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8541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9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docx

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

2018年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综述

  1、统计的基本任务:

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是各级政府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

  ●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统计资料包括:

  

(1)原始调查资料

  

(2)经过整理分析的综合统计资料

  3、统计资料的具体表现形式:

  

(1)统计表

(2)统计报告(3)电讯、磁介质(4)出版物

  ●信息、咨询、监督是统计的三大职能。

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咨询和监督职能是在信息职能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

  4、全国性的大型普查有:

(1)经济普查

(2)农业普查(3)人口普查

  ●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3、8的年份实施。

经济普查对象是在中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

经济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但对个体经营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6的年份实施。

  ●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0的年份实施。

  ●在抽样调查中,简单随机抽样一般是指不重复抽样。

在实际工作中,直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并不多。

  5、重点调查的特点:

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重点调查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但有时也用于经常性的连续调查。

  6、进行典型调查的目的:

不在于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值,而在于了解与有关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

  7、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少,机动灵活,具体深入,节省人力、财力、物力。

缺点是在实际操作中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比较困难,可能导致调查结论有一定的倾向性,且结果不宜用以推算全面数字。

  8、统计调查项目分为:

(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经过批准或备案的合法统计调查表的右上角需标明法定第标识。

 

第二章统计调查设计

  1、统计调查设计:

具体表现为包括统计指标、调查方法、调查表式等内容的调查方案。

  ●调查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调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关系到调查工作的成本或费用,关系到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2、政府的统计需求包括:

  

(1)全面系统描述和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统计数据

  

(2)全面系统的价格指数数据

  (3)全面系统反映人口发展的统计数据

  (4)系统反映经济结构的统计数据

  (5)全面系统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和生活质量方面的统计数据

  (6)监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数据

  (7)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方面的统计数据

  (8)全面系统的金融数据

  (9)为配合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中,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

  11、调查对象:

就是需要调查的那些经济社会现象的总体。

  12、调查单位:

就是构成需要调查的那些经济社会现象总体的所有个体。

  13、统计调查表分为:

(1)综合表

(2)基层表

  ●综合表指标具有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基层表的各项指标间应彼此衔接,以便对现象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进行了解,也便于使指标间相互核对、相互验证,提高原始数据质量。

调查周期短的,指标数量应少一些,指标分组宜粗一些;调查周期长的,指标数量可以多一些,分组可以细一些。

  14:

统计调查表的一般格式:

  

(1)左上角为填报单位的标记,中间是表名和报告期别,右上角为统计调查表的法定标志;

  

(2)表的左面为主栏,右面为宾栏;

  (3)表的下面是统计责任标志。

  15、统计调查表的法定标志包括:

  

(1)表号

(2)制表机关(3)批准机关(4)批准或备案文号

 

第三章国民经济核算

  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三个构成部分:

(1)基本核算表

(2)国民经济账户(3)附属表

  ●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

  2、常住单位:

是指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常住单位包括我国驻外使馆,外商对内的投资企业。

不包括外国驻我国使领馆、我国对外投资企业。

  3、服务与货物的主要区别:

如果和其投入物相比,产出没有实物形态的根本改变,没有使用价值的根本改变,那么就可以说该产出是服务。

  4、最终产品:

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5、生产范围包括的三个部分:

  

(1)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2)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

  (3)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都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

  6、生产者价格:

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的价值,减去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生产者价格不包括货物离开生产单位后所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等于生产者价格加上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再加上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7、机构单位的基本特点:

  

(1)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

(2)能够作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的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

  (3)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的承诺,并能签订契约;

  (4)能够编制出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一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完整账户。

  ●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法人单位。

  8、常住机构单位分为的四大机构部门:

  

(1)非金融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

  (4)住户部门

  ●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其实际发生时记录,而不是在相应的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

  9、国内生产总值:

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10、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1)生产法

(2)收入法(3)支出法

  11、生产法:

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

  12、生产法增加值的计算公式: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13、总产出:

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工业总产出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等于商业附加费,即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销售成本。

  ●非营利性单位总产出等于经营性业务支出加虚拟折旧。

  14、中间投入:

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中间投入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中间投入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计算增加值时只扣除中间消耗价值,不扣除固定资本消耗,得到的增加值叫做总增加值或毛增加值。

  15、收入法:

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16、收入法增加值的计算公式: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17、劳动者报酬的实物性收入与中间消耗的区别:

生产单位提供的货物或服务,可以满足劳动者在闲暇时间里的需要,并可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同时,其他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这部分货物和服务就属于劳动者的实物收入。

生产单位为了生产能正常进行,为劳动者购买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如工作服装、差旅费等,属于中间投入。

  18、营业盈余:

是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19、支出法: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20、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21、最终消费:

是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最终消费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包括居民住户购买的建房用建筑材料,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

  22、资本形成总额包括:

(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存货增加

  ●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

  ●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

  ●支出法核算中,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23、不变价生产核算方法的种类:

(1)基年价格估价法

(2)价格指数缩减法(3)物量指数外推法

  ●缩减法分为双缩法和单缩法。

物量指数外推法分为双外推法和单外推法。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农林牧渔业采用的是双缩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用的是单外推法,其他行业都是单缩法。

