品卡、旅游卡和薪水卡。

美国储值卡在90年代已经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2003年夏季,美国有超过170亿美圆的销售额是通过礼品卡(储值卡)支付的,这约占社会零售总额的8%。

国际卡组织对储值卡的发展前景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万事达和VISA都估计储值卡的市场规模可以超过2万亿美圆,这其中包括商户对商户、消费者对消费者和政府对消费者的交易。

储值卡的崛起正在迅速的取代纸质支付工具,包括礼券、旅行支票和普通支票。

此外,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新的储值卡宣告诞生。

星巴克咖啡、BARNSANDNOBLE、HomeDept、HEB商场等众多商户都在发行封闭式储值卡。

这些卡通常直接从零售店里购买,而且,与信用卡和借记卡不同,这些卡不在卡上凸印持卡人的姓名,一般按照固定的面值发售(例如25美圆、50美圆或100美圆),不可以反复充值。

与礼品券的功用非常相似。

星巴克咖啡03年发行的一种封闭式储值卡,已经售出了1800万美圆的这种卡片,而且使用该卡刷卡消费的金额占星巴克零售店销售额的10%。

发行储值卡对于无限增加商户销售额以及简化找零手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日本

日本工商业发达,特别在百货业、服务业中“预付式证卡”的发行和使用非常普遍。

常见的有商品券、赠券、文具券、米券、JR车票购买卡、电话磁卡、啤酒券、清酒券等等。

由于这些券卡大都标明面值或物品数量,可以流通,接近于国内“代币购物券”的概念。

日本对预付式证票有着严格而明确的定义。

根据《预付式证票规制法》第二条第一项之规定,预付式证票是指记载有金额或物品数量或用电磁的方法记录金额或物品数量的证票。

这个定义显然将电子卡也包括在内,有利于对电子预付产品的管理。

同时,法律又对所规制证票的范围采用举例排除的方法进行界定,首先明确规定不受法律规制的预付证票有:

①乘车券、乘船券、航空券②设施或场所的入场券④特定设施或场所的使用者能够通常使用的就餐券⑤使用期间在六个月以内的证票;然后又规定了不适用本法的证票:

①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发行的证票②基于特别法律而设立的法人等发行的证票(高速公路卡、地铁卡等)③专门对发行者本身的从业人员内部发行的证票④《割赋贩卖法》或其他法律已经规定被保全的证票⑤商行为中仅用于交易而不预定向消费者转卖的票证(如印花)⑥其他如日银券、印花税票、邮票、高尔夫会员权证、POS卡、具有确认本人身份手段的票证等自身没有价值的证票。

《预付式证票规制法》将预付式证票按发行和兑现方式分为两大类:

自家发行型和第三者发行型。

由于两者的使用流程的显著差别,法律分别对两者有着不同的规定。

所谓自家发行型预付式证票,是指仅能在发行者(包括与发行者有亲子关系等亲密关系者)处使用的预付式证票。

使用范围较小。

也称为“本公司型”或“二当事者型”。

所谓第三者发行型预付式证票,是指可以在发行者以外的商品、服务等的提供者处使用的预付式证票。

也称为“斡旋型”或“三当事者型”。

其适用范围不象自家型那样单一,而是发行者与多家商品或服务提供者签订契约,此种情况下销售收入往往全归发行者所有,只是在消费者使用证票后发行者承担支付货款的义务。

当然此前的现金支配收益也归发行者所有。

具体的流程如图。

  

3、香港和台湾

香港各类机构发行的储值卡品种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香港地铁八达通卡,该卡是一张可以反复充值的储值卡,发行量达到了***张。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该卡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宽。

台湾的储值卡发行主体必须是银行,并且有很多限制性规定,对原有储值卡运营模式的盈利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储值卡的发行比较规范。

三、对多用途储值卡的再认识

通过对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的分析,我们对多用途储值卡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多用途储值卡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商业模式。

多用途储值卡的推行涉及商户的关系管理、储值卡发行、收单、交易处理、清算、结算、售后服务、监控风险等多个业务处理环节,需要很多角色的参与,这些角色包括发卡机构、收单机构、特约商户、银行及其他专业化机构。

发卡机构既可以独立完成全部的制卡、发卡、收单、交易处理、售后服务、监控风险等处理环节。

也可以将这些业务处理环节的一项和多项工作交由其他机构处理,但并不改变发卡机构作为发卡责任承担主体的身份。

当储值卡发生短款、差错交易、商户拒绝受理时,发卡机构要承担全部的发卡责任。

持卡人有权向发卡机构部分或全部追偿。

当非银行机构成为发卡机构时,它必然将交易结算委托给一家银行来进行,银行没有作为收单主体签订收单协议,只从事交易资金的结算。

同时,储值卡需要使用的POS机具,也可以委托收单机构提供,收单机构或专业化服务公司接受发卡机构的委托,从事储值卡的收单工作甚至其他更多的工作,比如开拓商户和代理签约、POS机具的布放和改造升级。

