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1216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 《六 国 论》三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六国论》三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六国论》_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二)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三)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提出的?

有什么特色?

  

  分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二)课文第2.3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

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分析:

课文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赔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赔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

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

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

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后下一肯定判断:

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

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眼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

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3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赔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

共分两层论证。

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歼灭。

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

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沫,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

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

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

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2.3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三)怎样理解第七第5段?

  

  分析:

本文2、3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

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

未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

据史载,北来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

每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增渊之盟”。

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平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

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

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路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

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

作者这样篇本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四)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

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

如“向使三国各爱共地,齐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五)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

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

为什么?

  

  分析:

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

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

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

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

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

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

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

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

“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

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

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

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

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动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询,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

关于苏询,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https:

///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

欧阳修很赏识他的https:

///论文,在嘉柏年间,曾把苏询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询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桔集》。

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信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

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

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预习指导。

  

  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

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

“预习提示”共四小段。

首段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

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

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

  

  第3小段,介绍了文章的结构。

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

读课文时可以—一与之对照,细加体味。

  

  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作者的观点。

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进步性和今天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

  

  2.预  找骆驼教学设计

(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

谁还记得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观察与发现)

  2、是呀,观察一种事物,发现它的奥秘,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怎么做?

(认真思考)

  3、其实在生活中。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许多发现。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

  1、先来检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出示词语:

  骆驼忿忿脚印果然走失有点跛驮着不紧不慢

  (齐读——叫号读,请每组的六号来抢读)

  2、看来大家对词语掌握得很牢固了,那么你还记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了骆驼)

  过度:

哦,原来是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是老人帮商人想到了找骆驼的办法,最后商人找到了骆驼。

老人帮商人想到了什么办法呀?

指名

  (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他的脚印去找。

  三、合作探究

  1、是这个办法吗?

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2、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惑吗?

(有,请学生问,没有,师问)

  3、老师有个疑问,请你们老帮帮我吧:

老人并没有亲眼见过商人的骆驼,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脚印去找?

他怎么知道那是商人的骆驼?

  4、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默读课文。

  好,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待会派一名代表汇报展示。

  5、好,我们来一起交流一下。

谁愿意先说说自己小组的想法。

  如果先说第一个问题就先学第十段,如果先说第二个问题就先学1-9段

  学习第十段(出示第十段)

  1、刚才这名同学谈的是这一段,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段。

句子:

  刚才我看见了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他缺了一颗牙齿。

  2、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老人通过观察知道了商人骆驼的特点。

那这只骆驼有什么特点?

指名答,板书:

左脚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

  3、老人是通过观察什么得到了这些结论。

指名答,板书:

脚印右边深,

  左边浅、路左边有蜜,路右边有米、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

  4、看来这是位怎样的老人?

(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5、你明白老人为什么对商人的骆驼知道的这么详细了吧!

可商人还是不明白,我们来当当老人向商人说明白吧,你们愿意帮忙吗?

(真是些乐于助人的孩子!

  6、请你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句式)

  我知道,是因为。

  谁愿意当当老人向商人解释。

  7、现在你就是老人,我们先来感受老人此时的语气?

应是什么语气?

  (平和)

  8、通过哪个词知道老人此刻是平和的?

(不紧不慢)

  9、什么叫不紧不慢?

一般形容什么?

(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现在,不紧不慢形容老人。

出示句子: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

  10、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老人沉稳、胸有成竹)

  理解了这个词,先自己试着不紧不慢的说一说。

同桌比比看谁当老人当的像。

(指名)请你来试试吧!

  11、(真是位平和的老人。

)谁还愿意来试试。

  请你来。

(是位胸有成竹的老人)。

  过渡:

孩子们,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下的齿印。

一般人不仔细观察是不会注意到的。

看,来正在找骆驼的商人也没有注意到。

可是老人看见了。

可见,老人的观察多么仔细啊。

正是因为老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得出来结论。

让商人顺着脚印找,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说说?

  学习1-9段(出示对话)

  1、商人在寻找骆驼的途中遇到老人,于是有了两人的对话。

通过对话,你读出了什么?

商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着急--生气)

  2、从哪里可看出他心里着急?

(找了很多地方、着急、赶)

  3、区分走失、丢失

  4、哪个词能体现商人生气呢?

(忿忿)他为什么生气呀?

  5、难道在这个过程中商人的心情只有着急、生气?

(高兴——对极了!

  孩子们,你们真厉害,已经学会抓关键词品位语句了,真了不起!

  6、那你能读出商人的这些心情吗?

自己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来读读?

请你来。

  7、既然是对话,我们也来读读老人的话吧。

出示老人的话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朗读,待会展示。

生自由练习—指名。

  学习11段

  1、商人通过与老人的对话,经过老人的指点,最后找到骆驼了吗?

(找到了)

  2、哪里知道的商人找到了骆驼?

(出示最后一段)

  3、果然说明什么问题?

  四、拓展升华

  如果你是商人,你在找到骆驼之后,再次遇见了这位老人,你会对老人说些什么?

  五、总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摸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啊!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态度。

  六、作业

  找骆驼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络驼和特点。

  4、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同学互相提问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对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判断的结果作对应分析,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发现的乐趣,学会具体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仔细思考,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知骆驼的特点的

  3、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骆驼

  这是什么?

介绍骆驼。

  2、骆驼是沙漠之舟,人行走在沙漠必须靠骆驼,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

板书:

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跛驮着蜜愤愤地说啃过究竟不紧不慢

  愤愤是什么意思?

跛又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骆驼。

  三、聚焦“特点”

  这是一篇略读文章,咱们看看学习提示教我们要读懂哪些问题?

读提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1、自由读1—8段,划一划。

  2、交流:

  板书:

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齿

  

(1)我们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知道了骆驼的特点。

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自由读。

  

(2)分角色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

  3、商人以为一定可以找到了骆驼了,可是老人说:

——这时候,商人——

  四、聚焦“推测”

  1、那老人到底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个别读第10段。

  2、板书老人看到——,知道——。

  理解:

跛表演左脚有点跛

  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

  树叶比较:

哪张是骆驼咬过的

  3、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判断)

  4、句式:

老人之所以知道(),是因为看到()。

  因为老人看到(),所以知道()。

  5、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究竟换一个词语。

(到底)

  五、聚焦“结果”

  1、商人找到骆驼了吗?

从哪里看出来?

  2、”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

3、齐读

  六、拓展延伸

  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

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也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像老人一样,去观察、去发现,下节课,我们就去交流我们观察中的发现。

  七、作业

  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把观察中的发现记录下来,下节课交流。

  找骆驼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

(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自学指导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

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

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

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

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当堂检测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

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

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

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

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

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

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

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 放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例]三年级《小儿垂钓》

  师:

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

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

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

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

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

(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

(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

(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

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

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

我也认为这样。

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

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

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

大家说得非常对。

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

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