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5466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docx

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

第一部分——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环境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课程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游戏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它对促进幼儿智力、情感、社会性、身体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为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把它与幼儿的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认真组织、科学指导,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的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游戏的实质

1、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

1)、剩余精力说——英哲学家斯宾塞亦称精力过剩论。

早在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的作品中就有了剩余精力说的萌芽。

到了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斯宾塞发展了这一思想并形成学说。

它的基本理论观点是:

游戏是有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他认为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精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

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便越多。

斯宾塞受达尔文的影响,他也是一名进化论者。

他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解释了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他认为,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普遍现象,但是动物所从事活动的性质随着它们在种系演化的体系当中所处地位、等级的不同而不同。

低等动物不游戏,因为它们把精力和时间全部用于生存活动上面,不停地忙于寻找食物、躲避敌人,没有多余的力量来游戏。

高等动物才有剩余精力进行游戏,因为高等动物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时间和神经系统的能量比低等动物少,所以高等动物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与生存无关的游戏。

同时,斯宾塞还是一名本能论者。

他用“本能论”来解释小动物与人类幼儿的游戏。

他指出,游戏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无意识的产物。

因为儿童不需要像成人那样去从事具有实际意义的本能活动,所以,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从事着与成人的本能活动相类似的但并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即游戏,如年幼的男孩中进行的打斗游戏。

  此外,斯宾塞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对游戏的几种形式做了质的区分。

他将游戏分为以下4种:

①感知运动器官的剩余精力活动;②艺术审美性的游戏;③具有较高协调能力的游戏;④模仿。

他所提出的每一种形式的游戏与巴特勒以及皮亚杰所提出的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以及模仿相对应。

这些不同形式的游戏似乎可以通过各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得以说明。

2)、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德生物学家格罗斯

该学说由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提出。

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

游戏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天赋的本能活动。

游戏时间的长短随动物进化的程度而异,越是高级的动物,在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越复杂,需要练习的时间越长,幼儿期越长,游戏的时间越长。

最初是实验性游戏,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这种感觉运动游戏逐渐发展到建造游戏和高级智能的练习。

然后是社会经验游戏,包括争斗、追逐、模仿、社会和家庭游戏等。

实验游戏的目的是发展自制能力,社会经验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

3)、游戏欲望说——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

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反对格罗斯的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引起儿童游戏的欲望有:

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等等。

4)、复演说——美心理学家霍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儿童游戏反映了从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

游戏是祖先最早活动遗迹的再现,儿童的游戏无非是复演祖先的动作和活动,如儿童的攀爬和打秋千的游戏是人类处于动作阶段生活的复演,团体游戏是部落时期人类生活的复演等。

5)、社会情绪表现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满足欲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使他们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通常是攻击性的危险冲动,以满足其追求快乐的愿望。

随着自我的发展,那些不被理性所接受的、追求快乐的愿望,就不再以直接的、象征性的游戏方式表现,而被更现实的、为社会所接受的一些活动,如俏皮话、玩笑、创造性艺术活动等取代,用这些更隐蔽的方式来满足早先通过游戏得以满足的愿望。

西方流行的“游戏治疗”就是这一理论的应用,用于矫治儿童在精神上与行为中的问题。

6)、认知动力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也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

他从智力发展的角度,认为游戏是儿童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适应自己内部认知结构的一种方法,它在儿童智力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

游戏,特别是假想的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根源。

他认为游戏发展与智力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满足个体的需要。

7)、社会性活动说——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代表,认为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儿童看到周围成人的活动,便模仿这些活动,把它们迁移到游戏中去。

游戏的社会性实践,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出的某种生活现象。

游戏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可以通过游戏掌握基本的社会关系。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变化,首先表现在游戏之中。

8)、其他学说

⏹“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

⏹“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其中形成和完善在定向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

3、中国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

  陶行知、陈鹤琴、朱智贤等认为:

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表现在:

1、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板,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

3、游戏是幼儿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参与的、且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

