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204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docx

华师大版七上《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教学课题:

第三单元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所用教材:

华师大版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上)《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

自用参考书: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

(1)通过学习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2)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3)帮助学生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教学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图文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展示历史史实,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同学们对当时历史的理性认识,同时也培养同学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个环节:

导入新课

师:

大家好!

在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前,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大家一起辨认一下,图片上的究竟是什么。

(播放幻灯片,播放内容依次为葡萄、核桃、石榴、黄瓜等四种瓜果照片)

生:

葡萄、核桃、石榴、黄瓜

师:

非常好!

大家一下子就认出了幻灯片上的四种瓜果。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富含营养的瓜果产地在哪里吗?

生:

新疆、西域

师:

非常好!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瓜果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

生:

答略

师:

这些瓜果是在汉朝的时候传入中原的。

那么,这些瓜果又是怎样传入中原的呢?

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这些瓜果从西域传入中原称为了可能?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二个环节:

讲授新课

那么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大家的回答中就存在一个问题,到底这些瓜果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还是从新疆传入中原的?

新疆和西域又是怎样的关系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问题——西域的含义。

(此处板书)好,大家现在阅读课本第64页,找一找,西域指哪些地方?

等一下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

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

广义上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师:

非常好。

这个内容在课本64页第一段第一行到第二行,大家在课本上划下来。

我们刚才学习了西域的含义,知道西域离汉朝的国都长安非常遥远,以当时的交通技术,原本两地很难有密切的联系。

那么,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西域与长安之间开始有了联系,而且还联系得愈来愈密切?

生:

张骞通西域

师:

非常好,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现在,请大家看一段有关张骞通西域的录像,在看录像时,大家注意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张骞几次通西域?

第二,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张骞出使西域结果怎样?

产生了什么影响?

好,现在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观看张骞通西域的录像。

(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师:

好,录像我们先看到这里。

大家看过了录像,录像中提到了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呢?

生:

两次

师:

非常好。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了西域。

我们现在先来了解一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大家回忆一下刚开看过的录像,同时结合课本,思考一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

公元前138年

师:

非常好!

录像中显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课本第64页也提到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公元前138年。

那么这次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目的呢?

回忆一下录像的内容,看看课本!

(看到举手的学生就邀请他起来回答)。

生:

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师:

非常好!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这里强调大月氏的读音)。

这个在课本的第64页第二段的第一行到第二行,大家在课本上划下来。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刚刚看过的录像,录像中提到了,在西汉初期,匈奴常常南下骚扰,汉帝国不堪其扰。

当时大月氏就是一个常常被匈奴骚扰的民族,他们也非常想抵御匈奴的骚扰。

汉武帝认为,如果能联合大月氏东西共同夹击,就更有可能击败匈奴。

因此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

那么张骞这次的出行是怎么走的呢?

他又经过了哪些事情?

结果如何?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展示幻灯片——张骞出使西域动态路线图)公元138年,张骞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在这里,张骞被匈奴骑兵抓获。

之后被迫在匈奴留居了十年。

这十年中,匈奴的单于页就是匈奴的统治者强逼张骞娶妻生子,企图改变张骞原本的志向,使他忘记最初的使命。

那么张骞有没有像单于期望的那样,屈服于匈奴,忘记使命呢?

生:

没有。

师:

非常好。

张骞并没有屈服,他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一有机会就逃跑。

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骞逃了出来。

在了解大月氏已经进入咸海地区之后,他果断地折向大宛,之后到达大月氏。

当张骞到达大月氏的时候,此时的大月氏已经迁到了地肥水美的地方,过着安乐的生活,不想打战了。

张骞无法达成原定目的。

虽然如此,但是张骞在西域逗留了一年多,认真观察了西域的风土人情,使西汉各国对西域有所了解。

之后张骞从另一条道路返回长安。

(展示动态路线图,强调张骞出使西域图有返回路线)。

由于一路上经历了许多险峻的自然环境和多次战争,当张骞返回长安时,原本一百多人的队伍仅仅剩下两个人。

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过。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张骞第二次通西域。

张骞是什么时候第二次出使西域呢?

