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94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docx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19828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

王世梅☆

王乐华

王志俭

刘杰

王尚庆★☆

卢书强

卢应发◆★☆

伍岳

向先超

孙大伟

江巍

汤艳春

许文年★☆

余岭◆★☆

吴剑

张华

张京穗☆

张国栋☆

张振华

李仁平☆

李建林★☆

李运江☆

李文伟☆

李桂媛☆

杨俊

肖尚斌☆

肖诗荣

陆付民☆

陈池☆

陈勇

周万清

周建军

孟召平◆★☆

尚敏

易庆林☆

易武☆

罗先启★☆

郑宏◆★☆

姜袁☆

徐连民☆

徐港

涂鹏飞

谈云志

彭刚★☆

曾怀恩

程圣国

雷体洪☆

雷进生

备注:

1、本名单依姓氏笔划升序排列,排名无先后.

2、◆楚天学者;★博士生导师;☆教授、教授级高工

王世梅,女,1965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2003.12至2004.12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俄罗斯莫斯科建筑大学做访问学者1年.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岩土力学、地质灾害及岩土工程等方面地教案、科研与生产等工作,主要地研究方向:

岩土力学特性及实验、地质灾害机理及预测预报等.承担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地质》、《数值计算》、《岩土工程数值法》、《地质野外实习》和《高等土力学》等8门课程地主讲教案任务.近3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科研和生产工程,经费达50万元以上.其中科研成果《三峡库区水库型滑坡预测评价及防治研究》获得三峡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拱封拱温度场及温控优化理论与实践》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从2002年起,牵头组建了非饱和土力学实验室及土地流变实验室,实验室及其实验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2001年、2002年及2006年多次被评为“三峡大学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三峡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07年被评为“三峡大学师德标兵”.

王乐华,男,1977年出生,博士,副教授,三峡大学“学术骨干”,院级科研团队负责人.从事岩体本构关系及边坡稳定分析研究.2001年6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建筑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三峡大学获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12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9至今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3项、水利部科技创新工程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工程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工程1项、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工程1项、参与多项重点工程<如锦屏、隔河岩、水布垭、黄龙滩、观音岩、白鹤滩、深溪沟、里底、茨哈峡、大岗山、鲁地拉、金川)地研究.至今出版专著一部<排名第二),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其中EI收录4篇,科研成果《卸荷岩体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水电工程中地应用》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岩体开挖力学效应及锚固工程质量检测新技术》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现主持承担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主任基金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高切坡防护工程科研工程《确定岩土抗剪强度参数研究》研究工作.

王志俭,男,1975年4月生,博士,副教授,1997年7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矿建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核废料地质处置;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滑坡成因机理及地质灾害防治;2002年至今在三峡大学从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研究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获2005年三峡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4),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0),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5),获专利2项<实用新型);主持或参加各类科学研究、工程工程近20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和主持编写专业技术报告20余篇,IE收录3篇.

刘杰,博士,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长期从事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及相关岩石实验研究.2009年获评“151人才计划”学术骨干,现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审稿专家.2005年度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第三作者撰写专著《岩石边坡工程》.近年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工程力学》等杂志上发表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相关地文章20余篇,其中EI收录11篇<第一作者7篇),英文6篇.2009-2018年被SCI源刊《中国科学E辑》、EI源刊《水利学报》、《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录用待发表第一作者论文6篇.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等研究和设计工程16项,主持和承担科研经费40余万元.

王尚庆,男,54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人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地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曾经负责现场组织并参加首次在国内成功地监测预报了1985年6月长江三峡新滩3000万立方M土石地大型滑坡,其科研成果“新滩滑坡地临阵预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均排名第三).主持完成地“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大危险性崩塌滑坡监测方法与预报判据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清江隔河岩库区重要滑坡监测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主持完成国务院专项长江三峡重大地质灾害链子崖危岩体防治监测预报任务;负责承担完成地湖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工程“三峡库区重大危险性滑坡监测预警体系研究”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版《长江三峡滑坡监测预报》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近3年在研工程有:

“三峡库区滑坡监测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国家科技部工程),“水诱发堆积层滑坡地加卸载响应比参数与位移动力学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滑坡多源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法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三峡库区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预报研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资助工程)等.

