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073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重庆市江津长寿巴县等七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3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

两年后,武王去世,周公摄政。

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商亡于“失德”的结论。

鉴于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

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二者可以统称为“礼”。

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

如何移风易俗?

儒家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

因此,《周礼》中的大司徒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

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辩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藉此而施以“十二教”礼仪;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

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庠、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

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

《礼记·曲礼》云: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

比如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

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

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

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

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礼记》云:

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认为商纣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其覆辙,他提出建立一套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B.周王朝所要实施的“德政”,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系统的行为规范,其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推翻商代政权。

C.儒家主张“因俗制礼”,即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其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

D.《周礼》明确指出,大司徒官政之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调查清楚全国各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

B.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转化成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

C.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因为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

D.早在西周时,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对“不娶同姓”的婚配手续和形式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俗到礼是一场深刻而广阔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

B.周代社会的礼仪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将礼仪制度引入本国推行。

C.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D.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

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

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

男孩偷眼看,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

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

“会了,不用记了。

”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

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

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

“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

”男孩气恼地说: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

”女孩委屈地哭了,说:

“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

”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

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

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

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

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

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

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

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

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

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

“为什么非要见她呢?

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

“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

“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

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

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

“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

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

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

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

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

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钱看电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B.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来都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因为女孩给了他最初的温暖,这成了他生命的动力。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5.小说中的刘兵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5分)

6.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

他说:

“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看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

他回答说,看明白了。

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

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

“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

”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

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

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

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

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

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

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

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

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

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

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

十多年过去,“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冯骥才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的是,日韩等其他国家“非遗”虽然相对少,每一项却有学者团队支持,而中国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丢失了就丢失了,丢失了也不知道”。

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

但这却并没成为一个收束性的成果展示会,反而又成了一个起点。

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像童话一样”。

“牛在山上吃草,篱笆上编着花,人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几百年来没有变化。

”而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

从欧洲回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

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希望能先尽快建立起档案来。

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坐在研究院敞亮的会客厅里,聊起小说来,冯骥才依然是滔滔不绝:

“我现在写东西的感觉一丁点儿都没有丢。

”去年,《收获》出版社交代他续写《俗世奇人》18篇,他一下子写超到21篇,只好把3篇“收回”。

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他还说起自己最近有灵感一现,想写一个“会吃鱼”的美食家。

“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

但问题是即使“半天”也不是个容易事。

《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

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创作时间越来越少。

他已远离作家的光环,出现在媒体与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冯骥才不能完全放下。

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

写小说“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

比如几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说,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了。

“他一呼叫,我就得从虚构的世界里出来。

《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短篇”。

“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

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

”冯骥才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

“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

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7.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文化普查。

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8.(改编题)下列不属于本文写作特点的两项是()()(5分)

A.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于一问一答的人物访谈。

E.《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冯骥才将自己的创作精力完全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去,这20年里他远离了作家的“光环”。

9.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慎畛,字笛楼,湖南武陵人。

为诸生时,学政钱沣器之,曰:

“人英也!

”嘉庆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迁御史,巡通州漕,革陋规,廉得杨村通判科索剥船,奏褫其职。

十七年,出为广东惠潮嘉道。

严治械斗,捕南澳、澄海、潮阳盗甚众。

逾年,擢广西按察使。

天地会匪结党构乱,胁有赀者入其中,慎畛惟严罪匪首,被胁者不坐。

二十三年,擢广西巡抚。

习知粤西地势如建瓴,旬日不雨即旱竭,劝民修堤塘,造龙骨车,皆颁式俾仿行。

地连黔、楚,群盗出没,宜山会匪廖五桂、蓝耀青分踞新、旧两墟,纠众分党,勒索殷户,亲往捕诛之。

饬属行保甲,置望楼,练民壮互相守望。

故事,巡抚例得动用盈馀。

慎畛曰:

“吾家衣食粗足,身为大臣,取盈将安用之?

