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0149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4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docx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现代文阅读散文

惠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9:

现代文阅读——散文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10题;共142分)

1.(12分)(2019高二下·锦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

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

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

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

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

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

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

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

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

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

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⑤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

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中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

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⑥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

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⑧天哪!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

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

他无端地愤怒了:

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

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竞然奇迹般地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的……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⑨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而是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⑩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

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他”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战胜了自己的怯懦,成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

C.本文描写了“他”在去报考中学的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2)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

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2.(12分)(2020高二下·临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醋栗①

[俄国]契诃夫

我们弟兄两个,我伊万·伊万内奇和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他比我小两岁。

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了省税务局的办公室。

一年年过去了,他还是坐在同一个位子上,老在抄写那些公文,但是总想着一件事情:

怎样回到乡下去。

他的这种思念渐渐地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畔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

他的脑子里经常描绘出花园小径、花丛、水果等画面,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画面上必定有醋栗。

他不能想象一座庄园,一处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居然会没有醋栗。

他是个温和善良的人,我喜欢他,可是这种把自己关在小庄园里过一辈子的愿望,我却素来不同情。

盼望有个庄园,那是好事。

可是要知道,这种庄园也就是三俄尺土地。

离开城市,离开斗争,离开生活的喧嚣,隐居起来,躲在自己的庄园里,这算不得生活,这是自私自利,偷懒。

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够尽情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几年过去,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当时已年过四十,但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

后来我听说他结婚了,目的还是买一座有醋栗的庄园,于是他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只因为她手里有几个臭钱。

他俩一起生活他照样很吝啬,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

她原先的丈夫是邮政支局局长,她过惯了吃馅饼、喝果子露酒的生活,现在在第二个丈夫家里连黑面包也不多见。

她变得憔悴不堪,三年不到干脆把灵魂交给了上帝。

当然,我的弟弟从来没有想过他对她的死负有责任。

金钱如同伏特加,能把人变成怪物。

妻子死后,他通过代售人买了一个有一百十二俄亩的田庄,有主人的正房,有仆人的下房,有花园,但没有果园,没有醋栗。

可是我的尼古拉·伊万内奇毫不气馁,他立即订购了二十棵醋栗,动手栽下,过起地主的生活来了。

我去年去探望过他。

那天天气很热。

到处都是沟渠围墙、篱笆、栽成一行行的杉树,弄得人不知道怎样才能走到院子里去,应该把马拴在哪儿。

我朝一幢房子走去,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皮球似的。

它想叫几声,可是又懒得张嘴。

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很胖,像刚灌好的香肠。

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

我走进屋里,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

他苍老了,发胖了,皮肉松弛。

他的脸颊、鼻子和嘴唇都向前突出,看上去,就像一只肥鹅躺在被子里。

“哦,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

”我问他。

“还不错,感谢上帝,我过得挺好。

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的可怜的小职员了,而是真正的地主老爷。

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得很有滋味。

他吃得很多,在澡堂里洗澡,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都打过官司。

农民若不称呼他“老爷”,他就大为恼火。

他做好事不是实心实意,而是装模作样。

他当初在税务局里甚至害怕持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是大臣的口气。

“我了解老百姓,善于对付他们,”他说,“老百姓也喜欢我。

我只消动一动手指头,他们就会替我办好我想要办的所有事情。

”这些话,都是面带精明而善良的微笑说出来的。

他不下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

“我们这些贵族,我,作为一名贵族……”显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们的祖父是个农民。

傍晚,我们喝茶的时候,厨娘端来满满一盘醋栗,放在桌子上。

这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家种的,自从栽下这种灌木以后,这还是头一回收摘果子。

尼古拉·伊万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

“真好吃!

”他贪婪地吃着,不断地重复道:

“嘿,真好吃!

你也尝一尝!