卢书强,男,博士,1973年生.1997年成都理工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2001在河南洛阳水利勘测设计院工作、2001~2004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并获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在成都理工大学获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7月至今在三峡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工作.研究工作涉及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工程岩体结构特性、岩土体稳定性分析、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报及防治、数值模拟等领域.先后主研和参加了各类科研工程20余项,涉及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长江三峡,金沙江白鹤滩、观音岩,澜沧江小湾、糯扎渡,大渡河大岗山,岷江紫坪铺等)、交通建设<国道213都江堰-汶川公路、重庆石万公路万州段走马岭隧道、渝怀铁路圆梁山特长隧道、合肥-黄山高速公路汤口至屯溪段)中地重大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以及三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地监测、预测预报等工作.先后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卢应发,男,1964年4月生;湖北省楚天学者,三峡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博士导师.大学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应用力学专业,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博士毕业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在法国路桥大学以合作研究身份进行了一年博士后研究,之后以AttachedeRecherche身份工作了一年,同时参与指导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在国外参与欧盟等多项研究工程,在国内主持国家支持计划、国家基金、教育部重点基金、湖北省重大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回国留学基金等多项,主持横向工程多项.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七届编委会委员,岩土力学学报编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石力学数值分析与计算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五十多篇,SCI收录四篇,EI收录二十多篇等.

伍岳,男,1977年8月生,副教授,博士.1999年6月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1年12月,在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3月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基于陆态网络地区域网GPS观测点高采样率实时定位研究.现工作于三峡大学,主要研究方向:

GPS技术理论应用与数据处理、多频数据处理理论及应用、基于陆态网络地区域网GPS监测点高精度快速定位、三峡库区滑坡变形监测预测等研究.近年来,在纵向课题研究中,主持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峡库区水位涨落对近坝库段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影响研究”<2008年)、武汉大学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冰后回弹影响下地南极大陆内陆孕震机制研究” <2008年)、三峡大学开放基金“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在三峡库区滑坡变形与预测研究中地应用”<2006年),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频数据处理理论在大范围网络RTK快速定位中地应用”<2018.01-2018.12);在横向工程中,主持或参与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矿业权实地核查工程40余项<2009-2018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国土资源部二期科研工程《Gquicks软件生产测试及完善》、《GPS<监测)网综合数据处理软件包地研究》<2003-2005年),主持完成中国解放军定位总站“关于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地预研工程”之子课题“导航定位系统多频数据组合应用研究”<200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6篇,其中被EI收录7篇,SCI收录1篇;著作2部.

向先超,博士,副教授.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8月~2000年8月在中国地质大学飞龙钎具厂从事凿岩钎具地研发工作,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获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学习,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7月到三峡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岩土加固机理和技术地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目前正在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和三峡大学科学基金等科研工程.

孙大伟,男,1971年出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工结构工程三维有限元编程计算,在研工程总金额16万元.2006年3月到三峡大学工作后承担高面板堆静石坝静动力分析方面地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地震灾害下深覆盖支上高面板坝防渗系统失效机理研究”,湖北省教育厅基金一项:

“300m级高面板堆石坝变形应力性状研究”.以第二申请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心墙堆石坝应力变形和心墙裂缝形成机理研究”一项.负责横向工程5项,承担横向工程3项.先后计算了高270m、157m、150m、107m、50m等面板堆石坝工程地应力变形、以及思林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地三维渗流、应力分析.共发表文章17篇,其中Ei索引1篇.

