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2014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docx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

结构性存款监管及业务发展研究报告

前言:

2020年,结构性存款业务苗头又起。

一方面符合资管新规的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不小,需要有高收益且稳定的产品。

另一方面,今年初的疫情使得一些企业利用疫情期间低息信贷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套利。

大量需求促使结构性存款的规模有所反弹,增量增速“双高”。

监管的思路下,未来合规展业结构性存款,衍生品资质和合规展业是要点和难点。

一、结构性存款的产品结构

1.期初:

产品本金=存款+衍生品期权费

2.期末:

产品资产=存款+利息+衍生品投资收益

3.保本:

只要根据测算,使得期末的存款+利息≥期初产品本金,产品就实现了保本。

4.投资收益:

衍生品投资收益可以在产品保本的基础上博得较高的收益率。

所以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理论上可以高于同期限的存款利率。

二、结构性存款——理财还是存款

1.理财阶段(2005年到2018年)

结构性存款创设之初的定位是保证收益理财产品,不属于存款,所以既可以保本保收益,又不受到利率上限的约束。

根据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保证收益理财计划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

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

(这一条的目的在于防止以理财的名义变相高息揽储。

)向客户承诺保证收益的附加条件,可以是对理财计划期限调整、币种转换等权利,也可以是对最终支付货币和工具的选择权利等。

(结构性存款中加入的期权产品,属于条款中理财计划期限的调整。

2.存款阶段(2018年理财新规后)

直到2018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结构性存款属于表内存款业务,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属性存在本质差异。

三、监管定义和要求的演变

第一阶段:

未清晰明确结构性存款真正定义

1.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基础资产与衍生交易部分相分离,基础资产按照储蓄存款管理,衍生交易部分按照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

2.2009年《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应具备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资格。

但是这个阶段仍有很多没有衍生品资质的银行通过“通道行”发行结构性存款。

3.2014年《关于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在会计核算和资本计提方面强调了结构性存款的“存款”属性,保本部分要纳入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核算,缴纳准备金等。

第二阶段:

脱虚向实,定义细节开始清晰

1.2018年9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首次明确了结构性存款定义:

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的产品。

明确了存款属性:

纳入商业银行表内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的缴纳范围,计提资本和拨备。

要求衍生品资质和真实交易对手:

衍生产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

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2.2019年9月北京银保监局《关于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不允许“假结构”:

(1)构建狭窄的收益波动区间或将挂钩的衍生产品行权条件设置为几乎不可能触发事件,使结构性存款从名义上的浮动收益产品变为事实上的固定收益产品,且远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水平。

(2)未实际嵌入衍生产品,或嵌入的衍生产品无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

3.2019年10月18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提高准入门槛:

应当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1)具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

(2)纳入全行衍生产品管理框架,严格执行相关业务授权、人员管理、交易平盘、限额管理、应急计划和压力测试等风险管控措施;

(3)足额计提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资本;从事非套期保值类衍生产品交易,其标准法下市场风险资本不得超过本行一级资本的3%;

(4)衍生产品交易形成的资产余额应当纳入杠杆率指标分母(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计算;

(5)合理评估衍生产品交易所带来的潜在流动性需求,纳入现金流测算和分析;将衍生产品交易纳入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等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相应项目计量。

假结构性存款最难的难点是如何定义“假”字。

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没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这个比较显而易见地判断,没有交易对手是假的结构性存款。

关键在于第二种情况:

构建狭窄的收益波动区间或将挂钩的衍生产品行权条件设置为几乎不可能触发事件,使结构性存款从名义上的浮动收益产品变为事实上的固定收益产品,且远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水平。

这个结构假不假谁说了算呢?

