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2883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4.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0页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0页
亲,该文档总共1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docx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

分工

第一章-项目概述张彦莎李诗桢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分析刘慧

第三章-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刘慧

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李诗桢

第五章-城市定位、性质与规模王哲夫

第六章-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朱楠

第七章-交通综合规划

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九章-住房发展政策与居住用地规划

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一章-旧城更新与村庄改造规划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第一章项目概述

一、城市概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北部毗邻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西接荔湾区,南部临近番禺区,位于广州市区的中心地带。

海珠区处于广州都会区组团的中部地带,是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地,承担多样的城市职能。

海珠区现状土地总面积为9216公顷。

2、地形地貌

海珠区属于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

3、气象、气候

属南亚热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长达360天。

受季风影响大。

夏季主要为南风,冬季为北风。

4、水文、水系

内部水网系统发达,万亩果园区的生态绿地与水系紧密结合,主干水系水质良好,枝干水系随等级降低。

规划中将海珠区的河涌系统在空间上分为五个水域,分别为:

海珠涌水域、北濠涌-石溪涌水域、石榴岗水域、共和围水域、琶洲岛水域。

其中海珠涌水域的水动力系统相对独立,其他四个水域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大水域系统。

在海珠涌水域中,以海珠涌为主干河涌;在大水域系统中,主要以石榴岗河-海珠湖、北濠涌、黄埔涌为主要河涌。

(二)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州市政府于1950年7月,将原海珠区城区部分的3个区(蒙圣、洪德、海幢)合并,成立河南区人民政府。

以后30年间,其称谓多次变动,1980年7月称海珠区人民政府至今。

2、行政区划

海珠区辖18个行政街道:

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南华西、南石头、江南中、昌岗、南洲、琶洲、官洲、华洲。

面积102平方千米,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132.16万。

(三)社会经济

1、面积及人口

海珠起土地面积为90.4平方公里。

根据五普六普人口数,2000年海珠区流动人口为544810人,2010年为795758人,年平均增长率达4.60%。

海珠区2013年户籍总人口988115万人,常住人口157.58万人,

2、主要经济指标

经济总量增速高,发展势头良好,01年仅59亿元,13年增长至1143亿元,增长近20倍。

2013年,在广州中心城区中做比较,海珠区GDP占广州GDP的7.4%,在区排名中仅排名第六位。

在整个都会区的排名处在了倒数第二的位置,仅仅高于荔湾区,这说明海珠区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比较落后的,尽管地理位置在中心区,但是经济位置却在边缘地带。

海珠区人均GDP也增长迅速,06年仅27000元,13年增长至72000元。

并且一直保持增长态势,08年后增速上升。

但是同广州市人均GDP水平相比,2013年海珠区只达到了广州市人均GDP的56.8%,与全市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3、产业发展

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已超过85%。

2013年海珠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66.93亿元,占全区GDP的14.61%。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973.26亿元,占全区GDP的85.17%。

海珠区重点发展现现代服务业,包括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商贸服务、休闲旅游六大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集聚会展、创意等产业的企业总部,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总部之都核心区。

(四)用地及设施建设现状

1、用地概况

(1)用地现状

以广州大道南为界,西部片区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教育科研用地以及商业服务用地与居住用地相间分布,用地比较破碎且较为混杂;而东部片区主要以农林用地为主,且大面积成片分布,与其他用地有较为明显的界限,居住用地以主要为城中村用地,呈散点状分布于片区内。

(2)用地条件

在土地用途分区基础上,对广州市域划分出禁止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并针对不同分区主导要求,实行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

海珠区大部分处于可建设区内。

2、交通设施概况

对外交通系统:

海珠区对外交通包括一条城际轨道、一个客运枢纽、一个港口。

海珠区快速路网健全,能快速与其他地区联系。

海珠区外围的水运系统较为成熟,但内部河涌码头较少,还需要加强规划,水上巴士缓解了桥梁运输的压力,能力有限,与其他交通方式契合度差,转乘难度大。

海珠区内部道路路主要由主干道和次干道形成,主干道基本形成了“三横六纵”的网络,“三横”由北到南依次为昌岗路与新港路、新滘路、南洲路;“六纵”有西到东依次为工业大道、江南大道、瑞康路、广州大道、江海大道、科韵路。

次干道的建成情况不佳,尚未形成系统网络。

航空:

白云机场,地处白云区,海珠区主要通过内环路接机场高速,华南快速路接机场高速,环城高速接机场高速。

海珠区离机场33公里。

佛山机场,地处佛山市南海区,海珠区通过外环路连接广佛高速,直线距离25公里。

铁路(三个核心站点):

