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0196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07 大小:8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7页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7页
亲,该文档总共3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3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docx

300wmcfb机组热控设备检修技术标准精华版备考资料

规程控制表

版本编号

签发日期

编写人

下次复核日期

初审人

复审人

批准人

有否修订

16

此次修订改动主要内容:

1、增加5.15在线浊度仪检修技术标准

 

受控扣章处

领用时间

领用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300MWCFB机组热工自动化设备检修运行维护的检修项目、检查方法和检修检修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300MWCFB机组,其他等级CFB机组可参照此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L/T655-2006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656-2006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657-2006火力发电厂模拟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658-2006火力发电厂开关量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659-2006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677-2009发电厂在线化学仪表检验规程

DL/T774-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

DL/T996-2006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DL/T1012-2006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监视和保护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L/T1056-2007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技术监督导则

DL/T1083-2008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DL/T1091-2008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条件

DL/T5175-2003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DL/T5210.4-2009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4部分: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

DL/T5227-2005火力发电厂辅助系统(车间)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

DL/T5428-2009火力发电厂热工保护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DL/T701-1999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

DL/T1012-2006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监视和保护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DRZ/T01-2004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技术规定

JJG968-2002烟气分析仪

JJG52-1999弹簧管式一般压力表、压力真空表检定规程

JJG226-2001双金属温度计检定规程

JJG_229-2010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

JJG351-1996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

JJG650-1990电子皮带秤试行检定规程

JJG874-2007温度指示控制仪检定规程

JJG882-2004压力变送器检定规程

3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简称DCS

采用计算机、通信和屏幕显示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控制和保护等功能,利用通信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的多计算机监控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功能分散,操作显示集中,数据共享,可靠性高。

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是硬件布置上的分散。

3.2

汽轮机紧急跳闸系统Emergencytripsystem,简称ETS

在汽轮机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时能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并在异常情况继续发展到可能危及设备时,能采取断然措施,停止汽轮机运行的保护系统

3.3

汽轮机监视仪表turbinesupervisoryinstrument,简称TSI

监视汽轮机运行状态(转速、振动、膨胀、位移等机械参数)的仪表。

3.4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urnaceSafeguardSupervisorySystem,简称FSSS

对锅炉点火、燃烧器和油枪进行程序自动控制,防止锅炉炉膛由于燃烧熄火、过压等原因引起炉膛爆炸(外爆或内爆)而采取的监视和控制措施的自动系统。

FSSS包括燃烧器控制系统(BurnerControlSystem,简称BCS)和炉膛安全系统(FurnaceSafetySystem,简称FSS)。

3.5

总燃料跳闸MasterFuelTrip,简称MFT

由人工操作或保护信号自动动作,快速切除进入锅炉炉膛的所有燃料而采取的控制措施。

3.6

数据采集系统DateAcquisitionSystem,简称DAS

采用数字计算机系统对工艺系统和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记录、显示和报警,对机组的运行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提出运行指导的监视系统。

3.7

模拟量控制系统ModulationControlSystem,简称MCS

实现锅炉、汽轮机及辅助系统参数自动控制的总称。

在这种系统中,常包含参数自动控制及偏差报警功能,对前者,其输出量为输入量的连续函数。

3.8

协调控制系统CoordinatedControlsystem,简称CCS

将锅炉-汽轮发电机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回路协调锅炉与汽轮机组在自动状态的工作,给锅炉、汽轮机的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以适应负荷变化的需要,尽最大可能发挥机组调频、调峰的能力,它直接作用的执行级是锅炉燃烧控制系统和汽轮机控制系统。

3.9

顺序控制系统SequenceControlSystem,简称SCS

对机组的某一工艺系统或主要辅机按一定规律(输入信号条件顺序、动作顺序或时间顺序)进行控制的控制系统。

3.10

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igitalElectro-HydraulicControl,简称DEH

