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6097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与金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财政与金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与金融.docx

《财政与金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与金融.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与金融.docx

财政与金融

第一章财政总论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的定义

财政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是政府为满足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以及所形成的分配关系,简称“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

二、理解财政(公共财政)定义的要点

一)财政概念包含的要素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部分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的特点:

集中性、强制性、无偿性和平衡性。

5.财政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

(二)财政概念是财政本质和财政现象的统一

财政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现象在现代社会表现为以政府为中心的资金收支活动。

四、市场与政府(公共财政理论)了解

(一)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市场经济并不十全十美的,即使是发达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残缺会使市场经济缺陷更加突出

2市场失灵的弥补。

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现象,是市场机制本身所克服、不能解决的,特别是在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只能由非市场机制解决。

从而产生了国家弥补市场机制失灵,干预现代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这就是现代财政,即公共部门经济存在的依据。

(二)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 (结合课后题举例子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

它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特有的财政模式,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

A公共需要

1.概念

与私人需要相对应、社会成员在经济生活中集体的、公同的需要或需求。

与私人需要相对应、社会成员在经济生活中集体的、公同的需要或需求。

公共需要是人类内在凝聚性的一定要素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个条件,是国家存在的依据,是国家职能之一,是财政所存在的客观依据。

⒉公共需要的特征

①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②具有统一性和无差异性

③具有总体上的对等性和个别上的不对等性

④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发展性或者参阅书

⒊公共需要的内容

四具层次:

①基础性公共需要,主要表现为纯公共需要

②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需要,解决市场经济缺陷。

③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产生的公共需要,主要是基础产业建设。

④我国初级阶段特有公共需要,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国企改革、高新技术、共同富裕等

B公共产品

1分类

社会产品根据需求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二大部公共产品是指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或者参阅书第6页第十三——十五小自然段

2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性-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不能将其分割。

消费的非竞争性-指社会中的某一个成员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能排斥其他成员或厂商同时享用。

即是说它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受益的非排他性-指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社会成员或厂商排除在其受益范围之外的性质。

C公共财政

1.公共财政的概念——参见教材P10-11

2.公共财政的特点——参见教材P10-11

财政支出的公益性

财政收入的完整性

财政管理的公开性

“公共性”是公共财政区别于其他财政的根本性

质,因而公共财政的特有内涵也是围绕是公共财政区别于其他财政的根本性质,因而公共财政的特有内涵也是围绕“公共性”而形成的。

(1)它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2)它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财政;

(3)它是非盈利性财政;

(4)它是法制化的财政。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功能。

它的特点是具备客观性。

财政所具有的三个职能是:

职能是指由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其客观具有的功能。

它的特点是具备客观性。

财政所具有的三个职能是: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和发展

第三节我国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①政府支出体系以公共支出为重点的政府支出体系;

②公共收入体系以税收为主、以规范化的必要的收费为辅的公共收入体系;

③财政调控体系以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快速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预算、税收、投资、补贴、国债等财政杠杆和财政政策,能够及时地科学地相机抉择的财政调控体系;

④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以实现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主体,以财政收支为中心,以规范化的制度和财税法规为依据,以现代科技为物质手段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

⑤财政监督体系对财政体系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公开化的财政监督体系。

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②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

③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

④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WTO的需要。

三、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特征

①总体上的公共性和一定程度的生产建设性;

②同国有经济具有天然的根本性联系,国有资本预算是我国政府预算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政府财政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第二章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的分类

1.从财政管权限理角度的分类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2.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非税收入

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债务收入

从财政收入来源角度的分类

(1)以经济成份或所有制结构为标准

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和个体经济收入;其他经济收入。

(2)以部门结构为标准

第一产业部门(如农业)的财政收入;

第二产业部门(如工业)的财政收入:

我国的第二产业部门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最高;

第三产业部门(如各种服务业)的财政收入

二、财政收入原则

1.充分原则

指财政收入应能为政府活动提供充裕的财力,以保证政府实现正常职能的需要

2.公平原则

.财政收入的公平原则主要体现为普遍征收和平等征收。

这两种公平思想往往交叉渗透于一国的财政收入制度。

.普遍征收是受益条件下的普遍征收,即只要某社会成员享受了政府提供的某种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就应该毫无例外地缴纳相应的费用。

