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770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 雪》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沁园春 雪》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 雪》 2.docx

《《沁园春 雪》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 雪》 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沁园春 雪》 2.docx

《沁园春雪》2

《沁园春雪》2

备课组初三学科语文执笔

课题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1. 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情感

态度

方面1.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能力

方面1. 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 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分析

1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         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

1、提问:

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

词的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

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

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

“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

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

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学习下阕

1、提问:

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

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

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

“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

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三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完成课课练上习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3单元同步课堂作文.写作训练设计

江苏滨海县第三中学陆可爱戴祥明

第一单元恰当安排说明的顺序

[训练目的]

1、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些基本顺序,引导学生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序。

2、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

[训练重点]用各种说明顺序合理地结构文章。

[训练难点]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学生探究阶段

1、假设你是一位导游,该如何引领游客游览“苏州园林”?

2、假设你是本旅游团中的一位游客,饱览苏州园林风光归来后,怎样向班上的同学们介绍你参观苏州园林的情景?

二、教师引导阶段

1、说明事物为什么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明确:

让人易于明白,条理清楚,事物特征鲜明。

2、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根据说明需要,符合事物特点,体现事理联系,遵循事物规律。

3、常见说明顺序有哪些?

明确:

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逻辑顺序又叫事理顺序,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和建筑的构造,如各类建筑和名胜古迹等;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

一篇说明文说明顺序以一种顺序为主、可兼用其他顺序。

如何安排好说明顺序,应依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来确定。

4、如何安排好各种说明顺序?

明确:

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必须在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的基础上,遇到什么样类型说明文就可以对应的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万万不可牛头不对马嘴。

此外,还要适当地选择与各种顺序相关的语言因素来表现。

例如,空间顺序就应按空间层次关系来安排,一些有关的方位词和立足点(定点和散点)就要特别突现出来;时间顺序,就应按时间先后次序安排,一些有关时间记号(直接表明时间的词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就要特别提示出来;逻辑顺序,就应按逻辑推理来安排,一些有关正常思维的关联词就要特别表现出来。

三、学生实践阶段

题目一;生活中,每件事都有一定的顺序,请你选择你熟悉的一项劳动,采用时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

题目二:

以你的学校(或教室)为说明对象,写一篇以空间顺序为主的说明文。

题目三:

下面是关于风的一些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写一篇以逻辑顺序为主的说明文。

(1)风的成因主要有:

一是气流;二是地形的高低;三是气候的冷暖。

(2)地球上有六个空气流动系统,即六个风带,分别是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

由于这六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种类的风。

(3)风对人类的贡献很大,如航船上的风帆、农业生产上的风车等都是运用风的原理;风还可以用来发电等。

(4)风对人类的危害也很大,如龙卷风、飓风等都给人类带来灾害。

[范文链接]

范文一:

包饺子

戴锴

饺子,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面食之一,大约有几千年历史了,至今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饺子的制作是有一定的顺序的。

首先是饺子馅的制作。

制作饺子馅的主要类型有荤馅和素馅两种。

荤馅主要由牛肉、猪肉、羊肉等做成。

制作馅时,先将事先准备好的花肉用刀切碎,再剁上10-15分钟,把肉剁碎。

然后,加入少量的萝卜或莲菜继续剁,与肉充分绞和。

这时,再把事先洗好的大葱去叶留白,切成葱花,再加适量姜末、食盐和各种佐料,如南德调味料、十三香、味精、植物油(芝麻油为宜)等,搅匀盛在盆里待用。

如果是素馅,原料以韭菜和鸡蛋或韭菜拌鸡蛋皮以及青菜虾仁等为主。

俗话说:

“韭菜鸡蛋馅,粉条占一半。

馅做好后,就是和面擀皮了。

面粉要选择精粉或上白粉。

面和成后要滋润3~5分钟。

然后将面团揉成核桃粗细的长条,再切成枣样大小的菱形块。

擀皮也是很有学问的。

首先是因馅而异:

荤馅要求稍厚一点,素馅要求稍薄一点。

娴熟的擀皮技术需要两只手配合得当,同时活动,一推一拉,进退自如,擀出的面皮既圆又匀称,简直令人有艺术的赏享。

面皮擀好后的工序就是包饺子。

饺子的形状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是两头尖尖状如新月的那种。

包的时候,一定要用食指和拇指把面片捏紧,否则下锅后容易漏馅。

馅要适当,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皮就包不住,少了包出的饺子不丰满。

包好的饺子放置也有讲究,可以直线摆放,也可以是圆形转圈放。

摆放整齐的饺子,有的像一队队士兵,整装待发;有的像一轮轮车轮,滚滚向前;还有的一群群大雁,凌空飞翔,十分美观。

水开了,一只只饺子就“扑通扑通”直往锅里跳。

饺子下锅后,还要用勺推一推,以免粘在锅底。

这时火要旺要猛。

一般荤馅饺子点水以三滚为宜,素馅饺子两滚即可。

这时香喷喷、美滋滋的饺子就可以出锅了。

朋友,请接受我的邀请,在你认为适当的时候到我家做客。

我会亲手为您包上色香味俱佳的饺子盛情款待您。

简评:

包饺子是我们熟悉的一项日常小事,作者的成功就在于按先后的顺序清楚明了地介绍整个过程。

在表述时,用了“首先是制馅”、“馅做好后就是和面擀皮了”、“皮擀好后就要开始包了”、“往锅里下饺子”等明显表示时间先后的句子,使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在介绍具体环节时,作者同样注意和时间前后体现过程,如“制馅”的环节中,用了“先”、“再”、“然后”等词语。

这样,小作者表述的思路就是显得极为清晰。

范文二:

我们的教室

史红

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

站在门口,就可以看到六排课桌整齐地排列着,每排有九张桌子。

课桌前面是老师讲课用的讲台。

走进教室,坐在位子上抬头看,是一块乌亮的大黑板。

它的上方,是一只喇叭,它总会在适当的时候,播送学校的通知,播送眼保健操音乐,有时也播送歌曲,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教室的后墙上也是一块大黑板,上面是同学们出的墙报《火炬》,刊登优秀作文选、周记、世界之窗、智力游戏、“每周背”、猜谜语等,真是丰富多彩。

黑板的上方是一排大字标语:

“遵守社会主义公德,立志成为四有新人”,它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

站在这块黑板前看教室的两边,一排排窗户洁净明亮。

窗与窗之间的墙上张贴着四张宣传画,其中分别张贴着科学家哥白尼和达尔文的画像,激励我们脚踏实地学习真知报效祖国。

抬头看,六盏四十瓦的日光灯悬挂在天花板上,即使遇到阴暗的天色,我们也照常可以上课、自修。

如果你再仔细一些,一定会发现,教室的东北角还有一个报夹子,有《中学时事政治报》《中学生学习报》等报纸,让我们了解国内外的大事,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学习是和祖国的小康建设、世界形势联系在一起的。

教室的周围是一片葱绿的树林。

北边隔着操场,与东红楼相望,南边是“门”字形科学楼的另一翼,仪器设备齐全的理化实验室跟我们隔路相对。

走出教室,就可以看到一方池塘,它叫碧霞池。

傍晚,火红的晚霞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真是美丽极了。

池的南面是景色优美的道士山。

我们站在道士山山顶上,俯视我们的教室,看着那洁净的玻璃窗和雪白的墙壁,不禁产生联想:

在这个教室里,曾经培养出多少建设祖国的人材;现在,又一批人才正在茁壮成长。

简评: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先总后分,由前到后,从下到上,从内到外。

以“走进教室”、“抬头看”、“后面墙上”、“教室的两边”、“天花板”、“东北角”、“教室的周围”、“走出教室”、“站在道山顶上”等着眼,表明了空间转移的走向。

在说明过程中,还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范文三:

大自然的现象——风

叶冰

大自然真是千奇百怪,样样俱全。

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

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

一会儿,它像个乖觉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个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

总之,它是变化无常。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

只不过,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

地球上,有六个空气流动系统,即六个风带:

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

由于这六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

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两千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也让我们明白风的巨大作用。

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

但是,又由于现代”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

日本曾提出造五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帆船。

将来,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磨面。

现代,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一千五百户人家的村镇使用。

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车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

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美国,将三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

孔乙己

 

【教学目的】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阅读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明确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

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明确学习重点,以便带着问题学。

二、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

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hēng)酒店砚(yàn)附和(hè)羼(chān)

蘸(zhàn)舀(yǎo)打折(shé)了绽(zhàn)出

四、查词典解释: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tǎng)——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五、                            学生朗读全文,或听录音,获得整体印象。

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六、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

再引导学生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七、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

地点:

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

“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提问〕:

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提问〕:

“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

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补充板书:

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

“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八、学生朗读第2、3节。

〔提问〕:

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

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

掌柜对长衫客:

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

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

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提问〕:

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

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

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

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九、布置作业:

根据“理解——分析”的要求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四节,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

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

(启发争论,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明确:

“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

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

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三、学生朗读第5节

〔提问〕:

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

“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

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

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

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

“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

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四、学生朗读第6节

〔提问〕:

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

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

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

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

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

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

勇气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下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熟记字形。

拘谨颀长孔武有力绶带怯生生着陆熹微寥寥可数呜咽闩门悉意

2.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学习寥寥数笔勾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