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7680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docx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

课题

教学目标

1、怎样认识事物--推理

1.初步知道什么是推理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现象,运用推理方法来推测事物,得到结论。

3.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筋,勤思维。

2、地壳

1.使学生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着的,构成地壳表面的地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3.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深处存在着炽热的岩浆,温度很高,人们利用地热为人类服务。

4.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人们可以根据震前的预兆,预测地震,减轻灾害.

5.使学生初步知道火山喷发是地下岩浆冲出地表所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6.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推测来解暗箱的科学方法,知道科学家就是用这个方法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

7.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认识花岗岩、大理岩和石灰岩等常见的岩石。

8.让学生通过收集岩石,制作岩石标本,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习自然事物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主动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

3、海洋

1.使学生初步知道海洋面积很大,占地球表面的7/10.

2.初步知道海水有潮汐变化。

潮汐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加以利用。

3.初步了解海底是崎岖不平的,光线暗,压力大。

但海底有矿产资源。

4.初步知道海洋中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了解海洋生物的一些特征。

5,初步了解海洋中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4、食盐

1.初步了解食盐的用途,和海水制盐的方法。

2.初步认识食盐晶体,了解食盐晶体的制取方法

3.认识水能溶解物质,初步了解溶液等概念。

4.初步学习过滤、结晶等实验操作方法。

5.通过实验方法初步认识清水与盐水的不同性质.如:

重量不同;浮力不同;导电能力不同。

6.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5、淀粉

1.知道淀粉是一种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白色粉末,手捻有滑爽的感觉。

它不溶于水。

淀粉液加热成糊状。

2.知道淀粉遇碘变成蓝紫色。

3.初步知道植物体中含淀粉。

4.知道叶片中含淀粉。

5.叶片中淀粉的产生与光照有关。

6.学会利用淀粉的特性,推理判断物体是否含淀粉。

6、种子的萌发

1.初步知道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种子,它们一般都有种皮和胚.

2.知道植物种子浸水后,体积会增大,重量会增加。

3.初步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等外界条件。

4.知道植物的种子可以用来繁殖后代,其中有些种子可以食用。

5.初步学会用推理方法,分析种子萌发诸因素,推测种子萌发所必要的外界条件。

6.培养学生在析因实验中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推理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尊重别人。

7、野兽

1.初步知道野兽栖息在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野兽过着群居的生活。

2、知道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在身体构造及机能方面的差别.

3.知道家畜是由野兽驯养而来的。

4.初步知道人类驯养家畜的历史以及家畜驯养的意义。

5.初步学会用推理的方法认识身体的构造和机能与习性相适应的关系。

8、加热和传热

1、知道酒精灯的构造。

2.知道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3.初步知道固体是靠传导传热的。

4.知道物体传热的本领有大小,金属是热的良导体.

5.知道水是热的不良导体;靠对流方式传热。

6.知道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靠对流方式传热。

7.初步知道热还能通过辐射传播,辐射热的吸收与物体表面颜色有关。

8.初步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

9.用实验、观察等方法研究物体的传热方式。

9、热胀冷缩

1.初步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知道液态的水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知道固态的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初步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

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5.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10、电和磁

1.运用实验和推理的方法找出暗盒内哪两个接头是相连的,并能检测简单的电路故障。

2.初步知道一节电池、两只电珠的不同连接方法。

3.初步知道两节电池、一只电珠的不同连接方法。

4.初步知道电会产生磁,通电线圈的磁性大小与圈数多少、电流大小有关。

5.知道电磁铁的构造及电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6.初步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主要因素。

1、怎样认识事物-—推理

一、教学内容

1.根据小车在磁铁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推测小车里藏了什么;

2.从罩在杯子里的蜡烛火焰熄灭,而且每次熄灭的时间大致相同的情况,进行推测;

3.在杯子相同,蜡烛不同的条件下,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推测和验证;

4。

在杯子不同,蜡烛相同的条件下,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推测和验证;

5.日常生活中运用推理方法的实例;

6.推理游戏。

二、教学要求

1.初步知道什么是推理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现象,运用推理方法来推测事物,得到结论。

3.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筋,勤思维。

三、重点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推理方法来认识事物.教学难点是推理猜人的游戏活动.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什么是推理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现象,运用推理方法来推测事物,得到结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磁性小车的推测

1、教师可以用实验导入的方法引入实验一:

教师出示一辆内藏磁铁的小车和一块条形磁铁,让学生看清用磁铁的一端靠近小车,演示在磁铁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然后用磁铁的另一端继续演示。

2、小车的内部是看不到的,也是个“暗箱".根据它和磁铁的相互作用,通过推测可以推翻里面藏了什么.学生虽然没有推测这个概念,但他们会思维,会不自觉地用推测方法来认识的.

