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1424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docx

得字句综述复习进程

 

“得”字句综述

关于“得”字句的综述

现代汉语“得”字句一直以来是汉语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分别从句法(“得”前成分和“得”后成分的句法关系,“得”字句主语,“得”前谓词,“得”后补语的构成)、语义(补语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得”前谓词性成分的语义)、语用(焦点)、“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得”字句与其他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对“得”字句进行了研究。

一、从句法上进行研究

(一)“得”前动词或形容词与“得”后成分的句法关系

1、“中心语+附加语”(前正后偏的偏正结构)说

黎锦熙(1924)最早提出“得”后成分是“附加语”。

持这一看法的还有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和吕叔湘(1953《语法学习》),他们都采用了“附加语”的说法。

2、“主语+谓语”(主谓结构)说

王力(1943)把“得”字句称作“谓语为主语”的“递系式”,如“他走得很慢”,“走”是初系,“很慢”是次系,“走”既是“他”的谓语又是“很慢”的主语。

赵元任(1979)虽把“得”后成分看作谓语性补语,但他又认为大多数“得”字句可切分为“S1+S2P”(主语+谓语)。

龙果夫(1958)认为“X得”是体词性成分,作全句主语,“得”后成分作谓语。

李人鉴(1981)把“得”前的动词或形容词看作主语,就把“得”字句看作主谓谓语句。

3、“‘得’后谓词性成分为结构中心语”(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说

聂志平(1994)从整体的语法功能、状语的受限性、句中停顿、移位和提问方式等方面研究,认为应该把“得”后的谓词性成分看作结构核心。

屈承熹(2005)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他也认为“得”字句的“得”后成分才是真正谓语。

4、“述语+补语”(述补结构)说

目前这种说法的影响最大。

中科院语言所语法小组(1952)的《语法讲话》把“得”后成分叫做补语。

张志公(1953)的《汉语语法常识》把“得”后成分称作“动词的补足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汉语编辑室主编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采纳了上述观点。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明确地称之为述补结构。

吕叔湘(1999)在《现代汉语八百词》里称“‘得’是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

(二)“得”字句的主语S

李亚丽、满江红在《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60页《“得"句中主语S的构成》中认为:

从句法结构方面考察和分析“得”字句中“得”前的主语S。

根据主语S是否出现,“得”句可分为主语未省略句和主语省略句两类,其中,主语省略的情况比较普遍。

在主语未省略的情况下,主语大多由体词和体词性短语充当;在主语省略的情况下,主语承某一句省略占了相当的比例。

(三)“得”前谓词(哪些词能充当“得”前谓词)

1、从词类的意义上看

赵家新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36页《“得”字句的前段》认为:

从类的意义上说,先导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和一部分使令动词、行为心理动词不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充当谓词。

一些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动词较容易构成“得”字句,但是能否进入“得”字句的前段充当谓词与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形容词,凡是能用“很”修饰的都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所以“非谓形容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和“带有强式字眼修饰的偏正式形容词”一般很难进入“得”字句前段。

基于对“副+名”结构的认可,本文认定名词也可以进入“得”字句前段。

2、从谓语动词的价数和语义特征来看

陶端云在《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23页《“得"字句动词和补语的语义指向》认为:

从谓语动词的价数和语义特征来看,谓语动词进入“得”字句的可能性的大小依次排列是:

动作动词、性状动词和心理动词、关系动词。

不同价的动词随着价量的升高,所带“得”字补语的能力越来越弱。

3、从动词的音节和句法功能上看

张豫峰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47页认为:

字句中“得”前的v(谓词性成分)位置上多数是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但也不能忽略在v位置上还有多音节(包括双音节)的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

根据v的句法功能,把V分为及物动词性词语、不及物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三大类。

4、形容词充当“得”前谓词

陶端云在《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23页《“得"字句动词和补语的语义指向》中认为:

凡是能用很修饰的形容词基本上都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一般不能进入得字句前段的形容词正是包括了区别词状态形容词和一些偏正式构成的带强势字眼的双音节形容词如通红、雪白、冰凉、贼亮等。

(四)“得”后补语的构成

1、张豫峰在《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34页《说“得"字句的补语》中认为:

“得”字句补语位置上的词语大多是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但也有表程度或情状的副词性词语,在某些特殊的语境中还有名词性词语。

2、吴怀成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准定语+N+V得R”句式及其产生机制研究》第14-18页认为:

此句式充当“得”后补语有单个的性质形容词、“副词+性质形容词”构成的状心结构、“性质形容词+副词”构成的述补结构、性质形容词构成的联合结构、单个的动词、“(程度副词)+动词+名词"构成的述宾短语、代副词“怎么”或“如何”、几种类型。

