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3658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8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docx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

第一讲中国文学典籍概论

学什么?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读什么书?

目录学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

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

清张之洞:

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

(按:

张之洞有《书目答问》)

乾隆三十七年(1772),诏修《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修成第一部,藏于文渊阁,收书3461种,36000册。

每种书有提要,另存目6793种,总称《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编纂。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系

名家推荐书目

1、胡适

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其中古代文学书籍13种。

元曲选、西游记、王临川集、诗集传、乐府诗集、宋诗钞、文选、全唐诗、宋六十家词、宋元戏曲考、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

2、梁启超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

后来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其中古代文学典籍7种。

楚辞、李太白全集、韩昌黎集、白香山集、文选、杜工部集、柳河东集

3、鲁迅

1930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列书12种。

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名人年谱、少室山房笔丛、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世说新语、唐摭言、抱朴子外篇、论衡、今世说

4、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本目是1998年为北大百年校庆而作,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多位著名教授推荐。

(1)应读书目5种

诗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红楼梦

(2)选读书目5种

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李太白集、儒林外史、人间词话

5、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13种

  张岂之、徐葆耕主编。

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编印,1997年9月。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楚辞选(马茂元选注)、魏晋南北朝诗卷(丁夏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唐诗三百首(孙洙)、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宋诗三百首(金性尧选)、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1986年)

曹道衡《古典文学要籍简介》(2000年)

二、读哪个版本?

版本学

不同的版本,内容可能有差异。

注释本优于无注本

校勘精良的优于满纸误字的

内容完整的优于残缺的

元杨翮《佩玉斋类稿》

《四库全书》本(通行本)

武原马氏抄本(足本)

通行本收录文章97篇,依次为记、序、论、题跋、乐歌、启、箴等七种文体;

足本有文章124篇,依次为论、碑、记、序、书、启、说、颂、赞、箴、铭、题跋、墓志铭、祭文和乐歌等十五种文体,比通行本多八种文体、27篇。

红楼梦版本

一、八十回抄本(脂本)系统有十三种:

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甲辰本(梦觉本)、列藏本、戚序本(有正本)、蒙府本、南图本、靖藏本(佚)、杨藏本、舒序本(己酉本)、郑藏本、和新近发现的北师大本。

二、一百二十回印本(程本)系统

程甲本、程乙本等60多种

目前较好的本子是《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6年修订版、2008年三版

三、书的真伪如何?

辨伪学

所谓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内容存在假造成分的书。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

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

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

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

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元夏天祐《正思斋文集》

国家图书馆藏:

《正思斋文集》十二卷,元夏天祐撰,清抄本,8册。

(普通古籍)

《正思斋文集》十二卷,元夏天祐撰,清抄本,4册。

(善本古籍)

查元代无夏天祐其人,书中诗文偶有“遂昌山人”、“元祐”署名。

元郑元祐(1292-1364)《侨吴集》,明弘治九年(1496)张习刻本,收入《四库全书》。

《侨吾集》题“括苍郑元祐明德著”

《正思斋文集》题“上饶夏天祐玄卿著”

《侨吴集》至正二十年(1360)谢徽序《正思斋文集》至正庚寅(1350)李存序

系摹仿李存《俟庵集》卷二十《张伯远诗集序》,并杂糅谢徽《侨吾集序》拼凑而成

四、书的文字可靠吗?

校勘学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

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

读书先宜校书。

叶德辉《藏书十约》:

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文字讹误现象:

讹:

谬字,错误的文字

脱:

脱文,残缺的文字

衍:

衍文,多余的文字

倒:

倒文,窜乱的文句

岑参《送祁乐东归河东》:

君到故山时,为吾谢老翁。

(明铜活字本作“为谢五老翁”,是。

河东郡东北有五老山。

为谢五老翁:

谢五→(讹)谢吾→(倒)吾谢→为吾谢老翁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卷二二黄庭坚《渔父词》:

“新妇矶头眉黛愁”。

《楝亭十二种》本作“新妇低头眉黛愁”,误。

关汉卿《望江亭》:

“将衙内问成杀【杂】犯,杖八十削职归田。

按杂犯指恶、杀、奸、盗之外的犯罪

黄庭坚《送人赴举》:

送君归去明主前,

若问旧时黄庭坚,

谪在人间今八年。

史季温《山谷别集诗注》:

诗最多体制,每句自三字抵于七字,每章自两韵极于百韵,未可概举。

近世诗格必欲合联以成章,三句者盖亦罕见,周诗则亦有之,《麟趾》、《甘棠》等篇是也。

山谷此诗,盖舍近例而援古法。

由是推之,山谷不特平生句法高妙,早年诗格已高古矣。

钱钟书《谈艺录》引方濬师《蕉轩随录》卷三:

青衫乌帽芦花鞭,(脱)

送君直至明君前。

若问旧时黄庭坚,

谪在人间十一年。

(讹)

此山谷送乡人赴廷试诗,见宋吴坰《五总志》。

今山谷诗别集据《西清诗话》截其首句,“十一年”讹“今八年”,季温不考其讹误,而夸三句诗为高古,颇疏陋。

五、读不懂,怎么办?

注释学

注释的功用与目的

功用:

排除阅读古籍的障碍(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

目的:

理解和阐释本文的意义

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白鹤声可怜,红鹤声可恶。

白鹤静无匹,红鹤喧无数。

白鹤招不来,红鹤挥不去。

长松受秽死,乃以红鹤故。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四“王介甫诗”条:

“当介甫得政变法,争新法者,白鹤也所谓招不来者,是也。

吕惠卿之流,乃红鹤也,所谓挥不去者,是也。

介甫之受秽,岂不以惠卿辈耶?

此老好恶颠倒,至此可怜哉。

李壁《王荆公诗注》卷三:

余于临川得公此诗刻本,有跋在后,今附于此:

《白鹤吟》,留钟山觉海之诗也。

先是,讲僧行详与公交旧,公延居山中。

详有经论,每以善辩为名,毁訾禅宗。

先师普觉奄化西庵,而觉海孤立,详益骄傲,师弗之争,屡求退庵席,公固留不可。

寤详谲妄,遂逐详而留师,乃作是诗焉。

白鹤譬觉海也,红鹤行详也,长松普觉也,览是诗者,即知公与二师方外之契不为不厚矣。

景齐久藏其本,今命工刻石,兼书其所以云。

什么是中国文学典籍?

一、何谓文学?

——古今文学观念的差异

(一)先秦时期:

文学与文章泛指学问

《说文解字》:

文,错画也。

《释名·释言》:

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义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

《国语·郑语》: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韩非子·解老》:

文为质饰者也。

《论语·先进》: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子游、子夏。

(皇侃《论语义疏:

范宁曰:

文学,谓善先王典文。

侃案:

文学指博学古文。

《论语·雍也》:

君子博学于文。

《墨子·非命中》:

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荀子·大略》: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韩非子·五蠧》:

修文学,习言谈。

《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论语·泰伯》:

大哉尧之为君也……焕乎其有文章(指立文垂制)

《论语·公冶长》: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指述作、威仪、礼法)

《庄子·胠篋》灭文章,散五采。

(二)两汉时期:

文学与文章分途

学与文学;文与文章、文辞

《汉书·枚皋传》:

(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

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

《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

萧望之、梁丘贺……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

《汉书·地理志》:

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

《汉书·艺文志》:

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三)六朝时期:

文学与文章统一,专指文章;“文”与“笔”的辨析

《宋书·雷次宗传》,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设立四学:

雷次宗“儒学”、何尚之“玄学”、何承天“史学”、谢玄“文学”

《梁书·昭明太子传》:

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梁书·简文帝纪》:

引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恒讨论篇籍,继以文章。

《后汉书》文苑传

《南齐书》文学传

《世说新语》文学篇

《颜氏家训》文章篇

《后汉书·班固传》:

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

《晋书·曹毗传》:

所著文笔十五卷传于世。

《南史·颜延之传》:

(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之曰:

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文心雕龙·总术》: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萧绎《金楼子·立言》:

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

又曰:

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四)唐宋时期

盛唐以后,文笔观逐渐消退,重新用“文章”概括一切文体,包括诗与文(文章、古文、骈文)。

但此时的应用文章已具有更多文学色彩。

新兴的词,被视为诗余,别是一道。

(五)明清时期

以诗文为主体,观念僵化,无法涵盖日益兴盛的戏曲、小说创作。

(六)近现代时期:

