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5608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喉咙(hóu)风筝(zhēng)朗润(rùn)倘若(luò)

B.和蔼(ǎi)轻捷(jié)分歧(qí)暴怒(nù)

C.憔悴(cùi)絮叨(xù)狭隘(ài)鄙薄(bó)

D.烂漫(màn)热忱(chén)纯粹(cuì)派遣(q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感概缭亮发髻恍然大悟

B.待弄确凿盔甲翻来覆去

C.取决匿笑云宵小心冀冀

D.奥秘诀别一霎喜出望外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上课铃响后,同学们兴奋地坐在故室里,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新语文老师的风采。

B.参加舞蹈表演的男女同学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

C.在网络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面前,报纸副刊陷入困惑茫然的境地。

D.她是剪纸高手,一会儿工夫,她就能剪出十多条栩栩如生的大红鲤鱼。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孔子反复赞叹“贤哉回也”,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则是讲:

对于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别人不能侵犯。

作为个人,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

D.“学而时习之”是告诉人们学习态度要扎实。

5.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序号()。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坦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

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些“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二、名著阅读

6.名著阅读

(1)写出两个关于“垂”字的敬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游记》中火云洞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用苦肉计骗取了唐僧的信任,纵风将唐僧慑走,并口喷________烧得悟空、八戒落荒而逃。

悟空请来龙王洒下雨水,反被烧伤。

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扮观音捉去,最终悟空请观音用_________,降伏红孩儿,收他做了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某学校开展“微笑面对生活”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请为本次活动写一个广告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办好这次活动请为此次活动设计至少两个活动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子默写

8.填空。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3)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冶性。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7)《次北固山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天净沙·秋思》一词中描写秋天特有景物,渲染悲凉的意境,为下文写悲情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持小狼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

[注]①牧竖:

牧童。

竖,童仆。

②跑:

通“刨”,兽类用足扒土。

③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9.解释下列加横线的意义或用法

(1)顾野有麦场(_____)

(2)屠乃奔倚其下(_____)

(3)乃悟前狼假寐(_____)

(4)屠暴起(_____)

10.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争中加粗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一狼径去/相去数十步

11.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口无停声,足无停趾。

12.甲文中两狼的形象特征是什么?

乙文中从大狼身上体现出了什么?

13.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童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

为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

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

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

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

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

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

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

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

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

“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

”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

“妈,谁说您老呀。

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

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摘自《天津工人报》2014年3月18日)

14.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5.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16.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①④段画线的句。

(1)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2)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17.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空山鸟语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

我想你应该懂的。

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

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③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

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

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

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

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

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

真是太傻!

名字有什么用?

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④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

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

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

不是么?

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

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

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象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

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

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

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

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⑤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

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

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

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

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

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

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

真的是鹧鸪么?

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

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

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沫着淡烟疏雨。

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

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

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

“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

这是梦境,呵!

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

--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⑥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

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

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⑦还要做些什么呢?

⑧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8.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那几种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19.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摘抄出一句。

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0.仔细阅读文章第④段,概括写出作者感到“悒郁”和“怅然”的原因。

21.文章开头说“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结尾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作文

22.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

“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风筝(zheng),倘若(ruò)。

C.憔悴(cuì)。

D.派遣(qiǎn)。

故选B。

2.D

【解析】

【详解】

A.感概——感慨,缭亮——嘹亮。

B.待弄——侍弄。

C.云宵——云霄,小心冀冀——小心翼翼。

故选D。

3.C

【解析】

【详解】

C.咄咄逼人:

咄咄:

使人惊奇的声音。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不合语境。

故选C。

4.D

【解析】

【详解】

D.“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温习。

这句话强调的是经常复习的重要性。

故选D。

5.D

【解析】

【详解】

D.“我寄愁心与明月”,注意“寄……与……”搭配,并不是运用比喻手法,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故选D。

6.

(1)垂爱、垂怜、垂询

(2)三昧真火天罡刀善财童子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敬辞的理解。

“垂”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念、垂询、垂怜、垂问、垂爱……

(2)考查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回,火云洞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用苦肉计骗取了唐僧的信任,纵风将唐僧慑走,并口喷三昧真火烧得悟空、八戒落荒而逃。

悟空请来龙王洒下雨水,反被烧伤。

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扮观音捉去,最终悟空真观音用莲花宝座,降伏红孩儿,收他做了善财童子。

7.

