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7024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docx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校WORD版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一松柏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雅礼中学高级教师罗春山

考点解读

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的测试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

其中对鉴赏古诗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显得特别突出,无论是鉴赏艺术形象,还是鉴赏思想内容、观点态度都要借助于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来完成,所以鉴赏古诗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是重中之重。

考点解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的炼字、炼句。

我们要注意两点:

(1)、对含义深刻的语句要注意解读(这些语句多是抒情议论句),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

(2)、掌握常用的评价古诗语言的术语。

主要有: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表达技巧比较多样,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比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对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双关(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反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写景、状物、叙事、议论、抒情、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精、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命题规律

近几年高考对古诗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题型上,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而以简答题居多。

方式上,有静态考查,也有动态考查:

前者将鉴赏古诗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置于其他选项中,让考生加以辨析;后者或直接要求对诗中的语言(一般表现为词或句子)和表达技巧分析作答,或间接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感悟能力。

内容上,主要考查对语言含义的理解、语言表达技巧的把握、语言表达效果的衡量等;强调对使用何种表达技巧的判断,强调对表达技巧的效果或作用分析。

要求上,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把握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效果,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把握表达技巧的作用。

高考真题

例1.(2012年广东卷)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朱樱:

樱桃的一种.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答:

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映衬类:

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

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例2.(2011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注】湖:

杭州西湖。

折:

弯曲。

景:

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

答:

对比:

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对偶:

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中要赏析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例3.(201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3分)

答: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

答:

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例4.(2010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酒阑:

酒尽.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一句一个场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例5.(20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司空曙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答:

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例6.(20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方法指导

(一)如何鉴赏诗歌语言

1.古诗语言的特征

(1)形象性。

即或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或哲思理趣,或将所写的对象表现得具体生动。

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遗世独立的精神,以及对于人生的超脱态度。

(2)凝炼性。

即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或情感。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时节,虽然只短短四字,但包含了时况(说杜甫遇到李龟年的时间当是春天,当时春光正好,百花早已盛开,有的已开始凋零)、比况(李龟年盛期已过,流落江南,到了落花时节)、自况(杜甫少年时在文坛崭露头角,十四五岁就出入歧王宅里、崔九堂前,但满怀抱负无法施展,而辗漂泊垂垂老矣,这落花时节是对他自身不幸的感叹)、世况(唐室天下经过了安史之乱,开元时代的升平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着对国破家亡民生凋敝的慨叹)等多种意义元素。

(3)含蓄性。

即用语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4)音乐性。

即在语言形式上讲究节奏、对仗、押韵、平仄等。

如近体诗的平仄要求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等等。

(5)内指性。

即语言的意义指向是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纯客观的外在事物。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2、古诗语言的含义

(1)双关义。

利用双关手段使一个词(句)的多种意义同时存在。

双关义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还可以借助谐音造成。

语义双关。

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青白既指石灰的青白,又指诗人的清白。

(2)情韵义。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无数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了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

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诗化了的各种感情和韵味。

如白日指太阳,同时还包含着光芒万丈的气象,给人以灿烂辉煌的联想。

所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与诗歌中乐观向上的精神相吻合。

诗中写的景象是日落黄昏时的景色,但丝毫没有黄昏时分的萧瑟、暗淡和朦胧,而是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

其他如绿窗:

指绿色的纱窗,还能表达出一种温暖的家庭气氛,闺阁气氛;南浦就是南边的一个浦口,但它有离情别绪的情韵;凭栏、倚栏:

倚靠着栏杆。

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抑郁悲苦,或悲愤慷慨。

(3)象征义。

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意义;二是用客观的事物象征主观心理和情绪。

例如,用松菊象征高洁,以美人香草象征理想等等。

有些词语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公认的意义。

例如,东篱:

象征远离尘世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除了公认的象征意义外,还有属于个人的象征意义,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4)深层义。

深层义隐藏在字面意义之下,有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水流急,船行快为一层;心情轻松愉快为一层;隐隐的惋惜和遗憾为一层。

深层义在以下几类诗歌中比较多见:

感情深沉迂回、含而不露的;自然景物描写中寄寓深意的;富有哲理意味的等。

(5)言外义。

言外义是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

富有言外意的诗歌,状物而不滞于物,总是引导读者由此及彼、由因及果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些可触发读者的联想:

宫女们年轻时都是花容月貌,娇姿艳质;她们被禁闭在这古行宫中,成日家寂寞无聊,看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叹青春春消春逝,白发频添。