广州火车站,位于天河区,可直接通过内环路到达,直线距离7公里。

广州南站,位于番禺区,内环路和环城高速都可与东新高速相接直达广州南站,离海珠区约11公里。

广州东站,位于天河区,华南高速转广园快速路直接到达广州东站,直线距离5公里。

3、公共服务设施概况

(1)行政办公设施

海珠区A1类行政办公设施总占地面积为476954.7725㎡,占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的0.749%,布局密度较低。

据统计,海珠区内区级以上行政办公设施共有26处,其中市级以上共有3处,市级共有8处,区级共有15处。

(2)商业服务设施

海珠区主要形成了四个商业中心,分别是位于一个沿宝岗大道和江南西路布置的生活性服务中心、三个分别是沿广州环城高速布置、中大布匹市场、琶洲会展形成的商贸性服务中心。

海珠区的西部商业主要集中在江南西路、江南大道北、昌岗路一带,且多是商住混合的商业街;中部主要为大型商业设施中心,如中大布匹市场、国际轻纺城等皆坐落于此;东部则主要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所吸引带动而成的商业发展。

(3)文化娱乐设施

海珠区A2类文化设施共有36处,总面积为182988㎡,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28%,完全不符合海珠区二级大城市的定位,人均规划用地为0.11㎡,人均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同时空间分布比较散乱。

(4)体育设施

海珠区A41类体育设施共有21处,总面积为295931㎡,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29%,远远低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中的体育设施规划用地指标.海珠区体育设施在空间上呈现出东西部较多,中部较少的格局。

与人口分布图进行对比,可以得知体育设施覆盖率较低,人口密集的街道如凤阳街道等地均没有设置体育设施。

(5)医疗卫生设施

海珠区A5类医疗设施共有64处,总面积为429526㎡,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675%,远远低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中的医疗设施规划用地指标,设施配备极为匮乏。

海珠区医疗设施分布十分不均,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多东少的格局,且医疗设施主要集中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但配置数量及规模不足。

(6)教育科研设施

海珠区目前拥有14所高等院校、22所职业技术学院。

多数院校分布于新港路沿线,其中职业技术学院整体分布集中于东北部老城区,在老城区中的分布较为均质。

新港西路以中大为主的片区为高等院校集中分布地段。

经调查,多数院校使用情况良好,但存在部分院校用地紧张,已有多个院校计划扩建或迁建。

海珠区A3类教育设施总占地面积为5259026㎡,按157万人口算人均达到3.3㎡,满足规划用地指标。

(7)民政福利设施

海珠区A6类社会福利设施共有10处,总面积为70233㎡,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111%,整体配置数量较少,文化设施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配置较少,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二、规划编制背景

海珠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其规划发展与广州的发展密不可分。

目前各种政策背景都对广州市的发展提出了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的要求与建议。

1.生产方面: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的环境;广东的十二五规划则进一步提出要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促进制造业高级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就包括广州海珠区的国际生物岛的生物工程。

进一步落实到广州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则提出了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产业转型。

加快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强化服务经济主体地位和现代服务业主导功能。

2.生活方面: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到广东层面,进一步提出必须整体推进社会建设。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

坚持包容性增长,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让人民安居乐业,增强幸福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即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进一步落实到广州层面,则是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有效提升社会生活发展水平。

3.生态方面:

十二五规划在国家层面的要求是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广东层面则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落实到广州层面则是提出要全面提升宜居环境,大力促进城区转型。

要注重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推动城区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区精细化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大力提升城区文化品位,努力构建“江、涌、湖、园、林”生态格局,加强污染治理,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同时《2015广州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围绕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和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

三、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海珠区全部,土地面积102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5-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

四、规划依据与原则

(一)规划依据

(1)《珠三角规划纲要》(2008-2020)

(2)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年)

(3)《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

(4)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5)《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6)《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7)《广州市海珠区分区规划及控制性导则》(2005)

(8)《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2010年实行)

(9)《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年实行)

(10)广州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8年)

(11)《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12)《广州海珠生态城概念规划》(2012年)

(13)《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在编)

(14)《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划》(2011)

15、其他有关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划。

(二)规划原则

1、与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

本次规划应与《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广州城镇体系规划》、《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规划充分协调,在广州中心城区层面来落实海珠区各方面的建设要求,力求做到创新规划。

2、突出特色。

要突出海珠区广州生态绿肺的生态定位,注意发掘该区域自然环境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加强海珠原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创造城市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3、科学前瞻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

