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 政 与 金 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8101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0 大小:17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0页
财 政 与 金 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0页
亲,该文档总共1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 政 与 金 融.docx

《财 政 与 金 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 政 与 金 融.docx(1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 政 与 金 融.docx

财政与金融

财政与金融

2004年----2005年第二学年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葛静

第一章财政概述

第一节财政的基本理论

一、古典财政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财政思想主要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倡提高国家税收收入,强调对内加强财政管理,保护、护持工商业发展,对外实行高关税,限制进口等,对发行公债持肯定态度。

1、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

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着重阐述了他的财政思想和政策主张。

他认为私人的、自由的经济制度,在市场自发调节下,能保持理想的秩序,每个人在追求最大私利的同时,社会利益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⑴关于国家职能,斯密认为,国家的活动属于非生产性活动,不创造物质财富。

国家的职能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抵御外来入侵、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等一些对社会有益而又不可缺少的活动中,充当“守夜人”的作用。

⑵关于财政收入问题,他提出了以受益者负担为中心的收入理论,即按享受国家经费开支利益的大小和方向来筹集经费。

⑶关于税收问题,他提出了平等、确定、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的赋税原则。

⑷关于公债问题,他提出了“公债有害论”,即不主张发行公债。

⑸关于财政支出问题,他主张严格限制的理论。

2、大卫.李嘉图的财政理论

⑴大卫.李嘉图同意斯密关于国家职能、公债、财政收支方面的观点,又提出了自己的赋税理论和财政补贴理论。

⑵李嘉图的赋税理论主要体现在赋税总论和赋税论两个方面。

在赋税总论方面,他认为任何形式的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的收入,都会减少资本积累。

为了减轻对生产的破坏,他主张尽量减少对最终由资本来承担的赋税的征收,认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约的财政计划,最好的赋税是负担最轻的赋税。

在赋税论方面,他研究了包括地租税、利润税、工资税、农产品税、黄金税等当时主要的税种的转嫁、归宿问题及各项赋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⑶他反对政府对农产品进行补贴,理由有三:

①农产品补贴是一种不平等的政策;②财政补贴实际上是一种干预经济自由运行的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的自然秩序;③补贴所用经费来源于税收,而增加税收于国于民是有害无益的。

3、瓦格纳的财政理论

⑴瓦格纳的财政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国家职能理论和社会政策思想基础上的。

他认为,国家职能不仅仅是维持国内秩序和防御外敌的任务,而且还要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福利的发展服务。

他主张扩大国有财产,实行铁路、保险、银行的国有化。

瓦格纳的财政理论是以他的社会政策思想为依据的。

他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职能应该不断扩大,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并与经济的增长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

⑵在财政收入方面,他提出了“社会政策的赋税”的观点。

他认为赋税不仅仅是以满足财政需要为目的,还应当增加社会政策的目的。

因此,他主张在所得税中采用累进税制,对奢侈品、财产课以重税。

他还建立起了自己的赋税原则:

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公正原则和税务行政原则。

3、庇古的财政理论

庇古对财政理论的研究根源于他的社会福利经济学论。

他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福利的最大化,而所有个人的福利的总和就是社会的福利,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增加社会的福利。

他提出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的经济福利越大,国民收入在个人之间的分配越是均等,社会的经济福利越大。

关于财政收入,他提出了税收最小牺牲原则,对所得税实行累进税制,对穷人实施低税或免税政策,从而达到收入的均等化,增加社会福利。

关于财政支出,他主张对某些社会有益的产业予以补贴,增加失业人员、贫困家庭补助的社会福利支出,缩小收入差距,以及利用财政支出的变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就业等。

二、当代财政理论的发展

进入20世纪,西方国家发生了多次经济衰退,尤其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许多经济学者意识到古典经济学家所宣扬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不能适应实际情况。

在实践中,美国1933年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

1、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

①通过税率和税收,调整有效需求,稳定经济;

②通过举办公共工程、扩军备战、投资于非生产部门等来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③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来改变转移支付水平;通过改变社会福利费用支出水平影响总需求水平;

④举借公债,弥补财政赤字,并通过公债来调节经济运行。

2、新古典经济学的财政理论

⑴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共同点:

①以萨伊定律为理论基础,认为通过市场供求作用的自动调节,能够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否认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凯恩斯确认的非自愿失

②信赖市场供求的自动调节作用,反对政府干预;

③坚持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量入为出,节省开支;

④主张稳定物价,反对通货膨胀。

⑵货币学派的财政税收理论

①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②改革税制,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税率;

③实行“负所得税制”,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

3、供给学派的财政税收理论

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拉弗,他所提出的拉弗曲线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

他认为,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不一定是高效率,适度的低税率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①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

②反对高税率,特别是累进税制的高税率,认为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边际税收量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还可能按相反方向变化;

③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市场调节;

④政策主张:

在财政收入方面,主张减税。

在财政支出方面,主张削减政府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加强私人领域的活动。

主张财政平衡。

第二节公共产品和财政

一、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1、市场失灵

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机制也有运行得不好的时候,或令人不满意的时候,把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称之为“市场失灵”。

正是由于市场机制在许多领域无效或缺乏效率,政府介入或干预才有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然垄断。

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失灵;

⑵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

⑶信息不充分。

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掌握必要的信息。

⑷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市场经济即使是有效率的,也不可能兼顾公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

这就需要政府干预,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2、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的概念:

纯粹的公共产品是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减少(Paul.A.Samuelson)

公众所必需使用,且社会每一成员对这一产品的使用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这一产品在产权上具有不可分割性。

⑴公共产品的特点: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只需支付少量费用,甚至不需付费就能消费该物品,如国防,防洪,由于技术上不可行或经济上不可行,要排除他人享用是困难的非排他性可能形成释放骑士。

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量;或当一种商品在增加一个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等于零或非常低如不拥挤的桥梁,非满载的火车。

⑵私人产品的特点:

排他性、竞争性

排他性:

个人被排除在消费某种产品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费之后,其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产品或劳务所带来的利益其他人必须付费并且支付足额的费用才能消费该物品。

竞争性:

增加一个消费者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

一个物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不一定保证它有非排他性,如火车、桥梁加一个门,就具有了排他性。

私人产品在所有权上的排他性,能够在财产权上明确只属于我而不属于他,这一性质,保证了私人物品的所有者有权对私人品索取价格;在消费上的竞争性,该物品不能公共消费,这一性质,保证了私人产品的所有者有可能向私人品的消费者单独索取价格。

私人产品在产权上与消费中都是可以分割的,因而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在个人之间进行交易。

结论

市场机制与财政机制应该有所分工市场机制主要配置私人产品。

市场是关于私人产品的资源配置方式。

只有在私人品这个范围内,市场才是有效率的。

财政机制主要配置公共物品由于公共品的非排他性,从这些产品中获益的人具有避免为其付费的动机;由于公共品的非竞争性,利益可以共享,消费者不会自愿付费。

公共品不能按市场价格机制的方式来配置,只能通过特定的预算安排或政治程序经由财政的资资源配置来实现。

⑶混合产品:

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公共资源是一种非排他性的物品,它们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草原、石油,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

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产品,如电影院、足球赛、不拥挤的路和桥等等。

⑷判别公共品的步骤

该物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有非竞争性,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如果又具有非排他性,则该物品必为公共品。

如果一物品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即该物品必为纯粹私人品。

如果一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从技术上看,能排他,如排他的成本较低,可让市场经营,但政府要补贴。

如果一物品是纯粹的公共品,则应由政府提供。

3、社会公共需要

⑴社会公共需要的概念:

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行政、国防、文教、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

⑵社会公共需要的特点:

①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②社会成员在满足其社会公共需要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所得与所失不对称;

③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

④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

⑶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政府财政机制主要配置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不能按市场价格机制的方式来配置,只能由财政的形式来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学是一门关于公共品或公共部门的经济学。

混合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且排他性的物品,可由政府或市场提供;外部效应特别大的混合物品视为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如基础研究,其他混合物品由私人和政府共同提供。

市场机制主要配置私人产品。

私人产品满足个人需要,通过价格机制经由民间部门的资源配置来实现;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只能通过财政的资源配置来实现。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组合就在民间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进行。

4、公共部门

⑴公共部门的概念:

由政府出资进行经济活动的诸如国防、教育、社会保险、医疗保健、福利规划等经济领域公共部门在现代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⑵公共部门的活动方式

公共支出与公共收入构成了公共部门的主要活动方式。

公共支出是通过公共部门预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实际上就是政府行为的成本。

公共物品的供给都需要投入资源,因而要维持公共部门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生产,就需要有收入。

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运用国家的强权以征税的方式时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

⑶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

①理性而现实的自由主义观点: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国内秩序的安定,维护和建立私人难以办到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工程,并认为以节俭为主的政府是好政府。

这些观点表明政府职能应该是“守夜人”的功能。

②乐观而理想的干预主义观点:

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提出了全面增强国家干预的思想,这个思想影响了世界经济政策主流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该理论日趋完善,政府的活动已深深地卷入社会生活之中,包揽了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生活过程。

该流派的基本观点是:

市场经济有时会失灵,为弥补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在效率、公平和稳定等方面等承担职能,还要防止市场可能出现的失灵。

这派理论将政府视为一种万能的、仁慈的机构,因而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会实现一种帕累托最优。

③政府职能论:

该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布坎南等人,他们认为市场和政府都不是完善而无缺陷的,二者都有失灵,关键在于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该是市场永久失灵的地方而非任何市场失灵都要去干预;同时提出,利用政府弥补市场失灵,也要利用市场克服政府失灵。

二、财政概念及财政学

⑴对财政概念的不同理解:

①国家分配说: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所进行的分配活动。

②价值分配说:

财政是国家对价值的分配。

③社会共同需要说:

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分配。

④公经济说:

财政是国家的经济活动或“公经济”。

⑤剩余产品说:

财政是由剩余产品形成各种社会基金的一个经济过程。

⑵理解财政概念应把握以下要点:

①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②财政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经济活动;

③财政是凭借政权力量,强制支配一部分社会财富的机制。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一、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政府活动所固有的经济功能。

政府的收支、政府的消费、生产和分配活动必然要对经济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经济的原来状态。

政府活动对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产生的这种影响和变化就体现为财政的职能。

这种职能是政府所固有的,只要政府存在,它就必然要进行某些活动,这些活动必然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1、资源配置职能

⑴配置资源的概念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资源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之间的分配,既通过资源在不同用途、不同使用者和不同时期之间进行分配,使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和合理利用、优化资源结构的目的。

广义上讲,社会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又包括无形资源。

市场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者,按照市场机制的内在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来调节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分配的职能

⑵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

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配置状态不可能实现最优的效率结构。

⑶资源配置的财政机制:

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引导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按政府意图流动,使社会资源按照有利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重新组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

⑷财政配置资源的手段:

①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范围,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②建立国有资产预算,追求国有资本盈利最大化;

③建立科学的财政投融资管理体系;

④通过征税和支出,以满足其对经济、公益和行政的需要,对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进行调控。

2、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⑴收入分配职能的涵义:

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重新调整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达到社会认可的公平和正义的分配状态的职能。

⑵市场机制的分配原则:

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

⑶市场机制的分配缺陷:

背离社会公平,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经济主体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各种非竞争因素的干扰,各经济主体获得的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甚至同要素及劳动投入不对称,而过分的悬殊将涉及社会公平问题。

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⑷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弥补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缺陷和失灵,维持社会公平。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属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属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②规范工资制度,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提高工资透明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居民收入。

④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维持社会成员最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⑴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涵义

经济稳定的涵义: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发展的涵义:

生产能力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善、社会制度的优化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⑵市场机制在经济稳定和发展方面的缺陷:

市场经济活动是有周期的,会出现经济波动的状态,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

⑶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手段:

①通过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维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

②财政制度性安排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

④财政保证满足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

4、财政职能与公平效率准则

⑴公平与效率的涵义:

公平的涵义:

公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

通常认为,同等条件同等对待,不同条件不同对待就是公平。

效率的涵义:

经济运行过程中产品(劳务)的产出与资源投入的对比关系,一定量的投入,产出越多效率越高。

⑵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

但是,讲求效率可能有背公平,讲求公平可能有损效率。

⑶财政协调公平与效率的手段:

①两者必须兼顾;

②运用税收调节、缩小收入差距;

③运用社会保障手段调节、缩小收入差距。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1、设立地方政府的必要性

现代财政的受益空间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受益具有空间层次性。

各种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或利益归宿在空间上有所不同,这就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应该以产品的利益归宿范围内的居民的偏好提供理论依据。

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应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受益范围是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应由地方政府来提供。

因此,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是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进行分工的一个自然客观的界限。

这种公共物品提供上的政府间分工原则,为多级政府财政体制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经济基础。

2、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的一致性

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根本一致的国家利益,但各地方政府仍有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地方利益。

3、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

⑴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凡属全国性需要的行政性、公益性、建设性物品(服务),由中央政府来提供;有些虽属地方性需要的物品(服务),但其收益面是跨地区性的,也需要中央政府来提供;凡属地方性需要的行政性、公益性、建设性物品(服务),应由地方政府来提供。

⑵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

收入分配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要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统一的分配政策来贯彻执行。

⑶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分工: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是完全开放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在各地区之间自由流动。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无法成功地自行制定和执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政策。

因此,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来实现。

4、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①保留一部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实行多层次分级管理;

②不同层次的政府其财政职能应有所分工和侧重;

③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职权的划分与行使应保证全体居民都获得最低限度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共安全、卫生、教育和福利等,

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职权的划分与行使应该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进,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形成。

三、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1、国有企业的角色定位

⑴从生产力方面看,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⑵从经济关系方面看,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是由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关系决定的;

⑶从财政方面看,国有企业是我国扩大财政收入、增加积累的主要源头。

2、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⑴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双重利益关系。

一是国家作为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所有者的代表,与企业生产经营者之间发生的利益关系;二是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与企业发生的利益关系。

⑵财政的社会管理职能:

①保持总量平衡,保持币值稳定,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②制定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③提供公共服务;

④进行管理和监督,维护市场秩序;

⑤制定收入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3、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⑴对国有资产进行价值管理和合理配置,确保并实现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和对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权。

⑵财政对全社会的财务活动进行普遍的规范、监督和管理。

4、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⑴同步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改革与政府两种职能分开的改革;

⑵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的监督体系;

⑶通过依法收税和依产权分利,规范国家与企业的财政关系。

第二章财政支出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概念、原则及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概念

财政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其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将通过财政收入集中起来的资金,有计划进行的再分配活动。

国家的财政支出是一种有计划的再分配活动,其中的绝大部分要纳入国家体系。

国家财政支出的投向和力度,取决于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二、财政支出的原则

①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政府的财政支出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包括三个问题:

一是资源配置的规模,即哪些项目的实施应该由财政支出来实现;二是如何配置资源,即如何分配财政资金;三是资源配置是否具有效率,即如何讲求节约和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

②遵循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

财政支出要遵循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这个基本平衡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即以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是平衡的,并不要求每一个财政年度都平衡。

③遵循讲求效益的原则。

财政支出实际上是一种资金的投入,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反映着财政支出的效率问题。

因此,在安排财政支出的全过程中,要尽可能用同样多的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

三、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支出用途分类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构成上分为C、V、M三个部分,与补偿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相对应的社会总产品价值为C,与补偿劳动力再生产的相对应的社会总产品价值为V,剩余产品的价值为M。

从静态的价值构成上看,社会总产品可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从动态的社会再生产看,社会总产品可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

我国的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以及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等,对这些支出项目进行归类,就可以看出其符合上述原则。

2、按费用类别分类

按费用类别分类,实际上就是按国家的职能进行分类,故此种方法又可称为按国家的职能分类。

⑴经济建设费:

包括基本建设拨款支出、国有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支出、地质勘探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等。

⑵社会文教费:

主要包括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文物、体育等方面的经费、研究费和补助费等。

⑶国防费:

包括各种武器和军事设备、军事人员给养支出、有关军事的科研支出等。

⑷行政管理费:

主要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安机关、检察机关、驻外机构的各种经费、业务费、干部培训费等。

⑸其他支出:

以上4类难以包括的财政支出项目,如各种补贴项目。

3、按经济性质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实际上就是按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分类。

按这一标准,可以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