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966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1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勒内·

笛卡尔

 

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

笛卡尔常作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笛卡尔-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人物简介

  笛卡尔出身于一个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

1岁多时母亲患肺结核去世,而他也受到传染,造成体弱多病。

母亲去世后,父亲移居他乡并再婚,而把笛卡尔留给了他的外祖母带大,自此父子很少见面,但是父亲一直提供金钱方面的帮助,使他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他8岁时笛卡尔就进入拉夫赖士(LaFlè

che)的耶稣英语会学校接受教育,受到良好的古典学以及数学训练。

1613年到普瓦捷大学学习法律,1616年毕业。

毕业后笛卡尔一直对职业选择不定,又决心游历欧洲各地,专心寻求“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

因此他于1618年在荷兰入伍,随军远游。

  笛卡尔对数学的兴趣就是在荷兰当兵期间产生的。

一次他看到军营公告栏上用佛莱芒语写的数学问题征答引起了兴趣,并且让一位他当兵的朋友,进行了翻译。

他的这位朋友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有很高造诣,很快成为了他的老师。

4个月后,他写信给这位朋友,“你是将我从冷漠中唤醒的人...”,并且告诉他,自己在数学上有了4个重大发现。

可惜的是这些发现现在已经无从知道了。

  26岁时,笛卡尔变卖掉父亲留下的资产,用4年时间游历欧洲,其中在意大利住了2年,随后定居巴黎。

  1621年笛卡尔退伍,并在1628年移居荷兰,在那里住了20多年。

在此期间,笛卡尔专心致力于哲学研究,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他在荷兰发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了《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Mé

ditationsmé

taphysiques)和《哲学原理》(LesPrincipesdelaphilosophie)等。

1649年笛卡尔受瑞典女王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但不幸在这片“熊、冰雪与岩石的土地”上得了肺炎,并在1650年2月去世。

1663年他的著作在罗马和巴黎被列入禁书之列。

1740年,巴黎才解除了禁令,那是为了对当时在法国流行起来的牛顿世界体系提供一个替代的东西。

第三讲速算与巧算

一、知识要点:

(一)四则运算的定律、性质、法则是进行速算与巧算的重要依据。

1、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利用运算顺序的改变使计算简便。

3、利用运算法则使计算巧妙。

(二)转化是速算与巧算的主要技巧。

1、当一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时候,将其转化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计算比较简便。

2、利用数的分解或拆数,转化后巧算。

3、改变计算方法(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变乘为除,变除为乘)使计算简便。

(三)认真观察算式及数的特征,剖析数于数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选择和合理运用计算技巧的主要方法。

二、例题精讲

例1:

(凑整法)计算下面各题。

(1)、5.8+2.32+0.68+4.2

(2)、1999+199.9+19.99+1.999

(3)、12.59-3.24-5.76

(4)、8.1+7.8+8.2+8.4+7.9+7.6

【思路点拨】

(1)5.8与4.2刚好凑成10,2.32与0.68刚好凑成3,这样凑整可以使计算简便。

(2)1999接近2000,其余各加数也分别接近一个整数,可先把各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数。

再把多加的那部分减去。

(3)3.24与5.76的和是整数9,可以运用减法运算的性质把原式变为12.59-(3.24+5.76),这样计算就简便了。

(4)算式中的6个数都接近8,可以用8作为基准数,先求出6个8的和,再加上比8大的数中少加的部分,减去比8小的数中多加的部分。

也可以运用凑整法。

例2:

(分解法)计算下面各题

(1)18×

5.5

(2)8.88×

1.25(3)34.7×

0.25

(4)238÷

1.25(5)0.25×

12.5×

3.2

【思路点拨】

(1)运用分解法巧算。

把18分解为9×

2,然后运用乘法结合律,把2×

5.5结合积为11,最后求出9与11的积。

(2)把8.88分解为8×

1.11,然后运用乘法结合律。

(3)因为4×

0.25=1,所以一个数乘0.25,就相当于这个数除以4.(4)因为8×

1.25=10,所以一个数除以1.25,相当于这个数除以10,再乘8,即先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再乘8.

