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3094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x

会昌县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卷附答案

会昌县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

题号

总分

累分人

座位号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诓骗(kuānɡ)阔绰(cuò)不足为据走头无路

B.停滞(zhì)遁词(dùn)行之有效郑重其事

C.桑梓(xīn)筵席(yán)如雷灌耳怀古伤今

D.豢养(quàn)撩逗(liáo)形消骨立抽丝剥茧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县第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发令枪一响,近万名健身爱好者忘乎所以地向终点一一县文化广场奔去。

B.认认真真地读上几本,研究几个人物,深究几个案例,吃透这些材料,让它化为自己的血肉,写作上就会左右逢源。

C.有些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制造噱头,失实报道,不仅误导了舆论,更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D.《经典咏流传》将诗词和音乐相融合,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美的韵律相得益彰,让传统文化在古今现实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增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

B.中学生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不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是永恒的。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生周游列国的“千古圣人”孔夫子,于旅途思索中点燃历史和传统的智慧火花,创立儒家学说。

②素心(心地纯朴)做人,是一种人生境界。

③他的素心,不仅拓宽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也拓宽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

④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

⑤素心之人,既不为名利勾心斗角,枉费心机,也不刻意去躲避名利,自命清高。

A.⑤③①④②B.④②①③⑤C.②④⑤①③D.①③⑤②④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A.自然景物真的无知无情吗B.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D.自然景物真的美吗

得分

评卷人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24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6、7题。

(4分)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①,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②,诗和雪缴缠③。

一笑琅然④。

【注释】①青荧:

青光闪映。

②鏖(áo)战:

激战。

③缴缠:

纠缠。

④琅然:

指笑声朗朗的样子。

6.下列对散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中主要写了作者夜游洞庭湖的所见所感。

B.在夜半的静寂中,“朔风”一词使读者与作者仿佛听到了陡然而至的凄厉的呼啸声。

C.三个动词“争”“战”“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飞舞的场景。

D.曲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由豪迈洒脱到孤寂悲凉,到最后意外惊喜。

7.下列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

B.曲中的孤舟、灯火是旷远幽寂的静景,朔风、飞雪是动景。

得分

评卷人

C.曲中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别具一种温婉之美。

D.曲中虚实结合,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更丰富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2分)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①,寓居城下。

晏殊请掌府学。

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

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

往往潜至斋舍诇②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③云:

“适疲倦,暂就枕耳。

”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

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④。

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⑤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节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母忧:

母亲的丧事。

范公是指范仲淹。

②诇(xiònɡ):

看。

③绐(dài):

欺骗、撒谎。

④辐凑:

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⑤场屋:

科举考试的场所,这里指科举考试。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晏丞相殊∕留守南京B.训督学者∕皆有法度

C.往往∕潜至斋舍诇之D.出题使诸生∕作赋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

(1)掌()

(2)妄()(3)法()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

(1)适疲倦,暂就枕耳。

 

(2)由是四方从者辐凑。

 

11.从短文看来,哪些因素使得范仲淹的教学卓有成效?

(3分)

 

得分

评卷人

(三)古诗文名句积累。

(8分)

12.填写所缺的古诗文名句。

(每空1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

(2),忽复乘舟梦日边。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若夫,,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未能远谋。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得分

评卷人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7题。

(17分)

因为白骆驼知道刘继荣

①我到鸣沙山时,最热闹的时候已经过去。

游人渐散,阳光渐淡,只剩下静默的山与山的影子。

牵骆驼的是个清瘦的男孩:

白衬衫,皮肤黝黑,眼神羞涩,十七八岁的年纪,像一株青叶青穗的高粱。

②看看我的票,他眼睛里笑意一闪,指给我看那匹白骆驼。

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秀气的小家伙——长长的睫毛,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有隐隐的淘气。

③一时间,我竟不舍得骑到它背上。

忽然,后面的小女孩扑过来,欢天喜地地抱住了白骆驼的脖子,再也不肯松手。

女孩的妈妈,还有牵骆驼的男孩,都笑了。

我也笑,谁忍心同玲兰花这样皎洁的孩子争呢?

④于是,我换乘了女孩的黄骆驼。

它高大健壮,温驯安静,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白骆驼驮着神气的“玲兰公主”,跟在我身后。

听男孩说,“小白”又是第一次上路,特别活泼,一会儿也不肯安分下来。

再加上小姑娘手舞足蹈地喊着“驾!

驾”,它越发心急,动不动就想越过我。

⑤适逢一段下坡路,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

“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箫的人是谁……”立刻有人接上来,唱得欢天喜地。

后面鼻息咻咻的“小白”更加兴奋起来。

⑥前方有人大叫:

“嘿嘿,看过来,看过来了……照相啦!

