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09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docx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精品卷

1.1849年,思想家徐继畬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曾说:

“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

”这说明徐继畬(  )

A.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

B.推崇夏商周的社会制度

C.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

D.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一何奇也”“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徐继畬肯定美国民主政治中优良的一面,意在反思本国的政体,故D项正确。

2.1876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

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

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

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可知,这些进步人士多少都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在与西方的交流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D项正确。

A、B、C三项表述有误,均排除。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

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解析:

选C 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故D项错误。

4.梁启超《变法通议》说:

“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

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此材料主要意在(  )

A.推进中国法制改革B.推进共和宪政建设

C.推动公民参政议政D.广泛借鉴外国法律

解析:

选A 材料“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梁启超认为法律乃国家立国之根本,意在加速推进当时中国法制建设,故A项正确。

5.“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了(  )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解析:

选C

6.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

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

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

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解析:

选B

7.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

“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仅为一时之现象。

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的社论却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

《民国日报》报道的变化表明中华革命党(  )

A.认为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

B.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符合国情

C.希望借助苏俄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D.认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暴乱

解析:

选C

8.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不同点是(  )

A.正面批判封建思想

B.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C.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D.引发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解析:

选D

9.魏源曾盛赞美国民主制度“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

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同……可不谓周乎!

”据此可知魏源(  )

A.对美国民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深入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D.看到了近代美国在制度上的长处

解析:

选D 

10.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

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

“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

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解析:

选B 中体西用与材料中“西学中源”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以方便国人接受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不是主要的目的,故C项错误;西方科技与制洋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11.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

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

该思想(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B.和洋务派思想一致

C.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

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解析:

选C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与材料中“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相符,故C项正确。

12.1917年,学者杜亚泉发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推崇中国传统和平、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均贫富等思想,同时他也认为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

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

这表明杜亚泉(  )

A.推崇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反对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

C.坚定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得出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故D项正确。

13.“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解析:

选D “不知政治之本原”“仅摭拾泰西皮毛”表明D项正确。

14.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60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主张虽有不同,但都(  )

A.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B.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C.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D.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解析:

选C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都旨在借鉴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维护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地主阶级抵抗派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影响极为有限,故B项错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故C项正确;抵抗派、洋务派都反对政治制度变革,故D项错误。

15.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

“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解析:

选B 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故A项错误。

林则徐是清政府中主张禁绝鸦片、抵抗外国侵略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

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

林则徐是地主阶级中的“精英”,故D项错误。

16.有人说:

“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

A.反对西学         B.中体西用

C.变法改制D.民主共和

解析:

选B 材料“取西人制造之长”,表明其不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

材料“纲常名教”不变,学习西方的“制造之长”,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制度变革,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

17.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解析:

选D 根据题干中的“西方科学家认为……受其影响……谭嗣同……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可知,维新派思想家已经接触到西学的部分成果,并立足于儒家传统思想而提出新的思想学说,具有融合中西的特点。

A、B、C三项表述偏颇,D项符合题意。

18.近代学者林纾说:

“知腊丁(拉丁文)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该观点主要针对(  )

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康有为维新变法主张

C.胡适之文学革命言论

D.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

解析:

选C 胡适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材料中林纾主张旧文学“不宜废”相冲突,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涉及文学主张,排除。

19.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说:

“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一一证以近事新理以发明之,然后孔子垂法万世、范围六合之真乃见。

”而其老师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则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

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A.驳斥“中体西用”思想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

解析:

选C 

20.近代某报刊曾报道:

“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

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罗于法网。

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

”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顽固势力的反扑B.民族矛盾的尖锐

C.洋务运动的失败D.民众的盲目排外

解析:

选A 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惨遭失败,晚清士大夫闻“西学新法”而“却避”,部分维新人士遭顽固派屠戮,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可排除。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对西方的直接观察使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德学说。

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

郭主张,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

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摘自[日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突破。

李鸿章为什么不接受郭嵩焘的建议?

(5分)

(2)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变革的主要原因。

(10分)

(3)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

(10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赞扬……敦促……”可知,郭嵩焘主张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

第二小问,依据“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可知,李鸿章作为朝廷大员,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为目的,只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问第一小问,根据“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可知,陈独秀主张民主与科学并重。

第二小问,结合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来思考。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学习西方是从学习技术开始的,后又学习制度和思想,而日本则先从思想入手,其次学制度,最后学器物。

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向西方学习不能只学习一部分,而要全面学习,尤其是从思想上学习,比较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情况和结果就可以知晓。

答案:

(1)突破:

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

原因:

李鸿章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主张:

科学与人权并重。

原因: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思想革命;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外国的经验,认为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3)认识: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日本则经历了思想文化—制度—器物的过程。

福泽谕吉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不同结局深刻证明了该观点的合理性。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

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 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

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

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

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按语》)。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严复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读。

(要求:

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2分)

解析:

首先陈述伏尔泰、严复的观点;其次运用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解读,是否符合实际,在此基础上结合伏尔泰、严复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观点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对两者的观点作出评价。

答案:

示例:

伏尔泰推崇中国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和君主开明,社会和睦,道德、法律完善,尊崇儒家思想,没有宗教狂热。

这些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有美化的成分。

赫胥黎的著作强调生物界的物竞天择,认为其并不适于人类社会,严复的翻译删改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违背了原著思想。

伏尔泰、严复认识的形成,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

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进行反对专制统治和教权主义的斗争。

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出于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对中国制度和文化做了理想化的描述。

19世纪末的中国,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作为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严复“曲解”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其目的是宣传变法革新,挽救民族危亡。

伏尔泰、严复对东西方制度、文化的介绍有个人的发挥乃至想象,虽然不够客观,有失严谨,有悖真实,但是在当时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二者都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觉醒,为革命或改革做了深刻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