二、从语义上进行研究

(一)“得”字句补语的语义特征

1、同称说

张志公(1953)、林焘(1957)、李临定(1963)都把它称作程度补语。

胡裕树(1962)将之通称为情态补语。

王还(1979)将其称为结果补语。

2、二分说

王邱丕、施建基(1990)把它分为程度补语和情状补语。

缪锦安(1990)把带“得”的补语分为依从补语和描述补语。

3、三分说

《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认为“得”后连接的是“表示程度、结果和可能的补语”。

唐启运(1980)把它分为结果、程度和形容补语。

马庆株(2004)将其称为结果、状态、程度补语。

陈虎在《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期第43页认为:

“得”字句可以按照补语的语义范畴大致归为三类,即描述性“得”字句,结果性“得”字句以及可能式“得”字句。

在此构架下,“得”字句的语法结构与语义功能之间存在着系统的对应关系,补语的语义指向也可得到系统描写。

4、四分说

徐丹(2004)认为,“表结果”和“表可能”是“得”字结构里的“得”的两种最基本的语义功能,其余的还有“表程度”和“描写性”的“得”字结构。

5、其他语义特征

①评价义

吴怀成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准定语+N+V得R”句式及其产生机制研究》第14-18页认为:

此句式除了补语了由代副词“如何”和“怎么样”充当的以外,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评价义],也就是说补语表示的是对行为主体所做事件的结果的一种评价。

②致使义

韩丹在《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59页《“主事居后‘得’字句”的构式义及其认知解读》认为:

“主事居后‘得’字句”构式,具有致使含义,致使处于“得”后面的“主事”产生心理或情状改变。

进入该构式的动词经过构式义与动词义的互动,在构式的压制下,可产生致使义;而意义上对“主事”无法控制的动词则不能进入该构式。

宛新政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28页《试析“主事居后‘得’字句”》中认为:

“主事居后‘得’字句”具有重要的语义特点,该句式在语义上表达的是一个致使关系串。

(二)“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

1、补语指向V

范晓(1992)的《V得句的“得”后成分》总共概括了六种“得”后补语的语义指向:

补语指向V、补语指向V的主体、补语指向V的主体的一部分、补语指向V的客体、补语指向V的客体的一部分、补语指向主体和客体之外的第三者。

范晓(1993)还认为“得”在句法平面是结构助词,是动补结构的标志词;在语义平面“得”有两项意义:

一是显示动作或行为的“已然”,二是表示“肯定”;在语用平面“得”可表示动作所引起的境相。

张豫峰在《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第116页《“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中认:

补语的语义指向有“指向V1的主事”(包括指向施事、系事、准施事),“指向V1主事的一部分”(包括指向施事的一部分、系事的一部分),“指向VI的客事”(包括指向受事、成事、使事、准受事),“指向V1客事的一部分”(包括指向受事的一部分、使事的一部分),“指向V1”。

赵家新在《淮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4期第130-133页《“得”字句后段的语义》中认为:

“得”后的“R”可以指向谓语动词。

李亚丽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79-181页《“(S)+V得+NP+VP”句补语的语义指向》认为:

“NP+VP”可以指向V(把“NP+VP”根据NP论元角色的不同,分为NP为施事或系事、受事、使事、当事、时间、处所、成事或伴随物几种情况)。

2、补语指向主语S

赵家新在《淮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4期第130-133页《“得”字句后段的语义》中认为:

“得”后的“R”可以指向主语。

李亚丽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79-181页《“(S)+V得+NP+VP”句补语的语义指向》认为:

“NP+VP”指向“得”前成分时,可以指向主语S(其中NP与S具有领属关系,NP是S的一部分,或者NP复指S)。

4、补语指向介词宾语O

李亚丽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79-181页《“(S)+V得+NP+VP”句补语的语义指向》认为:

“NP+VP”指向“得”前成分时,可以指向介词宾语O(其中NP与介词“把”的宾语O具有领属关系)。

5、补语指向其他成分

张豫峰在《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第116页《“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中认:

补语可以“指向第三者”,“指向处所和工具”等几种类型。

补语有双重的语义指向和两个指向对象语义重合的情形。

赵家新在《淮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4期第130-133页《“得”字句后段的语义》中认为:

补语可以指向“N+v+de”整体。

6、特殊“得”字句的补语语义指向

聂志平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85页《“得”字句研究札记三则》中认为:

“得”字句的语义、结构中心在“得”后成分上,所以“把墙刷得白”不能说.是因为“把”

字句表示一种处置,其后的谓语必然蕴含着实现这一时体意义,而作为有“把”的“得”字句中心的“白”是单十性质彤客词,本身不包含实现这一时体特征。

吴怀成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准定语+N+V得R”句式及其产生机制研究》第14-18页认为:

此句式的补语的语义无一例外地全部指向V和N构成的述宾结构代表的事件。

(三)“得”前谓词性成分的语义

张豫峰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47《“得"字句中“得"前谓词性成分的考察》页认为:

字句中“得”前的v(谓词性成分),根据V所联系的主事动元的性质,把V分为动作谓词、经验谓词和性状谓词三类;根据v所联系的动元的数量,把v分为一价谓词、二价谓词和三价谓词三类。

三、语用

吴怀成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准定语+N+V得R”句式及其产生机制研究》第14-18页认为:

句式的语用功能为:

凸显其焦点补语的评价义,这种独特的语用功能只有在与其语义相近的动词拷贝句式进行比较才更加显著。

宛新政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28页《试析“主事居后‘得’字句”》中认为:

“主事居后‘得’字句”在语用上具有保特话题同一性的功能。

这种句式意义和语用功能,正是“主事居后”的决定因素。

张豫峰在《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37-39页《说“得"字句的补语》中认为:

焦点(补语)在“得”字句语用意义中的形式特征有:

第一,在句子的表达中,重音是强调信息焦点的重要手段;第二,“得”字句中的“得”原是实词,它的本义是行到和获得。

虽然现在的“得”已虚化为结构助词,但它在结构中起着映射动作发生后出现某种情状的作用。

“得”在语用表达上可以凸显人们所关注的新信息;第三,“得”字句只能用疑问代词“怎样”提问,回答时充当补语的词语必不可少,如“她笑得怎样?

”回答“他笑得很甜”,可省略“他笑”,说成“很甜”。

这从侧面说明“得”字句的补语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语用学角度看,汉语中的状语只能为谓词的表述起个增添信息的作用,而补语是全旬的表达焦点,也就是强调的重点。

四、“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

张豫峰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05-108页《“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中认为:

“得”字句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文艺语体,下面依挺为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和公文语体,同时作家个人语言风格的差别,也影响作品中“得”字句数量的多寡;“得”前谓词大多数是及物动词、不殛物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噩转动词“得”字句在各粪语体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得”后补语分表描述、评论和描述/评论,它们由于受语体的制约,根据表迭需要进八各种语体,各尽其职。

五、“得”字句与其他句式的转换

1、变为重复动词“得”字句

齐荣(1954)认为:

“得”字句一般都可以变换为重复动词的“得”字句,如“他走得慢”可以变换为“他走路走得慢”。

谭永详(1957)认为:

“她哭得眼睛都红了”仍可以变换重复动词的“得”字句“她哭儿子哭得眼睛都变红了”。

2、与被字句、把字句进行转换

李临定(1963)认为:

“得”字句多数可以与“把”字句和“被”字句相互变换。

聂志平(1992)把“动1+得+名+动2”与“把+名+动1+得+动2”两类句子作了细致地分析和描写,指出了“得”字句、“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句法及语义限制条件。

3、“得”字句是否能变形的原因

张豫峰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05-108页《“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得炒字句句式可变换的原因探析》认为:

“得”字句是否能变形原因有:

动词前后名词的施受事能力及语义上的选择与制约力的强弱有无,“得”后部分与“得”前部分的是否被相互选择与制约。

结语

以上这些文章多从句法的角度,如“得”前成分和“得”后成分的句法关系、“得”字句主语、“得”前谓词、“得”后补语的构成;从语义的角度,如补语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得”前谓词性成分的语义;从语用的角度,如焦点、保持话题同一性;从“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的角度;从“得”字句与其他句式的转换角度等对“得”字句进行了分析。

我的文章想试着从语言的经济性、语气、主题与述题等方面来写,目前还没定下来,也想听听老师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李亚丽、满江红.“得”句中主语S的构成[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第60页.

[2]赵家新.“得”字句的前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

第136页.

[3]陶端云.“得"字句动词和补语的语义指向[J].黄山学院学报.2007(6):

第123页.

[4]张豫峰.说“得"字句的补语[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3):

第34页.

[5]吴怀成.“准定语+N+V得R”句式及其产生机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4-18页.

[6]陈虎.汉语“得"字句的结构语义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

(1):

第43页.

[7]韩丹.“主事居后‘得’字句”的构式义及其认知解读[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2):

第59页.

[8]宛新政.试析“主事居后‘得’字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

第28页.

[9]张豫峰.“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J].山西师大学报2002

(1)第:

116页.

[10]赵家新.“得”字句后段的语义[J].淮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

第130-133页.

[11]李亚丽.“(S)+V得+NP+VP”句补语的语义指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第179-181页.

[12]张豫峰.“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J].山西师大学报.2002

(1):

第116页.

[13]聂志平.“得”字句研究札记三则[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第85页.

[14]张豫峰.“得"字句中“得"前谓词性成分的考察[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2):

第47页.

[15]张豫峰.说“得"字句的补语[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3):

第37-39页.

[16]张豫峰.“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1):

第105-10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