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225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docx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和转型升级

重点任务

——常熟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解读

常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导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新常态下常熟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现代工业经济体系的重要时期。

为在新的起点上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编制常熟市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江苏省和苏州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省和苏州市“中国制造2025”行动(实施)纲要;《关于打造苏州工业经济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常熟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的意见》等。

【“十二五”基本回顾】

一、总体评价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常熟坚持“工业立市”的基本方略,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健康向上发展势头,工业生产稳中有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三大优势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培育提升为支撑、传统产业发展并存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二、主要特点

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征是呈现了“五个变化”:

(一)方式发生了变化,总体运行稳健有序。

“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和运行方式,由原来的快速扩张型转变为量质并进、稳健提高型。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工业总产值4554.3亿元,五年平均增幅4.51%,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3655.3亿元,平均增幅4.96%;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334.1亿元,平均增幅8.1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为3586.9亿元、254.1亿元和169.2亿元,平均增幅分别为5.08%、2.65%和0.2%。

在经济下行趋势维持、市场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基本保持了稳定有序的增长态势,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指标

单位

“十二五”期间

备注

2010

2015

平均增幅%

工业增加值

亿元

788.1

986.48

4.59

全部工业总产值

其中:

规模以上

亿元

3652.2

4554.30

4.51

亿元

2876.7

3655.26

4.96

产品销售收入(规上)

其中:

规模以上

亿元

2800.0

3586.88

5.08

工业开票销售收入

亿元

2334.1

3460.70

8.19

利税总额(规上)

亿元

222.9

254.06

2.65

利润总额(规上)

亿元

167.5

169.15

0.20

资产总额(规上)

亿元

2408.9

4033.03

10.86

工业用电量

亿度

104.8

136.76

5.47

(二)结构发生了变化,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以“三大产业”为主导、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全市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到期末,装备制造、汽车和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出243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3.18%;“三大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的53.6%,五年提升8.1个百分点。

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完成产出1824.77亿元,平均增幅22.5%;占规上工业的49.9%,五年提升10.9个百分点,其中:

高端装备制造年产值505.42亿元,成为加快产业转型的生力军。

(三)动因发生了变化,投资创新取得突破。

在投入方面,5年累计投入1638亿元,与“十一五”基本持平。

2015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84.01亿元,其中技术改造198.82亿元,设备投资159.15亿元;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0%。

在创业方面,期末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有数,分别为2.98万家和8.75万户,五年增加57.6%和34%;民营经济累计注册资本1243.58亿元,五年增加66.9%,净增近500亿元。

在创新方面,五年新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家(累计达到37家),其中国家级2家(累计达到5家);培育两化融合企业150多家,其中苏州市级以上示范试点企业20多家。

(四)环境发生了变化,绿色低碳引领发展。

在节能低碳方面,着力推进百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节能技改和“能效之星”创建等重点行动,五年累计完成节能技改项目895项,投入量亿元;累计创建“能效之星”企业73家;单位GDP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指标;在淘汰落后方面,深入实施化工、“六小一无”专项整治和推进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计划,五年累计关停1350多家。

在产业集群方面,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全市24个特色产业基地年产出超过17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45%以上。

以“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培育为重点,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成为拉动产业提升的重要动力。

(五)基础发生了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在规模化上,到期末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405家,其中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41家,年销售50亿元以上的11家,有5家企业突破百亿元,波司登年产销290亿元;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家,比期初增加家。

在品牌化上,“十二五”期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2件,期末拥有国家级品牌48只(件),拥有省级以上品牌的规上企业119家,年产值1167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1.9%。

在市场化上,以常熟服装城为旗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专业市场欣欣向荣、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育。

到期末,全市拥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26家,沿江国际物流、园区物流和商场物流三大物流基地格局基本形成,多层次金融体系初步形成,高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产业等行业健康发展,为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存在问题

1.发展后劲乏力。

“十二五”期间,常熟市工业主要指标增长乏力,行业分化现象突出;经济效益下滑严重,规上工业亏损面达22.3%;工业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企业投资意愿下降,重大项目数量少,部分项目进展缓慢,项目储备明显不足。