3、到底推测的结论是否正确,拆开小车,一看就能知道。

最后,教师明确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根据已知的一般情况和当前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推测的。

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推测,推测是认识事物常用的一种方法。

结束后让学生想一想,看到什么现象,你认为产生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小车里面可能藏着什么,为什么?

有些学生会根据磁铁能吸铁制物体的性质,认为小车里可能藏的是回形针,就像“磁铁游戏”中的小鸭游水那样.但是.仔细想一想,如果藏的是回形针,那怎么会后退呢?

玩过磁铁的学生,有可能会想起两块磁铁会发生相吸或相斥的情况,从这一般情况和当前情况则可推测小车里藏了磁铁的结论。

二、蜡烛实验

1、蜡烛实验

2、教师对实验一和实验二中所用的推理进行比较,说明它们的不同处在于推测时的进程不同.实验一用的推测是从一般情况推到个别的实际情况;实验二用的推测是从个别的实际情况推到一般情况。

猜测第一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三种可能情况,然后实验。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对罩和不罩玻璃杯时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杯内空气少可能是烛火燃烧一会儿再熄灭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预测结果时,引导学生根据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和同样大小的杯子里空气多少一样的两个前提,推测烛火每次熄灭的时间大致相同的结论。

连续试验,让学生根据每次试验结果进行归纳,证实推测是否正确.

讨论第三个问题时,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前面推测的结论,归纳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杯子里空气多少有关的结论。

这就对燃烧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蜡烛实验

1、教师承接上页的教学,指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杯子里的空气多少有关,那么还可能与什么情况有关呢?

2、教师可以出示本页三组实验的材料,提出如果杯子相同,蜡烛不同,蜡烛燃烧的时间会不会一样?

学生观察、比较蜡烛的不同,发现第1组蜡烛的颜色不同;第2组蜡烛的粗细不同,烛芯的粗细是一样的;第3组蜡烛的多少不同.

学生演绎推测,根据上页结论和当前情况,推测每组蜡烛燃烧的时间会不会一样?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推测,得出在杯子相同情况下,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只与蜡烛的多少有关。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什么是推理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现象,运用推理方法来推测事物,得到结论。

3.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筋,勤思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蜡烛实验

1、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况,复习学习过程中得到的结论,以及两种推测方法的不同处:

一是由一般情况和当前情况推测结论;二是由多个情况经过分析推测结论。

2、提出问题,如杯子不同、蜡烛相同,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将会怎样?

杯子可以用大小不同的烧杯代替,如500毫升的、250毫升的、125毫升的三种.

3、教师说明,通过这一节课的想一想、试一试,证实前节课提出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杯子里空气的多少有关这个推测,是正确的.

学生测出中等杯子里蜡烛燃烧的时间后,推测另外两只杯子里蜡烛燃烧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接着做实验验证结论。

二、解释生活实例

1、学生容易理解的可以详讲;不易理解的,可以略讲.如我国的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一套针对疾病症状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一般的医学常识。

中医师根据这些知识,结合诊断过程中观察到的病人的脉搏、舌苔、眼神、皮肤颜色和说话的语气等实际情况,运用推理的方法,就能推测病情病因。

修理工人修理电视机时也是这样,他们以各种电视机故障的特征和现象与当前用仪器测得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推测故障的部位和损坏的零件,然后修理。

预报天气情况,是根据当前的风力、云层、气温和以往相同情况时的天气变化推测的。

挑选西瓜是根据经验从瓜的颜色、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推测西瓜的生熟。

2、小结:

这些实例都是运用演绎推测。

它的前提是已有的经验和当前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般的知识经验多数是运用归纳推测得到的。

