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706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docx

第十一册单元解读

第一单元训练体系疏理

[教材解读]

本组共四篇课文——讲读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略读课文《山雨》《索溪峪的“野”》,这些课文都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美丽的大自然景致又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

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和写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期生活感受。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日记月累”“趣味语文”则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一教材特点的解读

(一)思想内容:

《山中访友》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课题独具匠心。

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通过这种拟人的方式体现了作者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

2.作者观察细致,感受独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雨》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1.叙述线索清晰,条理清楚。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至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2.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山雨、自然的热爱之情。

《草虫的村落》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1.课文题目独具匠心,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课文以“草虫的村落”为题,将田野那草虫的一个个洞穴生动形象地比作了“村落”,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课文以“我”的观察视角为主线,条理清晰的描写了自己的奇异之旅。

课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展开了奇异的游历。

然后具体地描写了这场经历:

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

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

3.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索溪峪的“野”》

1.课文题目高度凝练的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课文以“索溪峪的‘野’”为题,透过题眼“野”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野”:

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2.作者感受和视角独特。

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

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

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3.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在描述了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后,作者的笔触沿自己的视线所及,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远到近,由山及水,发现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当然”一词,又引着读者一起领略了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不惟山水和小动物,连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变野了。

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

(二)语言表达:

《山中访友》

1.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

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

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2.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

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

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

3.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运用。

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山雨》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如,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将雨至时雨丝飘洒在山林的声音比作“优雅的小曲”,将雨过时雨珠滴落的声音比作“一场山雨的余韵”,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音韵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草虫的村落》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具体如下:

1.丰富的想象。

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

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

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索溪峪的“野”》

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

1.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2.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

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

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写出了游人的特点。

二教材的位置

(一)人文主题位置:

对于写景文章,学生在二、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对以祖国的大好河山、家乡的自然风景为题材的写景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燕子》《荷花》《珍珠泉》等课文。

到四年级上学期,第一组以“自然奇观”为主题安排了四篇写景课文,下学期的第一组继续以“令人神往的大自然”为主题安排了四篇写景课文,可见,对于以描写自然之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主题的文章,学生接触面较广。

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二)训练重点的位置:

本组在单元导语中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两个训练重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

这一训练项目,是本组的训练重点之一。

在三年下册的第一单元中就曾提出“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也曾重点提出“我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的训练,并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做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可见前期已经就细心观察进行了训练,但前期只是一种观察意识的培养,在观察方法上也只是初步的学习。

而本组则在前期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巩固强化,重在观察方法的指导运用和观察习惯的养成,以为后期的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这是本组的又一重点训练项目。

在三下《燕子》一课的泡泡语中,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联想和想象在表达上的好处,如:

“我能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

”在口语交际习作中也要求学生描写家乡的景致时发挥自己的想象。

可见,这一项目的训练从三年级就已经提出并学习了。

发展至本组,则重点提出了这一训练项目,本组的每篇课文也都围绕着这一训练项目进行了训练落实。

如:

《山中访友》课后第三题“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可见,此时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的方法及好处。

《草虫的村落》课后第二题“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可见,此时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的方法及好处。

在本册的第八组中也提出“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可见本组的提出还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一对于学生生活的分析

对于大自然,虽说学生都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接触自然的机会比较少,但一般都会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自然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本组的每篇课文学生都能够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细品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对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分析

首先,对于以热爱自然为主题的写景课文,学生之前都有所接触和学习,并不少见。

但对于这种富于想象、拟人化寓情于景、描写细致且体现作者独特感受的写景文章,学生之前的学习未能达到如此高度,因此,还应注意准确把握这些特点,引导学生有多体会。

其次,阅读写景文章的技巧,如读文章想画面、体会关键词句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等,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前期都有所训练,此次重在巩固强化、熟练运用,但由于阅读训练本身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且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学中还要注意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综合灵活地运用这些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本组生字,并能正确读写本组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相关部分。

3.通过读文章想画面、抓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感受自然风光和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灵、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5.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以及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之景,体会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以图片和重点词句段为主);准备课前检测题;描写雨景的诗文。

(二)学生准备:

读熟课文,并标画自然段序号;查字典,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并简单思考课后题;画出文中描写作者所访朋友的语句并体会;查找有关描写雨的文章;仔细观察生活中你所见到的小虫。

[课时安排]

《山中访友》2课时

《山雨》1课时

《草虫的村落》2课时

《索溪峪的“野”》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4课时

回顾·拓展一1课时

共计:

11课时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一、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的解说

思想内容:

本组教材共安排四篇文章,讲读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略读课文《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

《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无限眷恋的感情。

《彩色的翅膀》则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平凡事迹中,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热爱的感情。

《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决心。

“口语交际。

习作”安排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学习汇报会和写演讲搞活读后感的活动,“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安排了相关的内容。

本组还安排了一次围绕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采访、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的认识。

语言表达特点:

第5课:

《詹天佑》全文按先概括介绍,后具体描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

在具体叙述时,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

全文分为四部分,先概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交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起因;接着,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点名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

6《怀念母亲》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

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

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7、《彩色的翅膀》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

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

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

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文章篇末点题。

文中还巧妙地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士爱岛建岛的深情跃然纸上。

课文中关于“西瓜不平常的来历”一部分,属于插叙,插叙是在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以帮助展开情节,突出人物品质,丰富课文的内容。

本文语言朴实,善于通过一些重点语句体现海岛战士热爱祖国海岛的感情。

课题有两层含义:

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8《中华少年》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

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

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二)教材位置的解说

1、人文主题的位置

第5课:

《詹天佑》

这是一篇老课文,原入选在浙教版六下年级最后一单元。

老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

整体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围绕教学目标看课文中的第1个句子: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在关注詹天佑“杰出”的同时,也关注他的“爱国”,“杰出”和“爱国”是并列的。

现在课文入选在人教版六上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教材是编写者教育理念的个性反映,体现了编写者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我觉得同一篇课文入选在不同的单元、不同版本的教材,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于这一课,人教版教材的目标定位的非常清楚:

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参p36还写到:

“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

所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从深层次讲,他的“杰出”也是因为“爱国”。

爱国主义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

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也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

第6课:

《怀念母亲》

文章的作者是季羡林,五下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也是季先生的作品。

《怀念母亲》一文,作者的“爱国”与“杰出”又从何说起呢?

我觉得可以从人们对季先生的评价说起。

人们这样评价季先生:

一位既有学术吸引力,又有人格吸引力的“谜”一样的学术大师,一位融会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爱国情怀使他家事、国事事事萦心,爱国情怀使他中学、西学学学贯通。

成为著名学者是来自于这一情怀的激发。

了解了作者的这份情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

《怀念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的教学建议:

第6课:

《怀念母亲》

就学生而言,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深沉情感的深层理解。

(一)先进行拓展阅读:

①联系五下年级的学习内容,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季老先生的生平和课文的写作背景:

在“留德十年”中,季先生和德国老百姓一样曾在那里经受战祸之苦,(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国情深,尤其会觉得“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每天萦绕在他心头的是“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

所以从当时的环境,当时的背景中,我们不难想像到他的那份思乡情怀和爱国情怀。

②读读《永久的悔》,在教参p52页;

③了解同时代留学海外的其他作家的那份赤子之心等等。

2、训练点的位置:

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出示第一句: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

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有一颗爱国心。

强烈的思国情。

(2)出示第二句: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

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第7课《彩色的翅膀》,第8课《中华少年》是略读课文。

回顾第二单元,

第5课《詹天佑》:

杰出的才能显现出了他的爱国情怀。

第6课《怀念母亲》:

我们从季先生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中感受到了他的赤子之情。

第7课《彩色的翅膀》:

我们从海岛战士建岛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到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8课《中华少年》:

新时代中华少年尽情的赞美祖国,从小立志报效祖国。

纵观整个单元,编者按照从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择了不同体裁、不同角度表达爱国情感的课文供学生们学习。

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多悟,在过程中深化情感。

二、学情分析: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

选编的课文是:

5、《詹天佑》6、《怀念母亲》7、《彩色的翅膀》,8、《中华少年》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我们会认识两个杰出的人,詹天佑和季羡林,他们的杰出显现出了拳拳报国之心,“爱国”显“杰出”,“杰出”现“爱国”,人文内涵非常丰富。

1、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这些内容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易理解。

开始上课时,可让学生交流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如果学生知道不多,教师可作简要的介绍。

同时结合地图介绍一下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2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

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3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并不是十分了解,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有关昆虫与瓜果蔬菜的收获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知识。

另外学生的生活都比较优越他们对艰苦的生活没有过切身的体会,最好能让学生通过了解周围的人和资料来体会何谓“艰苦”。

4诗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章的题材,学生不但喜欢学更喜欢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直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本课,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材料,如,《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包括视听材料,加以补充,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首诗。

三、学习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立志报国。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1.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2.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意,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