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性。

对于幼儿来说,除了吃饭睡眠等生活活动之外,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时间就是在游戏,甚至生活也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

幼儿游戏不同于成人的玩,看似平常的游戏在幼儿的生活中是一片大大的生活空间,在这片空间中他们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探索与求知的欲望不断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教育心里专家们经过不断试验,表明游戏是含有许多认知成分的复杂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是自己的各种能力获得练习和发展。

有人形容;主动探索和积极学习是开发人的各种能力的金钥匙,而这把金钥匙是游戏铸造出来的。

可见游戏在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维果茨基说;“儿童在游戏中的水平高于其他活动中的水平”充分肯定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能促进儿童的体能,动作灵活性、手眼协调性、平衡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的极大的愉悦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游戏可以开启儿童的智慧,幼儿在游戏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认识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游戏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对已有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进行加工改造,正是幼儿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语言交流与动手操作是游戏开展的基本手段幼儿在共同游戏中密切接触,有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幼儿智力的提高。

通过动手操作,尝试,探索,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学习成人社会的角色行为、交往方式,为了达到游戏目的,幼儿学会约束自己克服困难,有助于形成自制力和意志力。

1、动手能力的发展通过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教师可以观察到每个不同的幼儿不同方面的特长,比如有些幼儿在积木,画画,丢沙包等游戏中有突出表现,发掘他们爱动手的能力,比如在表演节目,讲故事发言等游戏中有突出表现,发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不同的孩子性格,动手动脑能力都不同,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发掘并且帮助引导他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体现自主性的同时,又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锻炼。

运动能力的发展生命在于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为对肌肉的控制力,身体的平衡力,动作的协调性等。

这种能力的发展正是在游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

如在体育游戏“栽树”中,通过让幼儿过山洞,过草地,过小桥等。

发展幼儿的钻、爬、平衡等能力,促进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使动作趋于协调。

各种体育游戏中,包含了如攀登、追逐、跳跃、跳绳、滑滑梯等形式的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知道,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没有任何其它活动能比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的感知更深刻的了。

在游戏中,幼儿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等各种感官的参与,来了解各类事物的性质,经过这样实践所感知的事物印象就深,记得也牢。

如在认识沉浮的游戏中,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如:

泡沫、钥匙、石子、木头、橡皮泥等,让幼儿在玩水游戏中观察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通过亲自感受、体验、操作,幼儿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也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3、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既有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有游戏组之间的关系,这为幼儿提供了频繁交往的机会。

如在“小小百货店”的游戏中,营业员热情的接待顾客,在买卖过程中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主动介绍商店里一些货物的特点等。

出人意料的是某小朋友在当营业员时,看见一位扮演“老大爷”小朋友来买东西,就赶紧对其他顾客说:

“你们能不能先让这位老爷爷先挑选。

”事后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

“老师,您们平时经常对我们说要尊敬老人,所以应该照顾他。

”一种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模拟的小社会中得到展现。

4、适应能力的发展角色游戏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幼儿为了实现游戏目的,就要不断的适应发展着的新情况,开拓新领域,玩出新花样。

如在“小小理发店”的游戏中,幼儿见顾客很多,就主动增加了理发师,我因势利导组织幼儿开了个“小小智多星会”,让他们为进一步扩大理发店的规模和影响多想办法,幼儿争先恐后积极发言,有的说到电视台做广告,有的说画些宣传海报贴出去……这不仅促进了“理发店”游戏情节进一步发展,也是幼儿适应与创造能力的初步显露。

三、幼儿游戏的特点与作用

(一)幼儿游戏的特点

1、自由性(自主、自愿、出于兴趣和愿望)

2、趣味性(本身固有属性、不同于劳动)

3、虚构性(虚构性=假想性,以模仿为基础,不受条件限制)

4、社会性(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有目的、有意识,体现社会文化差异)

5、实践性(具体、特殊的实践活动)

(二)幼儿游戏的作用

1、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如:

体育游戏)。

2、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言语的发展(如:

角色游戏)。

3、游戏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形成(游戏中良好品德的塑造)。

4、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如:

小小美发沙龙门脸的创造、设计)。

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浓缩社会的不同角色)。

四、幼儿游戏的种类

△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游戏、象征游戏和嬉戏游戏。

(1)探索游戏是策略性游戏。

游戏难度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去探索不同的玩法和运用,也是策略、运气和技巧的结合。

它包括探索物质的性质、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探索动作效应。

(2)象征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用想象性虚构性动作,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的游戏。

(3)嬉戏游戏

嬉戏游戏是故意做“坏事”或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

△按幼儿社会行为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

⏹无所事事的行为游戏

⏹单人游戏

⏹旁观游戏

⏹平行性游戏

⏹联合性游戏

⏹协作性和组织性的游戏

△按游戏的教育作用分为两大类

1.创造性游戏:

幼儿通过积极的构思,自己确定游戏的内容,发展游戏的情节,运用游戏材料,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创造性游戏的种类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儿童按照自己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

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又称象征性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

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周围成人的各种活动加深体验。

孩子在角色游戏中要受角色行为的约束,如“医生”要态度温和、关心病人,“司机”要遵守交通规则开车,“妈妈”要煮牛奶、买菜烧饭喂“娃娃”,解放军要帮助人民解决困难。

在游戏中,不仅要用语言、动作模仿角色,而且要体验其情感、态度,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表达能力以及形成优良的性格。

家长可为儿童提供合适的用品或材料,有时可当孩子的配角,以满足他们学习社会生活、渴望表现成人生活的心理需要。

适合三四岁儿童的角色游戏有“娃娃家”、“民警”、“医院”、“商店”、“幼儿园”、“开汽车”等,通过游戏,可进一步认识周围人们的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知道简单的社会行为规范,如交通规则、公共场所秩序等。

五六岁孩子的角色游戏,完全可以让孩子和伙伴自己选择、决定题材,自己制作用具或准备服装等。

 

(2)结构游戏:

是让孩子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和材料进行建构,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如用积木、积塑、橡皮泥、竹木制品或金属配件材料等进行建造,也可以利用自然材料如沙、泥、雪等进行建构活动。

各种不同材料可以启发儿童的建构兴趣,还可以丰富建构活动的内容。

建构游戏对于培养儿童手脑并用、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学会艺术造型的简单技能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娃娃的小床”(适合3岁儿童),“火车”(适合4岁儿童),“大桥”(适合5岁儿童)。

 

(3)表演游戏:

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及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需要背诵文学语言,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作品情节,分角色表达出人物性格,从而再现文学作品。

由于表演游戏是通过是通过表演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所以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如“小鸭和小鸡”(适合3岁儿童),可教育孩子与同伴相互团结友爱。

家长和孩子分别戴上头饰,一边唱歌一边学小鸭、小鸡走路,按歌词进行表演。

按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第2.种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用现成的内容,明确的目的,严格遵守的规则,为完成某种任务,培养幼儿某种能力而进行的游戏。

有规则游戏的种类:

(1).智力游戏:

是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其目的是增进儿童知识,发展儿童智力。

可将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儿童学习的兴趣。

如“瓶盖找朋友”(适合3岁儿童),准备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颜色有别的而又有盖子的瓶子,将瓶盖取下,混在一起,请孩子们帮每个瓶子找到自己的朋友(盖子),并一个一个地盖在瓶子上。

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孩子匹配能力,发展孩子手指小肌肉的灵活性。

“什么东西不见了?