江巍,男,1981年1月出生,湖北松滋人,博士,现为三峡大学讲师.2001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建筑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至2003年8月工作于湖北省水利水电工程三处,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施工;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在三峡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近年来,参加地重大研究课题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工程“动力灾变过程数值模拟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地研究”(90715128>,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工程“雅砻江官地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段稳定性分析及基础处理措施研究”等.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其中SCI、EI各一篇.

汤艳春,男,1981年2月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7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可溶岩应力-溶解耦合机理、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等方面地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工程等纵向工程7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出版专业书籍1本<第二作者),发表论文7篇,其中被EI收录5篇.

许文年,男,1960年1月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武汉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库区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三峡大学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学科带头人、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主研人员、2003年湖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宜昌市优秀发明人、2006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主要研究方向:

生态防护工程.近5年来,主要主持工程和研究成果:

先后承担纵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工程4项<863科技攻关1项、科技支撑计划1项、星火计划1项、自然基金工程1项)和省部级重大科技和基金工程6项,研究经费达273多万元;承担10余项横向工程开发和研究工程,研究实验经费达210多万元;出版专著2部,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5篇;获得与申请国家专利13项<获得授权7项、发明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制作中央电视台(《星火科技》、《星火科技》栏目>科技专题片3集.长期从事工程扰动区边坡防护与生态恢复研究,其“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填补了国内此领域研究地空白,解决了恢复植被和坡面防护二者有机结合地关键性地技术难题,由郑守仁院士、刘广润院士等组成地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在国内此领域属领先水平、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研究团队从边坡绿化技术研究发展到生态工程理论研究,特别是对库区消落带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问题地研究,提出地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模式引起了中国工程院部分院士地关注,并应邀向中国工程院做了专题汇报,受到钱正英、潘家铮、徐乾清院士地肯定.研究成果丰富了学校岩土工程和生态工程专业领域,作为学科带头人开辟性地建立了边坡生态防护研究方向并使之成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形成了一支较高水平地跨学科地教案科研研究梯队,研究成果为硕士点、博士点地申报提供了坚实地支撑材料.研究成果已转化成生产力,实现了研究推广双丰收,并创建了三峡大学库区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基地,近几年研究成果推广产值超过1亿元,取得了显著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余岭,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1986>和硕士(1989>毕业、香港理工大学博士(2002>毕业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2006>;曾任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长江科学院)副总工程师、长江科学院爆破与振动研究所总工程师<副处级);1997年以来,先后多次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研究工作,曾先后被香港理工大学聘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被德国UniversityofKassel聘为高级访问学者.目前主要学术兼职有:

MembersofIABMAS&ISWI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级双语教案示范课程建设工程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专家、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广东省技术创新咨询专家、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广州市科技局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博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抗震防灾专委会委员、湖北省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等;期刊《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长江科学院院报》编委、国际期刊J.ofSound&Vibration、EngineeringStructures、MechanicalSystemsandSignalProcessing、J.ofVibrationandAcoustics、StructuralEngineeringandMechanics、Earthquake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Vibration和国内多种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人.长期从事桥梁荷载识别、车-桥耦合振动、结构健康监测、结构抗震与工程减隔振、汽车噪声振动与乘坐舒适性(NVH>等研究工作.曾先后完成国际合作工程“Accountingforbridgedynamicloadsusingmovingforceidentificationsystem(PolyU5086/97E>”,“EvaluationofdynamicloadsforbridgedesigninHongKong(PolyU5033/02E>”和“InnovativeopticalfibresensorsforstructuralhealthmonitoringofTsing-Mabridge(G-YD20>”等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桥梁移动荷载地动态识别(50378009>”等3项;省部级基金工程“水工钢结构智能健康诊断技术研究(SCX2003-18>”,“高拱坝大流量泄洪振动与控制研究(SJ9601>”,“TMD减振技术及其在九江长江大桥上地应用”等6项;大中型工程科研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左岸电站厂房抗振性能评估”,“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渡槽抗震分析”,“狮子坪水电站放空洞闸门流激振动水弹性模型实验研究”,“葛洲坝水利枢纽自备电厂试行期振动安全监测”,“乌江构皮滩水利枢纽双曲拱坝流激振动模型实验研究”,“三峡右岸高石桥动荷载实验研究”,“东风EQ140汽车模态建模及其有限元模型优化”等30余项.目前主持有国家自然科研基金工程“移动重车作用下桥梁性能劣化及其损伤精细识别(50978123>”、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工程“移动重车作用下桥梁动力损伤演化与评估(20817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金工程“水工钢闸门损伤智能识别方法及其验证(YWF0741/YT11>”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SCI收录18篇(被引用120余次>、EI收录43篇、ISTP收录15篇,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担任分会场主席并宣讲学术论文30余篇.所完成地工程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等奖项多次、国家发明专利1项等.

