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592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冬夜读书示子聿.docx

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在整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

三、教学时间: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中揭题,对比处释义。

1.谈话导入,补充《陆游教子》的材料,揭示诗题。

由六上教材的古诗编排特点引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课件映示《陆游教子》的材料:

          陆游教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年隐居家乡。

他有六子一女。

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

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

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

为此,他对子女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

他告诫儿子们说:

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

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

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

他说:

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他对儿子说:

“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

”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

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

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

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

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遂即合上了眼睛。

学生自渎资料后,教师揭示两首教子诗——《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

2.依次板书“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

引导学生对比两个诗题,进而十分自然地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思。

(二)点拨促初读,重点助把握。

1.映示全诗,要求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尽量读出古诗的韵味。

2.指名读(相机进行点评、范读)。

3.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学法指导:

要想理解全诗的意思,关键在于理解诗句中重点词或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这些字词理解了,再加以适当的补充和调整,诗句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2)学生自由默读、圈划、批注或查阅。

(3)出示字词解释——“翻翻工具书

翻翻工具书

◆学问:

指读书学习,即做学问。

    

◆无遗力:

遗,保留,无遗力就是精力毫无保留,即竭尽全力。

                        

◆始:

才能。

  

◆纸上:

指书本上。

   

◆终:

毕竟;终究。

◆觉浅:

感到肤浅,不够完善。

◆绝知:

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

亲身实践。

帮助学生理解把握全诗大意,让学生同座位互相说说全诗大意。

(三)辨析增明辨,默写即巩固。

1.谈话指导:

以前很多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之后,在写诗的后两句时,总会把“终觉浅”的“觉”和“绝知此事”的“绝”相混淆。

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

2.板书:

      坚持苦读

   觉浅      绝知

      亲自实践

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并进一步感知其中的诗理。

3.当堂默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齐读巩固。

(四)情境里明理,对演后升华。

1.谈话简述宋诗中明理诗的特点以及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映示插图和情境描述——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温暖的书房内,陆游拨亮了桌上的油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想象诗的情境,写出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3.指名两人为一组,上台对演。

师生相机点评、深化。

(五)贯通课内外,诵读厚积累。

1.师简单总结。

2.映示诗句积累——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劝学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3.引导学生体会红线将诗句分成两部分的妙处,进而很好地理解、积累。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5、过渡: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

(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

(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释渠:

指方塘如许:

如此,这样

(2)谁再来问一问?

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

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

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

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6、学习一二句

理解:

1、镜子2、照3、仔细看,审察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6)“徘徊”什么意思?

(1、来回地走2、来回移动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

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

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

(为)

(2)、“活水”什么意思?

(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

是呀!

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

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

朱熹说:

“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

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

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

(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这正

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

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记住:

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石灰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

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

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

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

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

敲打。

击:

撞击。

若:

好像。

等闲:

平常事。

人间:

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

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古诗。

2.比较词和诗的不同。

4.揭题,交流李清照的资料。

二、读词

1.听配音朗读;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小结: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

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

品读“沉醉”:

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⑶朗读:

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

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

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

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

“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小结。

⑴词的特点:

33字,凝练、含蓄。

⑵词眼:

“醉”,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⑶齐读全词。

四、吟词

1.词又叫曲,有一定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

2.再听配音朗读,练习吟词:

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3.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

五、拓展

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

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

2.比较两首词:

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具体内容、感情不同。

3.小结:

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

介绍原因:

这两首《如梦令》是她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4.齐读两首词。

六、作业

1.抄写、背诵。

2.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

2、培养吟诵习惯

3、感知词的欣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齐背《相见欢》,进入学词的情境。

2.作者先复习李煜简介,然后由词的发展长河之中去把握李煜词的地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诗几被人们写尽,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

晚唐温庭筠、五代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

李煜何许人?

投影。

仅活了41岁。

古人诗云: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

薄命君王,绝代词人。

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一首词《虞美人》,被誉为“词中之帝”。

(二)初步感知

3.齐读一遍。

(看到别人推荐的好词,我们首先会做什么?

好习惯!

4.深入了解一首词一定要了解作者及写作的具体背景。

(请同学介绍,投影)

5.回顾李煜词分期(投影)。

听读《虞美人》,感受作品的写作时期。

从哪儿感觉出来的?

6.点明词的情感核心——愁。

(作者是怎么写的?

(三)逐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7.分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

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

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

)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

(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

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

特色:

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

(可联想)

感其声:

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

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这首词可谓声情并茂,形象传达出李煜的满腹愁情。

那么作者到底有哪些愁呢?

8.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

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每句都可从通其义,析词悟情,点明重音,点拨吟诵几个方面把握。

(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

)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

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B精神层面:

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

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

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

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

强烈的今昔对比让

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

尤其在这月明之夜。

本词两

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试举带月诗词名句)

归纳:

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A词人的容颜

B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

(“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

物是人非的感慨

小结:

作者的愁绪有往事之哀、亡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感情如波涛起伏,猛烈地撞击着作者的心扉,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可与谁人说?

感情在冰封的河面下涌动郁积,此时此刻,触景生情,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感情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大有冲决一切之势:

(齐读最后两句)

生读自己描述的写诗情景,营造氛围。

齐读全词,梳理把握作者细微的心理活动全过程。

(四)用置换法联想法再读全词。

1、师范读。

点拨(高低、长短、节奏、重音、情感变化,以情运声。

)可分散到第三环节,逐句分析后顺势点拨,朗读。

2、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组竞读。

(五)快速背诵。

(六)回味。

词不仅可以吟诵,还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让我们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再一次静静回味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凭吊这位留下千古佳作的绝代词人吧!

(七)仿写展读:

积累的目的是创造。

郑晓溪《虞美人》

(八)总结赏词的方法。

(读,背,析味,唱,仿)

【作业】拓展赏读李煜的《乌夜啼》(投影)

【补注】

一个亡国之君能如此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史属罕见,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

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王国维:

后主之词可谓以血书者也。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学习《过零丁洋》。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教学过程: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

“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

‘好人!

好诗!

’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拓展阅读《金陵驿》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

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首联中诗人选取了、、、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根据是(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答案要点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

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

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

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

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

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

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

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

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

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李清照《渔家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