按电气原理设计的敏感元件、数字电路(计算机)、按液压原理设计的放大元件及液压伺服机构构成的汽轮机控制系统。

3.11

超速保护控制Over-speedProtectionControl,简称OPC一种抑制超速的控制功能。

有采用加速度限制方法实现,也有采用双位控制方式实现。

前者当汽轮机转速出现加速度时,发出超驰指令,关闭高、中压调节汽门。

当加速度为零时由正常转速控制回路维持正常转速。

后者当汽轮机转速达到额定转速的103%时,自动关闭高、中压调节汽门。

当转速恢复正常时再开启这些调节汽门,如此反复,直到正常转速控制回路可以维持额定转速。

或者两种方法同时采用。

3.12

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GenerationControl,简称AGC根据电网负荷指令控制发电功率的自动控制。

3.13

检修项目

指为恢复、保持设备的性能、确保设备长周期安全可靠运行,进行对设备各部件检查、修理、试验等的总称。

3.14

检查方法

指借助人的感官及检测仪器、仪表、测量器具对设备各部位管理值进行诊断、判定,以确定设备的技术参数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的程序。

3.15

检修标准

指设备各部件检修质量要求值,具体指泄漏、异音、振动、给油脂情况、松弛、裂纹、腐蚀等技术参数。

 

目录

1.温度测量7

1.1热电阻检修技术标准7

1.2热电偶检修技术标准9

1.3双金属温度计检修技术标准11

1.4温度开关检修技术标准12

1.5数字式温度仪检修技术标准12

2.压力测量13

2.1弹簧管压力表检修技术标准13

2.2膜盒压力表检修技术标准14

2.3电接点压力表检修技术标准14

2.4压力(差压)变送器检修技术标准15

2.5压力(差压)开关检修技术标准15

2.6数字式压力仪检修技术标准16

3.流量测量16

3.1差压式流量计检修技术标准16

3.2超声波流量计检修技术标准17

3.3质量流量计检修技术标准18

3.4电磁流量计检修技术标准18

3.5涡街流量计检修技术标准19

3.6转子流量计检修技术标准20

3.7靶式流量计检修技术标准20

3.8流量开关检修技术标准21

4.物位测量21

4.1电接点液位计检修技术标准21

4.2差压式液位计检修技术标准22

4.3超声波物位(液位)计检修技术标准23

4.4导波雷达式物位(液位)计检修技术标准23

4.5电容式物位(液位)计检修技术标准24

4.6射频导纳料位计检修技术标准25

4.7雷达式料位计检修技术标准25

4.8音叉式料位开关检修技术标准26

4.9浮子式液位开关检修技术标准26

4.10电容式物位开关检修技术标准27

4.11射频导纳式料位开关检修技术标准27

5.分析仪表28

5.1电导表检修技术标准28

5.2硅表检修技术标准29

5.3PH表检修技术标准30

5.4联氨表检修技术标准31

5.5磷酸根表检修技术标准32

5.6钠表检修技术标准33

5.7溶解氧表检修技术标准34

5.8余氯表检修技术标准34

5.9氢纯度仪检修技术标准35

5.10氢检漏仪检修技术标准36

5.11氢湿度分析仪检修技术标准36

5.12烟气分析仪检修技术标准37

5.13氧化锆分析仪检修技术标准38

5.14飞灰含碳量在线监测装置检修技术标准39

5.15在线浊度仪检修技术标准.....................................................................................39

