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81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docx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行性报告

中国旅行总社青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旅青海公司”)在上级公司的关怀支持和具体指导下,经过努力,已基本具备了市场运行条件。

为有效开展业务和进一步拓展青海旅游市场,“中旅青海公司”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并与青海省旅游局以及州、地、市、县旅游主管部门、青藏铁路、青海民航、联运公司等相关合作单位接洽商谈,就拟由我公司承办建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达成共识。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旨在进一步发挥中旅总社在业界实力强、影响力打、辐射面广、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综合优势,培育和拓展旅游市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将中旅青海公司事业做强做大。

现将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以下简称“集散中心”)可行性意见报告如下。

一、成立“集散中心”的背景和机遇

(一)项目背景: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青海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十一五”后期青海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实际,结合近年来青海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围绕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位,积极贯彻《青海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实施生态优先、基础先行、龙头带动、内涵发展、创新跨越的五大发展战略,推进青海旅游业的生态化、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社会化、集聚化、特色化、集团化、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形成以西宁为中心,辐射青海东西部、青南地区、西藏地区的青藏旅游胜地,建成以“绿色、健康、体验、运动、探险、避暑、自助、自驾”等为主题的时尚旅游新高地。

在此背景下,建立《青海旅游集散中心》,可充分发挥集散中心枢纽、集结、分流、服务的核心功能,形成行业标杆。

(二)建设机遇。

近年来,青海省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青海省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若干意见》等指导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件,积累了发展旅游业,党委政府重视,科学规划,品牌建设、落实项目、真抓实干为促进青海旅游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2011年5月,青海省专题召开了第五次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在承接并延续以往政策精神的基础上,更是创造性地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大旅游”、“大产业”的战略角度,从抓旅游就是抓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的理念出发,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新任务、新内涵、新举措、新政策、新要求;特别是《实施意见》中所涉及的新增税费优惠、金融支持、旅游用地等更为具体的政策,不仅打破了以往社会资金进入旅游行业的政策壁垒,而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旨在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

宽松的政策环境为成立“集散中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成立“集散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整合旅游资源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1998年开始,全国旅游市场上出现了旨在整合旅游资源和要素的旅游一条街、旅游市场及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业新生业态,这其中以旅游集散中心的影响最为广泛。

1998年上海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全国旅游界关注的热点,在其成功运作的示范效应下,全国一些地区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旅游集散中心,使集散中心成为规范散客旅游市场和促进自助游消费市场培育的重要综合性平台。

有关资料显示,青海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26.2万人次,同比增长10.6%,其中:

接待国内游客1221.5万人次,境外4.6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0.5%和29.4%,旅游总收入达71.02亿元,增长18.1%。

公路、铁路、民航旅客运输量达10997.49万人次,同比增长14.5%。

近几年,散客也以每年20%的速度高速增长。

但由于青海目前对散客的服务还处于散乱状态,散客市场消费潜力远远没有充分开发。

青海省旅游主管部门表示,希望与中国旅行社总社青海公司建立散客集散中心,以培育、发掘这一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

因此,建立集散中心,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旅游资源、市场资源、客房资源、运输资源加以整合,形成行业统一的服务标准,引导青海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二)可性行旅游集散中心是树立新型旅游城市形象,西宁是青藏线的交通枢纽城市,中转的外地游客较多。

旅游集散中心若建起来,既彰显青藏交通枢纽及游客集散的区位功能。

让传统散客可即来即走,即来即游,为散客旅游者创造一个宽松、便利、舒适的旅游环境,增强经营接待散客旅游的能力,树立亲和、体贴、周到的新型旅游城市形象,进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青海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主要针对散客游市场,解决旅行社无力承接散客旅游的困难。

它的功能是在整合各旅游要素的基础上,搭建旅游销售平台,每天定点发送旅游班车,方便游客出行。

游客可以在集散中心任意选择、组合旅游线路,自主安排旅游形式,使游客真正享受到旅游的乐趣。

集散中心将建立起市内、市郊、周边及全国各地游等四圈层旅游交通网络,同时办理汽车、火车、航空票务、方便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出行、购物。

 随着个性化休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信息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人们自行出游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散客自助游的客流量迅速增加。

面对这个市场,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项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新兴的旅游运作方式应运而生。

旅游集散中心我国也是新事物,国内尚缺乏对其统一的认识,媒体大多称其为“旅游超市”或“散客旅行社”。

随着旅游集散中心功能的完善,不仅给日益占主导的散客提供旅游产品,而且为以其为中心的区域旅游景点(区)、旅游运输企业、旅行社、宾馆饭店和旅游工艺品企业等相关行业提供资源整合的平台,其最高形态必然是涵盖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资源整合系统。

综合以上分析,旅游集散中心既是一个以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形式存在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为游客(主要是散客)提供旅游服务产品的组织实体,同时又是整合旅游资源重要方式和途径,也可以视作一个旅游资源整合系统或资源整合平台。

