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2109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docx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

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悟一小时候写作文,但凡是遇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用上的素材无非是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者是喝雄黄酒、吃月饼、守岁等传统习俗。

殊不知,在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中,还有史书典籍在历史长河里熠熠发光。

走进《尚书》、《论语》、《史记》等史书典籍,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璀璨文化和真实历史。

事实上,想要真正读懂典籍并非易事,而央视一套在大年初一重磅推出的文化类创新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系列”的最新力作《典籍里的中国》邀请实力派演员变身典籍名家,用戏剧化的舞台呈现典籍中的故事,之后再穿越时空,和当代主持人古今对话。

用“戏剧+影视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字一句的台词对白中,让典籍里的生涩文字变得鲜活滚烫。

《典籍里的中国》选的第一部典籍是《尚书》,扛起开播大旗的演员是老戏骨倪大红,要知道,一档听起来严肃认真的文化类创新节目,开场必须要有两把刷子,拿出看家本领之后才能让观众心服口服。

如此重要的出场顺序,足以看出倪大红老师在业界的实力与位置。

事实上,倪大红的确不负众望,一生读《书》护《书》传《书》的伏生,本就是白发苍苍的近百老人,在倪大红的演绎下,无论是拄拐还是作揖,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形体和语气都恰如其分,直扣观众心扉。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谁能想到一个讲中国古文学的节目,能让观众情不自禁泣不成声呢?

倪大红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简单的自言自语足以让人泪奔--“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他扮成白发苍苍的老伏生,一辈子都在为《尚书》奔波,坚定不移地走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

当《书》在乱世之中未能保全时,他自责呜咽,那些恰到好处的眼神和动作,让撒贝宁忍不住落泪。

《典籍里的中国》,倪大红完美开场,伏生本生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这得益于他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传承文化的追求。

是的,这并非是倪大红第一次演绎有深度的角色,早在《北平无战事》、《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等优秀剧目中,他便通过塑造角色展示出了和时代气息完美融合的文化味道。

过往的角色经典又深入人心,能安静沉淀文化,也能不动声色将国民度收入囊中,还能扛起央视巨制综艺开播大旗,传承中国文化,以一己之力讲述典籍故事,“偷”走太多观众眼泪。

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悟二《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

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

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本节目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对于高考语文极具指导性。

节目中,演员重现了大禹与先民治水的场景,他们仅有简陋的治水工具,却不畏洪水泛滥,誓要天下安宁。

在《尚书·禹贡》一篇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为壮阔的大禹分定九州历史: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尚书·禹贡》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典范之作,他的问世、留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尚书》是怎样一部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内藏典籍万卷。

这些典籍穿越千年,重回世人面前。

清朝末年,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尚书》文献当时最早的传世文本也在其中。

如今,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传承。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

其“典”、“漠”、“训”、“告”、“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

《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

《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100篇。

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

《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王充《论衡·正说篇》)关于《尚书》的编纂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司马迁和班固都肯定它是孔子编纂的。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他生活的年代是礼、乐废,《诗》《书》缺的春秋末期。

所以他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把晚年的精力都花在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上面,还为《尚书》写了序。

司马迁说,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史记·孔子世家》)因此,《尚书》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

孔子收徒讲学时,还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

他认为这六种教材,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礼记·经解》)这说明了“六经”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

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为了扩大自己的宫殿范围,拆毁了孔子的旧宅,并从孔宅墙壁中发现了许多用蝌蚪文字(汉以前的大篆或瘤文)写成的竹简,为古文《尚书》。

当时的学者孔安国(孔子的后代),把它和通行的今文《尚书》互相校读了一遍,多出了16篇。

这部古文《尚书》一直没有被汉朝所重视,也没有列于学官,又没有人传授。

到王莽时才把这部古文《尚书》列于学官。

到东汉时,才逐渐盛行,当时的大学者马融、郑玄等人并为它作注释,于是才盛行于世。

但它与今文《尚书》相比较,还是不如今文《尚书》被人重视。

后来,它就逐渐散失了。

东晋元帝(司马睿)时,豫章内史梅曾经向朝廷献上25篇的古文《尚书》(它与汉代的古文《尚书》也不同),还有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

东晋政府把它列于学官,影响较大,在社会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到唐朝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命令修撰群经正义,孔颖达作《尚书正义》和陆德明写《经典释文》时,都是根据梅所献的这个本子。

于是它便成了官府的标准本,以后又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

由于汉朝时从孔府壁中取出的蝌蚪文《尚书》早已散失,东晋梅的古文《尚书》虽被认为是伪书,但它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也就弄假成真了。

我们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文《尚书》与梅氏所献的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共58篇,即《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篇。

《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如《尧典》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权位继承情况。

《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

《盘庚》记述商朝迁都情况。

《尚书》是难读的。

司马迁写《史记》时,采用了《尚书》的材料,或录全文,或取部分文字,但他运用了“以训话代经文”的原则,把《尚书》的原文翻译了一遍,使先秦的古书,变成为汉代通行的语言文字。

例如《尚书·尧典》中有“钦若昊天”的话,《史记·五帝本纪》便写为“敬顺昊天”。

又如《尧典》中的“馨子”,《五帝本纪》中改作“盲者”。

所以我们可以把《尚书》和《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对照来读。

什么是《禹贡》?