.平等征收通常指政府收取的费用应尽可能与缴纳者的负担能力相一致或相对称。

具体又有两层含义:

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3效率原则指政府应尽可能以较少的经济成本来取得尽可能多的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效率原则又可分为:

财政收入取得过程本身的效率和财政收入取得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

4.法治原则

.指财政收入的实现方式和数量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政府官员不能想怎么收就怎么收,想收多少就收多少。

.在我国,树立依法治财和理财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

.绝对指标:

绝对数,即财政收入总额。

.财政收入的绝对数额往往在不同国家之间缺乏可比性。

.财政收入的相对数额指标则更为准确地衡量了一个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力集中程度,因此,相对指标在财政学领域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使用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

财政收入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因此财政收入规模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一国的财政收入规模的最基础和最综合的影响因素

.技术进步是内涵与经济发展水平中的一个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

2.经济体制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经济体制(计划、市场)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财政收入规模必然会相当庞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收入规模总是相对较低的。

.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职能的范围大小,政府职能范围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原因。

3.财政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分配制度往往直接体现了一国的分配政策,从而决定了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占有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

4.价格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通货膨胀

.财政收入制度

三、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财政收入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因此财政收入规模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一国的财政收入规模的最基础和最综合的影响因素

.技术进步是内涵与经济发展水平中的一个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

2.经济体制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财政收入规模必然会相当庞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收入规模总是相对较低的。

.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职能的范围大小,政府职能范围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原因

3.财政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分配制度往往直接体现了一国的分配政策,从而决定了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占有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

4.价格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通货膨胀

.财政收入制度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相对下降的简单分析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财政实行了“统收统支”的集中体制,财政收入也就囊括了政府和企业的主要收入,甚至包含了居民的一部分收入,社会资金的流动基本上是以财政为中心来进行的。

因此,财政收入的相对比重就较大

自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政府掌握的财政性资金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财政资金在社会资金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即政府主动收缩了财政收入占GDP的相对规模,从1978年的31.7%逐年下降到1985年的22.4%以及1995年的10.7%,2007年的20.8%

符合国际上的一般规律。

国际经验:

在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居民和企业所得的比重将略有上升,政府所得比重则有所下降;我国属于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的国家,政府收入比重的下降、企业和居民收入比重的上升符合国际上的一般规律。

符合改革方向。

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向企业和居民倾斜是合理的,符合改革方向。

.一是纠正改革前长期不重视人民生活改善的偏向,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活力;

.二是有利于改善投资和消费比例,发挥需求导向作用,推动投融资体制的转换,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逐年下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的原因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降与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1978年以来,中国推行的是渐进式改革策略,尽一切可能降低对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损害,减少改革的阻力。

与之相适应,在财政领域内注重改变增量部分,而避免触动存量部分。

具体来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转轨时期“双轨制”的存在,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税收政策不同,使得财政收入比重下降

(2)为解决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的问题,国家先后向国有企业实施放权让利改革,大大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留利水平,也导致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3)1994年财税改革不彻底也是造成财政收入下降的因素之一。

(4)企业制度改革的滞后也同样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

(5)财政管理漏洞带来的财政收入流失

第三节财政收入结构

一、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分析

1.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

来自不同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量的比重,反映不同经济所有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及变化趋势

1978年国有企业上交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7%,1985年77%,1995年则为71%。

1997年非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50%,占据了GDP的“半壁江山”,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承担力量

我国财政收入始终是以国有经济为支柱的。

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来自这些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会相应增加。

2.财政收入的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基础;

?

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第二产业

?