规划必须要适应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要求,保持规划的控制指导性和科学前瞻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规划的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行近远期结合,动态规划,适应城市发展的阶段需求。

4、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空间载体,构建和谐城市。

5、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原则。

重视城市风貌和特色保护,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塑造新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保护好自然景观要素,构建人文绿色新城,体现城市特色,实现城市和谐。

五、规划技术路线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分析

一、区域关系概况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广州市将构建“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组团式空间发展结构。

广州海珠区位于规划的都会区,两条南拓轴线贯通海珠区,引领海珠区未来空间发展及区域协同的主要方向。

海珠区内资源整合的步伐加快,为海珠区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海珠区的区域及区内协作也是本次规划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在区域中的定位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规划中,广州海珠区位于规划的都会区,重点发展现现代服务业,优化布局区域,提高用地效益及环境品质等。

两条南拓轴线贯通海珠区,引领海珠区未来空间发展及区域协同的主要方向。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中,以使海珠区着力发展高端产业,着力建设宜居城区,着力构建幸福海珠,努力促进产业、城区和社会实现新转型。

《海珠区生态城规划(2005-2020)》提出海珠区的职能为:

国际展都、广州绿心、文化名区、幸福海珠 。

三、区域空间协调

3.1区域对外协调,竞合发展

在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中,海珠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威胁。

同时,其内部空间发展格局失衡。

海珠岛要在区域发展中突围而出,重点在于借助三大城市轴线的发展引导,实现集聚化、中心化。

因此在空间上,规划主张海珠区从中心边缘区向中心链接区转变,从碎片差异化往集聚中心化进化。

(1)与北部天河、越秀的协调

海珠区与广州城市中心区天河以及旧城中心区越秀隔江相望,共同组成广州总体规划确定的都会区。

由于历史及区位的原因,两个地区在空间上被珠江分割,更由于职住关系缺乏平衡,导致潮汐交通。

随着都会区内区域协作的加强,海珠区与天河区与越秀区的互动式发展将更为紧密,在《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指导下,海珠区需在以下方面加强同北部各区的联系:

1、公路系统的完善;

2、联系两个区域的轨道交通的建设;

3、过江大桥扩建;

4、珠江岸线利用与保护、一河两岸景观控制;

6、港口建设与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协调。

重点包括延续旧新中轴,依托来自城市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辐射,进行商业互动、产业协调、经济辐射。

(2)与东、西部组团的协调

海珠区与荔湾区、黄浦区同脉相连,相互间虽有竞争,但更多的是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共生共融。

海珠区作为中心城区,是未来10-15年内政府极力打造的区域增长极,是区内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中心。

西部荔湾区为传统文化及商贸区,未来东部将发展白鹅潭广佛之心,主要面向文化创意及休闲类产业。

海珠区西部现有大量文化创意园,如太古仓等,未来很可能与东部白鹅潭对接,形成广佛休闲文化区。

因此应重点发展休闲文化产业,进行区域对接。

东部黄埔区为临港制造区、历史文化区,未来很可能与海珠城区连片发展,应加强与中心城区的协作,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生态农业,配套发展社区性的服务业。

在《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指导下,海珠区需在以下方面加强同东西各区的联系,与荔湾、黄埔错位发展。

(3)与番禺区的协调

海珠区与番禺区隔江相望,海珠万亩果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南部的生态屏障。

两个地区的协调发展中要注意联合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点在以下方面:

1、重点加强万亩果园、生物岛及大学城的联系,加强创新及人才培养;

2、一河两岸景观控制。

 

3.2区域对内整合优化

(1)强调城市新中轴作为门户作用的重要性

海珠区新形象,对外宣传的桥头堡;新发展轴,集聚生产要素;新增长极,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

 

(2)强化东西联系,壮大节点辐射能力,发展中心节点联系形成空间网络。

四、区域生态环境协调

海珠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突出对万亩果园及河流保护。

突出万亩果园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海珠区的生态之心。

突出对河流的保护,对未来旅游发展、航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海珠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好城镇建设用地,保护农田耕地,部分确实需要用于建设用地的,实行占用地耕地补偿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变。

五、区域基础设施协调

(1)对外交通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要求,海珠区对外交通系统包括一条城际轨道、一个客运枢纽、一个港口。

(2)道路交通系统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要求,构建“畅顺、通达、宜人”的道路系统,保证机动车在市域范围的各重点发展区、重要节点进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不超过10分钟,由任何一点进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不超过20分钟,进入高快速路网以后主城区至市域任何地区不超过60分钟。

(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要求,实现2020年全市“30-60”时空目标,即中心城区范围30分钟内可到达市中心,市域范围60分钟内可到达市中心。

