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6180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

全国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

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方鹿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

“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

“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

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

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

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B.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社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提醒人们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等。

C.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当今提高了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D.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许多符合客观规律且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的合理内涵,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

答案 C

解析 “在当今提高了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说法错误,文中谈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的启示时,提倡必须这样做,但这只是一种规划,并不代表已经实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想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需要借鉴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B.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C.儒家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意义深远,“取用有节、物尽其用”也应成为当前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准则。

D.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就要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答案 C 

解析 “也应成为……的准则”说法错误,原文是“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强调“圣王之制”,都表现出儒家对待天地万物所采取的友善、爱护的态度。

B.孔子的“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与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经过朱熹的阐发后,形成了爱物的思想。

C.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D.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会带来生态危机。

答案 B 

解析 “经过朱熹的阐发后,形成了爱物的思想”说法错误,孔子、孟子和朱熹的思想都是爱物的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鲍勃·迪伦:

迷人之谜

柏 琳

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

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

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

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

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

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

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

他说:

“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

”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

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

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

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

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

“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

”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

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

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

”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作《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

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

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

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

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

“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

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

“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

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

莎士比亚。

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

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

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

“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

“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

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

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答案 C 

解析 “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的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

5.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①“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

②“迷人”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风潮,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

他无论是辍学出走,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还是重新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

6.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答:

 

答案 ①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

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使他在创作的遣词用句时颇受启发,他被称为是“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②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好似呼应文学传播的源头,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③鲍勃·迪伦的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

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

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

徐美红的到来

,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

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

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

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

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

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

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

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

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

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

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

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

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

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

黄昏时

候,饺子包完了。

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

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

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

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

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

这是极有可能的事。

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

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

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

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

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

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

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

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

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

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

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

特别是徐美红。

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

然后,妹妹也出去了。

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

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

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

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

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

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

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

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

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

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

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

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

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

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

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

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

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

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截取生活横断面,写“我”和徐美红回“我”老家过年丢猪找猪的小事,表现了城市与乡村在环境、观念、处理问题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别。

B.徐美红之所以能看上“我”这乡下娃,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而是因为她觉得在学报上发表过三篇论文的“我”有出息,和“我”结合有美好的前途。

C.徐美红的到来在村子里所引起的强烈震动、不会吸烟的乡亲把“我”父亲敬的烟夹在耳朵上、厕所和猪圈相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乡村的愚昧。

D.年三十下午,母亲、妹妹、父亲包饺子,不让“我”和徐美红帮忙,丢猪后给徐美红打圆场,说明他们把来自大城市的徐美红看得格外尊贵。

E.丢猪以后,一家人陷入慌乱,赶紧去找猪,忽略了第一次上门的徐美红;一气之下,她离开“我”家,父亲赶紧借车子,让“我”到新安店去追她。

答案 AD 

解析 B项“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说法绝对。

C项“愚昧”不准确,应为“落后”。

E项“一气之下”说法不妥,徐美红内心有不理解,也有愧疚。

8.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

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①徐美红的到来,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男人们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家里像赶集一样热闹。

家里人更是高兴,热情招待。

②徐美红离开,母亲像孩子一样哭了,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红着眼圈让“我”去车站把徐美红追回来。

③开头的“热闹”和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的对比(或:

开头的“热闹”反衬了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写出了乡村的闭塞、落后,凸显了乡村和城市生存状态的巨大差异。

9.小说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从主题表现角度来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孰重孰轻,城里人和乡下人有着截然相反的回答,从而突出了城乡所存在的巨大差别。

②从结构安排来看,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丢猪找猪是小说的线索。

③从读者感受来看,将人与猪放在一起,显得非常滑稽,引起悬念,吸引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蓝继宗字承祖,广州南海人。

事刘

为宦者,归朝年十二,迁为中黄门。

从征太原,传诏营阵间,多称旨。

秦州并边有大、小洛门砦,自唐末陷西羌,雍熙中,温仲舒谕酋豪使献其地,徙众渭北。

言者以为生事,请罢仲舒。

太宗遣继宗往按视,还奏二砦据要害,产良木,不可弃。

帝悦,复使继宗劳赐仲舒。

累迁西京作坊副使、勾当内东门。

车驾谒诸陵,近陵旧乏水,继宗疏泉陵下,百司从官皆取以济。

擢入内副都知,为天书扶侍都监。

诏与李神祐第东封扈从内臣之劳,而入内供奉官范守逊等诉其不公,罢都知。

明年,修玉清昭应宫,与刘承珪典工作。

宫成,迁洛苑使、高州团练使,充都监。

坐章穆皇后陵隧垫,贬如京使。

为赵德明加恩使,德明与继宗射,继宗每发必中,德明遗以所乘名马。

仁宗即位,迁左骐骥使、忠州防御使、永定陵修奉钤辖。

累上章求致仕,特免入朝拜舞及从行幸。

顷之,复固请罢都知,以景福殿使、邕州观察使家居养疾。

卒,赠安德军节度使,谥僖靖。

继宗事四朝,谦谨自持,每领职未久,辄请罢。

家有园池,退朝即亟归,同列或留之,继宗曰:

“我欲归种花卉、弄游鱼为乐尔。

”景福殿置使自大中祥符间至继宗授者才三人养子元用元震元用终左藏库使梓州观察使元震以兄荫补入内黄门转高班给事明肃太后禁中夜火,后拥仁宗登西华门,左右未集,元震独传呼宿卫,以功迁高品。

为三陵都监,条列防守法,其后诸陵以为式。

仙韶院火,元震救护,火以时息。

诏褒之,赐袭衣金带。

卒,赠镇海军留后。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景福殿置使自大中祥符间/至继宗/授者才三人

/养子元用元震/元用终左藏库使梓州观察使/元震以兄荫补入内黄门/转高班/给事明肃太后/

B.景福殿置使/自大中祥符间至继宗/授者才三人/养子元用元震/元用终左藏库使梓州观察使/元震以兄荫补入内黄门/转高班/给事明肃太后/

C.景福殿置使自大中祥符间/至继宗/授者才三人/养子元用元震/元用终左藏库使梓州观察使/元震以兄/荫补入内黄门/转高班/给事明肃太后/

D.景福殿置使/自大中祥符间至继宗/授者才三人/养子元用元震/元用终左藏库使梓州观察使/元震以兄/荫补入内黄门/转高班/给事明肃太后/

答案 B 

解析 断句以粗通句子大意为前提,再用排除法加以选择。

如“自大中祥符间至继宗”包含固定结构“自……至……”,表示一个时间段,中间不能断开,可

排除A、C两项;“元震以兄”中的“以”是介词,意思是“因为”,“兄”是“兄长”的意思,很明显“元震以兄”的结构不完整,“荫”是“恩荫”的意思,前面的“兄”应是“荫”的修饰语。

故可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黄门,古代的宦官,指居于禁中在黄门之内的供职者。

B.酋豪,指部落的首领,也可指盗匪头领,此文中取第一个意思。

C.拜舞,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指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

D.谥,指古代君主、大臣等死后拥有的带有褒扬性质的称号。

答案 D 

解析 “带有褒扬性质”错,谥号分“美谥”“平谥”“恶谥”,只有“美谥”带有褒扬的性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蓝继宗年少入宋,历事四朝。

他原是侍奉刘

的宦官,十二岁归附宋朝,进入北宋朝廷任职,一直到宋仁宗时,先后侍奉四朝君主。

B.蓝继宗办事得力,深得信任。

无论是因为温仲舒的事出巡秦州,还是与李神祐排列东封扈从内侍的功劳,都合皇上的心意。

C.蓝继宗谨慎自持,喜归家园。

他不长久居职,每次任职时间不长就请求罢官;退朝后,虽有同僚挽留仍旧回家,以回归园池种花弄鱼为乐。

D.蓝元震忠于职守,受到褒奖。

他因在宫中失火时传呼宿卫护卫明肃太后和仁宗而被升职,因及时救护失火的仙韶院而被赏赐袭衣、金带。

答案 B 

解析 “与李神祐排列东封扈从内侍的功劳”“合皇上的心意”说法错误,蓝继宗在排列东封扈从内侍的功劳这件事上被人指责处事不公,被皇上贬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车驾谒诸陵,近陵旧乏水,继宗疏泉陵下,百司从官皆取以济。

译文:

 

(2)为赵德明加恩使,德明与继宗射,继宗每发必中,德明遗以所乘名马。

译文:

 

答案 

(1)皇上拜谒诸皇陵,皇陵附近原先缺水,蓝继宗疏通水道把泉水引到陵下,各部门随从官员都取水补给。

(2)(蓝继宗)担任赵德明的加恩使,赵德明与蓝继宗射箭,蓝继宗每次发射必定射中,赵德明把自己所骑的名马赠送给他。

参考译文

蓝继宗,字承祖,是广州南海人。

他侍奉刘

成了宦官,归附宋朝廷时十二岁,升为中黄门。

跟从(皇上)征伐太原,在各营阵中传达诏令,多合皇上的心意。

秦州边境有大、小洛门寨,自唐末被西羌占领,雍熙年间,温仲舒晓谕西羌首领让他们献出土地,把人口迁到渭北。

言官认为温仲舒滋生事端,请求罢免他。

太宗派蓝继宗前去察看,蓝继宗回来后上奏说大、小洛门寨占据要害,出产好木材,不能舍弃。

皇上很高兴,又派蓝继宗去慰劳赏赐温仲舒。

(蓝继宗)多次升迁担任西京作坊副使、勾当内东门。

皇上拜谒诸皇陵,皇陵附近原先缺水,蓝继宗疏通水道把泉水引到陵下,各部门随从官员都取水补给。

(蓝继宗)被提拔为入内副都知,担任天书扶侍都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