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我国财政收入未来增长的重要源泉。

3.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品——这是指一个国家全体劳动者在一年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可以分类为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类。

从价值构成的角度,社会总产值w=c+v+m(有关说明见下一张幻灯片)

国民收入—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里所创造的新

价值。

从价值构成的角度来说,它是指v+m。

通常可

以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表示

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

显然,财政收入是来自于社会总产品,它只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

从价值构成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目前的制度下

C不是财政收入的来源;

V的一部分会转化为财政收入,这主要是以个人所得税的形式,将在初次分配中的个人收入所得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

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除个人所得税之外,各项税收收入几乎都是来源于此。

财政收入与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的关系

.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V不变时,降低物化劳动消耗即C,是降低生产成本,

.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C不变时,V部分增大,M部分减少,相反V部分减少,M部分则增大。

因此,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增加企业利润和财政入有着重大意义

既然如此,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M的绝对数值,降低成本,提高M/C+V+M的相对比重,就成为财政分配的一项重要目标。

提高M的数值和比重,不能采用降低C的标准的方法,也不能采用降低V的标准的方法。

只能通过改善经营管理的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杜绝材料浪费的办法。

由此可见,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是企业的事,也是国家财政部门的事

我国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

财政收入的经济来源

?

社会总产品中的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

社会总产品中的V是财源的补充。

?

补偿价值C中的基本折旧基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一般已不适宜将折旧基金列为财政收入,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制度主要是国民生产总值型增值税的扣除类型,导致了仍有一部分C通过增值税成为财政收入。

4.财政收入形式的结构

?

财政收入划分为:

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以观察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取得的收入与凭借其他权利取得的收入之比

?

大多数国家里,税收是占主导地位的财政收入形式,特别是在联邦制国家里,税收收入甚至占到财政收入(扣除债务收入)的97%左右。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第三章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

一、税收的概念

?

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社会经济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

税收分配的目的: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

税收分配的形式:

有关税收法律规定。

?

税收分配的对象:

国民收入,主要是剩余产品。

?

税收分配的依据:

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利。

?

税收的特点: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二、税收的本质与职能

?

税收本质:

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利益分配关系。

?

税收职能:

指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本身所固有的经济功能。

一般来说,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宏观调控以及收入分配三项职能

四、税收特征

税收特征:

亦称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反映的共同特征。

税收分配方式与其他分配方式相比而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习惯上称之为税收的“三性”。

?

税收的强制性:

指税收这种分配是以政治权力为依托,并用法律形式来规定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

税收的无偿性:

指政府征税以后,税款为国家所有,不再

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直接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是一种无偿的和不返还的征收

?

税收的固定性:

指政府征税前必须通过法律形式将课税对象等税制要素加以规定或固定,由执法的税务机关和纳税义务人共同遵守

第一节税收制度

一、税收要素

税收制度由各种税收要素构成,税收要素的具体规定决定了税收的具体形式。

税收要素指的是构成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它说明谁征税,向谁征,征多少以及如何征。

课税权主体、课税对象、计税单位、纳税地点、课税主体、税率、课税环节、纳税期限、违章处理

二、税制结构

(一)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分类

?

税制结构是整个税收制度的总体结构,它表明各类税收在整个税收中的相对地位。

以税收体系所包含的税种数量及发挥主体作用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两个基本类型

1.单一税制是指以某一类税收构成的税制结构。

2.复合税制是多种税收并存的税制结构。

复合税制又可分为三种:

一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的复合税制,

二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的复合税制,

三是以所得税和流转税并重的复合税制

主体税种是税制结构的灵魂,也是区别不同税制结构的重要标志

以全值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主要特点:

在税制体系中,流转税居主要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其他税种居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

,不仅可以保证财政收入的及时性和稳定性,而且征管比较简便。

能够调节生产消费,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企业的赢利水

.缺点:

税负转嫁,重复征税等。

?

以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主要特点:

在税制体系中,增值税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优点:

征税范围广,对社会经济生活能够起普遍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地防止偷漏税或随意减免税,能充分地保证财政收入;征收对经济运行呈中性影响

.缺点:

税收成本较高;难以按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要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调节作

?

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

主要特点:

在税制体系中,所得税居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

优点:

很好地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原则,对收入分配的起到了较好的调节作用;其所具有的“自动稳定器”的功效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缺点:

在客观上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效益,在主观上则受制于税收的征收管理水平。

?

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

主要特点:

在税制体系中,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均居主体地位,并且作用相当,互相协调配合

?

优点:

在发挥流转税征税范围广、税源充足、保证财政收入的及的同时,也能够发挥所得税按负担能力大小征收、自动调节经济和公平分配等特点,形成两个主体税类优势互补的局面

?

