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0814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

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备课

第7单元

课题

24古诗两首

第1课时

主备人

刘平

授课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词的的意思.

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复杂运用:

找出同题材的诗进行归类比较,加深理解。

重点

难点

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天的奇特景象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具

学具

预习

要求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

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

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hēiyúnfānmòwèizhēshān

黑云翻墨未遮山,

báiyǔtiàozhūluànrùchuán

白雨跳珠乱入船。

juǎndìfēngláihūchuīsàn

卷地风来忽吹散,

nwàghúlóuxiàshuǐrútiān

望湖楼下水如天。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白雨:

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六月二十七日:

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

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

喝醉酒时所写。

卷地:

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跳珠:

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翻墨:

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

遮蔽,遮盖。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

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4)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

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五、作业

1、习字册

2、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后记

第7单元

课题

24古诗两首

第2课时

主备人

刘平

授课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理解古诗词的的意思.

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重点

难点

体会写景议论的写法,并体会用词之妙。

欣赏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

教具

学具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预习

要求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

(课件出示:

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

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净慈寺:

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

作者的朋友。

四时:

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

宋代俗语,特别的。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心情怎样?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

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配乐)

5、背下来行吗?

试试吧!

今译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

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

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反馈交流。

八、总结:

愿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九、作业:

1、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教后记

第7单元

课题

25望月

第1课时

主备人

刘平

授课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识记生字新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课文中“镀上”“剪影”“安详”等词的含义。

识记书中关于月亮的诗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1、

重点

难点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生词、重点词语意思。

教具

学具

望月月下江景(我)

比背诗句(诗人)

想象月亮(外甥)

独自想象

预习

要求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

【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会读:

镀上比喻船舱外甥峨眉瞳仁

理解:

镀上安详剪影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镀上:

用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的分子微粒附着到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本文指月光均匀地洒在物体上,还闪闪发光。

剪影:

1、把纸剪成人头、人体的轮廓形象。

  

2.比喻对事物作轮廓的描写,亦指比喻描写出的轮廓。

(√)

安详:

从容自如,稳重。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3、结合板书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提示:

课文哪些段落写月下景色,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

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4、课文写了谁望月?

(“我”/外甥/诗人)

望到了怎样的月?

(月夜江色/天的眼睛/……)(板书)

四、指导书写

镀:

与金属有关,所以金字旁。

舱:

与舟有关,右边是“仓”,因为读音与“ang”有关,竖弯钩不要写得太大。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关于月亮的诗句。

2、完成《习字册》。

3、完成《同步拓展精炼B》第四项

教后记

第7单元

课题

25望月

第2课时

主备人

刘平

授课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继续识记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的。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重点

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具

学具

预习

要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题,破题:

【月】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团圆/诗句/想象)是啊,月,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体系。

它象征着团圆幸福,象征着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象征着时空的永恒。

当代作家赵丽宏又想借月表达一种怎样的意绪呢?

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读题【望月】。

2、浏览课文,回顾:

课文写了谁望月?

【“我”/外甥/诗人】“我”望到了怎样的月?

【月夜江色】

3、过渡:

“我”望到的月夜江色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黑色剪影、芦荡)

2、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感觉?

(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3、指名再朗读课文第一段。

你看到了怎样的月亮?

4、出示图画:

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配乐范读。

5、“我”眼中的月夜江色美吗?

再来轻轻地、柔柔地读一读,细细品味那月下江景。

【课件】

6、过渡:

沐浴着这月的清辉,诗人们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啊,你们知道哪些?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背诗接力。

【板书:

……】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月亮,她的【板书:

阴晴圆缺】,更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象征。

(真不愧是“月亮城”的小主人,和文中的小外甥一样注意了平日的“厚积”才有今天的“薄发”,你们都是爱月人。

2、眼前月美,诗中月更美。

文中的甥舅俩也是爱月人,看到这美景,怎能不动情呢?

我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3自然段,其余同学读旁白,体会人物对月亮的特殊感情以及对咏月诗的喜爱。

3、你们感受到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

聪明好学)

四、学习第三段。

我们领略了“我”眼中的月,感悟了诗人心中的月,那么小外甥幻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想中的月又是怎样的?

【天的眼睛】

1、讨论交流。

“像眼睛,天的眼睛。

”小外甥的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

“这是明亮的……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看【动画】,体会句意。

2、多么奇特的想象啊!

你们看出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

爱幻想)让我们再来回味,引读课文第14——20自然段。

3、多么富于创造力的想象啊!

望月,你觉得还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

在书上写两三句话。

4、学生交流。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1、引读课文第21自然段:

月呀,古往今来,你的阴晴圆缺记录了多少华夏儿女的【悲欢】与【离合】,你的阴晴圆缺承载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幻想与思念。

现在,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

2、“我”幻想些什么?