《尚书》中的《禹贡》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公认的一篇具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文章,也是中国古代地理的典范之作,全书共一千二百字,分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与五服五个部分组成。

《禹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依次叙述各州疆域、水利、土质、赋税、贡物、贡道,也述及山川、湖泊、草木、物产等情况,对土壤的记述尤详。

导山分九州山脉为三条四列,叙述20余座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山系概念明确,所记的山真实可靠。

导水以叙述9条河流为主线,对河流名称、分布特征、疏导情形加以叙述。

导山、导水篇幅较小,重点记述黄河流域的山川,导山(凿山)、导水的目的是疏通河道、宣泄洪水。

水功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

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每服又各以百里、二百里、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不等,规定贡物、赋税标准等,反映作者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

后世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班固的《汉书·地理志》都将《禹贡》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抄录了过来。

今天的我们再来看《禹贡》,会发现两问题,第一它太简略;第二它所描绘的地理分布非常规整,总体感觉就是不那么靠谱。

但是这在古代却是了不起的发明,特别是在文化底子薄弱的初汉,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认知几乎又回归到了一穷二白的地步,突然出现一份地图,就算画得再糟糕,也至少比没有好,特别是针对水患而言,《尚书》刚重见天日那段时间,人们如获至宝,哪里发生了水灾?

在什么地方?

应该怎么办?

全凭一篇《禹贡》作为指导。

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角度来看,《禹贡》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地理观念,构成了中国区域地理最古老的典范。

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悟三近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首期通过演绎汉代伏生传《尚书》的感人故事,在古今对话、时空转换中,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

节目不仅呈现了精彩的舞台演出,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让《尚书》的奥义可感可知“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节目中,演员倪大红饰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

他们又共同遇见了四千多年前治水分九州的大禹、三千多年前牧野誓师的周武王。

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记载了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历史。

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

《尚书》共五十八篇,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分成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在介绍《尚书》时用了这样十二个字: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即《书》的奥义充分地体现在典谟、训诰和誓命当中。

这里说的是《尚书》的六种体例:

典、谟、训、诰、誓、命。

典是先王们用来治国的典章制度,如《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记载了尧和舜治理国家的一些事情。

谟是记载古时君臣谋划治国方略的言论,如《皋陶谟》篇就主要记载了舜和大臣们讨论国家大计的对话。

训即大臣对于君主的劝谏。

诰主要是君主对臣民的告示、告诫以及劝勉。

誓是在战争时期的战前君主对将士的动员令或宣战令。

命就是君主所颁布的正式命令。

《荀子·劝学》中说“《书》者,政事之纪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可见古人认为,《尚书》所记载的就是上古时期治国理政的大经大法,《尚书》和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想,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打开《尚书》,格言警句俯拾皆是:

谈及官吏选用,有“知人则哲,能官人”“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无偏无党。

处理对外关系时,应以“睦乃四邻”“协和万邦”为最高准则。

围绕从政者个人的修身立德,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要从自身着眼,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从细节着眼,从小事做起,做到兢兢业业、慎始慎终。

而“满招损,谦受益”“有容,德乃大”“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些出自《尚书》的名句,其思想内涵更是早已超越为政的范畴,成为全体民众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如何把《尚书》这样的上古典籍变成当代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

《典籍里的中国》戏剧部分成为了节目突出的创新亮点,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堪称“出彩”,为提升节目的质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此次担任《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她认为: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中国国家话剧院责无旁贷!

”此番创作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深入传统文化宝库、探得“宝物”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视角提取精神内涵,同时将多时空舞台与视觉技术手段结合,让传统题材作品既保有传统的独特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借助电视节目与戏剧各自独特的表达优势,对蕴含在古籍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之光,感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力量。

禹定九州华夏一体节目中,反复诵读了《禹贡》开篇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几句。

演员重现了大禹与先民治水的场景,他们仅有简陋的治水工具,却不畏洪水泛滥,誓要争天下安宁。

然而正如节目中所介绍的,禹最大的功绩并不仅如此,在治水的同时,他还做了治理、考察、规划等一系列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开辟出一大片文明的土地,形成华夏文明的地理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到处都有禹留下的足迹,于是就诞生了“禹迹”这样一个名词,以此指代华夏这片文明地域。

可以说,禹迹是华夏疆域的第一个名称,先秦时期的人们普遍使用这个名称来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

例如春秋时期的铜器“秦公簋”上的铭文就写着“鼏宅禹迹”。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出土的“叔夷钟”上亦写有“处禹之堵”,这是齐灵公为封赏大臣叔夷而铸造的铜器。

“鼏宅禹迹”“处禹之堵”这两句话其实意思基本一致,即居住在禹迹的范围之内。

伏生有这样一句台词: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这句话出自《左传》,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禹迹与九州的关系——九州是对禹迹的进一步分区。

因为禹迹的范围太大了,人们在禹迹里还是分不清东南西北,于是把禹迹分成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以后再说自己在什么州,就既表明了自己在禹迹里面,也说清了自己的具体方位。

为什么是九州?