西方文学观念的接受

提倡纯文学(美文)

踢出杂文学(应用文章)

周作人《论文章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河南》1908年第四、五期):

文章一语,虽总括文、诗,而其间实分两部。

一为纯文章,或名之曰诗(一类是吟式诗:

可吟诵的韵文,包括诗赋、词曲、传奇等;一类是诗式诗,是不能吟诵的散文,包含小说之类)。

其它书记论状诸属,自为一别,皆杂文章耳。

1903年,张之洞等修订《奏定大学堂章程》,其中文学科有“中国文学门”,主课包括:

文学研究法、说文学、音韵学、历代文章流别(日本有《中国文学史》,可仿其意自行编纂讲授)、古人论文要言、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周秦传记杂史、周秦诸子。

1904年,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林传甲编成《中国文学史》讲义,1910年出版。

1918年北京大学开设课程

中国文学史:

朱希祖、刘师培、吴梅

欧洲文学史、十九世纪文学史:

周作人

文学:

刘师培、黄侃、吴梅(词曲)、黄节(中国诗)

文字学:

钱玄同

二、何谓中国文学典籍?

中国文学的典籍

中国的文学典籍

三、集部的成立

汉代刘歆《七略》将图书分为六略38类:

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

三国时曹魏秘书监郑默《中经》,草创了四部分类体系;

西晋秘书临荀勖于咸宁五年(279)据郑氏《中经》编成《中经新簿》,以其分类体系为基础,整理改进为甲乙丙丁四部,记经子史集各类典籍并附以佛经。

东晋中书侍郎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仍分甲乙丙丁四类,但更改了乙丙的次序,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四部分类的基础。

《隋书·经籍志》承袭了四分法,但第一次正式使用经、史、子、集来命名,标志着四分法的定型,一直沿用至今。

梁阮孝绪《七录》之《文集录》:

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

序:

王(俭)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故改为文翰,窃以顷世文词,总谓之集。

变翰为集,于名尤显,故序《文集录》为内篇第四。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系

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四、文学典籍与集部著述之关系

集部主要是文学典籍,但并非全部是,其中包括部分经、史、子单篇文章

文学典籍不局限于集部,在经部有诗经、左传等;在史部有史记、传记等;在子部有诸子散文、小说家等。

在传统与现代寻求折衷:

以集部为主体。

第二讲文学典籍的阅读

一、阅读方式:

1、消遣性阅读——普通读者;2、欣赏性阅读——鉴赏家;3、批评性阅读——批评家、研究者

精读(做笔记):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做笔记,摘抄重点;心得、随感、评点;读书报告;论文;研究专著

《朱子语类》: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何焯《义门读书记》

《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管锥编》

东方朔《上书自荐》。

按《汉书》本传谓当时“四方士上书自衒鬻者以千数”,而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

朔此篇干进而似勿屑乞怜,大言不惭;后世游士自衒自媒,或遥师,或暗合,遂成上书中一体。

唐文如员半千《陈情表》、李白《与韩荆州书》、《上安州裴长史书》、韩熙载《上睿皇帝行止状》等皆所谓“高自称誉”者,朔书之遗意也。

王泠然《与御史高昌宇书》、《论荐书》忽侈言以动,忽危语以哧,忽卑词以请,矜夸哀叹,嘻笑怒骂,作寒士狂奴种种相,文字尤有别致;袁参《上中书姚令公元崇书》、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又《与景韦兄投江给事书》,夸口而兼摇尾之态,足相颉颃。

评点中的“评”,源于《诗品》《文心雕龙》;“点”源于古代的标点,将二者结合,并与所评的文本一起出版,形成于南宋,盛于元代以后。

宋元时期主要是诗文评点,明清则戏曲、小说评点盛行。

袁无涯刻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

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

得则如着毛点睛,毕露神采;失则如批颊涂面,污辱本来,非可苟而已也。

今于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无不拈出……斯评点所最贵者耳。

金圣叹以《庄子》、《离骚》、《史记》、《杜诗》(律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加以评点。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