学生根据日常经验讲讲运用推测方法的实例

学生观察教材第5页的插图,根据图画来讲述推测方法的运用。

三、练习

1、推理填空

2、教师归纳时应该说明,这类游戏关键在于比较,找出各行组成图形的相同之处,据此就能找出应填的图形。

这幅图第一、第二行都有红色的花、绿色的叶、黄色的果实,第三行也应该如此,所以应该填入缺少的是红色的花。

3、推理猜人

学生明确游戏的内容和要求,然后让他们想一想,推测一个合适的图形填入,并说出理由。

学生初步了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再讨论猜人的关键是什么,

问题的设计是猜人的关键,设计得好,能以最少的问题猜出被猜同学是谁。

做游戏

2、地壳

一、教学内容

1.用解暗箱的方法探测盒里装的东西(黄沙)。

(1)先用掂一掂、闻一闻、听一听、摇一摇的观察方法探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再用磁铁、探棒等工具进行实验探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地球的内部构造概况.

(1)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地壳的表面是一层层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地层

(3)地壳的深处存在着炽热的岩浆,温度很高。

(4)地震与火山喷发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3.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岩石。

4.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岩石.

5.收集岩石,制作岩石标本。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着的,构成地壳表面的地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3.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深处存在着炽热的岩浆,温度很高,人们利用地热为人类服务.

4.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人们可以根据震前的预兆,预测地震,减轻灾害.

5.使学生初步知道火山喷发是地下岩浆冲出地表所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6.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推测来解暗箱的科学方法,知道科学家就是用这个方法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

7.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认识花岗岩、大理岩和石灰岩等常见的岩石.

8.让学生通过收集岩石,制作岩石标本,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习自然事物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主动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推理解暗箱的科学方法认识地球内部构造与地壳的概况.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地层的变化与原因。

四、课时划分

1.本单元教学时间:

4课时

2.课时划分建议 

第l课时:

学习用推理来解暗箱的科学方法;地球内部的构造。

(第8页到第10页)

第2课时:

地层及地层的运动;地热的利用。

(第11页到第13页)

第3课时:

火山喷发现象;地震的形成与预测。

(第14页到第19页)

第4课时:

岩石的认识与岩石标本制作。

(第20页到第22页)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解暗箱的方法探测盒里装的东西(黄沙)。

(1)先用掂一掂、闻一闻、听一听、摇一摇的观察方法探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再用磁铁、探棒等工具进行实验探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地球的内部构造概况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解“暗箱”法

1、教师出示(内装铁屑或黄沙)盒子提问: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盒子里装的东西?

”。

2、教师排除学生所提出的打开盒子直接看一看;倒出盒子里的东西;手指伸进去触摸等方法.教师告诉学生人类在探索自然奥秘时,有些事物往往像只盒子,似一只“暗箱”,封闭着,但又是不能打开,无法打开的,如地球的内部有什么。

科学家用观察与实验等科学方法去“解开暗箱",探测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的奥秘。

3、教师先启发引导每个学生试着用“掂一掂"、“闻一闻”、“听一听”、“摇一摇”等观察方法对“暗箱”作各种试验,考察其反应(相应的输出)的现象。

4、教师出示部分工具如磁铁、竹针,启发学生借助工具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去解“暗箱"。

用竹针伸进盒内探测物体的大小、松紧、软硬;用磁铁从盒子外面试试盒内物品有无磁性等相应的反应。

5、在学生初步学会用推理的方法来解“暗箱"的基础上,教师要告诉学生科学家就是用解暗箱的科学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构造的。

学生议论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每个学生试着用“掂一掂”、“闻一闻"、“听一听"、“摇一摇”等观察方法对“暗箱”作各种试验并做出归纳:

盒子里的东西比较重,没有任何气味,自己不会发出声音,但摇一摇会左右滚动,而且有沙沙的滚动声。

引导学生推测盒内装的东西:

不是整体一块的东西,是散装的颗粒状东西;可能是铁屑可能是木屑,也可能是黄沙。

学生分析、综合观察实验后盒子内物体所有的“输出的信息",推测盒子里装的是铁屑或黄沙。

二、地球内部构造

1、教师告诉学生科学家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开了“地球内部构造”这只“暗箱”。

科学家通过对地球发生的地震、火山喷发、地下温泉、开矿钻探等地球内部现象的输出信息进行推测,初步探明了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用熟鸡蛋作比喻:

蛋壳比作地壳;蛋白比作地幔;蛋黄比作地核.