(1)生活很美,记得微笑

(2)办专题板报写话题作文讲励志故事谈生活感悟

【解析】

【详解】

(1)广告词要求做到:

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亲切感人;采用有鼓动性的陈述句或感叹句;采用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紧扣主题,语言上要简洁明了,能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性。

如,拥有微笑,拥有未泯的童心;微笑改变生活;微笑伴我成长。

(2)活动设计类的题目,可结合示例中的形式来进行,而且要做到语言简练,富含一定的深意。

分析设计的意图,要在理解栏目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设计这种栏目的目的、作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归纳和概括。

此题如,讲励志故事、开展辩论赛、谈生活感悟等等。

8.

(1)风正一帆悬

(2)非淡泊无以明志(3)淫慢不能励精(4)思而不学则怠(5)匹夫不可夺志也(6)杨花落尽子规啼(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悬、淫、励、怠、生、藤”等字词的书写。

9.

(1)看,视

(2)于是,就(3)才(4)突然

10.B

11.

(1)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

(2)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

12.甲文:

贪婪、凶残、狡诈。

乙文:

母爱的伟大。

13.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饿狼,被迫自卫,杀狼是正当的;乙文中牧童杀狼则是出于一种无聊时的残忍,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解析】

【分析】

9.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顾:

看,视。

一词多义词,②乃:

于是。

③乃:

才。

10.A.原来/故意;

B.都是神情的意思。

C.上前/刚才;

D.离开/距离。

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

复:

又。

止:

停止。

至:

到。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

嘴里不停地嗥叫,脚不停地奔跑。

12.考查对狼形象的理解。

结合文中描写狼的句子,“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狼的贪婪凶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表现屠狼的狡诈阴险。

乙文从“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前树又呜,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

”之所以母狼会累死,是因为这无私的母爱,看出了母狼对小狼的爱,看出了母爱的伟大。

13.乙文,牧童采取“调动对方,疲于奔命”的策略,轻松获得了小狼。

牧童无聊的残忍也表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两牧童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过于残酷。

而甲文屠户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

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

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

谁知狼依然紧紧跟随,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屠户才被迫自卫,杀狼是正当的。

经过以上的分析,故而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

【点睛】

翻译

甲文,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非常害怕,把骨头扔给它们。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困窘急迫,害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他看到的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中主要堆积着柴火,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几刀杀死了狼。

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从背后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

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对手。

狼狡猾,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

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文,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

(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

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

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

(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

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

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

14.

(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

(2)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

15.“阳光灿烂”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

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16.

(1)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

“贴”字用得生动传神,通过母亲这一个动作表现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2)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17.示例:

文中的妈妈是一个关爱儿女、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

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

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

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

(能围绕所感受到的请你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4.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有关母亲额头的描写,按事件进行分类后,用简洁的语句分别加以概括。

本文通过记叙多个与母亲的额头有关的生活细节,表现出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第①段写作者小时候,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疾病;第②段写通过母亲的额头,可以看出她的喜悦与忧伤;第③段写母亲老了,自己生病总是瞒着,每天通过拍额头来缓解疲劳;第④段写母亲的额头上渐渐长了皱纹;第⑤段写母亲用额头为“我”女儿诊断病痛。

总结每一段的中心内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即可。

15.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解答时,先写词语的本义,再联系上下文,写它在文中的特殊意义。

第②段讲的是从母亲的额头可以看出母亲的心情。

母亲有时开心,有时忧郁。

“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

”这种幸福,也可以从母亲的额头看出来,也就是说,母亲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

“阳光灿烂”指的也就是母亲的幸福和开心。

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解答时,可以从修辞、描写方法、赏析个别字词等角度,联系文章主旨进行作答。

①句写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时的动作,作者用了一个“贴”字,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动作,再联系文章的主旨理解可知,母亲的动作背后,是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爱。

②句把“母亲”比作“树”,而母亲的额头的皱纹就是这树的年轮,它记录着母亲在一年年的操劳中老去;同时,由于很多生活细节,母亲的额头在子女看来也如树林,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母爱的永恒绵长。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7.一问,分析人物形象。

从母亲用额头为“我”和“我”的女儿诊断病症,可以看出母亲对子女的默默付出。

母亲年老了,即使在病中,也要拍拍额头,打起精神,继续忙碌,说明母亲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为家里付出。

特别是关爱孩子方面写得多,如“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等细节可以看出母亲不想儿女为自己担忧,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

“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这一自然而然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永恒的爱。

二问,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经历,适当运用生活细节,表达出自己最深的感受即可。

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是和我们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最关心我们的人,和我们最有故事的人。

用心体会亲情世界,就会让我们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和被关怀的幸福。

【点睛】

情节概括题。

答此类题要做到两点:

1、纵览全文,宏观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