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5490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docx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

熔点的测定和温度计刻度的校正

 一、实验目的及基本要求

        物质熔点的测定是有机化学工作者经常用的一种技术,所得的数据可用来鉴定晶状的有机化合物,并作为该化合物纯度的一种指标。

    目前测熔点的方法有:

(1)毛细管法测熔点;

(2)熔点测定仪测熔点。

   通过实验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用毛细管法测定固体有机物质熔点的操作方法,了解显微熔点测定法原理及操作技术。

二、基本原理

物质的温度与蒸气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曲线SM——物质固相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曲线ML——物质液相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因为两条线斜率不同,所以有交点)

     M——固液两相蒸气压一致,固液两相平衡共存,这时的温度TM即为该物质的熔点。

三、操作要点和说明

   影响毛细管法测熔点的主要因素及措施有:

       1、熔点管本身要干净,管壁不能太厚,封口要均匀。

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封口一端发生弯曲和封口端壁太厚,所以在毛细管封口时,一端在火焰上加热时要尽量让毛细管接近垂直方向,火焰温度不宜太高,最好用酒精灯,断断续续地加热,封口要圆滑,以不漏气为原则。

2、样品一定要干燥,并要研成细粉末,往毛细管内装样品时,一定要反复冲撞夯实,管外样品要用卫生纸擦干净。

      3、用橡皮圈将毛细管缚在温度计旁,并使装样部分和温度计水银球处在同一水平位置,同时要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b形管两侧管中心部位。

      4、升温速度不宜太快,特别是当温度将要接近该样品的熔点时,升温速度更不能快。

一般情况是,开始升温时速度可稍快些(5℃/min)但接近该样品熔点时,升温速度要慢(1-2℃/min),对未知物熔点的测定,第一次可快速升温,测定化合物的大概熔点。

      5、熔点温度范围(熔程、熔点、熔距)的观察和记录,注意观察时,样品开始萎缩(蹋落)并非熔化开始的指示信号,实际的熔化开始于能看到第一滴液体时,记下此时的温度,到所有晶体完全消失呈透明液体时再记下这时的温度,这两个温度即为该样品的熔点范围。

      6、熔点的测定至少要有两次重复的数据,每一次测定都必须用新的熔点管,装新样品。

进行第二次测定时,要等浴温冷至其熔点以下约30℃左右再进行。

      7、使用硫酸作加热浴液(加热介质)要特别小心,不能让有机物碰到浓硫酸,否则使溶液颜色变深,有碍熔点的观察。

若出现这种情况,可加人少许硝酸钾晶体共热后使之脱色。

采用浓硫酸作热浴,适用于测熔点在220℃以下的样品。

若要测熔点在220℃以上的样品可用其它热浴液。

见兰大、复旦书P431。

      8、测定工作结束,一定要等浴液冷却后方可将浓硫酸倒回瓶中。

温度计也要等冷却后,用废纸擦去硫酸方可用水冲洗,否则温度计极易炸裂。

   9、用熔点仪测熔点见北师大《化学实验规范》P256。

四、思考题

 1、测熔点时,若有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结果?

(1)熔点管壁太厚。

(2)熔点管底部未完全封闭,尚有一针孔。

(3)熔点管不洁净。

(4)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

(5)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

(6)加热太快。

 答:

(1)管壁太厚样品受热不均匀,熔点测不准,熔点数据易偏高,熔程大。

    

(2)熔点管底部未完全封闭有一针孔,空气会进人,加热时,可看到有气泡从溶液中跑出接着溶液进人,结晶很快熔化,也测不准,偏低。

    (3)熔点管不洁净,等于样品中有杂质,致使测得熔点偏低,熔程加大。

    (4)样品未完全干燥,内有水分和其它溶剂,加热,溶剂气化,使样品松动熔化,也使所测熔点数据偏低,熔程加大.样品含有杂质的话情况同上。

    (5)样品研得不细和装得不紧密,里面含有空隙,充满空气,而空气导热系数小传热慢,会使所测熔点数据偏高熔程大。

    (6)加热太快,升温大快,会使所测熔点数据偏高,熔程大,所以加热不能太快。

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热量由管外传至管内,以使固体熔化。

另一方面因观察者不能同时观察温度计所示度数和样品的变化情况,只有缓慢加热才能使此项误差变小。

 2、是否可以使用第一次测过熔点时已经熔化的有机化合物再作第二次测定呢?