不妨看“州”这个字。

州字在甲骨文里就出现了,字形中自上而下的三条曲线是“川”,表示河流;中间曲线上的小圆圈,意思是水所环绕的一块地方。

所以,“州”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

而治水可以简单理解为把水排走、开辟出一块块干燥可居的地块,古人于是把“州”与治水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讲,由此传播开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故事。

九州中的一些名字今天还在被使用,如徐州、扬州、荆州等。

虽然今天这些州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位置仍然与古代那些州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些州的名称则成为省的简称,如河南简称豫,河北简称冀。

随着历史发展,九州成为华夏文明区域的代名词,其中包含两个最基本的意思。

第一是地理范围。

九州包括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这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域。

第二是完整性。

九州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域,就是最早被称作禹迹的那个地域。

九个州,一个都不能少,少一个,华夏地域就不完整了。

这一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人的心中。

在节目的演绎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这样一番对话,让观众们心潮澎湃:

“华夏为何一体?

”“自古就是一体。

”中华民族的大地,和中国的文明、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

这片大地浸润了漫长的历史,其中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着历史的意蕴。

悠悠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这份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民心即天命“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伏生讲解的第二个故事来自《牧誓》,说的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时领着众人念出出征誓词。

舞台上,万军之中,周武王振臂一呼,众人齐声响应。

在演员们的演绎下,仿佛古战场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短短的几句话气势如虹,让人感受到了势不可挡的力量。

《牧誓》不仅描述了武王伐纣的过程,也指明了武王伐纣的原因,写出了兴亡之道。

《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其更大的创意是在主题立意上的交相辉映。

大禹治水安民、武王为民伐纣等多场戏剧,始终围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鲜明主题展开。

正如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介绍,“民本”这一概念即萌发于《尚书》。

除了节目中提到的《五子之歌》《禹贡》《牧誓》等,在《尚书》多篇中均可看到,为政者们不仅提出了“民惟邦本”、“民心”为重的思想,并且也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笃行之。

翻开《尚书》首篇《尧典》,文中对尧帝的颂扬是同百姓密切相连的。

如: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

”这是说,尧能发扬美德才智,使九族亲密和睦,还能公平地善待百姓人家。

“百姓昭明”的“昭”字,本义是昏暗中出现一抹亮光,有引导光明之意,这是指百姓们从昏暗的日子里看到了曙光。

“黎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尧典》,“黎”从“黍”,是一穗聚有很多颗粒的小黄米。

黎民指众多人民。

“黎民于变时雍”是说众多人民也随着变得友好和睦了。

可见,在《尧典》里,领袖与人民的关系已讲得生动而富有深意。

《尚书》还记载了尧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皋陶。

皋陶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帝王,同尧、舜、禹共同被后人并称为“上古四圣”。

在《皋陶谟》篇中,他向大禹讲了执政九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通观九德,充满哲思和智慧,均能体现出对待人民的态度。

皋陶认为,能做到三德,就可以做卿大夫;能做到六德,就可以做诸侯;如果能把九德普遍施行于政治,使有德才的人担任职务,那么各种事情都会成功。

大禹还曾向皋陶请教:

怎样才能使臣子们同心协力?

皋陶则告诉大禹最高执政者的四项要务:

修身律己,教导亲属,知人善任,安民。

前三项要务,都是为了安民,也只有做到了前三项,才能真正实现安民。

可以看到,在《尚书》这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中,对人民的认识就已非常深入且非常智慧。

皋陶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孔子,孟子等又把孔子的思想继承下来,如孟子直接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礼记·大学》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其中也包含着四项,一是修身律己,二是要教育家属子女向自己看齐,做到这两项才有可能去做后两项,即治国并使天下太平。

这与皋陶论“修身律己,教导亲属,知人善任,安民”,正是一脉相承,成为后世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毕生的追求。

自《尚书》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不能忽视的巨大影响和伟大力量。

西方有很多城堡,惟中国有万里长城。

长城为何要绵延万里?

因为它身后的土地和人民需要——它不像西方城堡那样只是为了保护城堡内贵族的安全,而是要护佑所有百姓,为所有人阻挡战火烽烟。

“读《书》,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有册有典,以史鉴今,是中华民族之幸事——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岂止是一个赞字可以形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