储值卡的交易处理与普通银行卡的交易处理一样重要,要实现储值卡的受理,发卡机构必须投资一个高效的交易处理系统或者找到一家专业处理机构代为处理。

由于储值卡业务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更在存在交易处理商时,发卡机构可以将交易处理外包给交易处理商,必须投资建设交易处理系统。

但是,储值卡业务具有不明确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单一的储值卡交易处理系统的投资与储值卡的收益相比微乎其微,因此在实践中,发卡机构更加倾向于自己投资交易处理系统。

 

 

储值卡商业模式的参与主体示意图

(二)多用途储值卡往往有独立的业务和资金处理系统

发行多用途储值卡的机构为满足业务管理与资金清算的需要,开发了用于发行、充值、消费、手续费核算等中央清算系统。

系统负责每日将发卡业务、充值业务、刷卡业务、清算交易进行清分、结算,包括将数据按照单位等进行清分、统计,更新各类统计表,计算手续费用,然后由报表子系统生成各种报表、结算单据。

(1)发行机构发行储值卡时,由发卡机构清算系统为客户以卡号开立账户,设立储值额度。

发行代理点将资金划拨至发卡机构指定存款账户。

(2)客户刷卡消费时,提供刷卡消费的企业向发卡机构进行数据上传,由发卡机构清算系统处理数据,生成报表,按照合作协议规定每日划拨款项至提供商品或劳务企业的指定账户。

多用途储值卡的资金清算一般是通过商业银行完成的。

发卡机构与银行签订资金清算协议,并负责每日交易数据的处理,委托银行实现与参与企业的资金划拨。

(3)客户充值(可充值的多用途储值卡)

代理充值点每日日终时,向中央清算系统发送充值数据,清算系统接收数据将充值额度储存到该账户中。

充值点将资金划至发卡机构指定的银行存款账户。

(4)手续费核算

这里的手续费核算是指发卡机构委托其他机构代理发卡的手续费。

发卡机构与银行以及代理单位及其下设的充值网点进行资金清算时,采取收支两条线的做法向充值点支付手续费。

由一级代理单位与发卡机构进行数据对账后,将资金汇总划拨至发卡机构指定账户。

(三)多用途储值卡是一个具有巨大利益的商业模式:

储值卡发行机构可以获得的收益包括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商户的折扣(可能以商户刷卡交易手续费的形式体现)、持卡人购卡的押金、持卡人购卡手续费、睡眠卡管理费以及残值收入。

除了以上这些收益,发卡机构可以获得手续费还包括对服务收费以及收取罚金的形式获取的收益。

例如发卡机构要收取的每月的使用费、挂失费、超限费、争议处理费。

发卡机构为储值卡业务付出的成本主要是购置制卡和发卡设备、集成现金收付系统,交易处理系统(包括交易和清分)。

这些成本大都是一次性的固定投资,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这些固定成本可以被不断摊薄。

总的来说,在形成规模效益以后,储值卡业务的收入将远远大于支出,它是一个具有巨大利益的商业模式。

沉淀资金的使用权或利息收入。

这是对发行主体最具有诱惑力的地方。

储值卡的商业模式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规模越大,收益越高。

发卡机构在扩大储值卡发行规模的同时,沉淀资金越来越多。

作为非银行的发行机构,其本身追求利润的冲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会将沉淀资金挪作它用。

如果发行主体的风险意识较高,不挪用沉淀资金,则它将获得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

储值卡的发行费用和商户折扣。

这是发行主体最主要的收益来源。

对于储值卡的发行费用,一般采用两种形式收取,一是持卡人购卡的押金,即按照每张卡收取一定数额的押金。

例如北京的市政交通一卡通每张卡片向持卡人收取30元押金,以发行10万张计算,可以沉淀资金3000万元。

二是持卡人购卡的手续费。

根据储值卡的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例如资和信发行的中银消费信贷记录卡,就要向购卡人收取3%的手续费。

商户折扣是储值卡发行主体收入来源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发行主体为商户带来了销售收入的增长,因此基于对销售收入增长的回报,商户一般都会按照刷卡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向发卡机构支付费用。

储值卡业务模式中,发卡机构和商户之间采取的是转帐结算,在发卡机构与商户结算刷卡金额时,发卡机构只需要将扣除折扣后的余额支付给商户即可。

储值卡的残值收入。

这也是储值卡发行主体能够获得的最重要的收益。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残值收入处置的具体管理办法,通常情况下,发卡机构会采取收取睡眠帐户管理费的方式,将连续一段时间没有使用的储值卡内的残值收归发卡机构所有。