为什么?

 答:

不可以,这是因为第一次测过熔点后,有时有些物质会产生部分分解,有些会转变成具有不同熔点的其它结晶形式。

 

蒸馏、分馏和沸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基本要求

     蒸馏和分馏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有机物质的沸点不同,在蒸馏过程中低沸点的组分先蒸出,高沸点的组分后蒸出,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不同的是,分馏是借助于分馏柱使一系列的蒸馏不需多次重复,一次得以完成的蒸馏(分馏就是多次蒸馏),应用范围也不同,蒸馏时混合液体中各组分的沸点要相差30℃以上,才可以进行分离,而要彻底分离沸点要相差110℃以上。

分馏可使沸点相近的互溶液体混合物(甚至沸点仅相差1-2℃)得到分离和纯化。

   通过实验使学生:

(1)理解蒸馏和分馏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什么情况下用蒸馏,什么情况下用分馏。

(2)熟练掌握蒸馏装置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3)掌握分馏柱的工作原理和常压下的简单分馏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

    当液态物质受热时蒸气压增大,待蒸气压大到与大气压或所给压力相等时液体沸腾,即达到沸点。

所谓蒸馏就是将液态物质加热到沸腾变为蒸气,又将蒸气冷却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

    分馏:

如果将两种挥发性液体混合物进行蒸馏,在沸腾温度下,其气相与液相达成平衡,出来的蒸气中含有较多量易挥发物质的组分,将此蒸气冷凝成液体,其组成与气相组成等同(即含有较多的易挥发组分),而残留物中却含有较多量的高沸点组分(难挥发组分),这就是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蒸馏。

    如果将蒸气凝成的液体重新蒸馏,即又进行一次气液平衡,再度产生的蒸气中,所含的易挥发物质组分又有增高,同样,将此蒸气再经冷凝而得到的液体中,易挥发物质的组成当然更高,这样我们可以利用一连串的有系统的重复蒸馏,最后能得到接近纯组分的两种液体。

    应用这样反复多次的简单蒸馏,虽然可以得到接近纯组分的两种液体,但是这样做既浪费时间,且在重复多次蒸馏操作中的损失又很大,设备复杂,所以,通常是利用分馏柱进行多次气化和冷凝,这就是分馏。

    在分馏柱内,当上升的蒸气与下降的冷凝液互凝相接触时,上升的蒸气部分冷凝放出热量使下降的冷凝液部分气化,两者之间发生了热量交换,其结果,上升蒸气中易挥发组分增加,而下降的冷凝液中高沸点组分(难挥发组分)增加,如果继续多次,就等于进行了多次的气液平衡,即达到了多次蒸馏的效果。

这样靠近分馏柱顶部易挥发物质的组分比率高,而在烧瓶里高沸点组分(难挥发组分)的比率高。

这样只要分馏柱足够高,就可将这种组分完全彻底分开。

工业上的精馏塔就相当于分馏柱。

三、操作要点和说明

       1、进行蒸馏操作时,有时发现馏出物的沸点往往低于(或高于)该化合物的沸点,有时馏出物的温度一直在上升,这可能是因为混合液体组成比较复杂,沸点又比较接近的缘故,简单蒸馏难以将它们分开,可考虑用分馏。

       2、沸石的加入 为了清除在蒸馏过程中的过热现象和保证沸腾的平稳状态,常加沸石,或一端封口的毛细管,因为它们都能防止加热时的暴沸现象,,把它们称做止暴剂又叫助沸剂,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在液体沸腾时,加入止暴剂,不能用已使用过的止暴剂。

       3、蒸馏及分馏效果好坏与操作条件有直接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控制馏出液流出速度,以1-2滴/s为宜(lml/min),不能太快,否则达不到分离要求。

       4、当蒸馏沸点高于140℃的物质时,应该使用空气冷凝管。

      5、如果维持原来加热程度,不再有馏出液蒸出,温度突然下降时,就应停止蒸馏,即使杂质量很少也不能蒸干,特别是蒸馏低沸点液体时更要注意不能蒸干,否则易发生意外事故。

蒸馏完毕,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冷却水,拆卸仪器,其程序和安装时相反。

      6、蒸馏低沸点易燃吸潮的液体时,在接液管的支管处,连一于燥管,再从后者出口处接胶管通入水槽或室外,并将接受瓶在冰浴中冷却。

       7、简单分馏操作和蒸馏大致相同,要很好地进行分馏,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分馏一定要缓慢进行,控制好恒定的蒸馏速度(1-2/s),这样,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分馏效果。