6.火焰检测装置39

6.1火焰检测装置检修技术标准39

7.汽包水位工业电视40

7.1汽包水位工业电视检修技术标准40

8.仪表伴热系统41

8.1仪表伴热系统检修技术标准41

9电动执行机构42

9.1开关型电动执行器检修技术标准42

9.2调节型电动执行器检修技术标准42

10.气动执行机构43

10.1开关型气动执行机构检修技术标准43

10.2调节型气动执行机构检修技术标准44

11.液动执行机构45

11.1开关型液动执行机构检修技术标准45

11.2调节型液动执行机构检修技术标准45

12.电磁阀46

12.1电磁阀检修技术标准46

13.电子皮带秤47

13.1电子皮带秤检修技术标准47

14.DCS分散控制系统系统47

14.1DCS硬件设备检修技术标准47

14.2DCS系统软件检修技术标准50

14.3DCS系统性能试验检修技术标准51

14.3FSSS系统检修技术标准51

15.DEH数字电液调节控制系统55

15.1DEH硬件设备检修技术标准57

15.2DEH系统软件检修技术标准61

15.3DEH系统性能试验检修技术标准62

16.ETS危机遮断控制系统68

16.1ETS硬件设备检修技术标准68

16.2ETS系统软件检修技术标准70

16.3ETS系统性能试验检修技术标准70

17.TSI汽机安全监视系统72

17.1TSI硬件设备检修技术标准72

17.2TSI系统软件检修技术标准73

17.3TSI系统性能试验检修技术标准73

18.TDM旋转机械诊断监测管理系统系统74

18.1TDM硬件设备检修技术标准74

18.2TDM系统软件检修技术标准75

18.3TDM系统性能试验检修技术标准76

19.PLC程控系统77

19.1PLC硬件设备检修技术标准77

19.2PLC系统软件检修技术标准79

19.3PLC系统性能试验检修技术标准79

20.热工小型不间断电源UPS80

20.1UPS电源检修技术标准80

21.热工电源81

21.1热工电源检修技术标准81

22.热工信号报警82

22.1热工信号报警检修技术标准82

23.氢气去湿装置82

23.1氢气去湿装置检修技术标准82

23.汽机快冷装置83

23.1汽机快冷装置检修技术标准83

24.润滑油净化控制装置83

24.1润滑油净化控制装置检修技术标准83

热控设备维修技术标准

1.温度测量

1.1热电阻检修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检查方法

技术标准

备注

1

垫片

目测

经淬火,表面平整,无压瘪、较深划痕的紫铜垫片。

2

金属软管

测量

长度不宜超过1000mm,对于较长的应使用镀锌电缆管。

3

接线端子

专用工具

1、镀锌螺丝,安装牢固;

2、接线正确、牢固,无短路、断路、接地。

4

绝缘

250V兆欧表

在环境温度5~35℃,相对湿度≤85%时,热电阻感温元件与保护套管之间以及双支感温元件之间的绝缘电阻≥20MΩ。

5

接线

万用表

测量

接线正、负极正确、牢固可靠,无短路、断路、破皮及压皮现象。

6

电阻丝

目测

无损伤、腐蚀、锈蚀。

7

绝缘瓷管

目测

完整、无损伤。

8

保护套管

目测

1、材料钢号符合要求,无弯曲、扭歪、压扁、堵塞、裂纹、沙眼及严重腐蚀磨损等;

2、管内无任何杂物,元件插入深度应能保证及时反映被测温点的真实温度,对普通套管的插入长度应能达到主管道中心线;

3、用于压力介质中测量温度的套管,应作1.25倍工作压力的严密性实验,一分钟内无泄露;

4、端子盒、盖板、螺丝完好。

9

校验

测量

校准执行JJG_229-2010《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

10

热电阻安装

目测

1、安装在便于检修维护及不宜损伤位置,若装在隐蔽或在机组运行中无法接近的位置,其接线端应引至便于检修维护处;

2、应装在测量值能代表被测介质温度处,不得装在管道和设备的死角处;

3、应装在不受剧裂震动及共振影响的区域和冲击处;

4、尽可能保持垂直安装,防止保护套管在高温下弯曲变形;

5、承压热电阻,其密封面密封良好;

6、接线盒应尽量朝上,防止被水浸入;

7、保护套管及插座的材质应符合被测介质、管路材质的要求;

8、装在固体颗粒和流速很高的介质中,前面需加装保护板;

9、插座及保护套管应在热力系统压力试验前安装;

10、采用螺纹固定的热电阻,安装前应检查插座螺纹和清除内部的氧化层,并在螺纹上涂擦防锈或防卡涩的涂料。

热电阻与插座之间应装垫片,并保证接触面严密连接。

若插座全部在保温层内,则应从插座端面起向外选用松软的保温材料进行保温;

11、插入深度>1m,应有防止保护套管弯曲的措施;

12、风烟管道上,应装有可与热电阻一同拆卸的防磨损保护罩或其他防磨损措施;

13、在直径为76mm以下的管道上,如无小型热电阻,宜采用装扩大管的方法。

在公称压力≤1.6MPa的管道上,也可采用在弯头处沿管道中心线迎着介质流向插入;

14、插入式热电阻的套管,其插入被测介质的有效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高温高压(主)蒸汽管道的公称通径≤250mm时,插入深度宜为70mm;公称通径>250mm时,插入深度宜为100mm;

