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310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docx

七年级古文复习题

《狼》

一、阅读《狼》,完成1-4题。

(10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痕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并驱如故()

(2)顾野有麦场()

(3)一狼洞其中()(4)屠自后断其股()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3、文中表现狼的狡诈的短语有“”。

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

”(2分)

4、你从《狼》这则故事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2分)

答案:

1、

(1)原来的样子

(2)回头看看见(3)打洞(4)大腿

2、大意: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花招能有多少呢?

只是增添笑料罢了。

3、前狼假寐,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4、参考: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要,完成17~21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屠惧,投以骨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彼竭我赢,故克之

┌一狼径去

C.┤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止增笑耳

D.┤

┕非梧桐不止

⒙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

②其一犬坐于前。

译:

⒚填空。

本文按照屠户    、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

⒛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

答案:

⒘C

⒙①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2分),

②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分)

⒚遇狼  目似瞑,意暇甚  机智勇敢

⒛例: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

21.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分)

22.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3分)

2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3分)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二、(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

(1)举:

(2)任: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2分)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3分)

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

(10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故:

②是: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21.语段说:

“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3分)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

“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人们常说:

“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四、(2004年山东威海市中考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

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2分)

答:

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2分)

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2分)

答:

五、(2003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6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3分)

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

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3分)

六、(2003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2分)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4分)

七、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家的经典之一。

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

请再举三部: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参考答案

一、20.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分,意思对即可)21.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3分,意思对即可)

2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分)

23.AD(共3分,每项1.5分)

二、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11.

(1)被选拔

(2)责任,使命12.D13.

(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意译亦可)14.(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三、18.①所以②这种(每个1分)1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每点1分)21.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四、5.①zēng②bì6.AB7.人恒过,然后能改。

8.生于忧患9.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五、12.①通“横”,梗塞,不顺;②明白,了解;③发扬光大。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侍卫之臣忠志之士开张圣听(或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六、1.儒《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2.“增加”或“增”。

3.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4.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5.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七、1.

(1)兵器

(2)限制(3)通“叛”,背叛2.C3.B4.AB5.施行仁政的人君子6.得道天下顺之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

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八、衢州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2分)

答案:

16.

(1)(被)选拔

(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

17.D(2分)18.

(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分,每句2分。

意思符合即可)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九、贵阳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①故②是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语段说:

“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答案:

1.①所以②这种人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愚公移山》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

⑷无陇断焉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⑵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2分)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

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

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你的看法呢?

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4分)

答案:

12.

(1)草木

(2)亡,通“无”(3)停止(4)隔绝

13.

(1)你太不聪明了。

(2分)

(2)愁什么挖不平?

(还愁挖不平吗?

)(2分)

14.

(1)在长江南岸;

(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

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二、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

(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序号

例句

词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分)

答案;16.

(1)“亡”通无,没有

(2)灭亡(3)逃跑

17.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18.启示:

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09成都)

(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

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C.寒暑易节易:

交换

D.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扶苏以数谏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D.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答案:

1.D(苦:

愁)2.C(C项都是“却、可是”;A项“凭”/“因为”;B项“他”/“的”;D项“向”/“比”)3.A(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