(5)把3.2分解为4×

0.8,再运用乘法结合律。

例3:

计算

(1)124.68+324.68+524.68+724.68+924.68

(2)5795.5795÷

5.795×

579.5

(1)可运用拆分法巧算。

把每一个加数都拆分为一个整数和一个小数的和,可以使计算简便。

(2)运用改变运算顺序法使计算简便。

,先求出579.5除以5.795的商得100,然后再求出5795.5795×

100的积。

例4:

计算下面各题。

(1)1990×

198.9-1989×

198.8

(2)2.25×

0.16+264×

0.0225+5.2×

2.25+0.225×

20

(1)利用扩缩法巧算。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的道理,可以把被减数写成199×

1989,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巧算。

(2)同样利用扩缩法简便计算,注意选择最佳方案。

例5:

计算:

(1+0.28+0.84)×

(0.28+0.84+0.66)-(1+0.28+0.84+0.66)×

(0.28+0.84)

【思路点拨】可以利用设数法解题。

整个式子是乘积之差的形式,两个乘积斗的构成很有规律:

如果把1+0.28+0.84用字母A表示,把0.28+0.84用字母B表示,原式就可以变成A×

(B+0.66)-(A+0.66)×

B。

在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例6:

计算4.82×

0.59+0.41×

1.59-0.323×

5.9

【思路点拨】先改变原运算顺序(加法交换律),先求出4.82×

0.59与0.323×

5.9的差,可运用扩缩法把0.323×

5.9写成3.23×

5.9,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然后再加上0.41×

1.59,再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巧算。

例7:

计算654321×

123456-654322×

123455.

【思路点拨】观察算式中数的特点,发现被减数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比减数中的两个因数少1和多1,即654321比654322少1,123456比123455多1,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解:

654321×

123455

=654321×

(123455+1)-(654321+1)×

123455+654321-654321×

123455-123455

=654321-123455

=530866

例8:

计算1998×

199********9-1999×

199********8

【思路点拨】可以运用数的分解和乘法分配律简算。

因为abab=ab×

101,abcabc=abc×

1001,所以199********9=1999×

100010001,199********8=1998×

100010001.这样被减数和减数都有相同因数100010001,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了。

1998×

=1998×

1999×

100010001-1999×

1998×

100010001

=0

例9:

计算(1+3+5+…+1999)-(2+4+6+…+1998)

【思路点拨】根据减法的性质,将原式拆开后,在配对组合,进行等量变形。

即(3-2)为一组,(5-4)为一组…(1999-1998)为一组,这样每组的差都是1,共分为(1998÷

2)组,所以结果为1000.当然本题也可以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进行计算。

例10:

计算100+99-98-97+96+95-94-93+…+8+7-6-5+4+3-2-1.

【思路点拨】本题按顺序计算太繁,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每两个数相加后,又会减去两个数,我们可以考虑把它们四个数分为一组,每组结果都是4,共分为100÷

4=25组。

所以结果是4×

25=100.

三、同步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

(1)0.125×

0.25×

32

(2)16×

4.5

(3)0.25×

1.25×

22.4

(4)0.9+0.99+0.999+0.9999+0.99999

(5)(72×

357+357×

28)÷

(51×

4)

(6)98989898×

99999999÷

1010101÷

11111111

(7)3.14×

6.5+4.5×

3.14-3.14

(8)1240×

3.8+124×

51+1.24×

1400+760×

9.6+0.76×

700

(9)1÷

(2÷

3)÷

(3÷

4)÷

(4÷

5)÷

…÷

(1999÷

2000)

1-2+3-4+5-6+…-98+99-100+100

(10)(2+5+8+…+2000)-(1+4+7+…+1999)

20112012×

20122011-20112011×

20122012

(1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

第四讲平面图形的面积

(1)

一、例题精讲

例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5厘米

4厘米既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是阴影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它的底为28÷

4=7(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减去5厘米就是三角形的底,7-5=2(厘米)。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直接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的面积最直接的方法是利用计算公式直接求阴影面积;

还可以用总面积减去空白面积求得阴影部分面积。

这两种是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

二:

同步精练

1.下面的梯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50平方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2.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3.如果用铁丝围成如下图一样的平行四边形,需要用铁丝多少厘米?