醋栗又硬又酸,不过正如普希金所说:

“对我们来说,使我们变得高尚的谎言较之无数真理更为珍贵。

”我看到了一个幸福的人,他梦寐以求的理想无疑已经实现,他已经达到生活中的目标,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他对自己的命运和他本人都感到满意。

每当我想起人的幸福,不知为什么思想里常常夹杂着伤感的成分,现在,面对着这个幸福的人,我的内心充满了近乎绝望的沉重感觉。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注释】①《醋栗》写于1898年,当时沙皇俄国正值民主解放运动高潮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处于探索阶段。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一个沉湎于个人幸福的庸人形象。

他人生的全部理想就是为了买下一座庄园,为了这种欲望,他抛弃了善良,变得自私吝啬、冷酷无情。

B.尼古拉年过四十依然生活吝啬,他娶了和自己毫无感情、又老又丑的寡妇做妻子,而且不善待妻子,甚至失去人性,这无疑都源于其对金钱的追求。

C.小说选取了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的生活素材,文本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故事主角,深刻地剖析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弊病,见微知著,褒贬鲜明。

D.小说通过伊万·伊万内奇的视角来叙述,讲述了尼古拉·伊万内奇精神堕落的过程,成功揭示了庸俗、安逸对人的灵魂腐蚀和精神伤害的社会现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厨娘和尼古拉的人物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他们庸俗萎靡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作者对贵族和庄园主好吃懒做,不勤劳奋斗生活的鄙视和排斥。

B.尼古拉面对强权胆小怕事、唯唯诺诺,面对农民却摆老爷的架子。

小说前后对比,成功刻画出其丑恶嘴脸,充分表现出其庸俗的理想和扭曲的价值观。

C.“到处都是沟渠、围墙、篱笆、栽成一行行的杉树,弄得人不知道怎样才能走到院子里去……”此环境描写暗示了尼古拉庄园规模之大和他生活的封闭。

D.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当时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得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

(3)小说以“醋栗”为题,文中又多次提到“醋栗”,分析其在文中的好处。

(4)小说的结尾,尼古拉住进了庄园吃上了“醋栗”,“我内心”为什么“充满了近乎绝望的沉重感觉”?

3.(18分)(2018高二下·东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藏青色西服

季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

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厦,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

于大傻。

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

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

这景象有些独特:

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

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

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

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

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

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

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

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

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

那是犯贱!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

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

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

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

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

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

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

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

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

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厦,现在咋样?

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生活为题材,主题鲜明突出:

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表达了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

B.小说写于大厦在工地上遍地翻找西服的情景以及后来因此受伤的遭遇,是呼应前文“必须收拾一下大傻”,说明老磨他们的计划得逞。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又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老磨和于大厦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

D.小说在情节叙述的详略上颇有讲究,比如,于大厦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厦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

(2)在对比中写人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本文,对此加以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藏青色的西服”为题?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20分)(2019高三上·霍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碗匠和他的碗

周天红

烂泥田,一个村子最响亮的事儿就是烧碗了。

烂泥田村子口一大块田,那泥巴,扶墙抹墙不行,真的是烂得扶不上墙了。

栽秧种谷也不行,栽了秧,不走根,反倒要烂根,没得收成。

那泥巴,就适合做碗烧碗。

泥质沙细,糗性好,水质也好,捏成碗坯子,放到窑上一烧,轻轻一敲就能听见当当当的清脆响声。

那釉质那花纹那造型,一看就是好货色呀。

八爷是村子里最好的碗匠。

八爷拿捏碗坯子,那是村子里最快的。

八爷烧出的碗,那更是一绝。

造型,釉色,图案,那都是没得挑。

能在碗边碗底上搞出花花草草,有鱼有鸟,有人物有动物,买主点着要什么他就能给你烧制出什么。

做大寿的能给你烧出老寿星图,结婚办喜事儿的能在上面烧出鸳鸯,外出发财回家造新房的能在上面烧出财神爷,那些图案活灵活现,逼真得惊人。

有的人端起碗吃饭时,都只顾着欣赏,翻来翻去地看,碗里的东西打倒了全然不知道。

八爷烧碗的手艺,那是跟着他师傅学的,足足学了三年,他师傅才把最关键那点儿真本事传给了他。

师傅传授真本事时,只给八爷提了一个要求:

留在他身边!

师傅对八爷说,我一辈子教了数不清的徒弟,学了手艺,都跑出去闯荡了,没有一个能留下来的,其实,他们都只是一知半解,没有学到真本事。

如果你一直留下来,我就把最关键最实在的那点儿本事传给你!

