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8500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

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

“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

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这体现在两

个方面:

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

《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

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提出曹丕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说法,是嘲讽“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其本意在传播中被异化。

B.主张“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学者认为,在魏晋时期产生了“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其观点在学界影响很广泛。

C.中国古代文学从一开始就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不同,它担负着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

D.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因为新的文体不断涌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但其言志载道的传统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答案 D 

解析 将“新的文体不断涌现”表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代以前没有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人学习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经史、诸子、辞赋等,其中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

B.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对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用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破坏中国文学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否定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及其价值。

D.如果将中国古代经典中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会失去自身特色。

答案 A 

解析 从原文来看,“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并非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且中外适宜的“文学”概念。

B.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与《左传》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希望建

功立业、名垂后世的人生理想。

C.魏晋时期并未产生“文学的自觉”,因为如果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是“文学的自觉”的话,那么这种自觉从先秦文学就已开始了。

D.中国古代文人都把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中国古代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代。

答案 D 

解析 “中国古代文人都”说法错误,文中是“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

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

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

“你去修渠!

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守着渠水,整整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

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而坚韧地活着的女人!

又是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

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生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里。

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

当支书的他,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

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

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

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

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

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

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

“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

”渐渐的,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

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虽九死其犹未悔”!

不能说上天亏待了林州。

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的厚爱。

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

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中位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

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充满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

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

不提这个。

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

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了要账的。

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

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这个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

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作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

没有人知道。

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

没有人能回答。

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摘自新华网)

4.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所选取的三个素材非常典型,极具代表性,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太行人身上坚韧的精神,可歌可泣。

B.“又是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承上启下,由上文对开挖红旗渠的张家的叙述,过渡到下文发展旅游的申兰英与原海生的故事。

C.林州地处山区,以前缺水、贫穷,但林州人引入了漳河之水,并发展了旅游产业,使林州经济位居河南108个县市的前列。

D.桑中生曾经成功地投资多晶硅的开采,成为亿万富翁;后

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停产,现如今桑中生成了穷得没钱吃饭的人。

答案 D 

解析 “成了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是桑中生曾经破产时的情形,而非“现如今”的情形。

5.“太行之力”是如何在太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答案 ①在张氏一家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红旗渠有了水。

②申兰英与原海生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给太行山带来了春天。

③挖煤汉桑中生,在充满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解析 作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标题对“太行之力”的诠释,“太行之力”的实质是“坚韧”的精神。

然后在文中寻找“太行之力”在太行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文章写了张氏一家、申兰英与原海生夫妇、桑中生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正是对“坚韧”精神的最好诠释。

考生需概括人物事迹,表述时要突出他们经历磨难时的坚强。

6.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突出的特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

 

答案 ①简洁凝练。

如“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一语未了,掩面而去”等,语言极其简洁,干净利落。

②激情澎湃。

文章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记叙了太行山人可歌可泣的故事,语言激情澎湃。

如“这是为内心一口气而坚韧地活着的女人”“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③生动形象。

如“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语言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

解析 本题要求对文章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从具体的语句中概括出语言特点,并分点作答,做到语言规范。

关于新闻的语言特点,平时要积累一定的术语,从而避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

新闻的语言特点一般有:

客观准确、生动形象、朴实通俗、简洁凝练等。

明确了这些,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夹克衫

王 溱

陈立这些日子燥得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

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

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

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检查身体发现肺上有块阴影。

老婆哭了。

第二天复查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活检才能最后确定。

陈立立马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

手术避免不了。

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花出去。

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尊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

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失魂落魄,拿着推子两眼分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来,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

人家科长不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相告。

科长听了叹口气说,你这日子以后难了。

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待遇非常高。

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

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

陈立说找谁好,科长说,当然级别越高越好。

就看你的本事了。

可我认识谁呀?

陈立摊开两手说。

远在天边近在跟前啊!

科长看了看理发椅笑着说。

开口求市长吧,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

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因为一个下属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

放下电话,市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

八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一天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

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件夹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

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衣服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

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

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

对不起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

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长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

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

陈立已经明白,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

果然,老婆的胃部又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

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

继续拿起剪刀。

好了,先说你的事。

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巾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

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

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

陈立哽咽着把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

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

您的头发——秘书迟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

别紧张,也别惊慌。

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

要有信心。

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

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生做了肿瘤切除手术。

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

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

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么?

什么也不缺。

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

市长坐在理发椅上看着陈立托着那件跟老婆跑了好几家商场买来的夹克衫,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好啊,谢谢你们。

我收下了,我喜欢夹克衫。

但要付钱,这是原则。

你们帮我买来就是情谊,我收了就是领情。

后来陈立发现,市长还是一直穿着那件旧夹克衫。

他悄悄问秘书,秘书告诉他,你知道那件夹克衫是谁给他买的?

市长的母亲。

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市长一直不肯丢弃。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开头写“陈立这些日子燥得牙花子都肿了”,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小说中的科长,是一位细心、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想帮助陈立解决困难,但爱莫能助,便告诉陈立去找市长。

C.市长听陈立接电话、诉说遇到的困难,以及市长叫秘书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并安慰陈立,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D.小说写市长的秘书,寥寥几笔,一笔“想上来阻挡”,一笔“您的头发”,写出了秘书的个性。

E.小说写“陈立托着那件……夹克衫”,“托”字很传神,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他毕恭毕敬的神态和自感礼轻的心理。

答案 BE [B项“他想帮助陈立解决困难”表述错误,小说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点,另外“便告诉陈立去找市长”也不准确,只是暗示他去找市长。

E项“用夸张的手法”表述错误,没用夸张;另外,“自感礼轻的心理”表述错误,没有表现这种心理。

8.小说中的陈立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①有责任心。

他为妻子的病、女儿的失业忧心如焚。

②有感恩之心。

买件夹克衫感谢市长的帮助。

 

9.小说以“夹克衫”作标题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使小说的结构严

谨。

夹克衫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它把市长来理发室理发、陈立向市长诉说家事和买夹克衫感谢市长等主要情节串连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

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陈立发现夹克衫的衣领有些发白,为下文买夹克衫感谢市长埋下伏笔,再引出市长一直不肯丢弃夹克衫的原因。

③丰富了小说的情感。

市长一直穿着母亲买的夹克衫,表现了市长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

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

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

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

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

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

建中三年,徙东道。

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

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大将张献甫曰:

“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

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

”耽曰:

“是何谓邪?

朝廷有命,即为帅矣。

吾今趋觐,得以君俱。

”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

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迁义成节度使。

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

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

“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

”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

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

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帝然之,不用也。

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

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

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

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

,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

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

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

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

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答案 D 

解析 “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可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答案 D 

解析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

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

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

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的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

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

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答案 D 

解析 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译文: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译文:

 

答案 

(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

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

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

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

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

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

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

建中三年,调任东道。

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

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各位将领。

一会儿有急诏送到

,(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

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

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

“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

”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

大将张献甫说:

“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

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

”贾耽说:

“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

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

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

”(他带着张献甫)就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

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

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

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

“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

”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

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

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

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

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

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

死,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

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

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

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