可能对储值卡收取的各项费用。

随着多用途储值卡应用行业和使用地域的不断扩展,发卡机构服务的不断提高,卡本身的吸引力在不断加强。

发卡机构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可能对持卡人收取以下一些费用:

每月的使用费、挂失费、超限费、争议处理费等等。

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发行机构光从购卡人和商户那里获得6%的收益,假设发行机构发售了1亿元,则获得的收益就有600万元。

收入和成本的对比,加上事实上有限的使用范围使储值卡对欺诈风险绝缘,决定了多用途储值卡是一个具有巨大利润的产品。

(四)多用途储值卡发卡主体负有严格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知道目前的银行卡对持卡人负担着严格的责任和义务,例如银行卡交易后的服务责任,包括对账、查询、调单、差错处理、争议处理、退货处理等义务。

同时,发卡机构还要根据持卡人的需求提供邮寄帐单、电话查询、网站查询等服务。

还有,在银行卡遗失或被盗的时候,如果持卡人能够及时向发卡行报告情况并挂失,则挂失后发生的损失将由发卡机构承担。

根据美联储公布的条款,持卡人如果对一笔信用卡交易有争议,例如不承认做了这笔交易,或者收到了与透支交易相关的货物或服务,但有争议,那么发卡机构必须调查持卡人的争议交易,并且从他或她的消费记录中删除,这样做直到争议得到解决。

如果在客人的帮助下解决了争议,商户要将该笔交易的资金退回给卡组织。

虽然储值卡大多是不记名、不挂失,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相比银行卡的这些责任和义务来说要小得多,但是这并不代表储值卡就不需要承担责任。

持卡人的追索权利是多用途储值卡发卡主体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持卡人所持储值卡在受到商户拒绝受理,储值卡不能使用的情况下,持卡人有权要求退卡并追索卡存资金。

对于记名的多用途储值卡,发卡机构还需要提供挂失和查询服务,甚至邮寄挂号信的通知服务,这些责任和义务都将大大增加储值卡的运营成本,有可能使原来的盈利状态转为微利和亏损。

(五)当前的多用途储值卡业务模式存在较大风险。

储值卡业务的风险。

储值卡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支付保证风险,发卡机构要向商户保证及时足够支付刷卡交易金额。

二是受理风险,发卡机构要保证在商户拒绝受理的情况下,对持卡人承担偿还责任。

三是发卡机构自身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内控风险和信誉风险。

从实务操作来看,发卡沉淀资金的管理上容易出现的内控风险会引发支付保证风险,这是储值卡业务中是最主要的风险。

非银行发卡机构的支付保证风险。

支付保证风险是发卡机构不及时向商户付款或挪用发卡充值资金的可能性。

非银行发卡机构的支付保证风险明显高于银行,当银行作为储值卡发卡机构时,发卡银行通过结算帐户向商户付款,走资金结算流程,几乎所有的国家对银行业的资金结算业务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违反资金结算法规被认为是破坏支付体系的正常秩序,因此支付保证风险是比较低的。

当非银行发卡机构从事储值卡业务时,非银行的发卡机构通过普通帐户委托结算银行从事交易资金的结算,结算银行只对非银行发卡机构的支付指令负责,不对支付指令的错误负责,因此非银行发卡机构或其操作人员挪用发卡充值资金的潜在风险不容低估。

(六)多用途储值卡的发展趋势是匿名的银行借记卡

由于储值卡具有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双重特征,要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就要求不断增加持卡人。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增加储值卡的行业应用和使用地域范围,使储值卡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因此,储值卡发行机构本身具有很强的内在扩张冲动。

同时,储值卡的功能也在日趋丰富和完善。

从发达国家储值卡的发展历程来看,储值卡的功能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封闭式储值卡阶段,第二阶段是半封闭式储值卡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半开放式储值卡。

第四个阶段是开放式储值卡。

这时开放式储值卡除了匿名并没有与银行帐户关联以外,其他功能已经与借记卡相同。

四、多用途储值卡的金融影响

(一)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1、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多用途储值卡的发行释放了大量企业和单位的集团购买力,造成了社会商品零售的虚假繁荣。

在一定时期内,造成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2、加剧金融风险

发达国家的多用途储值卡发行较多,同时在连锁酒店餐饮业使用比较普遍。

货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相差较大,往往是货币在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相对更强,于是发达国家的持卡人愿意拿多用途储值卡到发展中国家的连锁经营行业中消费使用。

这样的情况造成国内的货币变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