2.结构层次不高。

以纺织、冶金、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规模优势尚未确立,新的经济驱动力仍未完全形成;产业链配套不完备,产业断链现象仍较突出;大型工业企业经营优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

3.资源制约突出。

“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尤其是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稀缺性日渐突出,地开发强度接近开发临界点,能源总量控制压力加大,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同时,中小企业在货款回笼、资金周转等方面问题突出,融资成本高难度大,人才长期处于紧缺状态。

4.创新能力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偏小,高新产值占规模上工业的比重,低于苏州平均水平,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等,在苏州市处于中游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偏少,企业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企业家素质有待提升。

5.配套服务滞后。

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偏少,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电子商务、金融、物流、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盘子不大,总体发育水平不高,对生产的整体带动效应不足。

服务业产业布局分散,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造成部分园区企业入住率低,行业集聚优势不明显。

【“十三五”工业发展预期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综合发展”战略构想,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及省、市行动纲要,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机遇,以优化升级工业结构为核心,以推进“去产能、去僵尸、降成本、补短板”为重要任务,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工作取向,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绿色发展,加快全市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以“互联网+”为发展契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优化提升存量、培育发展增量,发展新兴产业、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经济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产业链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提升,突出发展重点。

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和创新创业“摇篮”。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保持4%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80%以上。

主要目标预期是“五个着力推进”:

1、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壮大主导产业。

以发展壮大和提升装备制造、汽车产业和纺织服装“三大千亿级产业”主导,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预期是:

到“十三五”末,三大主导产业产值总量超过4000亿元(全口径统计),其中:

装备制造1200亿元;汽车产业1500亿元;纺织服装1200亿元。

▲培育新兴产业。

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便之成为推进产业转型的主要动力。

预期是:

到期末,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年产出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出超过1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5%。

▲提升传统产业。

紧扣“智能制造”,转变增长方式,全面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使之继续成为稳定经济的基本力量。

化工、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通过调整布局、优化重组和改造提升,继续保持稳定有序的发展态势。

2、着力推进质量效益提升

▲接通产业链条。

以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产品)为纽带,接通、延伸产业链条,并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预期是:

到期末,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的产业(产品)链条8条,并形成一批具备比较优势、以特色产业媒介、品牌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产业(产品)链。

▲促进内涵提升。

以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机器换人”为主线,以导入管理咨询为途径,以实现“降本增效”为目标,全面提升企业内涵素质。

预期是:

到期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23%;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6万元/人。

▲强化有效投入。

加强投资引导,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投资和技改为方向,每年筛选一批工业重点投资项目和新增长点项目,加强监控和扶持,确保工业投资稳健有序推进。

预期是:

“十三五”期间工业投资年均保持300亿元,技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70%以上,设备投资占技改的比重80%左右。

3、着力推进规模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

继续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大区域特色品牌、产业核心品牌和现代服务品牌建设,以常熟原创技术、原创产品、原创文化为基础,加大我市自主品牌企业的培育,确保我市品牌拥有量继续在全省同类城市保持领先。

预期是:

到期末,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年销售额收入达1450亿元,年均保持5%左右增幅。

▲加大规模支撑。

科学规划各地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优化产业布局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突出“两区两园”主阵地作用,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和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增强板块载体支撑,加快形成“一镇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预期是:

到2020年,培育和壮大一批国家、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做优做强一批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

▲放大特色优势。

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价值追求,以“小巨人”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产品(企业)和行业“单打冠军”培育为主要途径,培育和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领先水平的市场主导型企业(产品)。

预期是:

到2020年,全市培育“小巨人”企业28家,并培育一批省、苏州市和本市“专精特新”产品。

4、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完善基础建设。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借力“互联网+”发展机遇,引领建设需求与本地产业的深度对接,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全市重点工业领域的应用不断取得进展。

预期是:

到2020年,全市宽带普及率达到99%以上,相关智能装备制造业和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推进两化融合。

发挥信息化在助推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推动商业模式变革等方面的功效,全面增强信息化条件下常熟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预期是:

到2020年,培育常熟市级以上两化融合企业500家,并且在电子商务、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管理和数控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做优信息产业。

加快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引进建设和重点产业研发攻关,不断做强做优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预期是:

到期末,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600亿元,软件产业年产值25亿元。

5、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节能降耗。

强化节能降耗刚性约束,增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继续实施“百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之星”创建等,以技能技术改造为主要动力。

预期是: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节能技改年实现节能量超过10万吨标准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4吨标煤/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4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控制在上级指标内。

▲推进循环发展。

着力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全面提升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围绕清洁能源应用、节能降耗、节水节材、资源再利用、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技术攻关。

预期是:

到2020年,培育拥有2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重点打造海虞绿色制造基地,力争建设成集回收、拆解、检测、制造、研发五大平台为一体的国家级再制造基地。

▲优化资源配置。

以“去产能”、“去僵尸”、“降成本”、“补短板”为契机,以兼并重组项目推进和“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行动计划实施为重点,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预期是:

每年关停一批落后产能企业(其中2016~2017年每年关停100家);每年实施一批重点兼并重组项目。

常熟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分类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备注

1

产业

结构

工业总产值(亿元)

4554.3

5000

2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3655.3

4200

3

三大主导产业产值(亿元)

1762

4000

2020年为全口径统计数

4

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47.4

55

含汽车及零部件

5

质量

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20.5

23

6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0

26

7

工业投资(亿元/年均)

284

300

8

技改占工业投资比重(%)

70

70以上

9

设备投资占技改比重(%)

80

80左右

10

自主

品牌

培育“小巨人”企业数(家)

18

28

11

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的产业(产品)链(条)

4

8

12

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年销售收入(亿元)

1150

1450

年均+5%

13

两化

融合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亿元)

496.34

600

14

软件产业产值(亿元)

18

25

15

培育常熟市级以上两化融合企业(家)

86

500

16

宽带普及率(%)

95

99以上

17

绿色

低碳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47

0.4

18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15

14

19

节能技改年实现节能量(万吨/标准煤)

26.8

10

20

主要污染排放削减率(%)

控制在上级指标内

控制在上级指标内

三、产业定位

(一)三大主导产业

1.汽车产业。

以“现代化汽车城”为发展定位,健全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

坚持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集聚与整车企业、职能部门进驻互动发展。

逐步形成以整车制造业为核心,配套零部件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汽车服务业为保障的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全力打造苏南自主创新区核心区特色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三大领域:

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和新能源汽车。

2.装备制造产业。

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优先建设重大装备、精密机械和电气机械基地。

优势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电气机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高端产业领域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建设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示范应用工程,加快产业链提升发展。

推动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逐步向服务化转型,由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重点领域是:

工程机械领域、电气机械领域、智能装备领域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

3.纺织服装产业。

以国际纺织服装城为发展定位,在地区现有化纤、棉毛纺织、针织、印染、服装、家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等完整产业链的基础上,以节能环保为原则,严格控制印染等高污染高能耗环节,加快技术装备升级和落后产能转移,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以高端化发展为导向,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加速新产品开发,加快产品名优化发展,不断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占比。

重点发展三大领域:

面料领域、服装领域、家纺领域。

(二)新兴产业

1.新能源。

重点发展光伏太阳能电池及配套产业、智能电网、风电、核电等相关领域,逐渐形成高水平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积极拓展国外太阳能电站建设及运营业务,向电站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领域发展。

加快风电、核电等行业零部件、测设设备、接线盒、新型材料等配套产业链发展。

2.新材料。

持续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等现有领域,积极向膜材料、特种纤维、工程塑料、电子化学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共性基础材料等方向拓展,加快纳米、超导等材料研发。

把握本地产业发展特点,重点关注纺织、金属、新能、建筑、化工新材料等领域。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信息产业关键材料、关键仪器仪表、关键设备技术研发,积极发展新一代高速、大容量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开发新一代互联网应用产品,构筑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家用电子、通讯电子、物流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加快信息服务、软件等领域发展,重点突破大数据存储及处理、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等领域技术,加快三网融合相关企业发展。