    

(2)要使有相当量的液体沿柱流回烧瓶中,即要选择合适的回流比,使上升的气流和下降液体充分进行热交换,使易挥发组分量上升,难挥发组分尽量下降,分馏效果更好。

   (3)必须尽量减少分馏柱的热量损失和波动。

柱的外围可用石棉绳包住,这样可以减少柱内热量的散发,减少风和室温的影响也减少了热量的损失和波动,使加热均匀,分馏操作平稳地进行。

四、思考题

   1、什么叫沸点?

液体的沸点和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文献里记载的某物质的沸点是否即为你们那里的沸点温度?

答:

将液体加热,其蒸气压增大到和外界施于液面的总压力(通常是大气压力)相等时,液体沸腾,此时的温度即为该液体的沸点。

   文献上记载的某物质的沸点不一定即为我们那里的沸点度,通常文献上记载的某物质的沸点,如不加说明,一般是一个大气压时的沸点,如果我们那里的大气压不是一个大气压的话,该液体的沸点会有变化。

   2、蒸馏时加入沸石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能否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

当重新蒸馏时,用过的沸石能否继续使用?

答:

加入沸石的作用是起助沸作用,防止暴沸,因为沸石表面均有微孔,内有空气,所以可起助沸作用。

不能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那样溶液猛烈暴沸,液体易冲出瓶口,若是易燃液体,还会引起火灾,要等沸腾的液体冷下来再加。

   用过的沸石一般不能再继续使用,因为它的微孔中已充满或留有杂质,孔经变小或堵塞,不能再起助沸作用。

   3、为什么蒸馏时最好控制馏出液的速度为1-2滴/s为宜?

答:

在整个蒸馏过程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上常有被冷凝的液滴,让水银球上液滴和蒸气温度达到平衡。

所以要控制加热温度,调节蒸馏速度,通常以1-2滴/s为宜,否则不成平衡。

蒸馏时加热的火焰不能太大,否则会在蒸馏瓶的颈部造成过热现象,使一部分液体的蒸气直接受到火焰的热量,这样由温度计读得的沸点会偏高;另一方面,蒸馏也不能进行的太慢,否则由于温度计的水银球不能为馏出液蒸气充分浸润而使温度计上所读得的沸点偏低或不规则。

   4、如果液体具有恒定的沸点,那么能否认为它是单纯物质?

答:

纯粹的液体有机化合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沸点,但是具有固定沸点的液体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化合物,因为某些有机化合物常和其它组分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混合物,它们也有一定的沸点。

   5、分馏和蒸馏在原理及装置上有哪些异同?

如果是两种沸点很接近的液体组成的混合物能否用分馏来提纯呢?

答:

利用蒸馏和分馏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一样的,实际上分馏就是多次的蒸馏。

分馏是借助于分馏往使一系列的蒸馏不需多次重复。

一次得以完成的蒸馏。

   现在,最精密的分馏设备已能将沸点相差仅1-2℃混合物分开,所以两种沸点很接近的液体组成的混合物能用分馏来提纯。

   6、若加热太快,馏出液>1-2滴/s(每秒种的滴数超过要求量),用分馏分离两种液体的能力会显著下降,为什么?

答:

因为加热太快,馏出速度太快,热量来不及交换(易挥发组分和难挥发组分),致使水银球周围液滴和蒸气未达平衡,一部分难挥发组分也被气化上升而冷凝,来不及分离就一道被蒸出,所以分离两种液体的能力会显著下降。

   7、用分馏柱提纯液体时,为了取得较好的分离效果,为什么分馏柱必须保持回流液?

答:

保持回流液的目的在于让上升的蒸气和回流液体,充分进行热交换,促使易挥发组分上升,难挥发组分下降,从而达到彻底分离它们的目的。

   8、在分离两种沸点相近的液体时,为什么装有填料的分馏柱比不装填料的效率高?

答:

装有填料的分馏柱上升蒸气和下降液体(回流)之间的接触面加大,更有利于它们充分进行热交换,使易挥发的组分和难挥发组分更好地分开,所以效率比不装填料的要高。

  9、什么叫共沸物?