”(适合4岁儿童)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跳棋”(适合5岁儿童),教孩子按照规则走棋,达到进入一定位置的目的,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2)数学游戏:

是将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游戏之中。

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孩子对数的概念的兴趣,增加对数的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学会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包括感知集合及元素,认识10以内的数和10以内数的组成;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简单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些常见的量,以及空间、方位、时间方面的简单知识;以及对应、计数、加减和自然测量等初步技能。

如“伸指头”(适合3岁儿童),利用手指认识10以内的数。

“给牌分类”(适合4岁儿童),按卡片提示将某些物品进行颜色、形状、数量分类。

“猜猜星期几”(适合5岁儿童),巩固孩子对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几等时间概念的认识。

 

(3)语言游戏:

是培养孩子理解词汇和运用口头语言清楚、连贯、有表情地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

在游戏中,孩子可以学会发音、辨音、丰富词汇、学习说普通话,学会使用各种句式,连贯清楚地进行讲述。

如“看图练发音”(适合3岁儿童),选择动物图片若干,让孩子学习、掌握正确的发音,认识动物的名称。

“反义词类推”(适合4岁儿童),根据甲词提出相反意义的乙词,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如:

大和小,高和矮等等。

“折折讲讲”(适合5岁儿童),准备大小不一的各种纸,教孩子学会折各种形状的物体,折好的东西组合成一个情景进行讲述。

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发展其联想,使他们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构思。

 

(4)科学常识游戏:

是运用一定的器材,再现某些科学现象的游戏。

通过儿童的观察、操作,在玩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教育,形成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积极探索的浓厚兴趣,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

如“萤火虫”灯、“糖和盐不见了”的科学游戏(适合3岁儿童),让孩子观察晚上萤火虫会发光,水能溶化糖、盐,培养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磁铁的用处”、“什么东西能浮在水面”(适合4岁儿童),让孩子了解水的浮力和磁铁的吸力。

“指南针”、“空气用处大”(适合5岁儿童),可使孩子初步了解指南针和空气的用途。

(5)体育游戏:

可以发展孩子的走、跑、跳、钻爬、投掷、攀登等基本动作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有趣,有的体育游戏有角色、有情节,有的带竞赛性,不仅能锻炼动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自我控制、遵守规则的良好品德和机智、勇敢、顽强的个性。

如“跳圆圈”(适合4岁儿童),发展孩子跳跃动作,可以配上儿歌:

“小妹妹,小弟弟,跳圆圈,做游戏。

跳进来,跳出去,跳进三次就胜利。

(6)音乐游戏:

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有一定的规则。

游戏时的动作、表情必须符合音乐的节拍、内容、性质等。

这类游戏主要在于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动作,如“小鱼游来了”、“老猫睡觉醒不了”等游戏生动有趣,可以活跃和丰富幼儿的生活,培养孩子愉悦的情绪。

 

(7)美术游戏:

寓美术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绘画、泥工、折纸、小制作等各项活动中,熟悉多种材料的性能,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和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聪明才智。

美术活动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结合自己幼儿园环境的有利条件,选择各种自然材料,如线、布、纸盒、蛋壳、蔬菜、水果等,让儿童制作,从而扩大儿童的眼界,培养儿童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

在选材时,要注意卫生和安全。

如“撕纸”苹果、梨子(适合3岁儿童),可以让孩子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区分材料性质,发展目测力,促进手部小肌肉的发展。

教师可在纸上用缝纫机空针眼勾画出“苹果(梨子)”,另备大小两个盘子。

先拿出准备好的两只有针刺轮廓的苹果图形,让孩子比大小,让孩子学习用食指和拇指撕下苹果,并要求孩子按大小分类摆放在两个盘子内。

又如教孩子学做“小贺卡”(适4岁儿童),在家人或同伴过生日或新年聚会时,让儿童用图案美化纸卡,用自制的贺卡作为礼物赠送。

 

(8)民间游戏:

是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孩子们所喜爱的游戏。

这些游戏通俗易玩,生动有趣,不需器材,经济实用,有的民间游戏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我们可选择思想健康的民间游戏让孩子玩,让其从中受益。

如“抬轿子”(适合3岁儿童),可培养孩子大胆、勇敢的品质;“拍手”(适合4岁儿童),可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和注意力。