2)一般流体介质管道的外径≤500mm时,插入深度宜为管道外径的1/2;外径>500mm时,插入深度宜为300mm;

3)烟、风及风粉混合物介质管道,插入深度宜为管道外径的1/3~1/2;

4)回油管道上热电阻的测量端,全部浸入被测介质中;

15、汽轮机内缸的热电阻应安装牢固,紧固件应锁住,且测温元件便于拆卸,引出处不得渗漏;

16、测量汽轮机轴瓦温度的备用热电阻,也应将其引线引至接线盒。

11

接线端盖

目测

接线盖,对接线无挤压,无接触性磨擦,应垫好胶皮密封,电缆出线应固定好,无磨损的可能。

1.2热电偶检修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检查方法

技术标准

备注

1

垫片

目测

经过淬火的紫铜垫片,表面平整,禁止使用压瘪或有较深划痕的垫片。

2

金属软管更换

测量

金属软管长度不宜超过1000mm,较长的应选用电缆管。

3

接线端子

专用工具

1、镀锌螺丝,安装牢固;

2、接线正确、牢固,无短路、断路、接地。

4

绝缘

250V兆欧表

在环境温度5~35℃,相对湿度≤85%时,热电阻感温元件与保护套管之间以及双支感温元件之间的绝缘电阻≥20MΩ。

5

接线

万用表

测量

接线正、负极正确、牢固可靠,无短路、断路、破皮及压皮现象。

6

热电极

目测

电极表面清洁、无气孔、无夹渣、无斑痕裂纹,焊端圆滑牢固、呈球状、无脆化、腐蚀、变质及机械损伤。

7

绝缘瓷管

目测

绝缘瓷管完整、无损。

8

保护套管

目测

1、材料钢号符合要求,无弯曲、扭歪、压扁、堵塞、裂纹、沙眼及严重腐蚀磨损等;

2、管内无任何杂物,元件插入深度能保证及时反映被测温点的真实温度,对普通套管的插入长度应能达到主管道中心线;

3、用于压力介质中测量温度的套管,作1.25倍工作压力的严密性实验,5分钟内无泄露;

4、端子盒、盖板、螺丝完好。

9

校验

校验

校准执行JJG351-1996《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

10

热电偶回装

目测

1.热电偶安装地点要选择在便于施工维护,不宜受到损伤的地方;

2.热电偶安装位置尽可能保持垂直,以防止保护管在高温下变形;

3.承受压力的热电偶,其密封面密封良好;

4.热电偶接线盒的盖子应尽量朝上,防止被水浸入;

5.热电偶在管道上装时,要在管道上加装插座,插座材料要与管道材料一致

6.热电偶装在具有固体颗粒和流速很高的介质中时,为了防止长期受冲刷而损坏,可以在它的前面加装保护板

7.热电偶装在不受剧裂震动及共振影响的区域和冲击处。

8.热电偶的插座及保护套管在热力系统压力试验前安装。

9.采用螺纹固定的热电偶,安装前检查插座螺纹和清除内部的氧化层,并在螺纹上涂擦防锈或防卡涩的涂料。

热电偶与插座之间应装垫片,并保证接触面严密连接。

若插座全部在保温层内,则应从插座端面起向外选用松软的保温材料进行保温。

10.安装的热电偶,若插入深度>1m,有防止保护套管弯曲的措施。

11.风烟管道上安装的热电偶,应装有可与热电偶一同拆卸的防磨损保护罩或其他防磨损措施。

12.在直径为76mm以下的管道上安装热电偶时,如无小型热电偶,宜采用装扩大管的方法。

在公称压力≤1.6MPa的管道上安装热电偶,也可采用在弯头处沿管道中心线迎着介质流向插入。

13.插入式热电偶的套管,其插入被测介质的有效深度符合下列要求:

1).高温高压(主)蒸汽管道的公称通径≤250mm时,插入深度宜为70mm;公称通径>250mm时,插入深度宜为100mm。

2).一般流体介质管道的外径≤500mm时,插入深度宜为管道外径的1/2;外径>500mm时,插入深度宜为300mm。

3).烟、风及风煤混合物介质管道,插入深度宜为管道外径的1/3~1/2。

4).回油管道上热电偶的测量端,全部浸入被测介质中。

5).增加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分离器进出口温度套管的要求

14.汽轮机内缸的热电偶应安装牢固,紧固件应锁住,且测温元件便于拆卸,引出处不得渗漏。

15.测量金属温度的热电偶,其测量端应紧贴被测表面且接触良好,被测表面有保温设施的应一起加以保温。

16.测量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管壁温度的热电偶,其测量端宜装在离顶棚管上面100mm内的垂直管段上,当锅炉结构不允许时,可适当上移,但装于同一过热器或再热器上的各测点的标高应一致。