不仅在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采用,而且也开始引起采用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发达国家的重视

(二)决定税收结构的因素

1经济条件

2.社会政治条件

3.税收政策目标

4.税收征管能力

(三)我国税收结构的发展方向

?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税制结构的选择

?

代表性观点

?

主张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

主张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

主张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

主张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以所得税为辅的税制结构

?

我国应当坚持实行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多种税、多环节的复合

税制结构。

第二节税收的原则

?

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平等、确实、便利与最少征收费

?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第一,财政收入原则。

税收应能取得充分收入,且有弹性。

第二,国民经济原则。

选择适当的税源与税种。

第三,社会公正原则。

税收应普通、平等。

第四,税务行政原则。

税收要确实,征收费用最少,且便利纳税人。

?

现代税收原则

?

税收的效率原则

?

税收的公平原则

?

财政原则

第三节税收的转嫁与归属

一、税收负担

?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和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会产品价值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

宏观税收负担:

主要研究一国当年征收的税收总额与社会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即社会总体税负水。

微观税收负担:

主要研究单个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的税收与其产出的对比关系,即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水平。

(一)税收负担的考察

?

从绝对可考察:

指纳税人应支付给国家的税款。

?

从相对额考察——税收负担率纳税人向国家纳税所承担的经济压力的程度

或水平。

(三)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

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经济效益、人均占有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国家经济体制,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政策与力度等。

?

财政因素:

财政与单位的分配体制,国家的财政政策与收支状况等。

?

税制因素:

税种、征税范围、税率、计税依据、税收的减免与加成等。

?

其他因素:

税收征管水平、纳税人守法程度、财务制度等

二、转嫁与归宿

?

税负转嫁或税收转嫁(taxshifting):

就是指纳税人缴纳税款以后通过一定方式(如提高商品售价或压低商品购买价),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购买者或销售者)的过程。

只要纳税人和负税人不是同一人,就可判定发生了税负转嫁

?

税负归宿(taxincidence):

则是指税收的最后落脚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二)税负转嫁的形式

?

前转嫁(forwardshifting)又称为顺转嫁,是卖方通过提高所出售的产品、服务或要素的价格,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给买方的活动

?

这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

?

后转嫁(backwardshifting)又称为逆转嫁,是买方通过降低购买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卖方(商品或劳务的供应者)的活动

后转嫁的一种特例是税收资本化,税收资本化又称为资本还原,主要特征是:

向资产的收益征税,买方将此后应纳的税款折现从所购资产的价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的转嫁形式。

?

混合的转嫁是将一部分税负前转嫁,另一部分后转嫁

?

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是指在某些资本财产的交易中,商品购买者将所购商品以后应缴纳的税款,从商品购买价格中预先扣除(即降低商品购买价格),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商品的出售者

税收资本化现象主要出现在政府征税后的土地、有价证券、房屋等资本商品的交易过程中,实际上是税负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

?

消转又叫税收的转化,是指纳税人在所纳税款无法将其前转或后转的情况下,依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改进工艺技术等自身努力,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得到弥补和消失。

消转虽然使得纳税人的税后利润水平得以维持税前水平,但由于税收负担仍是由自己承受。

没有特定的其他负税人,不符合严格意义的税负转嫁概念

三、税负转嫁的条件

?

1.商品价格能随供求情况自由浮动

?

2.商品供求弹性是税负转嫁的关键因素,两者关系可概括为:

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而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则不易转嫁

?

3.税负转嫁与课税范围的关系:

课税范围越宽广,税负转嫁越容易;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转嫁越困难

?

4.税负转嫁与税种性质的关系:

商品课税一般易于转嫁,所得课税则难以转嫁

?

5.税负转嫁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市场结构不同,税负转嫁的状况也不同。

市场结构四种类型:

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竞争和完全垄断。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企业只能是价格的被动承受者,税负的转嫁较难。

在完全垄断情况下,独家定价,税负的转嫁较易

第四节税收的分类

一、按照征税对象划分,可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资源税类、财产税和行为税

1.流转税类

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又称商品税类。

我国现行税制中流转税税种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税种。

2.所得税类

?

是指以各种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亦称收益税。

?

在我国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种税。

3.财产税类

?

是指以纳税人所拥有的或支配的财产额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遗产税、赠与税等都属于财产税。

4.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