为什么不能用分馏法分离共沸混合物?

答:

当某两种或三种液体以一定比例混合,可组成具有固定沸点的混合物,将这种混合物加热至沸腾时,在气液平衡体系中,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一样,故不能使用分馏法将其分离出来,只能得到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称为共沸混合物或恒沸混合物。

   10、在分馏时通常用水浴或油浴加热,它比直接火加热有什么优点?

答:

在分馏时通常用水浴或油浴,使液体受热均匀,不易产生局部过热,这比直接火加热要好得多。

 

重结晶提纯法

 一、实验目的和基本要求

   重结晶是纯化精制固体有机化合物的手段。

   通过实验让学生能熟练掌握用水、有机溶剂及混合溶剂重结晶纯化固体有机物质的各项具体的操作方法,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样品的溶解,突出用易燃的有机溶剂时溶解样品应采用仪器装置及安会注意事项。

 

(2)过滤及热过滤;菊花滤纸的折法。

 (3)结晶及用活性炭脱色。

 (4)抽滤:

布氏漏斗、抽滤瓶、安全瓶、循环水泵等的安装及使用。

 (5)产品的干燥,包括风干(自然晾干)和烘干(使用烘箱、红外干燥)时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是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或者相反,从而达到分离、提纯之目的。

三、操作要点及说明

   重结晶提纯法的一般过程为:

1、选择适宜的溶剂

   在选择溶剂时应根据“相似相溶”的一般原理。

溶质往往溶于结构与其相似的溶剂中。

还可查阅有关的文献和手册,了解某化合物在各种溶剂中不同温度的溶解度。

也可通过实验来确定化合物的溶解度。

即可取少量的重结晶物质在试管中,加入不同种类的溶剂进行预试。

适宜溶剂应符合的条件:

见曾绍琼书P61。

   2、将待重结晶物质制成热的饱和溶液

   制饱和溶液时,溶剂可分批加入,边加热边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多加2O%左右(这样可避免热过滤时,晶体在漏斗上或漏斗颈中析出造成损失)。

切不可再多加溶剂,否则冷后析不出晶体。

   如需脱色,待溶液稍冷后,加入活性炭(用量为固体1-5%),煮沸5-10min(切不可在沸腾的溶液中加入活性炭,那样会有暴沸的危险。

  3、乘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乘热过滤时,先熟悉热水漏斗的构造,放入菊花滤纸(要使菊花滤纸向外突出的棱角,紧贴于漏斗壁上),先用少量热的溶剂润湿滤纸(以免干滤纸吸收溶液中的溶剂,使结晶析出而堵塞滤纸孔),将溶液沿玻棒倒入,过滤时,漏斗上可盖上表面皿(凹面向下)减少溶剂的挥发,盛溶液的器皿一般用锥形瓶(只有水溶液才可收集在烧杯中)。

 4、抽滤

   抽滤前先熟悉布氏漏斗的构造及连接方式,将剪好的滤纸放入,滤纸的直径切不可大于漏斗底边缘,否则滤纸会折过,滤液会从折边处流过造成损失,将滤纸润湿后,可先倒入部分滤液(不要将溶液一次倒入)启动水循环泵,通过缓冲瓶(安全瓶)上二通活塞调节真空度,开始真空度可低些,这样不致将滤纸抽破,待滤饼已结一层后,再将余下溶液倒入,此时真空度可逐渐升高些,直至抽“干”为止。

   停泵时,要先打开放空阀(二通活塞),再停泵,可避免倒吸。

 5、结晶的洗涤和干燥

   用溶剂冲洗结晶再抽滤,除去附着的母液。

抽滤和洗涤后的结晶,表面上吸附有少量溶剂,因此尚需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干燥。

固体的干燥方法很多,可根据重结晶所用的溶剂及结晶的性质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以卞几种:

空气晾干的;烘干(红外灯或烘彩);用滤纸吸干;置于干燥器中干燥。

四、思考题

  1、重结晶法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

各步骤的主要目的如何?

 答:

一般包括:

(1)选择适宜溶剂,制成热的饱和溶液。

(2)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包括脱色)。

(3)抽滤、冷却结晶,除去母液。

(4)洗涤干燥,除去附着母液和溶剂。

  2、重结晶时,溶剂的用量为什么不能过量太多,也不能过少?