焊接工作在水压试验前进行。

17.测量汽轮机前导汽管壁温的热电偶,其测量端应安装在水平管段的下部。

11

接线端盖

目测

接线盖,对接线无挤压,无接触性磨擦,垫好胶皮密封,电缆出线应固定好,无磨损的可能。

1.3双金属温度计检修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检查方法

技术标准

备注

1

垫片

目测

经过淬火的紫铜垫片,表面平整,禁止使用压瘪或有较深划痕的垫片。

2

金属软管更换(电接点温度计)

目测

金属软管长度不宜超过1000mm,较长的应使用镀锌管。

3

表盘

目测

1、干净整洁,安装牢固,安装角度便于监视和读数;

2、表盘的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应保持透明,不得有防碍正确读数的缺陷;

3、温度计表盘上的刻度线、数字和其它标志清晰正确。

4

绝缘

250V兆欧表

接点间及接点对外壳绝缘电阻≥20MΩ。

5

接线

目测

1、接线牢固、可靠,无短路、断路、破皮;

2、电缆出线应固定好,无磨损,线芯与温度计引出线连接牢固、正确。

6

保护套管

目测

1、材料钢号符合要求,无弯曲、扭歪、压扁、堵塞、裂纹、沙眼及严重腐蚀磨损等;

2、管内无任何杂物,元件插入深度能保证及时反映被测温点的真实温度,对普通套管的插入长度应能达到主管道中心线;

3、用于压力介质中测量温度的套管,作1.25倍工作压力的严密性实验,一分钟内无泄露;

4、端子盒、盖板、螺丝完好。

7

校验

校验

校准执行JJG226-2001《双金属温度计检定规程》。

10

指针

目测

在校准过程中,温度计指针应平稳移动,无显见的跳动和停滞现象。

11

高低接点

250V兆欧表

额定电压为24V的高、低接点绝缘电阻≥7MΩ;

额定电压为220V的高、低接点绝缘电阻≥20MΩ。

12

安装

目测

安装位置便于维护、监视、振动小,安装牢固、无渗漏,其感温元件全部浸入被测介质中。

1.4温度开关检修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检查方法

技术标准

备注

1

外观检查

目测

1、外壳无锈蚀,完整,与底座固定牢固;检查取样管内无污物、无变形,能正确反映被测点的温度变化;

2、温包无磨损、无渗漏、表面光滑、毛细管无损坏、无折痕,防止感温介质泄漏及管路堵塞;

3、开关外壳完整无损,其刻度指示值与开关动作值相符;信号接点的连接线路有明显的标志,零件齐全,接法正确。

2

内部检查

目测

开关内部干净,零件无锈斑、污垢和其它缺陷;膜盒无变形、无破裂,装配正确牢固,活动部件灵活,无卡涉和松动现象。

3

绝缘测试

250V兆欧表

万用表

检查微动开关的绝缘电阻,各接点之间以及对地绝缘电阻均>20MΩ,闭合时接点的阻值<0.5Ω。

4

校验

测试

1、开关接线端子与外壳绝缘>5MΩ;

2、开关接点动作可靠,接点电阻<0.5Ω;

3、开关校验定值准确,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根据其测量量程及准确度等级确定);

4、开关复装后取样管路不堵、不漏,阀门开关良好。

1.5数字式温度仪检修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检查方法

技术标准

备注

1

外观检查

目测

1、仪表外部完整无缺,各种名牌标志齐全;

2、表面清洁,各种零部件齐全,装配牢固;

3、接线无松动、绝缘无破损等现象。

2

仪表性能检查

目测

测量

1、每一位数码管能按照该仪表所设定的编码顺序作连续变化,无叠字、不亮等现象;

2、电源变化10%时,指示值的变化不应超过仪表的允许误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