在北京的这个文下发之前,可以说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结构性存款都是这样设计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银行会有这样一个经典的结构,结构性存款收益部分挂钩LIBOR,假设期限为3M,如果三个月之内LIBOR都在0-8%的范围之内,那么可以兑付给客户高收益,否则为低收益。

这是一个数字型期权的结构,且在大概率情况下客户一定是可以拿到高收益的,于是监管认为这个结构太假不够真,但是我们回想一下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就发生过隔夜美元拆借利率飙升到11%的突发事件,所以0-8%的区间也是有可能突破的,这个真假结构其实很难去人为的判断。

大多数银行在给监管解释的时候可以叫低delta(概率)的结构。

感同身受一下监管确实很难,如果有一把去鉴定真假结构的尺子,那么究竟把这把尺子放在多少delta(概率)合适其实仍旧是个问题,这可能也是监管至今还是没有出细则的原因吧。

四、结构性存款市场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存款利率大幅走低、银行吸储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外资银行于2002年发行了首款结构性存款产品。

此后,中资银行也相继推出此类产品。

从结构性存款的历史数据来看,结构性存款开始爆发是在2017年,总量从2017年底的7万亿快速增长至2019年9月的11万亿,在银行总存款的占比也从4%左右跃升至7%。

总结下来,结构性存款2018年迅速增长的背景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金融政策频频出台,三三四十整顿同业业务,同业派生存款逐渐减少;资管新规禁止发行保本理财,银行存款压力加大;

2.互联网平台模式的货币基金爆发,场景倒流+灵活便捷性+收益高于普通活期存款,导致银行存款流失;

3.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和协议存款及其他存款的完美替代品。

2019年初,结构性存款收益与票据贴现利率出现倒挂,部分企业以票据贴现资金购买高收益率结构性存款,使结构性存款成为套利工具,进一步助推了结构性存款的一波增长。

2020年初,结构性存款增长的势头依然很足,到中旬突破了12万亿规模。

结构性存款和贷款利率出现严重倒挂,部分大型企业拿到利息非常低的贷款资金来买结构性理财,又带来一波结构性存款的增长。

五、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治理

1.结构性存款的问题在哪里?

(1)假结构高息揽储,抬高银行负债成本,从而抬高贷款价格,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结构性存款其实是在变相的提高银行的负债成本,当然这个前提是假结构的结构性存款。

笔者也被很多想发结构性存款的同业咨询过发行全流程,一般来讲对公条线会是牵头部门,金市会是配合部门,而会提出反对意见的往往是资负,为什么呢?

因为资负是管钱,管ftp的,如果结构性存款变成高息揽存了,那么资负的负债成本就会变高,这是管钱部门最不想发生的事情了,如果一定要发生,他一定会转嫁出去,于是会提高贷款价格,那么这件事情显然不是监管所希望和倡导的,大家都在喊口号要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要让货币政策有效传导,如此大量的结构性存款势必最终影响的会是这个传导机制的堵塞。

(2)资金空转套利,企业通过央行再贷款获得便宜的贷款资金,或者债券市场获得极低利率的资金,然后购买结构性存款。

2020年这波结构性存款快速起量和疫情期间低息信贷资金(贴现、贴息贷款等)有明显的相关性,北京又是大型央企、上市公司集聚,较易滋生空转套利行为,所以北京局要求各行加强对购买单位结构性存款资金来源的甄别。

(3)银行衍生品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其发行的规模不匹配。

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专门的衍生品团队来专门设计结构及相应的平盘,后续的风险管理。

很多中小银行都会通过大行做通道,不管是间接交易的委托投资模式,还是直接交易模式,其实说穿了都是给笔手续费,借用你的衍生资质和团队达到所谓符合监管标准的结构性存款管理方式。

当然这也是监管在新政中强调银行必须有普通类资质才能发行结构性存款的原因。

2.监管治理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思路

结构性存款在2018年规模剧增,所以监管从2018年开始一系列发文和指导。

(1)2018年9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结构性存款定义并要求衍生品资质和真实交易对手。

(2)2019年9月北京银保监局《关于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定义了什么是“假结构”:

构建狭窄的收益波动区间或将挂钩的衍生产品行权条件设置为几乎不可能触发事件,使结构性存款从名义上的浮动收益产品变为事实上的固定收益产品,且远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水平。

未实际嵌入衍生产品,或嵌入的衍生产品无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

(3)2019年10月18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系统梳理和明确了散落在多项制度中关于结构性存款的现行监管规定。

(4)2020年6月4日,北京银保监局严查信贷资金买理财、结构性存款

(5)2020年6月9日,传监管窗口指导股份行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

经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银保监会本周窗口指导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求于今年年底前,将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压降至上年末的三分之二。