  24、国民总收入的计算公式:

国民总收入(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

  25、投入产出表:

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去向,是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领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及其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主要方法之一。

  ●投入产出表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在一张表上,细化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26、投入产出表中基本的总量平衡关系:

  

(1)总投入=总产出

  

(2)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3)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4)增加值合计=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合计

  ●单个部门的总投入也等于其总产出,但单个部门的增加值一般不等于其最终产品。

  27、资金流量核算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1)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收到劳动者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

  

(2)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3)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

  (4)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5)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财产收入产生于各种资产使用权的转让,包括资金借贷产生的利息,股票买卖产生的红利,土地等资产出租形成的租金,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使用权转让产生的使用费等。

  28、初次分配总收入:

是指生产活动形成的收入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的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

  ●初次分配总收入包括劳动力报酬、土地租金、资本收入(利息收入、股本红利或未分配利润)、政府征收的生产税或支付的生产补贴。

  ●经常转移包括除资本转移之外的所有转移,其形式有收入税、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和其他经常转移。

  29、国际收支核算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1)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2)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

  (3)储备资产差额=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

  (4)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

  30、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包括:

(1)货物

(2)服务(3)收益(4)经常转移

  ●货物的出口记贷方,进口记借方。

  ●服务的贷方表示我国对外提供服务获得的收入,借方表示我国接受境外提供服务的支出。

  ●收益的贷方表示我国获得的收益,借方表示我国对外支付的收益。

  ●经常转移包括侨汇、无偿捐赠、赔偿等,贷方表示我国从国外获得的无偿转移,借方表示我国向国外提供的无偿转移。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借方表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贷方表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31、资产负债核算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1)非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负债+国外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

  

(2)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

  (3)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

  (4)负债=国内负债+国外负债

  (5)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第四章国民经济行业统计

  一、农业统计

  1、农业包括的行业大类:

(1)种植业

(2)林业(3)牧业(4)渔业(5)农林牧渔服务业

  ●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2、林业包括:

(1)造林

(2)育林(3)护林(4)森林采伐和更新(5)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

  3、渔业包括:

(1)水产捕捞业

(2)水产养殖业

  4、农林牧渔服务业:

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

  ●农林牧渔服务业不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和专业技术服务活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合作社性质的经济组织。

  5、农户:

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乡镇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

  6、现行统计方法所指的农村居民包括:

  

(1)纯农业户

  

(2)农业兼业户

  (3)农村中经营二三产业的非农户中的常住人口

  (4)主要收入带回农村家中的在外务工人员

  (5)生活与农村家庭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和退休人员

  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8、农产品产量指标包括:

  

(1)粮食产量(包括薯类、豆类)

  

(2)油料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等,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野生油料)

  (3)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不包括淡水生植物)

  (4)猪牛羊肉产量

  (5)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

  ●耕地面积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当年的休闲地(轮歇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面积。

不包括属于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或人工草地面积等。

  ●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非耕地上,均包括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

因遭灾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也包括在内。

9、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分为:

(1)整劳动力:

男18—50周岁;女18—45周岁

(2)半劳动力:

男16—17周岁、51—60周岁;女16—17周岁、46—55周岁

  ●虽然在劳动年龄之内,但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应算为劳动力;超过劳动年龄,但能经常参加劳动,计入半劳动力数内。

  ●农业统计中,对没有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没有统计基础的统计调查单位,由地方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直接组织调查,取得统计资料。

  10、农业统计采用的调查方法:

  

(1)全面调查(如耕地面积统计)

  

(2)抽样调查(如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

  (3)重点调查

 

第五章专业统计

  一、能源统计

  1、一次能源包括:

(1)原煤

(2)原油(3)油页岩(4)天然气(5)核燃料(6)植物燃料(7)水能(8)风能(9)太阳能(10)地热能(11)海洋能(12)潮汐能

  2、能源按使用性质划分为:

(1)燃料性能源

(2)非燃料性能源

  3、能源按形成和再生性划分:

(1)再生能源

(2)非再生能源

  ●工业用水、压缩空气、电石、乙炔、氧气等工作物质称为耗能工质。

  4、能源折标准煤系数的计算公式:

能源折标准煤系数=某种能源实际热值÷标准煤热值

  5、能源购进量的两种情况:

  

(1)能源经销企业用于销售的能源购进数量

  

(2)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能源购进数量

  6、计算购进量的能源必须具备的条件:

  

(1)实际到达本单位

  

(2)经过验收、检验

  (3)办理完入库手续

  ●能源购进量核算应遵循“谁购进、谁统计”的原则。

  7、能源消费分为:

(1)加工转换消费

(2)终端消费

  8、能源消费量统计的原则:

(1)谁消费、谁统计

(2)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3)消费量只能计算一次(4)耗能工质不统计在能源消费量中

  ●企业自产的能源,凡作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材料、燃料,又分别计算产量的,消费量要统计,如煤矿用原煤生产洗煤,炼焦厂用焦炭生产煤气,炼油厂用燃料油发电等。