八爷说话算话,一直留在师傅身边,烧碗。

直到师傅去世,他都没有离开过烂泥田。

八爷也讲究。

无论是进门上货的还是收藏老玩意的,还是专门进屋看热闹的,八爷准抽出时间,把烧碗识货的道理和方法一五一十地给你介绍个明白,最后还问上一句,懂起没有?

如果你摆脑壳说没听懂,他会继续给你说道说道,直到让你听真了为止。

八爷这热情,生意当然好做了。

八爷制碗烧碗的手艺是一绝,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的,每天上门进货的客商络绎不绝。

这些年下来,八爷的房屋都翻新三回了,可他家里自己用的碗却还是老样子。

八爷家的碗也是一大特色,没一个好碗,要么是歪的,要么是缺的,要么是花样图案烧残了的,全是歪瓜裂枣的残存货。

碗匠家里用烂碗怪碗,是八爷用不起好碗吗?

不是,成天满屋满仓库都是上等的好碗呢,随便用都没问题。

是八爷缺心眼儿吗?

不会哟,单凭他制碗烧碗的手艺,就知道他是个一等一的聪明人。

是八爷脾气怪吗?

肯定不是,你看有人进门,不管晴天阴天还是雨天,八爷都是一脸的笑呢。

这是个什么道理呢?

烧碗的同行不明白,村里人不明白,来进货买碗的人不明白,就是八爷家的二娃更不明白。

二娃是什么人哟,走州下府,啥事情没见过。

这些年,二娃靠着倒腾他老爹八爷烧的碗,那是发财了,在县城里有五间门市一个大仓库,小轿车都换了好几辆,不是八爷吼着,差点把老婆都换了。

二娃是村子里第一个去过北京首都的。

就单是他在人民大会堂广场前照的那张相片拿回村子,一整个村子的人围着看了半下午还舍不得离去,直到天发黑人才小步小步地散了。

多大个事儿呀,进个京城,村里人念谈了大半年。

八爷家吃饭喝酒用的那些怪头怪脑的碗,那也是村里人的大事儿,没有人不念谈的。

八爷说,二娃呀,你不懂?

你真不懂?

二娃摇摇头。

八爷端起那歪边子的酒碗,喝了一大口酒,说,二娃呀,你看看这个碗,要不是它是个歪边子的残缺货,它还能是我的酒碗?

八年了,还是我的酒碗。

二娃听了老爹的话,好像更糊涂了。

八爷看了二娃一眼,继续说,碗匠手里的好碗,最终都不是自己的,留不住呀。

就像你和你哥。

你哥虽然老实甚至有点笨,可他就像一个我烧坏了的碗,能留在我身边呀。

你从小聪明,是只好碗,可你成天在外漂来荡去的,有个大事儿小事儿的,我能靠得上你?

二娃这下听明白了,一屁股坐在屋前的门槛上,半天站不起身来。

这一下子,二娃清楚地记起,自己已经两年零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年第13期)

(1)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爷的师父以“留在自己身边”为条件,答应把最关键最实在的本事传给八爷,一方面体现了师父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他自私的性格。

B.为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通过设置悬念,例如刻意渲染八爷自己碗的各种缺陷以及村里人的谈论,为的是将八爷的碗与二娃进行对照。

C.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带有口语化和方言的味道,例如个别句子末尾的语气词,以及“没得收成”等类似表述,读起来亲切自然,而又不乏真情。

D.小说结尾写二娃“已经两年零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说明家庭和亲人在他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同时也暗示了他的悔恨之情。

(2)说中的八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3)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哪些人生哲理?