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趁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

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其酒前茶后雄谭快笔之旗鼓。

……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

二、阅读方法

《孟子》: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朱熹《四书集注》:

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刘勰《文心雕龙》: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钱穆:

中国文学,必求读者反之己身,反之己心。

一闻睢鸠之关关,即可心领神会。

文学典籍是作家心灵的结晶、情感的寄托。

刘熙载《艺概》:

诗之为学,情性而已。

汤显祖《焚香记总评》:

填词皆尚真色,所以入人最深,遂令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

金圣叹读《西厢记》:

悄然废书而卧者三四日,此真活人于此可死,死人于此可活;悟人于此可迷,迷人于此可悟。

不知此日圣叹是死是活,是迷是悟,总之悄然一卧至三四日,不茶不饭,不言不语,如石沉海,如火灭尽。

金圣叹评杜甫《晓发公安(数月憩息此县)》

《杜诗详注》:

黄鹤注:

此大历三年冬,自公安往岳阳时作。

上四晓景,叹流光易逝;下四发舟,伤行踪莫定。

金圣叹评:

此诗最恶,不知何年一见便熟。

至今每五更枕上欲觉未觉时,口中无故便诵此诗,百计禁之,而转复沓至。

圣叹白发,是此诗送得也!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欲罢、不迟,便用《国风》鸡既鸣矣、匪鸡则鸣笔法,写客程忙促,惊心吊胆如画。

乃于第一句,轻轻插一复字,而前此日日五更,声声入耳,真可痛可骇也。

言数月以来,邻鸡野哭,耳得饱闻,日又一日,本不置意,却因今日临当发去,忽悟今犹昨,昨又犹昨,不意之间,数月何在,自今以去,又有几数月也,可痛可骇也。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盼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未发公安,尚有公安可据。

自今以去,茫然不复知所如也。

如此便应极大悲恼,然而竟不者,数月公安,转盼便非,身世虚假,了无可信。

可惜此行实无前期,纵有之,亦何须几何时,早与公安一样也。

○此诗一二句是初发公安,五六句是既发公安,三四七八句是数月憩息此县。

不悲于去公安,亦不悲于去公安后无处去,悲莫悲于数月憩息此县也。

义门读书记

[晓发公安]

北城击柝复欲罢:

晓字起。

舟楫眇然自此去:

转到发字。

能入能出:

阅读与生活经历

宋陈善《扪虱新语》:

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知出得书,则又死在眼下。

惟知出知入,乃尽得读书之法。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余顷年游蒋山,晚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

忽记杜少陵诗:

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铛,恍然如己语。

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为妙。

鲁迅: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一个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出:

理性评价,阐释意义

第三讲文学典籍的版本

一、《文选》

(一)《文选》的体例与价值

《文选》所录作品,上自先秦,下迄齐梁,除无名氏外,共有123家、700篇。

分39类(一作37类),每类以时代顺序排列。

1、《文选》保存了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的基本资料。

2、有助于文学作品整理校勘

古本异文:

《文选》所录班固《西都赋》,比《后汉书》班固传多“众流之隈,汧涌其西”一句;

《东都赋》,多“嘉祥阜兮集皇都”一句;

东方朔《答客难》,比《汉书》东方朔传多“传曰:

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功”26字。

3、反映了六朝时期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

不收经、史、子类著作,但收录其中的序、述、赞、论部分

对于词藻的重视

对于作品的取舍

(二)《文选》李善注

李善(?

-689),扬州江都人,从曹宪学《文选》。

唐高宗显庆年间为崇贤馆直学士,撰《文选注》六十卷。

李善之后,开元六年(718),吕延济上表进呈他和吕向、刘良、张铣、李周翰等五臣注《文选》。

南宋时,李善注和五臣注被合为一书,并加删编,称六臣注,盛行一时。

《文选》李善注的版本

写本系统

1、敦煌写本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弘济寺僧写本《西京赋》(伯2527、2528),存353行