⑦我笑了,冲着拿相机的人做飞天状。

牵骆驼的男孩急了,高声叫大家不要把两只手都松开。

忽然,我的骆驼的身子猛地倾斜了一下。

我赶紧抓牢扶手,却听得后面传来惊叫。

一回头,“玲兰公主”连人带骆驼摔倒在沙梁上。

男孩立即冲上去,扶起小女孩和骆驼。

⑧女孩的妈妈尖声叫着。

男孩抱着哭泣的小女孩。

他有些不知所措。

忽然,那个照相的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

“我看得清楚,是你家小姑娘又摇又晃,把骆驼弄倒了!

”妈妈疑惑地看着女儿,小女孩满脸是泪,抽噎着点头。

⑨那照相的越发理直气壮:

“看看!

你家姑娘自己都承认了,不能赖骆驼!

”女孩的妈妈忙着给老公打电话,白骆驼不再撒欢,低着头,一步一步,怯生生地跟在最后边。

⑩驼队刚到月牙泉,一个中年男人冲过来,对男孩叫道:

“我女儿究竟是怎么摔倒的?

”那照相的赶紧跑过来,比画着解释事情的原委,小女孩也承认是自己的错。

父亲见女儿无碍,脸色慢慢好转。

⑪那清瘦男孩静默半晌,突然开口:

“是‘小白’调皮,不好好走,陷到旁边的沙窝里了。

”小女孩的父亲的脸倏地一变,逼视着那个照相的。

⑫照相的怒道:

“你走在前面,难道脚后跟长了眼?

”男孩争辩道:

“我刚好回头,我一直担心‘小白’会出事。

⑬照相的忽然发怒,抄起沙窝里的一根棍子,疯了似的去打白骆驼。

白骆驼静静地垂着头,一动不动,仿佛知道自己犯了错。

男孩扑过来,挡在骆驼前面,硬生生地挨了一棍。

⑭这时,景点负责人来了,要大家一起去办公室商谈。

我站在山顶,心里却一直牵挂着那男孩,还有那匹惹人怜爱的白骆驼。

⑮下山时已是黄昏,我忽然看见男孩牵着“小白”,便问他事情是怎么处理的。

他说,他陪小女孩去医院做了检查,她没有受伤,他们一家回宾馆了。

只是,他以后不能来这里牵骆驼了;还有,‘小白’也不能来了。

⑯我又问:

“那个照相的怎么那么凶?

”他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说:

“那是我哥,他一直在替我攒学费,最怕我和“小白”被景点辞掉。

本想等“小白”长大一些再带它来的,可哥心急,说我明年就要上大学了,等钱用。

⑰他爱怜地抚摸着白骆驼,像抚摸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小白”细长的腿,轻轻战栗着,长长的睫毛垂下来,眼睛如清澈的月牙泉。

我忍不住问:

“既然那女孩都认了,你为什么还一定要说是‘小白’的错?

⑱风越发凉了,沙粒私语。

男孩忽然改用本地方言,轻声说:

“‘小白’从出生起就跟着我,它虽不会说话,但心里什么都清楚。

如果我说谎,它会难过的。

⑲那一人一驼,拖着长长的影子,踏着沙,慢慢向炊烟升起的月牙村走去。

我相信,那匹白骆驼一定听懂了男孩的话。

13.小说题目为“因为白骆驼知道”,阅读全文,请简要回答,白骆驼知道什么?

(4分)

 

14.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请列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4分)

 

15.第⑯段是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2分)

 

16.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4分)

(1)长长的睫毛,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有隐隐的淘气。

(从修辞手法角度)(2分)

 

(2)男孩扑过来,挡在骆驼前面,硬生生地挨了一棍。

(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17.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男孩,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白骆驼,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谈谈理由。

(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21题。

(13分)

得分

评卷人

俗话说得好李建永

  ①人常说:

“俗话说得好。

”这不仅仅是引用或生发某一句俗话时所使用的语辞和套话,同时也是对俗话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中肯评价。

俗话亦称俗谚、谚语,是传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民的词典,从中真切地感知和领略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品格风骨。

  ②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真。

《韩非子》有言:

“古无虚谚。

”由于谚语是我们的先民通过口耳相传源远流长传承下来的,真实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

不然,谁会将一句套话、假话抑或虚与委蛇的话,一代又一代“义务”地接力传递下来呢?

孔子曰:

“修辞立其诚。

”真诚与真实,乃讲话作文的第一要义。

俗话说:

“十句谚语十句真,一方水土一方人。

”还说,“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谚语之天然本真,完全是通过不加修饰地自然呈现出来的。

  ③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善。

有道是,“知行合一是善”,善是人心的指归。

而现实中最大的问题却在于,知善是一码事儿,行善则是另一码事儿。

俗话常说:

“嘴里念的《金刚经》,怀里揣的豺狼心。

”西谚亦云:

“舌尖儿上挂着上帝,心窝儿里藏着魔鬼。

”可见此类口是心非、言清行浊的恶人恶行,古今中外,并不罕见。

贪官和恶人也知道善是美好而光荣的,因为他们所极力表现出的种种伪善,恰恰是借助人们对美德所表示的礼赞和景仰以售其奸。

  ④谚语的善,在于它的益世功能和实用价值。

千百年来,谚语保留着许多对生产生活颇有用处,对世道人心颇有教益的东西。

譬如,“春捂秋冻”(养生),“吃饭先喝汤,到老不受伤”(饮食),“一房好媳妇,三代好儿孙”(婚姻),“惊蛰百虫动,走马快耕田”(生产),“花开在春天,人学在少年”(励志),“凡人败德坏名,钱财占了八分”(警世),等等。