当为国家布仁泽耳。

”乃于桂林设预备仓,增设书院,柳州、庆远、思恩三府皆创设之;缮城濬河,广置栖流所,并取给焉。

道光二年,入觐,宣宗嘉其诚实不欺,擢闽浙总督。

严申军律,课诸镇营汛①勤训练。

责水师缉海盗,盗多就擒。

上游四府多山,客民租山立厂,游匪群聚,遣兵搜山,捕诛其魁。

闽安所辖有琅琦岛,居民多为奸利,擒治之,移驻水师,建炮台,遂为省城门户。

台湾自来多乱,动烦大兵,慎畛尤以为虑,尽选贤能以治。

凤山莠民杨良斌煽众起事,檄巡道孔昭虔、知府孔传穟剿治,未一月而定,不烦一兵渡海。

民入山伐木,岁供道厂船料,匠首苛敛激变,捕诛首乱,更定采木章程,乃相安。

戍兵万四千,更代时皆赴厦门,由提督点验,远者千里,改由各提镇分验,兵困以苏。

五年,调云贵总督。

铜矿、盐务积疲,疏陈变通整顿之法。

以边防莫便于屯田,方考访形势利便,未及议行而疾作。

病中拜疏劾贪黩不职者数十人。

未几,遂卒。

代者急递②追回原疏,滇人惜之。

优诏赐恤,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慎畛服膺儒先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于弟子所至于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解:

①营汛:

军队戍防地,也指戍守军队。

②急递,古时的快速驿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慎畛服膺儒先/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于弟子/所至于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

B.慎畛服膺儒先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于弟子/所至于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

C.慎畛服膺儒先/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于弟子所至/于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

D.慎畛服膺儒先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于弟子所至/于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政为古代学官名,主管一省教育科举,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B.天地会是民间秘密结社之一,成立于明代,因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

C.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发展于宋代,中国著名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

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慎畛很有才能。

他在做学生时,就曾得到学政钱沣的器重,被钱沣视为人中英杰,他踏上仕途后的表现也印证了钱沣对他的评价。

B.赵慎畛宽严相济。

在处理天地会的匪徒结党作乱时,严厉惩治了匪首,对那些被胁迫者则未予追究。

C.赵慎畛以民为重。

他任广西巡抚时,勉励百姓修筑堤坝水塘,建造龙骨水车,并利用官府盈余物资,增设书院,修整城墙,疏浚河道,在多处设置难民收留所。

D.赵慎畛治军有方。

他在任闽浙总督时,责成水师缉捕海盗;选拔贤能之人治理台湾,凤山杨良斌作乱,他派兵入台,不到一个月叛乱就被平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分)

(1)道光二年,入觐,宣宗嘉其诚实不欺,擢闽浙总督。

严申军律,课诸镇营汛勤训练。

(4分)

(2)未几,遂卒。

代者急递追回原疏,滇人惜之。

(4分)

(3)(改编题)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选自《师说》,5分)

(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

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

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

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15.“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是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几个?

试简述。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中用鲛人眼泣出珠的典故的一句是“________”。

(3)(原创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一首酬答诗,他接过白居易“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的话头,以“______,________”写自己谪居巴山楚水已久。

第Ⅱ卷表达题(共77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7.(改编题)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你从现在开始翻然改悔,弃旧图新,还是来得及的。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鲁迅不解于“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而我却认为,一旦到了他们活着比死亡还可怕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揭竿而起。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

18.(改编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就在近日,多地交通部门已经率先“出招”,调整出租车行业运行模式,同时对“专车”“拼车”等城市新型用车服务进行规范。

B.最难能可贵的是,《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涵养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艺术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思想情操。

C.不断谋求建立长久的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机制,提高中国在能源定价机制中的话语权,主动参与公正合理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

D.作为“一带一路”欧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国家,中国设计构想了新的以中国为导向的管网、铁路和运输网。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把商业智能看成是一种解决方案应该比较恰当。

商业智能的关键是从许多来自不同的企业运作系统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并进行清理,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然后经过抽取、转换和装载,________,在此基础上利用合适的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