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伯2527),存120行

以上1917年罗振玉影印入《鸣沙石室古籍丛残》。

2、唐写本《文选集注》本

原为北宋藏书家田伟旧藏,后流入日本,为金泽文库旧藏。

原书120卷,集李善、五臣及陆善经、《音决》、《抄》等书。

以李善注为底本,次引《抄》《音决》、五臣、陆善经。

周勋初编《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汇集目前可以搜集到的残本24卷

昭和十年(1935)至十七年《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影印旧钞本丛本》,影印第8、9、43、47、48、56、59、61、62、63、66、68、71、73、79、85、88、91、93、94、102、113、116,共计23卷,其中12卷藏于金泽文库,4卷藏东洋文库。

《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比京都本多出第98卷,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周勋初教授认为是清末海盐张氏遗物。

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提供了周叔捐赠的第48卷的后半,并入京都本第48卷后几近完帙。

又,京都本第73卷原阙2页,今据国家图书馆所藏补足;京都本第61卷江文通《杂体诗·潘黄门》下阙25行,亦据日本御茶之水图书馆藏书补足。

刻本系统

1、李善注单行本

最早在北宋景德四年(1007)下诏刊刻,书板被烧,亡佚无存。

(1)北宋天圣明道国子监重刊本,仅存残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2)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池阳郡斋刻本,197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3)清嘉庆十四年(1809)胡克家刻本

胡刻本是清代顾广圻以尤刻本为底本,八校而成,改正尤刻本错误七百多处,并作《考异》附于后。

1977年中华书局缩印三册,附《考异》、篇目索引、著者索引。

但是,胡刻本的底本是尤刻本的递修后印本,不能反映尤刻本原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以胡克家本为底本标点,参校1974年中华书局影印尤袤原刻本,改正了胡刻本的一些明显错误。

关于李善注单行本的补充说明:

1、传统认为尤刻本是从六臣本抄出,目前此说不能成立;

2、尤刻本不能完全代表李善注单行本的原貌,天圣明道本也是如此;

3、尤刻本与北宋国子监李不是同一版本系统

4、尤刻本是以李善注单行本为主,参校五臣或六臣本合成的本子。

2、五臣注单行本

最早刻于五代。

(1)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建阳崇化书坊陈八郎本

三十卷,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宋刻本,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

特点:

以五臣注古写本为主,参校北宋监本李善注

(2)杭州猫儿桥钟家刻本

仅存二卷,与陈八郎本不是同一系统

韩国奎章阁藏朝鲜活字本、东京大学藏朝鲜正德四年(1509)刻本与杭州本基本相同,底本为北宋平昌孟氏刻本,保存完整

3、六家注本(五臣—李善注本)

(1)北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秀州州学本(佚)

韩国奎章阁藏朝鲜刻本的底本是秀州本

秀州本李善注的底本是天圣国子监本,五臣注的底本是平昌孟氏刻本

(2)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明州刻递修本

来源于秀州本,足本藏日本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

明州本纠正了秀州本的部分错误

4、六臣注本(李善—五臣注本)

(1)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赣州州学刻宋元递修本

国家图书馆藏

以六家本为底本,颠倒顺序。

(2)南宋建州本

南宋庆元以后刻,出于赣州本,有《四部丛刊》初编本,1987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小结:

最好的李善注本

北宋天圣明道国子监本李善注(残)→秀州州学刻六家注本中李善注本的底本(佚)→明州州学刻六家注本中李善注本的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

韩国奎章阁藏朝鲜刻本

尤袤刻本→递修本→胡克家刻本→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197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

《文选集注》中的李善注→周勋初编《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敦煌写本《西京赋》《答客难》《解嘲》→1917年罗振玉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影印本

(二)《文选》李善注的特点

征引繁富,解释精审。

原书三十卷,析为六十卷。

注中引书1689种,引旧注29种。

时人称为“书簏”。

左思《招隐》: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李善注】《鲁连子》曰:

连却秦军,平原君欲封之,遂杖策而去。

《说文》曰:

杖,持也。

《方言》曰:

木细枝曰策。

董仲舒《士不遇赋》曰:

惧荒涂之难践。

郑玄《周礼注》曰:

荒芜也。

郭璞《山海经注》曰:

横,塞也。

现代注本:

持杖招寻隐士,荒芜的道路,好像从古到今没有人走过。

郭璞《游仙诗》: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

李善注引庾仲雍《荆州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