3、简单介绍三个圈层的简单情况.如每层厚度不同;地球内部有压力,越到深处,压在上面的东西越多,压力当然越大;地球内部是热的,所以地下冒出温泉;矿工下矿冬天不穿棉衣,地壳内部每深100米,温度上升3℃。

学生看挂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着的,构成地壳表面的地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2.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深处存在着炽热的岩浆,温度很高。

人们利用地热为人类服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地层、地热利用

1、教师在复习上课时地球内部构造的基础上,讲述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地壳到底是怎样的?

2、教师出示11页上的彩图或地层构造挂图让学生观看,然后告诉学生地壳的构造是一层层的,表面往往是土壤层,下面是一层层的岩石层,统称它们地层。

3、教师告诉学生地壳深处的温度是很高的,而且越深温度越高,约每深100米,温度上升3‘C.原因是在地壳的深处存在着是熔成浆状的岩石,叫做岩浆。

如果岩浆喷出地表,便是火山喷发.

4、教师再请学生观察第12页上的三幅彩图。

教师可以举些我国利用地热的例子,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生观察第11页下面的彩图,引导学生以矿工冬天在矿井下工作不必穿棉衣为例,推测地壳深处的温度。

集体议论人们是如何利用地下热的。

二、地壳运动

1、教师出示褶皱地层、断层的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提出思考题:

“为什么原水平的地层会产生这样的弯曲与断裂?

2、教师引导学生做地层变化的模拟实验。

该实验可利用废纸(海绵条)切成长条叠成,旁边涂上不同颜色代表土壤层和岩石层,要求学生将握长条的两手从两边向中间挤压,这样就可模拟地层发生褶曲,形成褶皱地层。

如果从两边加强挤压的力量,可以得出地层会产生断裂而形成断层。

3、教师提示学生回忆上堂课讲的内容,然后告诉学生:

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岩浆有时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地震等。

使地壳某些地方发生升降或水平挤压活动;阳光、空气、水、生物的作用(第5册“石块、沙、粘土”已学过)也会使地壳表面的岩石遭受破坏,但变化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现在的地层都是长期来地壳不断运动而形成的。

学生观看本页描述地层变化的彩图。

学生思考、议论。

学生实验。

学生往往会产生“两边的挤压力来自何方?

"的疑问.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人们可以根据震前的预兆,预测地震,减轻灾害.

2.使学生初步知道火山喷发是地下岩浆冲出地表所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对火山、地震的初步认识

1、教师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引入地壳运动中有火山和地震运动,那是怎么一回事的内容

2、教师告诉学生:

火山与地震都是自然现象,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虽然它们都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害,但人类并不因此惧怕它的发生,而在研究它、探索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如人们已经发现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是一种很好的天然肥料;尼加拉瓜已在莫莫通博火山建立了火山热能发电站;人类对地震的研究也有不断的进展,尤其是对地震的预报。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议论学生观察本页上的彩图或放映有关录像。

二、火山

1、出示录象。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火山爆发是由于地下的岩浆冲出地表所形成的.一般是先有大量的气体自裂隙中冒出,在上空形成烟柱;然后有大量的岩石碎块和熔岩物质从火山口喷上天空,火山周围被夹杂着大量灰尘、碎石的烟云所笼罩.由于火山的喷发形成大量水蒸气上升,好像沸腾粘稠的铁水样的岩浆向四周散涌而去,能映红天空、辉煌夺目、尤如喷火,直至岩浆没有能力冲出地表时,喷发停止或暂时停止.火山喷发是地壳深处岩浆的作用,因而火山喷发可以产生在陆地上,也可以发生在海底。

三、地震的成因

1、教师一一出示本页的三幅示意图。

2、介绍地壳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当地层断裂、岩块沿断层移动就发生地震。

这种与地层的断裂变化有关的地震叫做构造地震,它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数目最多的一类地震。

在火山爆发时,灼热的岩浆从地壳内部喷出地表,产生巨的冲力,引起岩石错动,使火山周围产生震动,形成火山地震.在石灰岩地区,地下石灰岩被地下水溶蚀,形成地下洞穴,有的洞顶发生陷落,引起地面震动,这是陷落地震。

学生回忆上几页的教学内容.