但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费的半成品和中间产品,不统计消费量,如炼油厂用原油生产出燃料油后,又用燃料油生产其他产品,如果燃料油不计算产量,作为中间产品的燃料油也不计算消费量。

  9、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包括: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和其他生产性活动的能源;

  

(2)用于技术更新改造措施、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试制以及科学实验等方面的能源;

  (3)用于经营维修、建筑及设备大修理、机电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的能源;

  (4)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

  (5)其他非生产消费的能源。

  10、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不包括:

  

(1)由仓库发到车间,但在报告期最后一天没有消费的能源;

  

(2)回收利用的余热、余能;

  (3)拨到外单位,委托外单位加工用的能源;

  (4)调出本单位或借给外单位的能源。

  11、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包括: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的能源;

  

(2)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

  (3)生产工艺过程使用的能源;

  (4)新技术研究、新产品试制、科学试验使用的能源;

  (5)为了工业生产活动而在进行的各种修理过程中使用的能源;

  (6)生产区内的劳动保护用能。

  ●如果工业企业所属的车队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其消费的成品油既不能包括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也不能包括在车辆用油中,而应计为交通运输业企业消费。

12、用作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和用作原材料的能源的区别:

用作加工转换,投入的是能源,产出的主要产品还是能源;用作原材料,投入的是能源,产出的主要产品是能源范畴以外的产品。

  ●在计算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时,需要将加工转换的投入量和产出量分别折算为标准燃料计算。

  ●根据生产活动的性质,综合能源消费量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是企业消费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扣除加工转换产出的二次能源后的实际能源消费量。

  13、能源库存量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质分为:

  

(1)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

  

(2)经销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

  (3)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

  14、能源库存量的核算原则:

  

(1)时点性原则

  

(2)实际数量原则

  (3)验收合格、办理入库手续为准

  (4)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和能源经销企业的库存按照能源的所有权原则统计;能源使用企业的库存按照能源的使用权原则统计;建筑业库存按照“谁管理、谁统计”的原则统计。

  15、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包括:

  

(1)本企业生产的,报告期内经检验合格入库的产品;

  

(2)库存产品虽有销售对象,但尚未发货的;

  (3)已销售,但没有办理完货款结算手续、承运手续的产品;

  (4)尚未拨出的带料加工产品;

  (5)产品入库后发现有质量问题,但未办理退库手续的产品;

  (6)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16、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不包括:

  

(1)未验收入库的产品;

  

(2)已销售并按规定办理完各种手续,但尚未提货、发货的产品;

  (3)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4)盘亏的产品。

  17、能源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包括:

  

(1)购进的、经验收办理完入库手续的商品;

  

(2)寄存在外单位的商品;

  (3)已销售,但没有办理完货款结算手续、承运手续的商品;

  (4)设在外地的仓库和中转仓库中的商品;

  (5)盘点中的账外商品。

  18、能源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不包括:

  

(1)未验收入库的商品;

  

(2)已销售并按规定办理完各种手续,但尚未提货、发货的商品;

  (3)代外单位保管的商品;

  (4)盘亏的商品。

  19、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包括:

  

(1)凡是本单位有权支配的,不论来源和存放地点;

  

(2)在统计时点上未投入消费的,包括车间已领取但未投入第一道生产工序的;(3)外单位来料加工或自外单位借入,在报告期末未消费的;

  (4)已决定外调,但未办理出库手续的;

  (5)委托外单位代保管的;

  (6)不属于正常周转库存的超出积压或特准储备、战略储备;

  (7)盘点时查出属于账外的。

  20、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不包括:

  

(1)已拨交外单位委托加工的;

  

(2)已外调并已办理出库手续的;

  (3)供货单位错发到本单位的;

  (4)代外单位保管的;

  (5)已查实确属损失或丢失的;

  (6)已付货款,但还在运输途中的;

  (7)已运到本单位,但尚未办理或尚未办完验收入库手续的。

  21、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22、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2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计算公式: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第六章城乡住户调查与价格统计

  ●城乡住户调查是以城乡住户为研究对象的统计活动。

  1、价格统计包括:

(1)生产价格统计

(2)消费价格统计

  ●城镇住户调查的统计调查单位为城镇住户。

  2、城镇住户调查的范围:

  

(1)户口在调查区域内的常住非农业户

  

(2)户口在调查区域的常住农业户

  (3)户口在外地,居住在调查区域半年以上的非农业户

  (4)户口在外地,居住在调查区域半年以上的农业户

  ●城镇住户调查包括单身户和一些具有固定住宅的流动人口。

  ●住户调查的“住户”是比家庭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家庭。

3、城镇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

  

(1)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2)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3)城镇居民家庭现金收支

  (4)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

  (5)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

  4、城镇居民家庭成员的婚姻状况包括:

(1)未婚

(2)有配偶(3)离婚(4)丧偶(5)其他

  5、城镇居民家庭期初(期末)手存现金:

是指调查户家庭全部成员期初(期末)所有的全部人民币和外币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