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7217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

重庆市南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投资环境的问题。

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加强思想控制

D.打击分裂势力

2.某电视剧有这样的场景:

朝廷颁令天下,要求30岁以下的一律改习汉语和中原正音。

496年,皇帝将拒不说汉语的皇后冯媛废为庶人。

该材料中的皇帝是指

A.秦孝公B.汉武帝

C.晋武帝D.孝文帝

3.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B.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D.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4.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大地主大贵族无不以豪华奢侈为荣,争相斗富。

出现这种现象是在

A.汉朝B.东晋C.西晋D.秦朝

5.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都有参加的国家是:

A.蜀国

B.吴国

C.魏国

D.东汉

6.小轩同学在历史活动课上表演历史剧《司马迁与(史记)》,他很可能会念到的台词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7.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

“横吹,胡乐也。

张博望(张骞)入西城,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

”据此可知

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汉朝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8.汉代的陶塑、画像石和画像砖堪称“艺苑三绝”。

下图所示的画像砖和陶院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

①社会生活②文学成就③教育成就④艺术成就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9.下列各项中,关于两晋、南朝政权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东晋和西晋的统治区域相同

②结束东晋统治的是前秦

③南朝从420年开始

④南朝包括前秦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B.汉高祖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D.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11.如图是元谋人牙齿化石和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反映出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A.对考古实物的发掘B.对历史史料的实证C.对历史书籍的研究D.对神话传说的归纳

12.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自从秦统一六国以来,历代统一王朝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如下图,反映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B.加强经济治理C.文化教育措施D.巩固边疆措施

13.下面三幅图片可共同佐证

A.中华文明形成的历程B.秦灭六国战争的进展

C.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的活跃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14.都江堰建成后,“旱水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说明都江堰

A.对周边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B.可以有效预防地震等地质灾害

C.为巩固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D.推动了四川地区的文化发展

15.某同学对齐桓公这一人物很感兴趣,利用右图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研究的内容是()

A.武王伐纣B.平王东迁C.春秋争霸D.秦灭六国

16.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

下列青铜器中哪件是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并在湖南宁乡出土

A.

B.

C.

D.

17.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特点不包括

A.会建造房屋

B.会种植一些粮食作物

C.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D.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18.小明在整理笔记时,把夏、商、西周作为一个板块,他应该给这个板块取名为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农业文明的开端C.国家的产生D.社会的变革

19.下面图示中“?

”处应该填写的战役名称是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城濮之战

20.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中,为加中央集权,他采取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B.统一文字C.北击匈奴D.盐铁专卖

二、材料分析题

21.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管仲相桓公”提出了什么口号以扩充疆界?

最终实现了什么目标?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3)材料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从这两场改革中得到什么启示?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其主要依据是他倡导了哪一事件?

当时的国君是谁?

该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的思想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2)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商鞅变法措施。

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直接导致该局面的出现?

材料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4)李白诗中“秦王”指的是谁?

“扫六合”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5)“秦王”为巩固统治而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五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6)材料中体现了统治者哪些措施?

23.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汉文帝)曰:

“农,天下之本,其开籍者,朕亲率耕。

——《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四(汉景帝)曰:

“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下令)郡国(各地)务(务必)劝农桑。

——《史记•景帝本纪》

材料五江南之国为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两项重要技术(工具)?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并结合所学分析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

由此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之为什么?

(4)材料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局面?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4.农业是经济的命脉,历代政府都注重农业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盂子》中记载了“许子以铁耕”之事实。

《国策》记“秦以牛田,水通粮”;孔子弟子中有司马耕字牛者,亦为一旁证。

进入战国时期,牛耕更盛。

——钱穆《战国经济史》

材料二秦孝公十ニ年(前350年)商狭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度井田、开阡陌,改草黄族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新的封建地主制的土地制度。

进一步消除了农民对责族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之成为秦国国君控制下的臣民。

——摘编自李玉环《商染的财政改革》

材料三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耨”。

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

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推论当时农业生产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这一现象大大促进农业发展,引社会变革,促使当时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

(2)据材料二概括商在经济上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

对秦国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据材料概括其变化的原因。

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揭竿而起”的成语就源于陈胜、吴广起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揭竿而起”的含义,首先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用排除法解答本题。

2.D

解析:

D

【详解】

根据材料“朝廷颁令天下,要求30岁以下的一律改习汉语和中原正音”,可见,改革是要求说汉语,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故D符合题意;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不涉及学习汉语,故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改革在文化层面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不涉及学习汉语,故B不符合题意;晋武帝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

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颁行户调式,不涉及学习汉语,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B

解析:

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表述不正确,排除。

故选B。

4.C

解析:

C

【详解】

元265年西晋代魏,十几年后灭掉孙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再造统一,共历经4位帝王,国祚51年。

西晋统治期间政风相对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大地主大贵族无不以豪华奢侈为荣,争相斗富,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5.C

解析:

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进行官渡之战;208年,曹操和刘备、孙权进行赤壁之战。

曹操被儿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解析:

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故正确答案为D。

A项是商鞅的话,B项是屈原的话,C项是孔子的话。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7.A

解析:

A

【详解】

根据““横吹,胡乐也。

张博望(张骞)入西城,传其法于西京(长安)”可知由于张骞通西域,使得“横吹”这种少数民族音乐传入到长安,由此可知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故选A;由“张博望(张骞)入西城,传其法于西京(长安)”可知反映的是张骞的贡献,而不是汉朝加强对西域的控制,特别是没有体现武力加强,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不能说明汉朝对外贸易,排除C;仅有外来文化传入汉朝,不能说明“互鉴”,排除D。

8.D

解析:

D

【详解】

根据图片画像砖和陶院落,可知这块房屋画砖采用鸟瞰手法表现东汉建筑,图中的屋主悠闲地对坐畅饮,起舞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衬托出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在这个陶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因此图示的画像砖和陶院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艺术成就。

①④符合题意;②文学成就、③教育成就,在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可排除。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A

解析:

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东晋是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的王朝;西晋灭亡后,镇守长江下游的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其统治局限于江南;420年,东晋灭亡,宋开始,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前秦属于北方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所以①②④表述不正确,故选A。

10.B

解析:

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因此,B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对“汉高祖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这一历史事件作出的评价,属于史论,故选B项;ACD项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属于史实,不符合题干,排除ACD项。

11.A

解析:

A

【详解】

图片中的化石属于考古实物,是我们了解远古人类最重要的途径。

远古时代没有文字,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A符合题意;BCD都涉及到文字整理,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

12.A

解析:

A

【详解】

图1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2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图3是皇权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图4是清朝的中央机构,四幅图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经济治理、文化教育的信息,排除BC;材料中四个朝代的中央行政机构,无法体现巩固边疆的措施,排除D。

【点睛】

13.C

解析:

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儒家的经典著作以《论语》为代表;法家的经典著作以《韩非子》为代表;因而,材料中的三幅图片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术流派的思想,故C符合题意;中华文明形成的历程应该表述出多个时期的不同发展特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秦灭六国战争的进展,与材料无关,故B不不符合题意;“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A

解析:

A

【详解】

根据材料“水旱”、“无荒年”,可判断与农业生产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当春夏,山洪江水奔腾而下,但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故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都江堰可以有效预防地震等地质灾害,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都江堰为巩固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都江堰推动了四川地区的文化发展,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C

解析:

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期的其他霸主还有图示中的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故C符合题意;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

与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B

解析:

B

【详解】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四羊方尊是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并在湖南宁乡出土,图A是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图B是四羊方尊,图C是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图D是毛公鼎(出土于陕西宝鸡市岐山县),据此分析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选B。

17.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不是普遍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因此C选项不是共同的生活特点。

C符合题意;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氏族公社生活、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

所以ABD选项都是共同的生活特点。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18.C

解析:

C

【详解】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战胜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

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洛,史称“东周”。

夏商周板块的主题是国家的产生,C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炎黄时期,排除A项;农业文明的开端是在河姆渡、半坡居民时期,排除B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排除D项。

故选C项。

19.B

解析:

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为了扩张势力,争夺已开发的地区,不同的部落联盟之间,经常爆发惊心动魄的战争,黄帝和炎帝曾经涿鹿之战中联合打败蚩尤,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0.A

解析:

A

【详解】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封地,从而削弱王国的势力,使王国无力同中央对抗,A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B排除;北击匈奴不是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C排除;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在经济上实行的措施,D排除。

故选择A。

二、材料分析题

21.

(1)尊王攘夷;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或者齐桓公春秋第一个霸主

(2)废井田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视农业(答出任意一点)

(3)肯定、支持的态度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

解析:

(1)尊王攘夷;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或者齐桓公春秋第一个霸主

(2)废井田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视农业(答出任意一点)

(3)肯定、支持的态度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顺应时代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详解】

(1)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和军制,发展生产,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终成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可归纳出废井田制;根据“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可归纳出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根据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可知,作者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支持的态度。

(4)根据“倾邻国而雄诸侯”“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顺应时代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22.

(1)商鞅变法;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法家;

(2)统一度量衡

(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嬴政;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政治混

解析:

(1)商鞅变法;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法家;

(2)统一度量衡

(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嬴政;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政治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中央集权制度

(6)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挣钱,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统治者实行变法改,秦国商鞅倡导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提倡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体现了法家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由此可知,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制造了标准,规范了制度。

(3)依据材料三表格,秦军65次战役中,58次全胜。

反映了秦军战斗力很强,军人英勇善战,基本上每次都是胜利。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军队战斗热情,军人英勇善战。

(4)依据材料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扫六合”指的是秦国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政治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适应秦朝统一的形式,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套政治制度对后世由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6)依据材料五“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总体意思是统一度量衡。

称量物品(一般指粮食)用统一大小的量具,即重量单位要一致,长度单位要一致,所有的马车两车轮的间距要相等,写书信或文章时用相同的文字。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适应国家同意需要,秦始皇推行一系列公国统一的措施,秦始皇消除七国文字差异,统一文字;为方便各国经济往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统一车轨。

23.

(1)铁农具、牛耕。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

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农为本(或重农思想);文景之治。

(4)农业、手工业。

(5)生产工具

解析:

(1)铁农具、牛耕。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

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农为本(或重农思想);文景之治。

(4)农业、手工业。

(5)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统治者的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等。

(任意两点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两图可知,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性了条件。

因此铁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

(2)依据材料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