正确的应该如何?

 答:

过量太多,不能形成热饱和溶液,冷却时析不出结晶或结晶太少。

过少,有部分待结晶的物质热溶时未溶解,热过滤时和不溶性杂质一起留在滤纸上,造成损失。

考虑到热过滤时,有部分溶剂被蒸发损失掉,使部分晶体析出留在波纸上或漏斗颈中造成结晶损失,所以适宜用量是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后,再多加20%左右。

 

  3、用活性炭脱色为什单要待固体物质完全溶解后才加入?

为什么不能在溶液沸腾时加入?

 答:

活性炭可吸附有色杂质、树脂状物质以及均匀分散的物质。

因为有色杂质虽可溶于沸腾的溶剂中,但当冷却析出结晶体时,部分杂质又会被结晶吸附,使得产物带色。

所以用活性炭脱色要待固体物质完全溶解后才加入,并煮沸5-10min。

要注意活性炭不能加入已沸腾的溶液中,以一免溶液暴沸而从容器中冲出。

  4、使用有机溶剂重结晶时,哪些操作容易着火?

怎样才能避免呢?

 答:

有机溶剂往往不是易燃就是有一定的毒性,也有两者兼有的,操作时要熄灭邻近的一切明火,最好在通风橱内操作。

常用三角烧瓶或圆底烧瓶作容器,因为它们瓶口较窄,溶剂不易发,又便于摇动,促使固体物质溶解。

若使用的溶剂是低沸点易燃的,严禁在石棉网上直接加热,必须装上回流冷凝管,并根据其沸点的高低,选用热浴,若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问,也要装上回流冷凝管,以免溶剂损失。

  5、用水重结晶乙酰苯胺,在溶解过程中有无油状物出现?

这是什么?

 答:

在溶解过程中会出现油状物,此油状物不是杂质。

乙酰苯胺的熔点为114℃,但当乙酰苯胺用水重结晶时,往往于83℃就熔化成液体,这时在水层有溶解的乙酰苯胺,在熔化的乙酰苯胺层中含有水,故油状物为未溶于水而已熔化的乙酰苯胺,所以应继续加入溶剂,直至完全溶解。

  6、使用布氏漏斗过滤时,如果滤纸大于漏斗瓷孔面时,有什么不好?

 答:

如果滤纸大于漏斗瓷孔面时,滤纸将会折边,那样滤液在抽滤时将会自滤纸边沿吸入瓶中,而造成晶体损失。

所以不能大,只要盖住瓷孔即可。

  7、停止抽滤前,如不先拔除橡皮管就关住水阀(泵)会有什么问题产生?

 答:

如不先拔除橡皮管就关水泵,会发生水倒吸入抽滤瓶内,若需要的是滤液问题就大了。

  8、某一有机化合物进行重结晶,最适合的溶剂应该具有哪些性质?

 答:

(1)与被提纯的有机化合物不起化学反应。

(2)因对被提纯的有机物应具有热溶,冷不溶性质。

(3)杂质和被提纯物质,应是一个热溶,一个热不溶。

(4)对要提纯的有机物能在其中形成较整齐的晶体。

(5)溶剂的沸点,不宜太低(易损),也不宜太高(难除)。

(6)价廉易得无毒。

  9、将溶液进行热过滤时,为什么要尽可能减少溶剂的挥发?

如何减少其挥发?

 答:

溶剂挥发多了,会有部分晶体热过滤时析出留在滤纸上和漏斗颈中,造成损失,若用有机溶剂,挥发多了,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

  为此,过滤时漏斗应盖上表面皿(凹面向下),可减少溶剂的挥发。

盛溶液的容器,一般用锥形瓶(水溶液除外),也可减少溶剂的挥发。

  10、在布氏漏斗中用溶剂洗涤固体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

用重结晶的同一溶剂进行洗涤,用量应尽量少,以减少溶解损失。

如重结晶的溶剂的熔点较高,在用原溶剂至少洗涤一次后。

可用低沸点的溶剂洗涤,使最后的结晶产物易于干燥,(要注意此溶剂必须能和第一种溶剂互溶而对晶体是不溶或微溶的)。

 