三、“集散中心”功能、运行模式

(一)集散中心的功能

1.交通功能。

集散中心在建立初期基本上发挥着一个“客运中心”作用,主要的功能集中在运送客源上,成为对零散游客进行“集结-扩散”的枢纽。

通过线路的设置、旅游专线车的开通、使散客有序地进入旅游目的地。

2.游客集散服务功能。

集散功能是指具备汇集各地来本地区出行游客的能力,让游客在旅游集散中心就地换乘后通过旅游专线到达旅游目的地,同时可发挥客运网络优势,采取发售联票等方式组织外地区及周边地区散客来青海旅游。

增加来青海旅游人数,提高公司的营业收入。

3.旅游中介服务功能。

集散中心与交通部门、旅行社、景点景区、宾馆饭店等有关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游客提供导游指南、代售景点门票、办理住宿登记等“一条龙”服务。

4.旅游综合服务功能,随着集散中心的功能不断完善,逐步会有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功能,满足一部分游客在集散中心内部消费的需求。

(二)集散中心运行模式

青海旅游市场规模相对于内地而言相对较小。

旅行社小而多,组团、接待、导游能力参差不齐。

整合资源,提升品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青海旅游行业重点工作之一。

中旅总社在多年的市场运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在开拓青海旅游市场方面,应当坚持快速、稳妥、有序、高效的原则,积极有效地推进。

成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得到了青海省旅游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按照青海省政府要求,青海省旅游局授权中旅青海公司承办青海旅游集散中心。

旅游集散中心是青海省旅游局为方便广大游客到该地旅游而设立的服务平台。

集散中心由旅游局负责具体指导,由中国旅行社总社青海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作,将进一步整合散客旅游资源和规范散客旅游市场以及满足市民个性化旅游需求和促进自助游消费市场培育的重要综合性平台。

集散中心专为外地游客提供当地及周边地区城市的优秀旅游服务,是规模最大的集散客自助旅游、单位团队旅游、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换乘、景点大型活动、客房预订、票务预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超市”,

首先,建立起战略发展关系。

在省、州、地、市、县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有选择性地培育旅游目的地和景点,形成由点到面的旅游圈。

重点以西宁为中心,拓展西宁——格尔木——西藏、西宁——海西——河西走廊——新疆、西宁——玉树、西宁——果洛——四川、西宁——海北、环西宁旅游市场,选育一批经典、精品的景点,推出具有青藏高原旅游特色的旅游形式,为旅客提供有多项选择的旅游产品。

其次,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以效益为目标的战略合作关系。

与青藏铁路公司、青海民航公司、青海联运集团、青海移动、青海电信、青海联通、各宾馆、餐饮企业、购物中心、旅游景点、风情园等进行有效合作,形成宣传——接待——集结——扩散——旅游——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紧密衔接,运行有序的系统,在每个环节体现出优质、高效的服务特色,使其成为青海旅游的行业标杆。

(三)集散中心运行机制

内部:

集散中心采取前台营销和后台管理两大系统。

前台营销:

在车站、机场、宾馆等旅客出入境密集点设立“集散”门市,负责集散的基本操作。

后台管理:

在集散中心总部,成立信息中心和调度中心,实时汇集、发布集散信息,调度、协调各“集散”门市动态业务,建立快速反应运作通道,使集结到扩散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实现产品与终端客户的无=缝对接。

外部:

集散中心采取会员制运行模式。

一是积极主动与青海省旅游局进行战略合作,借助旅游资源整合有利时机,利用中旅青海公司已经具备的票务代理的优势条件,吸纳和发展以旅行社为主体的行业会员单位,采取让利返点政策,扩大集散销售;二是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合作,一方面取得票务代理,为集散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在入境口,设立集散窗口,实现有效营销;三是选择有综合实力的酒店宾馆、餐饮饭店、购物超市作为合作会员,提供旅游配套服务。

四、“集散中心”进展情况汇报

中旅青海公司提出建立“集散中心”项目后,立即引起青海旅游局的高度关注,在省旅游局的积极主导下,中旅青海公司与省旅游局、青海湖景区、海北旅游局、西宁湟中县旅游局、青海省联运公司八一路客运站、青海移动、青海联通、青海电信等部门进行了广泛接触和洽谈,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已经取得青海湖、原子城等景点票务代理,和青海省联运公司八一路客运站达成了合作意向。

下阶段,一方面将由青海省旅游局协调,由“集散中心”具体进行运作,和青藏铁路公司、青海民航西宁机场、青海通讯部门就票务代理、宣传推介等内容进行洽谈。

另一方面,将通过省旅游局旅游协会的作用,在业界推介,吸纳一批会员单位;积极与各大宾馆饭店、餐饮超市、交通运输单位进行商洽,培育市场。

五、集散中心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营效益分析

青海的旅游市场,相对于国内业界而言,由于人口少,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现阶段处于市场快速发展期。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和青海省“大美青海”宣传力度的加强,青藏高原旅游事业已经步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机遇与困难同在,促进青海旅游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于中旅青海公司来讲,应抓住难得的机遇。