打造以“环+放射+十字快线”为主骨架的轨道线网,近期重点建设新型有轨电车海珠环岛试验线。

 

第三章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

一、区域发展背景

1.1全国层面

(1)低碳、生态、智慧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提出了至2020年把我国来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抓住全球新科技革命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成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表现之一。

特色产业基地的设立,要求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相对良好。

(2)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的区域合作发展

国际地区:

东南亚、东盟等国际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城市职能分工,广州承担国家级服务中心职能,产业升级转型与生态低碳发展迎来契机。

国家地区:

东部沿海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济经圈、环渤海经济园的发展与完善,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驱动引擎。

广州作为珠三角经济圈中经济、政治中心,率先升级转型成为示范性必要。

泛珠三角、环珠三角、大珠三角、珠三角“湾区”:

作为区域中心,有着广泛的经济发展腹地,同时也是地区发展的发展龙头,承担着更多的区域级服务职能,促使广州需进一步设整产业结构,建设国家级服务中心。

1.2珠三角层面

(1)珠三角一体化下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建设要求

珠三角城镇群步入城市化高级阶段随着全球化下的产业、职能重构,珠三角一体化及期城镇群发展也进入了城市化高级阶段。

广州作为中心城市,其职能从单一生产性产业向现代服务职能转变,发展模式也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低碳产业等已经成为必然,低碳发展城市建设成为趋势。

(2)珠三角产业加速升级转型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和改造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但是这些制造业以一般制造业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层次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并且,目前发展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珠三角正谋求产业转型,从“制造”走向“创造”,从“资本”走向“知本”,是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传统产业的二次创新已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和改造的重要举措。

 

1.3广州层面

(1)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发展探索

1)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跨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广州给自己提出了“12338”的战略部署,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2)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

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区域产业升级,重点突出广州中心功能,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泛珠三角共赢发展

3)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

营商和贸易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商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高端商务等功能进一步增强。

进一步传承发扬岭南文化,不断丰富拓展现代都市文化,活跃对外文化交流,形成文化大繁荣局面。

(2)新模式:

城市发展方式从“粗放”到“精细雕刻”的转变

强调城市空间发展从用地增长到结构优化转变,“优化、集聚、提升”——充实内涵,提升水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产业和生活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置和生态环境。

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和使用效率,从而带动城市地位、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城市理想——岭南特色生态城市,挖掘岭南特色水乡要素、文化要素,打造区域文化名城。

1.4海珠区的发展要求

(1)核心城市服务功能,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和消费中心。

在空间布局上寻找具有战略价值的区位,建立城市服务增长极。

未来的中心城区,将形成珠江黄金水道发展带串联下的三大发展主轴为骨架的空间格局。

传统中轴线强调行政职能,新城市中轴线强调景观与行政服务,未来往东将形成一条生态效益更突出,功能更复合的东部生态发展轴,“三大主轴”将搭起广州中心区现代服务职能体系的骨架。

(2)挖掘城市内涵,达到要素最优

当前广州处在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广州新时期的重中之重。

未来广州将承担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责任。

培育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增长极,是促进广州加快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在重点功能区建设同时,有效结合城市特色挖掘,美化城市建设环境,更能为高端要素集聚提供最优空间。

二、内部发展条件

(一)空间上中心城区边缘化

广州在外围产业拓展的同时,主城区的人口与部分服务职能未得到有效疏解和转移,城区形态呈蔓延式扩张;内部居住与其他功能混杂,城区环境品质需要大幅提升;缺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次级公共中心,公共服务高度依赖于单一中心,造成交通拥堵和市政基础设施超出容量。

新区缺乏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的服务功能,过度依赖中心城区,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综合功能的新城区;人口增长缓慢,难以发挥“反磁力”作用,同时也制约了自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区域竞争如火如荼,不进则退

从全国来看,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珠三角要“深化与港澳合作,将其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进入了一个大都市化发展阶段。

海珠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已逐渐走向国际化时代。

缩小到珠三角的近域范围,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的两大领头城市,但广州的中心地位面临被超越的危险,近年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仅次于香港排名第二,而广州则排名第五,广州除知识与文化竞争力强于深圳外,其余八项均负于深圳,可见广州的“龙头地位”面临被超越的危险,错位发展势在必行。

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的产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临着升级换代的必然趋势,海珠区北邻天河区CBD,在承接现核心区外溢服务产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增长潜力空间大,发展势头迅猛。

(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海珠区利用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以及发展机遇,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中心城区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海珠区成为了边缘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