生:

公元前119年。

师:

很好,这一次张骞出使西域与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境况大为不同。

我们刚开看了录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沿途除了必须经过荒漠、雪山等严峻的自然环境,还要经历战争,整条路充满死亡的威胁。

那么这次张骞出使西域还要面临多处战争的危险吗?

我国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

我们之前学了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讲到了汉武帝曾经三次派人攻打匈奴对吗?

好,汉武帝究竟派遣哪两位将军北击匈奴?

生:

卫青、霍去病

师:

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不记得的同学可以翻翻课本,在课本55页。

生: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9年。

师:

结果怎么样?

生:

击败了匈奴。

师:

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

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及中亚的通道。

师:

非常好,所以张骞于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匈奴的时候,西域大部分地区已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西汉联系西域以及中亚的大部分通道已经开通了。

所以这次的张骞出使西域与第一次大不相同。

这一次,张骞一行共300多人,他们携带者数以万计的牛羊和大量金币丝帛等丰厚礼品前往西域,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的经济文化交往。

这一次的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

答略。

师:

(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引导)这一次的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与西域联系更加密切。

到了汉宣帝时期,西汉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这点内容课本没有,大家在课本65页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空白处中补充一下。

(此处可板书)同时,西域都护的设立,也进一步促进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往。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给中国、给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这影响具体而言是什么呢?

生:

答略

师:

总结归纳。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中呢,西域都护就是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机构。

那么,在这里,老师就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了,西域都护是不是一直都存在,一直在管辖着西域地区呢?

生:

不是

师:

非常好。

西域都护对西域的管辖曾在西汉末年时,因为战争、政治等因素而一度中断,到了东汉时期才得以重建。

那么东汉经营西域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通过完成几道填空题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现在大家阅读课本65页的内容,完成这3道填空题,等下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播放幻灯片,学生完成填空,举手,教师请学生回答)

生:

答略

师:

非常好。

通过这几道填空题的完成,我们了解到关于东汉与西域,我们要掌握以下几点,首先是班超出使西域。

我们要知道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他在西域活动的情况,还要知道班超出使西域的意义,“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课本65页,划课本内容,板书)同时,我们还要了解重建西域都护的史实(此处板书)。

要记住,东汉时期是“重新建立”,因为西域都护在西汉时就建立了。

在东汉与西域的关系中,课本重点强调了班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班超。

(播放班超投笔从戎的录像)播完后总结,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皆是与班超有关的成语,总结成语含义。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张骞出使西域,也学习了班超出使西域。

我们知道,张骞和班超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人物,身上一定有许多品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那么,现在老师这边就有个问题让大家思考,“张骞、班超身上究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大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不是非常顺利、没有遇到任何挫折呢?

他们是为了纯粹的个人目的,如旅游爱好去西域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在他们之前,有没有人开通过这条中西交往的通道?

好,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

生:

思考讨论

师:

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

那么有没有同学起来回答一下张骞、班超身上究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生:

答略

师:

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给出参考答案,同时阐明这道题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都是正确的。

张骞和班超都拥有爱国的精神,他们用于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终于探索并开拓出了一条中西交往的通道,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往。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份资料,了解一下,中西之间,具体有哪些方面的经济交流。

我们来看课本65页的《西汉与西域经济交流简表》。

(播放幻灯片)我们先来对比一下西汉与西域输出产品和输入产品的不同,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西汉输出到西域的物品有哪些?

首先是凿井技术、冶金技术、养蚕技术,好,先看到这里,这三样都是什么?

生:

技术

师:

非常好,这些都是生产技术。

接下来看,西汉还向西域地区输出丝绸、漆器、铁器,这些是什么呢?

是通过种植就可以直接收获的食品吗?