(单位:

厘米)

12

第五讲平面图形的面积

(2)

例2下图中甲和乙都是正方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思路点拨】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的长都不知道,三条边上的高也不知道。

所以,无法用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

仔细观察本题的图,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延长GA和FC,它们会相交(设交点为H),这样就得到长方形GBFH(如下图),它的面积很容易求,而长方形GBFH中除阴影部分之外的其他三部分(△AGB、△BFC及△AHC)的面积都能直接求出。

二、同步练习

1、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第六讲平面图形的面积(3)

例3如图所示:

,甲三角形的面积比乙三角形的面积大6平方厘米,求CE的长度。

【思路点拨】题目中告诉我们,甲三角形的面积比乙三角形的面积大6平方厘米,即甲-乙=6(平方厘米),而甲和乙分别加上四边形ABCF后相减的结果还是6平方厘米,即:

甲-乙=6(平方厘米)

(甲+四边形ABCF)-(乙+四边形ABCF)=6(平方厘米)

即:

正方形ABCD-△ABE=6(平方厘米)

这就是说正方形ABCD的面积比三角形ABE的面积大6平方厘米。

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6就得到三角形ABE的面积,再用三角形的面积乘以2再除以AB,就得到BE的长度,从而求出CE的长度。

同步练习

1、四边形ABCD是一个长为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三角形ADE的面积比三角形CEF的面积大10平方厘米。

求CF的长是多少厘米?

2、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12厘米,已知DE是EC长度的2倍,求:

(1)三角形DEF的面积。

(2)CF的长。

第七讲:

逻辑推理

(1)

一、知识要点

四年级已经学习过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答逻辑推理问题。

从广义上说,任何一道数学题,任何一个思维过程,都需要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

我们这里所说的逻辑问题,是指那些主要不是通过计算,而是通过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

  逻辑推理必须遵守四条基本规律:

  

(1)同一律。

在同一推理过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每个判断都应从始至终保持一致,不能改变。

  

(2)矛盾律。

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

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小于5”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错的,甚至两个都是错的。

  (3)排中律。

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必有一个是对的,它们不能同时都错。

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不大于8”是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其中必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

  (4)理由充足律。

在一个推理过程中,要确认某一判断是对的或不对的,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思考、分析问题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上面的规则,只是没有加以总结。

例如假设法,根据假设推出与已知条件矛盾,从而否定假设,就是利用了矛盾律。

在列表法中,对同一事件“√”与“×

”只有一个成立,就是利用了排中律。

例1张聪、王仁、陈来三位老师担任五

(2)班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六门课的教学,每人教两门。

现知道:

  

(1)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是邻居;

  

(2)王仁年纪最小;

  (3)张聪喜欢和体育老师、数学老师来往;

  (4)体育老师比语文老师年龄大;

  (5)王仁、语文老师、音乐老师三人经常一起做操。

  请判断各人分别教的是哪两门课程。

  分析与解:

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较复杂,我们用列表法求解。

先设计出右图的表格,表内用“√”表示肯定,用“×

”表示否定。

因为题目说“每人教两门”,所以每一横行都应有2个“√”;

因为每门课只有一人教,所以每一竖列都只有1个“√”,其余均为“×

”。

  

  由(3)知,张聪不是体育、数学老师;

由(5)知,王仁不是语文、音乐老师;

(2)(4)知,王仁不是体育老师,推知陈来是体育老师。

至此,得到左下表。

 

  由(3)知,体育老师与数学老师不是一个人,即陈来不是数学老师,推知王仁是数学老师;

(1)知,数学老师王仁不是英语老师,推知王仁是美术老师。

至此,得到右上表。

  由(4)知,体育老师陈来与语文老师不是一个人,即陈来不是语文老师,推知张聪是语文老师;

由(5)知,语文老师张聪不是音乐老师,推知陈来是音乐老师;

最后得到张聪是英语老师,见下表。

  所以,张聪教语文、英语,王仁教数学、美术,陈来教音乐、体育。

  以上推理过程中,除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外,还将前面已经推出的正确结果作为后面推理的已知条件,充分加以利用。

另外,还充分利用了表格中每行只有两个“√”,每列只有一个“√”,其余都是“×

”这个隐含条件。

  例1的推理方法是不断排斥不可能的情况,选取符合条件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做排他法。

  例2小明、小芳、小花各爱好游泳、羽毛球、乒乓球中的一项,并分别在一小、二小、三小中的一所小学上学。

  

(1)小明不在一小;

  

(2)小芳不在二小;

  (3)爱好乒乓球的不在三小;

  (4)爱好游泳的在一小;

  (5)爱好游泳的不是小芳。

  问:

三人上各爱好什么运动?