就目前市场而言,重点要把吸纳外省来青游客集散、省内游客组织起来作为市场的切入点。

在市场初级发展阶段,要从建立“品牌效应”入手,重点宣传推介“集散中心”的功能、作用、优势。

先期以稳步做量为主。

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和研究,“集散中心”成立运行后,为保持中心基本的运行,2011年经营目标为:

1机场客源预测:

年接待游客0.15万人次

2火车站客源预测:

年接待游客0.3万人次

3旅游汽车站客源预测:

年接待游客0.2万人次

4宾馆酒店预测:

年接待游客0.2万人次

5、网络信息、手机短信部:

年接待游客0.3万人次

(二)投资估算

集散中心投资规模100万元。

其中:

1、租赁办公场所,预计需资金10万元/年。

2、机场接待中心用房费用;需资金5万元/年。

3、火车站中心建房,需资金10万元/年。

4、旅旅游局质量保证金0万元。

5、广告宣传15万元/年。

6、人员暂定编20人,现在年人均工资1.5万元计算,30万元/年。

7、装修办公室、办公用品、电话宽带及其他预计资金10万元

合计80万元

(三)经济效益评价

1、火车站接待中心:

每年接待游客人数0.6万人次,人均按40元利

润计算,年收益为24万元。

2、机场接待中心,每年接待游客人数0.15万人次,人均按100元利润计算,年收益为15万元。

3、旅游客运站:

每年接待游客人数0.3万人次,人均按35元利润计算,年收益为10.5万元。

4、宾馆酒店部:

每年接待游客人数0.3万人次,人均按40元利润计算,年收益为12万元。

5、网络信息、手机短信部:

每年接待游客人数0.5万人次,人均按40元利润计算,年收益为20万元。

合计:

81.5万元/年

投资收回期为:

1年,经济效益显著。

中长期预期效益分析:

集散中心“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待公司运行平稳后,即组织有关人员对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形成专题发展报告,呈报集团公司领导审定。

本次仅为“十二五”期间集散中心一般性预测。

(详见附表1)

(四)社会效益分析

根据青海省旅游“十二五”规划目标,我们对未来的青海旅游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从面向散客到作为旅游资源的整合系统,旅游集散中心的地位会随着其功能的完善不断得到提升。

通过对整个旅游业的游客的组织、景点(景区)管理、对整个旅游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创新,特别是通过旅游集散中心的运作及与景区的配合、旅游信息的分享,使得原来整个旅游行业管理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

这必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促进作用,有利于青海旅游业健康发展,其社会效益十分重大。

六、结论与建议

未来,传统观光型旅游将向体验不同文化特质的复合型旅游转变,旅游业也将不断与工业、农业、体育、医疗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出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养生旅游等一批新业态,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新的生产力和增长点。

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青海省第五次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今后青海省将以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精品为支撑,以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绿色、低碳开发模式为基础,以开拓面向国际国内的中高端市场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努力将青海省建设成为全球生态旅游胜地、民族和宗教文化旅游胜地、特种体验旅游胜地以及避暑度假、康体养生和汽车自驾游、探险、摄影等基地,成为全国高原特色旅游名省,进而成为新兴的国际性、复合型、四季游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市场潜力之大。

围绕“一圈三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青海省旅游部门推出了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即世界屋脊天路之旅、休闲避暑夏都之旅、三江源生态之旅、森林公园美景之旅、藏传佛教朝圣之旅、放飞心情环湖之旅、三江源文化之旅、民俗风情体验之旅、唐蕃古道文化之旅、清清黄河奇景之旅。

这些线路涵盖了青海省“一圈三线”旅游资源,即环夏都西宁旅游圈与绵绵祁连美景旅游线(北线)、三江源生态探秘旅游线(南线)、昆仑文化溯源旅游线(中线)壮美的自然资源、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绚丽的民俗风情。

设计推出的十大精品旅游线路,集散中心将通过具体的实施,可以帮助游客有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线路。

青海省第五次旅游发展大会提出,2011年至2015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2亿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核心品牌和重点景区建设实施资源捆绑开发、整体招商政策。

在全省矿产、水能等优势资源开发时,可统筹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配置相应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对引进国际国内著名品牌企业,投资旅游重大项目和核心品牌景区建设的,可按照“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原则,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实行“一企一策”等特殊优惠政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主管部门在项目建设投入时,征求并听取旅游部门的意见,按完善旅游要素建设要求确定资金投向;全面落实青海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对旅游企业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的优惠,根据旅游业发展需要,制定更多、更加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在金融信贷上给予有力支持,在旅游用地上优先安排,土地出让金分期缴纳,加快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步伐。

这些有利的政策因素,为成立“集散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中旅总社青海公司建议:

抓住机遇尽快建立“青海省旅游集散中心”。

以上报告妥否,请审议。

 

中国旅行总社青海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六月五日

附件1:

中长期效益预测表

附加2、青海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