吴剑,男,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滑坡地质灾害及其相关领域地研究,研究兴趣为岩土体关键参数地新型实验技术.参与工程包括“长江三峡库区常见多发性滑坡地质模型与监测模型研究”<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三峡库区水库型滑坡预测评价及防治研究”<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和“降雨诱发碎石土斜坡破坏机理实验研究”<湖北省科技厅工程)等等.参与工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力应变分析方法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非连续结构面破坏过程地实验研究”.

张华,男,1974年9月出生,博士,副教授,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1997年7月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2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到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任教,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和2004年6月至2005年10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并获得博士后研究证书,2005年11月至2009年12月在三峡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工作,2018年1月至今在三峡大学研究生处工作,现任副处长.主要从事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值模拟,土坡稳定性分析,以及土地基本性质实验研究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批准号50609012,裂隙岩土体非饱和渗流室内模型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主持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工程1项<批准号Q20081311,斜坡降雨入渗与地表径流耦合作用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批准号50679037),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10篇.

张京穗,女,1962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教授,宜昌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

结构工程,在研工程总金额:

22万元,发表论文22篇,专著1部,教材1部.

张国栋,男,1968年出生,博士,教授.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地震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土木工程及水工结构工程地抗震减灾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岩土边坡动静力稳定分析及评价、地下结构抗震减灾、动力灾变建模与数值计算等研究.已出版著作<教材)《现代混凝土理论与设计》等三部,在《振动与冲击》、《岩土力学》、《工程力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主讲了高等土力学、现代混凝土理论与设计、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混凝土设计原理等课程.在工程结构物抗震分析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地研究成果.目前,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边坡动力稳定分析及评价方法研究)、湖北教育厅重点工程<垃圾填埋场整体抗震稳定分析)、三峡大学<边坡抗震稳定分析及工程措施研究)等多项纵向科研工程,另外还有其他地横向工程.近三年,研究经费50余万元,发表论文10余篇.

张振华,男,1977年01月生,博士,副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三峡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学术骨干.2001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士毕业,2003年三峡大学防治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08年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2006年03月-2006年05月在德国凯泽斯劳腾应用技术大学从事垃圾填埋技术地访问学习,2008年11月赴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访问,为国际滑坡研究中心成员.2004年至今在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水库滑坡形成机理教案与科研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工程子题1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委托工程1项,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三期科研工程1项,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工程2项;先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工程、国土资源部2003年科技专项计划课题、国土资源部委托工程及其它横向科研工程<共13项)地研究工作.获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Landslide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6篇<其中有12篇被EI、SC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获专利授权2项.

李仁平,男,1965年3月生,注册岩土工程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90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地质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并获得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博士学位.90.8~94.1年在福州大学环境及资源工程系任教;94.2~98.8年在福州市第二基础工程公司任职,参与了10多个深基坑工程地基坑围护设计及施工工作;2001.8~2003.7年在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担任公路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岩土工程研究室主任等职务,主持交通部重点科技攻关工程“福建省路堑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防护措施研究”工作.2003.8~2006.7在常州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教,担任系主任及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主编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基础工程》.2006.8~现在三峡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从事教案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基础工程学、边坡稳定分析等.已在岩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