还是需要通过加工、制造才能获得的?

生:

加工制造

师:

那么通过手工业加工制造获得的物品称作什么?

生:

手工业制品

师:

非常好!

最后,西汉还向西域传入桃、杏、梨,这些是什么?

生:

水果

师:

非常好,这些是水果,属于农产品、手工业制成品、畜牧产品中的哪一种?

生:

农产品

师:

非常好。

也就是说西汉输出到西域的有生产技术、手工业制品和农产品。

我们再来看一下西域传入西汉的物品有什么。

首先,汗血马,这个是什么?

生:

牲畜。

师:

对,是畜牧产品。

接下来,有胡萝卜、苜蓿、葡萄、核桃、大葱、芝麻、黄瓜、蚕豆。

这些是什么?

生:

农产品。

师:

非常好。

我们现在将输出、输入的物品进行对比,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西汉输出的生产技术、手工业制成品与西域输入的农产品、畜牧产品相比容易获得吗?

生:

不容易。

师:

非常好。

不容易获得,这些是需要经过提炼、加工、生产、制造才能活动的。

那么,西域传入的农产品、畜牧产品容易获得吗?

生:

容易

师: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与西域地区相比,西汉怎么样呢?

互相讨论一下。

生:

讨论中。

师:

从中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时引导:

能够提炼出技术,说明当时西汉科学技术水平怎么样呢?

与西域相比。

生:

更先进。

师:

那么科学技术先进,经济发展水平是更先进还是更落后呢?

生:

更先进

师:

所以,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西汉与西域相比的话。

生:

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更先进

师:

非常好。

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好,大家把这个结论写在65页蓝色方框思考与讨论下方的空白处。

正是由于张骞、班超出使了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些物品才能进行流通,交换。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物品是通过那条路进行流通的吗?

生:

丝绸之路

师:

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地了解一下丝绸之路。

我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那么这条路究竟是怎样的延伸的呢?

它经过哪些重要的国家或地区呢?

现在大家阅读课本66页,完成屏幕上的填图题。

(播放幻灯片,展示丝绸之路地图,其中五个重要的国家地区需要学生填图完成。

)找到答案的,完成填图内容的,可以举手示意。

好,请某某同学来完成这幅图的填充任务。

生:

A是长安,B是河西走廊,C是今新疆境内,D是安息,E是大秦

师:

非常好!

丝绸之路经过大片的荒漠地区,只有一种动物能忍受那样的恶劣环境,这种动物是什么?

生:

骆驼

师:

非常好!

所以在丝绸之路上,骆驼称为了运输物品的主要牲畜。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幻灯片展示动态路线图)首先,驼队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新疆境内。

在新疆境内,分南北两条路线,到达安息,安息是古代的……?

生:

古代的波斯。

师:

非常好。

然后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欧洲大秦也就是古代的……?

生:

罗马。

师:

非常好!

这就是丝绸之路的路线,大家在课本66页“丝绸之路”标题下的这段中间部分找到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国家和地区,把它们划下来。

大家认真看“丝绸之路”的地图,觉得和我们之前学过的那副路线图比较相似?

生:

张骞通西域

师:

是的,这两幅图非常相似,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现在我们看屏幕,大家分辨一下,哪一副是张骞出使西域图,哪一副是丝绸之路图,可以看看课本。

生:

第一幅是张骞通西域图,第二幅是丝绸之路图

师:

怎么分辨呢?

请一位同学跟大家说说

生:

答略

师:

总结归纳。

1.张骞通西域图有返回路线,丝绸之路没有。

2.张骞通西域最远只到达大月氏,丝绸之路不仅到达大月氏还到达今天的西亚和欧洲地区。

好,这是我们如何辨别两幅图的方法。

刚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丝绸之路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课本上提到了两点,大家找一找,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

首先,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

师:

非常好!