萃 取

 一、 实验的目的及基本要求

   应用萃取可以从固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提取所需要的物质,也可以用来洗去混合物中少量杂质。

通常称前者为“抽提”或“萃取”,后者为“洗涤”,所以萃取是有机实验用来提取或纯化有机化合物常用操作之一。

  通过实验让学生

  

(1)了解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乳化及破乳化。

  

(2)熟练掌握分液漏斗的选择及各项操作。

二、基本原理

   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目的一种操作。

   例:

将含有有机化合物的水溶液用有机溶剂萃取时,有机化合物就在两液相之间进行分配。

在一定温度下,此有机化合物在有机相中和在水相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即所谓“分配定律”。

三、操作要点和说明

   在实验中用得最多的是水溶液中物质的萃取,最常使用的萃取器皿为分液漏斗。

   1、在使用分液漏斗前必须仔细检查:

玻璃塞和活塞是否紧密配套。

然后在活塞孔两边轻轻地抹上一层凡士林,插上活塞旋转一下,再看是否漏水。

   2、将漏斗放于固定在铁架上的铁圈中,关好活塞,将要萃取的水溶液和萃取剂(一般为溶液体积的1/3)依次从上口倒入漏斗中,塞紧塞子。

 3、取下分液漏斗,用右手撑顶住漏斗顶塞并握漏斗,左手握住漏斗活塞处,大拇指压紧活塞,把漏斗放平,旋转振摇,振摇几次后,将漏斗的上口向下倾斜,下部的支管指向斜上方(朝无人处),左手仍握在活塞支管处,用拇指和食指旋开活塞放气(释放漏斗内的压力),如此重复几次,将漏斗放回铁圈中静置,待两层液体完全分开后,打开上面的玻璃塞,再将活塞缓缓旋开,下层液体自活塞放出,然后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切记!

)将水溶液倒回分波漏斗,再用新的萃取剂萃取。

如此重复3-5次。

  

值得注意的是:

 

(1)分液时一定要尽可能分离干净,有时在两相间可能出现一些絮状物,也应同时放去(下层)。

 

(2)要弄清哪一层是水溶液。

若搞不清,可任取一层的少量液体,置于试管中,并滴少量自来水,若分为两层,说明该液体为有机相,若加水后不分层则是水溶液。

 (3)在萃取时,可利用“盐析效应”,即在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如氯化钠),以降低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萃取效果。

水洗操作时,不加水而加饱和食盐水也是这个道理。

 (4)在萃取时,特别是当溶液呈碱性时,常常会产生乳化现象。

这样很难将它们完全分离,所以要进行破乳,可加些酸。

   4、萃取溶剂的选择要根据被萃取物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定,同时要易于和溶质分离开。

所以最好用低沸点的溶剂。

一般水溶性较小的物质可用石油醚萃取。

水溶性大的物质可用苯或乙醚;水溶性极大的物质可用乙酸乙酯。

   5、分液漏斗使用后,应用水冲洗干净,玻璃塞和活塞用薄纸包裹后塞回去。

四、思考题

  1、影响萃取法的萃取效率因素有哪些?

怎样才能选择好溶剂?

 答:

(1)用同一分量的溶剂,分多次用少量溶剂来萃取,其效率高于一次用全量溶剂来萃取。

(2)在萃取时,若在水溶液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如NaCI)利用所谓“盐析效应”以降低有机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常可提高萃取效果。

萃取溶剂的选择要根据被萃取物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定。

同时要易于和溶质分离开。

所以最好选用低沸点的溶剂。

   一般水溶性较小的物质可用石油醚萃取;水溶性较大的物质可用本或乙醚萃取;水溶性极大的物质可用乙酸乙酯萃取。

  2、使用分液漏斗的目的何在?

使用分液漏斗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

分液漏斗主要应用于:

(1)分离两种分层而不起作用的液体。

(2)从溶液中萃取某种成分。

(3)用水、酸或碱洗涤某种产品。

(4)用来滴加某种试剂(即代替滴液漏斗)。

 使用分液漏斗时应注意:

 

(1)不能把活塞上附有凡士林的漏斗放在烘箱内烘干。

(2)不能用手拿分液漏斗的下端。

(3)不能用手拿分液漏斗的进行分离。

(4)玻塞打开后才能开启活塞。

(5)上层的液体不要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3、乙醚作为一种常用的萃取剂,其优缺点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