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范进中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85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范进中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17范进中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范进中举.docx

《17范进中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范进中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范进中举.docx

17范进中举

天平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八年级语文〈下〉主备人:

郭本明)

总课题

小说之林

总课时

3

第1课时

课题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品的主旨;

2、分析范进形象,把握科举制度的毒害这个侧面的主旨;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这是一篇词语生涩难度较大的长篇课文,读一遍需20分钟,一节课仅45分钟,重点应在分析理解上。

因此,必须让学生课外自读;同时这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让学生在课外宽松的环境里去检索资料、理解分析,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一预习,为分析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1、通读全文,查看注释和词典,疏通文意;

2、查阅“明清科举制度的简介”材料,弄懂文中有关科举的知识;

3、理解为何范进中秀才与中举人会有不同的境遇;

一、导入新课

1、以一副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不同境遇的对联引入本课的阅读欣赏。

联曰: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2、介绍作者和《儒林外史》

3、简要补充介绍明清两代科举制度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2、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梗概。

三、分析范进形象

1、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那些变化?

(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来谈)

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

见教参284-285页

学生交流

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理清结构

复述课文内容

天平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

在这种情形下,他

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中举后:

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

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集上。

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

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

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

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

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3、作者设计范进“喜极而疯”的用意何在?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

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阅读思考交流

 

阅读比较,讨论交流

 

阅读思考交流

 

学生作业

天平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总课题

小说之林

总课时

3

第2课时

课题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分析胡屠户形象;

2、学习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画出文中有关胡屠户描写的内容,并作简要分析;

2、阅读《儒林外史》精彩片断;

一、检查复习

1、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介绍作者和《儒林外史》。

二、分析胡屠户形象,感悟讽刺艺术

1、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

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

“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

“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

“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3)直接写实

学生回答交流

明确:

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天平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第12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2、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3、请从胡屠户、乡邻、张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胡屠户:

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乡邻:

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张静斋:

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

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三、总结、拓展

1、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

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2、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

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

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自主分析

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分析

 

分析人物特点及讽刺手法

天平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总课题

小说之林

总课时

3

第3课时

课题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从不同角度比较阅读《孔乙己》与《范进中举》;

2、进一步感悟课文主题;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

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

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1、阅读小说,比较孔乙己与范进异同;

2、试从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讽刺艺术比较两篇文章;

一、激发学生,导入学习

学了两篇课文,将范进与孔乙己比较,我们都会看出,这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同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所不同的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这是对这两个人物必要的但也只是浅表层次的理解。

那么,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

二、人物比较

1、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后,还唯唯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着作“窃书不能算偷”的辩白?

另外,为何范进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中“东张西望”寻人买鸡;孔乙己尽管饿得“脸色清白,”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2、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忙来拜访,以攀附拉拢。

为什么范进明知他无稽的攀附之词,还连称“却幸得老先生门下?

”再看孔乙己,人们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明明是戏弄的不实之词,他为何还“认真地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3、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为何还是把自己少得可怜的茴香豆分给邻舍孩子吃?

范进在胡屠户受银假作

(领会要点:

范进懦弱猬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自贱奴才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诩“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

(领会要点:

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重染着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

天平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谦让时,明知以此再也不会要他接济,为什么还说“若

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

三、主题思想比较

我们在比较鉴赏了范进、孔乙己性格内涵的差异之处后、不妨再深入一层地想想:

两位作家借他们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其反映的深广度有何不同?

1、两篇作品除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外,还以人与人的关系中扩散其思想意蕴。

先看范进家的众邻居,他们为什么在范进中举的消息传开后,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并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疯?

孔乙己对于他周围的酒客不过是使“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2、两篇作品中,除范进、孔乙己外,胡屠户与酒店掌柜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的艺术形象。

想想:

胡屠户打耳光的滑稽表演与掌柜在粉板上写的“十九个钱。

”作者赋于这两个人物怎样不同的社会意义?

3、如前所述,学过课文后,我们便知范进与孔乙己两个人物的不同结局。

想一想:

为什么对于不同时代两位作家分别为他们笔下的人物以不同归宿?

(领会要点:

吴敬梓写范进与其他“儒林”中人,正如鲁迅所言:

“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以范进和其他人的狂迷,来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鲁迅“严酷”到最后还让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不准”他变为丁举人那样的“吃人者”,为的是无情的揭露整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

四、表现手法比较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五、布置作业

1、比较《范进中举》与《变色龙》的讽刺艺术。

2、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了解,并把它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领会要点:

范进可谓城府极深,狡诈虚伪;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领会要点:

看范进的众邻居的态度,可知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富贵的心理,像瘟疫一样弥漫着;而咸亨酒店酒客们的冷漠和麻木,正是鲁迅所针砭的病态社会的毒瘤。

(领会要点:

吴敬梓用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自我嘲弄来嘲讽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鲁迅先生以掌柜对十九个钱的念叨,解剖被病态社会异化了的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凉薄。

 

学生比较讨论

 

学生作业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比较: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

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

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

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二)能力训练点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学法引导: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

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

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已有何不同?

4.解决办法

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内容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重点、难点:

范进喜极而疯的戏剧性结局

(一)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二)整体感知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中的精品,所以在一开始应予以介绍并鼓励课外阅读,这也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人物主题的认识。

而后分析课文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主人公范进的遭遇及性格。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以一幅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导入课文。

2.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3.自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4.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梗概。

5.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2)课文中这些精彩之处都是围绕哪个中心情节展开的?

6.范进形象分析

(1)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那些变化?

(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来谈)

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中举后

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

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集上。

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

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

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

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

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2)作者设计范进“喜极而疯”的用意何在?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

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拓展阅读

神医袁体庵

子孺言:

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

惊曰:

“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

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

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

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

曰:

“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吁,亦神矣。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4.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二)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教学过程

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

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

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

“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

“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

“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第12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

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2.请从胡屠户、乡邻、张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胡屠户:

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乡邻:

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张静斋:

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

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四)总结、扩展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

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1.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

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

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

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

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

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

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

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

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