各上哪所小学?

这道题比例1复杂,因为要判断人、学校和爱好三个内容。

与四年级第26讲例4类似,先将题目条件中给出的关系用下面的表1、表2、表3表示:

  因为各表中,每行每列只能有一个“√”,所以表3可补全为表4。

  由表4、表2知道,爱好游泳的在一小,小芳不爱游泳,所以小芳不在一小。

于是可将表1补全为表5。

对照表5和表4,得到:

小明在二小上学,爱好打乒乓球;

小芳在三小上学,爱好打羽毛球;

小花在一小上学,爱好游泳。

  例1、例2用列表法求解。

下面,我们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解例3、例4。

  例3小说《镜花缘》中有一段林之祥与多久公飘洋过海的故事。

有一天他们来到了“两面国”,却忘记了这一天是星期几。

迎面见了“两面国”里的牛头和马面。

他们知道,牛头在星期一、二、三说假话,在星期四、五、六、日说真话;

马面在星期四、五、六说假话,在星期一、二、三、日说真话。

牛头说:

“昨天是我说假话的日子。

”马面说:

“真巧,昨天也是我说假话的日子。

  请判断这一天是星期几。

因为牛头、马面只有星期日都说真话,其它时间总是一个说真话,另一个说假话,所以这一天不是星期日,否则星期六都说假话,与题意不符。

  由题意知,这一天说真话的,前一天必说假话;

这一天说假话的,前一天必说真话。

推知这一天同时是牛头、马面说假话与说真话转换的日子。

因为星期二、三、五、六都不是说假话与说真话转换的日子,所以这一天不是星期二、三、五、六;

星期一是牛头由说真话变为说假话的日子,但不是马面由说假话变为说真话的日子,所以这一天也不是星期一;

星期四是牛头由说假话变为说真话的日子,也是马面由说真话变为说假话的日子,所以这天是星期四。

  例4A,B,C,D四个同学中有两个同学在假日为街道做好事,班主任把这四人找来了解情况,四人分别回答如下。

  A:

“C,D两人中有人做了好事。

  B:

“C做了好事,我没做。

  C:

“A,D中只有一人做了好事。

  D:

“B说的是事实。

  最后通过仔细分析调查,发现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事实,另两人说的与事实有出入。

到底是谁做了好事?

我们用假设法来解决。

题目说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事实,另两人说的与事实有出入。

注意,此处的“与事实有出入”表示不完全与事实相符,比如,当B,C都做了好事,或B,C都没做好事,或B做了好事而C没做好事时,B说的话都与事实有出入。

  因为B与D说的是一样的,所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B与D正确,A与C错;

要么B与D错,A与C正确。

(1)假设B与D说的话正确。

这时C做了好事,A说C,D两人中有人做了好事,A说的话也正确,这与题目条件只有“两人说的是事实”相矛盾。

所以假设不对。

  

(2)假设A与C说的话正确。

那么做好事的是A与C,或B与D,或C与D。

若做好事的是A与C,或C与D,则B说的话也正确,与题意不符;

若做好事的是B与D,则B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做好事的是B与D。

  1.A,B,C,D,E五个好朋友曾在一张圆桌上讨论过一个复杂的问题。

今天他们又聚在了一起,回忆当时的情景。

  A说:

“我坐在B的旁边。

  B说:

“坐在我左边的不是C就是D。

  C说:

“我挨着D。

  D说:

“C坐在B的右边。

  实际上他们都记错了。

你能说出当时他们是怎样坐的吗?

没有发言的E的左边是谁?

  2.从A,B,C,D,E,F六种产品中挑选出部分产品去参加博览会。

根据挑选规则,参展产品满足下列要求:

  

(1)A,B两种产品中至少选一种;

  

(2)A,D两种产品不能同时入选;

  (3)A,E,F三种产品中要选两种;

  (4)B,C两种产品都入选或都不能入选;

  (5)C,D两种产品中选一种;

  (6)若D种产品不入选,则E种也不能入选。

哪几种产品被选中参展?

  3.三户人家每家有一个孩子,分别是小平(女)、小红(女)和小虎(男),孩子的爸爸是老王、老张和老陈,妈妈是刘英、李玲和方丽。

  

(1)老王和李玲的孩子都参加了少年女子体操队;

  

(2)老张的女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