4.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

积极引进生物制药、化学新药、现代中药、高精密诊断及医疗设备、新型便携医疗设备等领域企业。

做好与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科技纳米园的合作共建。

5.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打造海虞绿色制造基地,力争建设成集回收、拆解、检测、制造、研发五大平台为一体的国家级再制造基地。

加快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重金属及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电子垃圾、生活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发展。

注重本市节能环保产业资源整合优化,加快节能环保服务行业发展。

(三)其他产业

加快化工、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紧紧围绕“智能制造”,推动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全面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对产能过剩行业和高能耗产业坚持去产能、补短板,持续推进全市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化工、冶金、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加强规范整治,关停、淘汰、转移一批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产能和设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四)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领域包括:

一是企业电子商务。

鼓励优势企业等加快相关领域电子商务规模扩张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支持有潜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加快发展,二是现代物流业。

重点发展汽车物流、化工产品物流、纺织服装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冷链物流等领域,加快现代物流与工业经济融合发展。

三是汽车服务业。

大力发展针对整车和汽车零部件运输、仓储和配送的专业汽车物流服务。

加快综合性专业整车与零配件交易市场建设。

推进汽车文化休闲城规划建设。

积极发展汽车教育培训服务业。

四是工业设计。

大力发展时尚设计、汽车设计、装备设计、关键零部件设计、展览展示设计等。

强化工业设计对产品的重塑和提升作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十三五”转型升级重点任务】

“十三五”转型升级“十项重点任务”是:

(一)优化空间布局。

一方面是完善结构。

“十三五”期间,常熟市工业将打造以先进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意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

另一方面是调整布局。

以“两区两园特色镇”为载体,加速产业和项目集聚,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入园入区,加快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

重点任务是:

以“两区两园”“十三五”期间发展核心载体,以特色镇为基础,依托各镇自身产业特色,大力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十三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载体。

常熟市工业区产业功能定位表

区域

名称

功能定位

两区

两园

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

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园

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电气机械

新材料产业园

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

特色镇(区)

虞山镇

高端装备制造、电气机械、电子信息

梅李镇

装备制造、经编

海虞镇

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再制造

古里镇

防针织服装、医疗器械

沙家浜镇

新能源、玻璃模具

支塘镇

汽车零部件、无纺

董浜镇

汽车零部件、金属成型

辛庄镇

太阳能光伏、精密机械

尚湖镇

货架、电力装备

碧溪新区

纺织服装、红木家具

(二)调整产业结构。

发挥主导产业规模优势,打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支持主导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

1、建基地。

推进新能源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电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快“团队冠军”产业构建。

培植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集聚区。

2、抓改造。

重点转型提升化工行业、冶金行业和轻工行业等传统行业,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绿色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降耗,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次焕发活力。

3、搭平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物流、汽车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十三五”期间,全市逐步建成结构完整,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服务业平台。

(三)聚焦智能制造。

1、落实行动。

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省和苏州市实施纲要,鼓励企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和信息控制等装备和技术,全面推进“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确保每年实施100项“机器换人”项目。

2、研发应用。

从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装备智能化、管理网格化、商务电子化等方面着手,对企业的生产全过程进行自动化改造,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

3、培育示范。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示范方阵、省级智能工厂(车间)为引领,带动常熟智能制造快步发展。

4、服务支撑。

构建智能制造支撑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中介服务机构,努力打造链接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产、学、研一体的、开放式的标准化服务平台体系。

(四)着力自主创新。

1、保护知识产权。

以打造“知识产权零侵权”城市为契机,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探索以保障知识产权收益、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的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打击力度。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2、培育要素市场。

加快高水平管理人才、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加大双创、双高等高层次人才及团队集聚程度,结合常熟工业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进行针对性的招才引智工作。

加快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提升研发能力。

增创一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稳步增加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鼓励提高研发机构创新强度和质量,加快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有效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活动。

(五)强化资源整合。

1、梯度转移。

有序推进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的产业进行地区内外部、国内外同步梯度转移,对“十三五”重点发展产业进行配套的部分限制性产业进行集聚升级,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