四、地震的预报

1、教师向学生介绍测量地震的仪器时,可以告诉学生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家制造出精密的测量仪器,这仪器根据地震产生地形变动、磁异常、电异常等微小的变化就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2、告诉学生我国研究地震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大的贡献,早在1700年前就记载了大量的关于地震的资料;3000年的历史资料中,就有近万件地震情况的记录;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地动仪,它的出现比现代地震仪早了1000多年.

3、教师拿出地动仪挂图讲解:

它用青铜铸造,形状像个大酒樽;顶上有凸起的盖子,周围有8只龙头,对准8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一颗小铜球;对着龙嘴有8只铜蛤蟆,昂着头,张着嘴,蹲在地上.哪里发生地震,对准那个方向的龙嘴会张开,嘴里的铜球就落到铜蛤蟆的嘴里。

学生观察书上彩图或放映录像.

相互议论得出:

井水的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发生冒泡、变浑、变色、变味等;动物异常情况,如牛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乱跑、鸭不下水、鸡飞上树、冬天蛇出洞、老鼠搬家现象都可能是地震的预兆。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认识花岗岩、大理岩和石灰岩等常见的岩石.

2.让学生通过收集岩石,制作岩石标本,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习自然事物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主动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岩石的初步认识

1、告诉学生这些石头,在科学上叫做岩石。

岩石是人类祖先与大自然作斗争中最原始的工具。

自然界中岩石有七八百种,今天我们要认识、区别的岩石,只是最常见的几种。

2、组织学生交流研究结果。

3、教师把岩石颜色与光泽的不同总结出来,让学生知道岩石有黑、白、灰、红、绿等不同颜色,并知道有的岩石像金属、玻璃、瓷碗、油漆一样有光泽,而有的无光泽。

4、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岩石的硬度,启发学生用铁钉或指甲测试,让学生用刻划的实验方法比较岩石的软硬并分类。

第三步教师指导学生在岩石上滴盐酸,观察其反应,并把岩石分类。

5、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认识岩石的方法。

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石块,从哪里采集来的?

为什么喜欢这块石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去研究大家带来的岩石与教师提供的岩石,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

也可以让学生用分类方法,自定标准把岩石分类。

学生交流研究结果。

学生实验.

二、认识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

1、教师出示三块岩石,告诉学生它们分别是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可以编号)。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并填写书上的格.通过讨论、小结得出:

花岗岩灰白色或肉红色,没有光泽,硬,滴稀盐酸后没有气泡;石灰岩灰色或灰白色,没有光泽,较软,滴稀盐酸有气泡;大理岩白色或黑色,有光泽,中等硬度,滴稀盐酸有气泡。

3、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介绍这三种岩石的成因,也可以出示玄武岩、流纹岩(均属岩浆岩,成因类似花岗岩);沙岩、化石、页岩(均属沉积岩,成因同石灰岩)麻岩、板岩(均属变质岩,成因同大理岩)的标本,以开拓学生眼界.

4、教师告诉学生,研究岩石是认识地球与其他星球奥秘的重要手段。

人类登上月球首先带回来的就是月球上的岩石。

研究这些岩石,可以了解月球的表面情况。

因此研究需要收集岩石;填写好标本卡;制作标本盒,再分类收藏。

5、教师发下制作材料,分组制作。

学生按编号找到实验桌上三种岩石。

学生实验.

学生区分各自带来的岩石,填卡装入标本盒。

3、海洋

一、教学内容

1.海洋的面积很大.

2.海水的潮汐变化。

3.海底的情况。

4。

海洋中的动物。

5.海洋中的植物.

6.海洋中动物与植物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知道海洋面积很大,占地球表面的7/10。

2.初步知道海水有潮汐变化。

潮汐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加以利用.

3.初步了解海底是崎岖不平的,光线暗,压力大。

但海底有矿产资源。

4.初步知道海洋中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了解海洋生物的一些特征。

5,初步了解海洋中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海洋的自然概况。

四、课时划分

1,本单元教学时间:

3课时

2.课时划分建议:

第1课时:

海洋面积很大;海水的潮汐现象;海底的情况。

(第23页到第26页)

第2课时:

海洋中的动物.(第27页到第32页)

第3课时:

海洋中的植物;海洋中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第33页到第35页)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海洋面积很大,占地球表面的7/10。

2.初步知道海水有潮汐变化。

潮汐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加以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