(咏月诗/月亮像……/月起月落的联想)

3、

(1)拓展阅读:

“我”甚至联想到许多描写月亮的名家名篇,这儿也有两段,迅速浏览,选择你最有感触的片段动情地读一读。

(2)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月亮是怎样的?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月光曲》】

(其实,月下何止有“滟滟随波千万里”的秀美,还有“海上生明月”的壮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不同人的声音里,月光是不同的,有的柔和而宁静,有的是皎洁而安详,有的朦胧而诗意。

其实,这一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去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

(也有朦胧的静美:

在朱自清的笔下,月光如水,静影沉璧,荷塘像笼着轻纱的梦。

特别是“静静的”、“薄薄的”这一连串叠词的运用,使月色中的荷塘如梦如幻,朦胧而恬静,我们读起来,特别有韵味。

(3)这美丽的月光沐浴着我们,这美妙的文字浸润着我们,“我”不禁又沉醉在眼前的美景中——引读【课件】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六、作业:

浏览练习7,结合你身边发生的事情,合理想象月圆月缺背后的故事,写下来。

教后记

第7单元

课题

26灰椋鸟

第1课时

主备人

刘平

授课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

学会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重点

难点

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在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段,概括主要内容。

教具

学具

灰椋鸟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写“我”产生了观察灰椋鸟的兴趣

第二段(第3-5自然段):

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6自然段):

写“我”观赏后归来时的感想。

预习

要求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5、灰椋鸟

2、点明:

灰椋鸟,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

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

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

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

完全说出。

栖息:

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

呼喊,引导同伴。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三、先抓重点再看其次,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作者集中描写灰椋鸟的地方,读一读,想一想写的内容。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说大意,帮助学生概括主要意思。

3、快速浏览其他段落,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写“我”产生了观察灰椋鸟的兴趣

第二段(第3-5自然段):

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6自然段):

写“我”观赏后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习字册》中的词语。

教后记

第7单元

课题

26灰椋鸟

第2课时

主备人

刘平

授课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通过复习,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背诵第3-5自然段。

联系课文内容,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体会分号的用法。

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作者爱鸟的情怀,进一步弄懂植树造林的意义和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重点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爱鸟的情怀,进一步弄懂植树造林的意义和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教具

学具

预习

要求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导入及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八课,(生齐读课题:

灰椋鸟)

2.这篇课文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目睹了灰椋鸟。

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选择好观察的位置静静地等候。

“周围静得出奇……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三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想一想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

2、哪位同学给大家汇报一下

▲同学们真会读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了解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大概过程。

同学们就像这样,再次走进这段课文,用心去感受,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画下来,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感受到什么样?

▲(学生准备要好时)把你感受深的句子画出来了,你能把这种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3、有没有同学想汇报一下。

▲这位同学读得这样认真,感受得这样深刻,那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自己试试看,再读读。

指名读,并指导

▲有没有同学给我们大家读读,把灰椋鸟的多和壮观展现在我们面前。

▲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好?

▲同学们读得这样投入,老师也想读一读

(A、“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推开了空中的一切过来了,写出了大部队归林的壮观气势。

)谁来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齐读

B、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对“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

指名读句子、齐读

▲是啊,这哪里还是一只只的鸟儿呢?

这分明是一支井然有序,纪律严明的小精灵所组成的队伍啊!

3、▲同学们拿起课本,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同学们刚才所看到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情景。

齐读

▲同学们眼睛真亮,观察得真仔细。

5、这是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画面,你还听到了什么?

6、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的耳朵里意思丰富着呢?

你们听(引读)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先回来……地鸣叫,好像——又像——。

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

7、这鸟儿懂得了倾诉,懂得了呢喃细语,它们在说着知心的话儿,在交流着见闻,在树的怀抱里开着沙龙吧会。

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倾诉些什么?

又会怎样呼唤你的同伴和儿女?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回答,不能太单调)同座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6、老师已经感觉到同学已经融入到灰椋鸟快乐的大家庭里去了,感受到了这样一个壮观的画面,我们可以给这个画面起名为——(归林图)

7、让我们一起再感受鸟儿归林时的情景。

一起朗读第四小节。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

1、刚才我们随着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真使我们意犹未尽。

可是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林中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大家读读课文第五小节,想一想:

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像刚才那样勾画,体会。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1)“天上的……舞哇!

”把灰椋鸟写得很美,变得活泼,变得可爱,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

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原本灰椋鸟在作者的印象中怎么样?

可是此时此刻的鸟儿是大自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就像是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于是作者不由得发出了惊叹,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那种轻盈的姿态谁能带我们去看得更真切些?

(范读)指名读

▲全班一起来感受感受。

齐读

(2)体会“树林……俱乐部”,写出了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非常壮观。

(指名读)气氛。

范读。

/生齐读。

▲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和评价,老师仿佛已经来到了林中,我也想来感受感受此时林中的情形呢,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感受吗?

(师生齐读)

(4)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闹林图)

四、小结

1、作者看完了灰椋鸟归林的情景,在回来的路上思绪万千。

同学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齐读)

2、小结:

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由衷的感谢,也是作者对人们这几年大

规模的植树造林这一行为感到欣慰。

五、情感升华

1、课文作者徐秀娟,出身于养鹤世家,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

“鸟是我……面呢?

”(学生朗读)听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

2、其实巴金爷爷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鸟的天堂》。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品一品,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六、作业。

完成《拓展精炼》《补充习题》拓展题。

教后记

第7单元

课题

27水

第1课时

主备人

刘平

授课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初步体会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重点

难点

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在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段,概括主要内容。

教具

学具

水最珍贵

(1)写“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回忆下雨天,人们痛痛快快洗上一回澡的情形。

三(3-6)回忆骄阳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的情景。

预习

要求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板书课题,齐读。

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平常的字。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呢?

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试读课文,相机正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储藏一勺膝盖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你可以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出示: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板书:

最珍贵 

反复读,指导读出情感。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2、自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是从那些方面写水的珍贵的?

文章先总体写水的珍贵,后具体写人们怎样珍惜水的。

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1)写“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回忆下雨天,人们痛痛快快洗上一回澡的情形。

三(3-6)回忆骄阳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的情景。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拓展》基础题。

教后记

第7单元

课题

27水

第2课时

主备人

刘平

授课日期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通过复习,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联系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从中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