可以说,谚语是人类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金子。

  ⑤谚语虽是黎民百姓的家常话,但在家长里短中却包含着生活哲理与人生哲学。

谚语的内容内涵,几乎都是向上向善的;纵使伤时骂世,也是从反面来隐喻劝善的。

俗话说:

“打一个比方劝一个人。

”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如知时节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即使是从未上过学的人之父母,亦可用谚语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

  ⑥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美。

有道是,“情景合一是美”。

俗谚“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典型一例。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讲过:

“美是生活。

”作为全景式反映生活的谚语,其本身就是美的集合。

俗话说:

“人是正月正,景是九月九。

”老百姓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正月正”乃大年初一,这一天,每一个人都有钱有闲有精神!

“九月九”已入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凉爽宜人,橙黄橘绿,美景无限。

正月正的人,九月九的景,风光鲜丽,正当其时。

此类俗谚,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交融,美美与共。

  ⑦可以说,所有的谚语都似比喻,所有的比喻都是诗文。

诗意是美,隽永是美,幽默是美,思想是美,物我交融、情景合一是真美,朴素自然、俗中见雅是大美。

  ⑧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俗话所关注的从来是大地和人民,所深入的永远是生活与心灵。

自古及今,它就像空气和泥土,其存在价值和用世功能,不仅百姓日用而不知,即使学术界、思想界或许亦未曾意识到它的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并真正加以重视起来。

它是名副其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活的哲学。

形式上的大白话、大实话,内容上的乡土气、泥土味,正是它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的真谛所在;也是它称之为文化、融心化人的根本所在。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4分)

19.请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分)

 

20.下面这两个句子,可以作为第几段的论据呢?

说出理由。

(3分)

俗话说:

“一白一黑是一天,一青一黄是一年。

”青黄黑白,四季晨昏,设色对比,简单分明。

 

2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3分)

(1)俗话亦称俗谚、谚语,因其使用范围之广,其存在价值广为人们所重视。

()

(2)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引导人们向上向善。

()

得分

评卷人

(3)不少俗谚,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交融,美美与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56分)

22.名著阅读。

(2分)

《水浒传》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行者武松便是其中一位,他因景阳冈打虎而出名,请你再说出两个有关武松的故事。

 

23.综合性学习。

(4分)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要求:

(1)观点明确;

(2)综合运用三则材料并且能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材料二】由于上游降水偏多和长江防总的科学调度,2017年10月21日三峡水库成功实现175米蓄水的同时,长江中下游供水和生态安全也得到加强。

消息显示,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同比偏高,面积同比均增加上千平方公里,且较近期最小时均增加数百平方公里。

【材料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比率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7.2%。

2017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70.0%。

得分

评卷人

24.写作。

(50分,其中书写分5分,书写分45分)

春萌青草,夏沐芳华,秋染落叶,冬凝雪花。

四季的轮回中,我们常常慨叹时光匆匆,世事易变。

然而,细数指尖微漏的时光,总有一种凝望让你动情感怀:

父母无言的注视,凝望是一种不变的关爱;师长深长的目光,凝望是一种深情的关怀;朋友亲切的眼神,凝望是一种永恒的关注……凝望是对梦想的执着与坚守,凝望是对幸福的呼唤与渴求……渐变的时光里,你可曾感受到那情感丰富的凝望?

请以“时光里,那的凝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可以写你的经历,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文体不限。

400字

600字

800字

 

会昌县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B2.A3.B4.C5.A6.D7.C

8.D(出题/使诸生作赋)

9.

(1)掌管,执掌

(2)胡乱地(3)学习、效仿的对象

10.

(1)刚好有些疲倦,刚躺下休息一会。

(2)因为这个从四面八方赶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

11.范仲淹教学,对学生要求严格且以身作则,方法得当。

【参考译文】丞相晏殊留守南京,范公的母亲去世,为母守丧借住在城下。

晏公聘请他掌管府学。

范公经常住在学堂之中,训导督促学生都很有方法和尺度,辛勤劳苦恭顺谦虚,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典范。

晚上给学生上课,读书睡觉吃饭,都定下了时间。

总是暗暗地去斋舍察看,见到睡觉的人,就责问他。

那人撒谎说:

“刚好有些疲倦,刚躺下休息一会。

”范仲淹问休息之前看的是什么书,那人也胡乱对答,范仲淹马上取来书问他。

那个人不能对答,于是惩罚了他。

范仲淹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了解题目的难易和用意,也让学生把它作为标准。

因为这个从四面八方赶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

后来宋代人在考场、朝廷上获得文学名声的,大多是范仲淹教出来的。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