孩子边念儿歌边拍手,动作从慢到快变化。

“炒蚕豆”(适合5岁儿童),可培养孩子动作的灵活性。

(9)生活游戏:

是利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的游戏。

成人可用游戏的口吻,通过游戏的形式,在与儿童共同玩耍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获得必要的知识,养成爱动脑筋和遵守规则的好品质。

如“什么餐具不见了”(适合3岁儿童),让儿童了解餐具的名称和用途,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我在做什么”(适合4岁儿童),使孩子理解手势及动作的含义,培养孩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怎么办”(适合5岁儿童),成人采用问答式,先提出问题,启发儿童做出具体回答,以帮助孩子掌握日常生活中解决难题的办法,培养儿童的思考能力。

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区别

  从游戏的态度倾向来看,创造性游戏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享受过程体验,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角色间只是简单的系列而没有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儿童可以一会儿这样玩、一会儿那样玩,一个角色不参加并不会影响玩耍游戏的进行。

规则游戏是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方式,参与者形成一个整体,必须采取别人的态度,并允许其他人的态度来决定将要做的、与某种共同目的有关的事情;规则游戏则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人而无法进行下去。

  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儿童在创造性游戏中所反映的经验是零散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别人经验的模仿和学习,是一种将外在经验逐步内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

例如:

儿童玩“娃娃家”、“医院”、“戏院”等游戏都是对这些主题角色的模仿。

以角色的方式来玩耍,在模仿学习中内化经验,把自己想象成社会生活的成员。

儿童在规则游戏中所运用的经验是他自己的经验,是已经内化为儿童自身经验体系中的经验。

例如:

儿童玩“跳房子”、“捉迷藏”、“玩泥沙”等游戏规则必须以他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否则游戏无法玩下去。

  从规则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游戏的规则是隐性的、多元化的,采纳不同的规则会导致不同的游戏行为发生。

而规则游戏的规则是显性的、单一化的,游戏者必须接纳同一个规则,游戏才能继续进行。

  从儿童人格发展来看,儿童在创造性游戏中是模仿别人,没有自己明确的性格,也没有明确的人格。

而规则游戏是使有组织的人格从其中产生出来的情景,儿童完全在于自己的经验之中,自己特有的性格在游戏中逐渐显现。

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联系

  在儿童看来游戏就是一个整体,并无什么区别,要是有什么区别的话,可能只是名称和玩法的不同。

例如:

“过家家”、“跳房子”、“猜谜语”、“搭房子”是游戏的共同组成部分。

就好比不同类别的人,他们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具有人的属性。

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都是幼儿自愿发起的活动

  年幼时最先出现的游戏是创造了许多看不见的、想象性的伙伴,并把这些伙伴作为玩耍的对象,一个儿童可以扮演成妈妈、老师、警察等。

游戏的乐趣在于模仿他人、扮演其他人的角色。

随着年龄的逐步长大和社会性的发展,儿童游戏的兴趣在于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规则在游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游戏都让他们感到“开心”、“好玩”。

(2)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

 在游戏中玩什么、怎么玩、需要什么材料、在什么地点、和哪些人玩等,都是由幼儿自己决定的。

他们在游戏中充分地体验游戏带来的愉快和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这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

(3)都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

  在成人看来,儿童的游戏是杂乱无章的。

但在儿童游戏的世界里,它们是有序的。

一个封闭的空间时常被他们标示出来,物上的或是观念上的,都从日常生活中被圈化出来。

在这个空间里,游戏举行、规则通行。

游戏一旦结束,幼儿立即会回到现实。

儿童并不仅仅是玩,他们就生活在游戏中,作为生活,他们的游戏有着极大的灵活性,是随时随地,超越时空的。

儿童就是游戏,通过游戏,他们建立起通向未知的道路,通向此时此地以外的领域。

△从主观能动性上分:

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

  1主动性游戏儿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动外,更需要运用肢体、肌肉的活动去进行游戏,儿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