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无限的同情,全在不言之中。

3、古诗语言的风格

诗歌的风格是由包括的生活经历、生活积累、个性特征、文化修养、思想立场、思维品质和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感情倾向、语言形式、结构特征、表现手法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是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特色的有机总和,是个性特征的独特表现。

古诗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自然,有的明白晓畅,有的深沉委婉,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古朴清纯,有的典雅文丽,有的轻灵工巧,有的平实质朴,有的绚丽飘逸,有的明快简洁,有的含蓄隽永。

下面,我们借用传统说法,分说一二。

(1)隽永。

指风味甘美,意味深长,俊爽挺秀。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词之妙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这种言近旨远、意味无穷的境界,正是隽永追求的目标。

例如,李煜《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写江南秋色,游子秋思,意味深长。

(2)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其特点是:

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3)沉郁。

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

深邃幽绝,悲慨愤疾,笔饱墨酣;或沉而悲,或郁而怨,或沉而雄,或郁而愤。

例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于春城败象中饱含感叹,于思念亲人中充满离情,写得沉着蕴藉,气度浑厚。

(4)纤秾。

指纤细稠密。

纤,指纹理细密。

秾,指色泽葱郁。

即指描写细致,色彩浓郁,绚烂多彩,明艳耀眼。

它给人的体验往往是热闹的、热情的、喜悦的、欢快的。

例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这里,繁花有多么盛、多么密、多么沉!

戏蝶、娇莺有多么繁忙、多么愉快!

(5)冲淡。

指冲和、淡泊。

它显示的是自然界的冲和清淡的色彩与诗人悠远的心境,给人的感觉是宁静而安闲。

如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清苔上。

全诗写景,在近乎客观的描绘中显出脱离尘世的淡远闲静,且于冲淡之中透出一种空灵。

(6)通俗。

指明白晓畅,平易浅显。

例如,李绅《古风》: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通俗中满含哲理。

(7)典雅。

即古奥庄重,雍容雅致。

情感的表现必求合乎法度规矩,兴味的寄托必求合乎高尚的标准。

它与新巧相悖,与洒脱相违,与峻切相左,与通俗相反。

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全诗写得古色古香而不随俗沉浮。

(8)自然。

即自然而然,毫无雕饰。

如李白所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例如: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用笔毫不勉强,绝无做作。

4、古诗语言的变形

诗歌鉴赏,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古代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变形不可。

古诗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1)改变词性。

即所谓词类活用。

如日色冷青松(王维)、下马饮君酒(王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健)、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昌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等句中的冷、饮、悦、空、淡、红、绿、老、肥等词,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颠倒词序。

即所谓句式倒装。

如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主语后置,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宾语前置,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主宾换位,实为林暗风惊草;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定语前置,实为遥望孤城玉门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定语后置,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状语后置,意即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等等。

(3)省略成分。

在古诗鉴赏中,根据诗作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

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

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

例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问三答,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省略句子。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

——省略动词。

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

——省略动词或介词。

(4)变换称谓。

即同一事物用多种名称来称说。

如称战争、战乱用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等;称书信用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尺牍等;称船用扁舟、兰舟、画舫、樯、棹、橹、楫等;称马用玉骢、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等;称太阳用羲和、东羲、金乌、金盆等;称月亮用蟾宫、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清辉、桂树、桂花等。

(二)如何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诗言志,说的是诗歌是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这是就诗歌的内容而言的。

而如何表情达意,则是诗歌的艺术表达技巧问题。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表达方式

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

其中描写、抒情方式是重点。

描写方式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其中虚与实的概念比较抽象,有较强的相对性,可以理解为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间接抒情有托物言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2.表现手法

主要有赋比兴、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联想想象、渲染衬托、抑扬相济、象征寄寓、小中见大、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3.修辞手法

主要有对偶、比喻、通感、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互文、倒装、设问、反问等。

4.构思方式

主要有起承合、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伏笔等。

下面摘要介绍几种表达技巧:

1.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2.因事明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3.对比衬托。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

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4.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思想情感。

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5.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6.渲染烘托。

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指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来看,古诗鉴赏关于语言的考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备考:

一、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例1](20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解析】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

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

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

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

[例2](2006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

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答: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

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

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

纵目四望,远处,可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田野外面,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

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二、分析词句蕴涵的情怀

[例3](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

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写景起兴。

杨花落尽,杜宇悲啼,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

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

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人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

用一直字,写出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