结合自己的经历或阅读经验简要说明。

5.(12分)(2020·诸暨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都江堰的茶马余音

李咏

在著名的都江堰,藏着一条特别的老街。

偶然发现这条老街,是在玉垒公园附近。

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忽然看见路边有一个古旧的拱形青砖门洞,里面人迹寥寥,只有“几”字形的青砖盘旋而上,竟像一段斑驳的城墙。

城墙之上,搁着一片晴碧的天空,白云丝缕,伸手欲摘,我转了几个弯跃到顶上,眼前“唰”地一下豁然开朗,只见一长段开阔疏朗的老城墙逶迤而去,没入青城山间。

眼前的城墙俨然有序,青砖之中细细晃动着油碧如丝的浅草,城墙边沿直接两旁绵延的屋顶;瓦片上青苔湿厚,甚至能用手指摁下深深的指印。

这种凝结着岁月风华的隐世气度,“藏”的韵味大于“显”的气魄,让人隐隐觉得眼前的景致大有来历。

回到成都后,我专门去几座图书馆查询一些资料,又请教几位在民俗研究方面大有造诣的专家,方才明白我在都江堰无意中发现的,居然是一段源于唐宋、起于明代的古墙遗址。

而墙边的小街原名“西正街”,历史比这城墙还长。

据说是当年李冰治水时百姓踊跃相助而开挖的运输山道,之后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是典型的“茶马古道”,也被誉为古来茶马“第一街”。

踩上石板路面的老街,街边的民宅多为一至二层的木结构,是一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穿逗房”。

沿街拾级而上,尽头就是玉垒山。

玉垒之外皆藏羌,作为地势扼咽之处,这里历来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直到迎来旷世奇才诸葛亮。

面朝玉垒之外莽莽群山,背靠蜀军百万雄师,眼前本是必赢之争,这位一代谋略大家偏偏轻挥羽扇,用他无双的智慧选择了出人意表的“和”!

于是一笑泯恩仇中,关名“镇僚”改为含义深远的“僚泽”。

自此,关外少数民族和汉族民众开始自由通商,西正街作为日渐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旅驿站,为“茶马古道”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正”这条历史上几不可闻的小街,居然上接“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松茂古道,汇于繁华的长安,遥指古代波斯浩瀚的沙海;下启蜀身毒道,贯穿整个云南,直达古代印度璀璨的文明。

自3000多年前古蜀人开采岷江所产“岷山玉”制成玉器祀神,这种流传至今的玉石文化和绵延古蜀数千年的茶文化、中药文化一起,经由眼前这条不过数百米的古街,曾贯通和联系起人类四大文明的巅峰,这种神魂与气脉的磅礴流动恍如一个草书的“龙”,由微观中折射出我巍巍中华的大国气象,使人不由得心中一凛!

正是在这种“融会贯通”的格局影响下,这里曾经诞生过一种形态奇异的城墙。

这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都极为罕见,其目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阻隔防御,更像一种充满和平意味的邀客来家。

唐宋时期,灌州已有一定规模,邑人以巨木植于城周,形成栅栏,以保城池安全。

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3年),永康军判官刘随让百姓环城密植杨柳数十万株,形成柳树屏障,以护城池。

就这样柳枝依依,在这座古代枢纽重镇的东南西北柔情飘拂了400余年。

遥想那些时候,南来北往的客商牵着沉沉的马队迤逦而来,疲惫交加间,忽然看到前方翠意盎然一片,“灌县到了啊!

”于是,他们的眼神和心灵也跟着这飘拂的绿色慢慢柔软了下来。

虽是异乡,但这种不作防备的姿态却给人一种友邻的温情,颇有几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热切。

而当他们一番忙碌离开这里时,也许相送的友人又会顺手折下一枝细柳送别。

要不怎么顺着丝绸之路的延伸,在敦煌出土的古代民间曲子抄本上就有折柳的深情与不舍呢?

这样的翠色折之不尽,一直到了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知县胡光才筑土砌石成墙,高1丈6尺,周8里,城墙东、南、西、北各设宣化、导江、宣威、镇江四门,奠定了今日都江堰市的基本格局。

漫步其上,只见城墙两侧重重叠叠的青瓦屋顶飞檐斗拱,好像密密匝匝的青鱼正在向着同一方向声势浩大地洄游。

左临伏龙隘口,泯江之水奔腾浩荡;右贴玉垒山巅,万千风物美不胜收。

就这样信步走了几十丈,好像一段信口吟下的小令,还没尽兴,城墙就戛然而止,前方尽是一片重重叠叠

的民居。

我坐在一家古风茶楼里品着功夫茶,泡茶的小姑娘一边奉茶一边笑吟吟地告诉我,我身后那幅旧砖墙就是古城墙的一部分,古墙从来就没消失,它只是融进了老百姓们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