根据央行调统司的数据,在四大行、全国性大行、中小型银行三张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是将股份行归于中小型银行的报表口径中,而恰恰今年结构性存款猛增的主力军就是中小型银行。

截至2020年4月末,中小型银行规模7.9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1.72万亿元。

考虑到大量中小城农商行本身没有衍生资质,因此股份行+有衍生牌照的头部城农商行是导致增量的主要来源,我预计至少有1.2-1.5万亿的增量来自于股份行,这也是监管专门窗口指导股份行的主要原因所在。

各类型银行结构性存款数据

(6)2020年6月12日,北京银保监局正式发文限制结构性存款规模

《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京银保监发〔2020〕320号):

2020年以来,辖内部分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规模出现一定反弹,增量增速“双高”,加剧了存款市场的非理性竞争,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别企业利用疫情期间低息信贷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套利的动机。

严控业务总量及增速.年内结构性存款业务增长过快的银行,应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逐月压降本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在2020年末,将总量控制在监管政策要求的范围之内。

产品设计审慎合规。

保底收益、行权条件、交易对手等方面满足合规性要求,杜绝“假结构”。

加强资金来源甄别,防止企业利用从银行获得的低成本信贷资金进行空转套利。

规范宣传销售,加强投资适当性管理。

3.结构性存款的相关罚单

目前为止,结构性存款处罚总计7个处罚案例,但是这里的处罚都不是结构性存款本身违规,主要是结构性存款资金来源违规,或者收益前置违规。

也就是说,过去10多年对结构性存款高息揽储,或者加结构性存款设计,或者是内部核算,衍生品资质问题等都从来没有开过一张罚单。

所以笔者认为对结构性存款可以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

结构性存款的合规风险,总体风险可控。

六、展业难点和监管趋势

2019年10月18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最重大的变化是提高了准入门槛:

“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普通类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

”根据监管要求,中资商业银行开办衍生品交易业务的资格分为两类:

(1)基础类资格:

只能从事套期保值类衍生品交易。

(2)普通类资格:

除基础类资格可以从事的衍生品产品交易之外,还可从事非套期保值类衍生品交易。

2018年的理财新规分流了第一批没有资质的同业,2019年的新政又再次分流了第二批没有普通类衍生资质的同业。

经过两轮的筛选,依旧能够坚挺的站到最后的同业相信大半都是有一定衍生交易基础的中大行。

监管的目的是希望规范资质,让真正能管理衍生交易风险的同业继续发行结构性存款。

而那些不够资质的中小银行此次被阻拦之后,势必面临着存款收缩压力,而且笔者此前提过越是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越是增长得猛烈,于是这个窟窿就越大,如何平滑地填上这个坑是现在很多中小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

第二个难点是银行衍生产品业务展业交易和风险把控能力。

监管出通知的逻辑是非常严密的,他先要求了你必须拥有普通类资质,然后明确结构性存款挂钩的衍生结构纳入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等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相应项目计量,因为这些管理方式对基础类和没有资质的同业来讲难度非常大。

另外一点是文中提到的24小时冷静期,在销售文件中约定不少于24小时的投资冷静期,并载明投资者在投资冷静期内的权利。

这个不管对于发行结构性存款的银行来说还是对于和发行结构性存款进行平盘的银行交易对手来说其实都是一个挺大的风险。

一般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一样会有一定的募集期,但是如果要求客户有事先的知晓权,那么在募集期前就要告知客户确切地结构(比如点位,比如触碰上下限等),但是经过募集期后(一般2-5天),其实市场已经波动了,没有办法完全按照2-5天前的价格进行平盘,这就对平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hold住敞口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考验。

此次通知中加了24小时冷静期无疑又是一个雪上加霜,在原本2-5天基础上又增加了1天的市场风险,如果客户确实在买入结构性存款后一天提出平盘,那么随着市场波动所带来的或有损失到底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所以还是坐等细则的出台。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对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监督管理,推动银行严格执行相关监管规定,有效防范风险。

各商业银行必定是会按照通知要求越来越合规开展,实现结构性存款业务平稳有序发展。

至于中小银行的负债缺口,一种可能就是有新的产品所替代,另一种可能就是监管适度放宽对他们流动性等指标的考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