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0920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

《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中考语文 第十讲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docx

天津市中考语文第十讲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复习教案

第十讲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

第十讲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表达及技巧品析

适用学科

初中语文

适用年级

九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

课时时长(分钟)

120分钟

知识点

古诗词理解和运用。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综合能力。

2.态度与方法:

提高学生自主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内容的理解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理解诗歌情感,也即是诗歌的“志”。

二、复习预习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也即诗歌是以表达情感为主,我们要想学好诗歌的鉴赏,就必须明白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复习预习我们已经学过的诗歌的内容理解,常见表现手法等。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表达技巧

1、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含蓄委婉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问、赋比兴等)

3、常用的表达方式:

描写(白描、细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诗词情感理解及技巧品析的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

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考点/易错点

1.诗歌情感表达及品析答题不全,或不能很好的结合具体内容。

例题精析

(一)

【基础】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2015年杭州中考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

乱后书来少,霜前落木多。

不堪羁宦

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

即皇甫濂,作者之弟。

黄河:

代指故乡。

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题干】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3分)

 

 

【答案】“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

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

【解析】题干中提到“丰富的情感”,所以情感不只一种,且要分析,所以一定要结合具体诗歌来分析。

诗歌情感可根据分析关键词的方法来推知。

“对花惊白发”中“惊”字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见雁忆黄河”中“忆”可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乱后书来少”中“书”“少”可感受到诗人对亲人的牵挂。

“不堪羁宦日”中“堪”可感受到诗人对宦游的厌倦。

例题精析

(二)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以下练习。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唐)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题干】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

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示例:

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适当扩展情景,2分;两层情感,各1分。

四、课堂运用

【基础】

阅读下面这

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闲居遣怀十首

唐•姚合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题干】中间两

联写景的诗意蕴悠长中间,请就此作赏析。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满池的绿萍,斑斑点点的青苔,听鹤唳,动态和静态的景物,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

【解析】考查

学生对佳句进行赏析,重点强调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掌握。

【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月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①螺川:

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

②棹(zhào):

船桨。

③孤亭:

这里指螺江。

诗人:

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

,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

【题干】“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3分)

 

【答案】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

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解析:

【解析】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

翻译:

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安静下来。

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

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

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水天一色,鸥驻雁飞,船行回首望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

情感:

描写出诗人放眼当前一片凄凉孤寂的景象和表露他的当时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和对螺川的依恋之情。

【拔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

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

,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

②李绅:

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

刚直,忠于朝廷。

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题干】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答案】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

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解析】把握全诗:

这是一首什么诗?

大致内容是什么?

理解诗意:

写怎样的环境?

诗人有怎样的行为?

分析语言:

用什么手法?

运用哪些重要词语?

领悟情感:

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

考查的则是学生对诗人情感跳跃的把握。

由多愁善感到积极乐观,这需要考生细心体味诗歌中的意象变化。

课程小结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应引起我们的继续关注。

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

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