我们来结合地图看一下,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首先连接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经过西域、安息,连接了古老的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再到欧洲,连接了古老的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

除此之外,丝绸之路还有什么作用呢?

生:

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师:

非常好!

关于经济方面的交流,我们之前看过的材料《西汉与西域经济交流简表》中已经展示得很清楚了,那么文化方面的交流体现在哪里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另一则材料。

(展示幻灯片)大家看屏幕。

我们看一下,在物质方面,中国传到西方的有:

丝绸、瓷器、茶叶等等,西方传入中国的有香料、琉璃、胡椒,这些都是什么呢?

生:

商品或沉默答不出(若答不出,则引导学生,这些物品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还是商品和手工业制成品?

师:

非常好!

这些是商品方面的交流,也就是经济方面的交流。

我们再来看一下文化方面的。

中国传入西方的有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这些是什么?

生:

中国的四大发明

师:

非常好!

那么这些四大发明属于哪个领域的?

政治?

经济?

军事还是科技?

生:

科学技术

师:

很好!

我们再来看一下西方传入中国的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这些是什么?

生:

宗教

师:

它们属于什么领域的?

生:

思想文化

师:

所以,通过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丝绸之路是不是仅仅是经济、商品的交流通道呢?

生:

不是

师:

那丝绸之路还是那些内容的交往通道?

生: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师:

非常好!

因此,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商品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大家把这句话补充在课本66页,第一段正文内容和地图中的空白处。

我们刚才看到了,丝绸之路是中外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世界三大宗教传入中国,其中,在中国汉朝时期影响较大的就是佛教。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佛教东传的相关知识。

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67页佛教东传子目下的内容,完成屏幕上的填空题,等下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

作答。

师:

概括总结。

提醒学生注意几方面的知识,首先,大家应当了解佛教东传的时间,是两汉之际。

(板书)第二,我们要知道佛教的传播经过。

汉明帝时派使臣去西域求法,迎回了天竺高僧,在洛阳建造了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第三,我们要了解佛教东传的影响。

(板书)大家看课本68页。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许多诗文词赋融入禅意;第二,民间传说宣传弃恶扬善、扶贫济困的思想;第三,中国的建筑、艺术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播放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

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表现。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说,现在交通发达了,丝绸之路已经毫无用处,不值一提了。

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

为什么?

生:

不赞同

师:

为什么不赞同呢?

大家讨论一下。

不赞同的原因是什么?

丝绸之路今天还有什么用处?

生:

讨论

师:

(引导)。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今天是不是就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了?

丝绸之路上遗留的古建筑以及一些古迹有什么作用呢?

生:

答略

师:

总结。

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留下的许多遗产对研究古代文明和开发旅游具有重要价值。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今天,丝绸之路上哪些风光值得我们去旅游。

有请几位小导游。

(以下是班级同学展示课件成果时间,展示并解说丝绸之路风光)

师:

感谢几位导游的介绍。

第三环节:

课堂小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汉朝的中外交流,学习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探索了丝绸之路、了解了佛教东传的历史。

其中,在张骞通西域部分,我们需要掌握西域的含义、张骞通西域的目的、西域都护的建立和重建、班超通西域;在丝绸之路这一子目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了哪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今日意义。

其中历史意义,包括佛教东传的内容。

关于佛教东传,我们要掌握佛教东传的时间、传播以及影响。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

其中张骞通西域是今天学习的重点。

好,现在大家做几道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四环节:

课堂练习

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选择题,让同学们当场完成,之后老师公布答案,针对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简单的分析讲解。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完成《创新优化》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作业,P33-35。

师:

好,今天的课我们就先上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三国鼎立》,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工作。

下课!

二、丝绸之路

1.路线

长安——大秦

2.意义

⑴历史意义

⑵今日意义

三、佛教东传

1.时间

2.传播

3.影响

板书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

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①目的:

P64

②经过:

两次出使西域

③意义:

3.西域都护的设立

4.班超出使西域

5.重建西域都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