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9240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国学教案.docx

五年级国学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

(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

第一周:

《四书?

孟子?

重仁轻礼》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礼义、轻功利。

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

二、导入新授: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

板书:

《孟子?

重仁轻礼》

1、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2、读文,感悟文意: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师:

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

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

(“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

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师: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

梁惠王》)也把义和利?

?

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

?

?

4、诵读原文,加深理解。

5、练习背诵:

(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

三、作业:

诵读背诵

第二周:

《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

教学目标:

1、思想:

道性善、讲仁政、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孟子?

重仁轻礼》

孟子告诉梁惠王什么?

(只要“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

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师:

孟子分别从正面和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正面:

“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反面:

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二、导入新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看看此文孟子在讲什么呢?

1、读文,感悟文意:

范读原文:

2、读文,理解文意:

3、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原文,思考:

生活中你见到过“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吗?

请举例:

(回答问题时,不敢举手的同学,反而嘲笑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今后怎样做?

4、练习背诵:

(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

5、延伸:

自学后面的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意。

三、作业:

背诵《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

第三周:

《孟子?

尽责无愧》

教学目标:

1、思想:

道性善、讲仁政、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1、背诵《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

2、理解:

“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用以比喻现在的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

“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二、导入新授:

师: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圈套”。

看看下一篇文章

孟子有设下什么样的圈套?

板书:

《孟子?

尽责无愧》

1、读文,感悟文意:

2、范读——学生自读——借助译文理解文意:

师:

孟子讲给齐宣王什么事情?

齐宣王又是怎样回答的?

为什么“王顾左右而言他”?

而不回答?

(反思他自己是怎样做的?

齐宣王是否不知不觉中走进“圈套”?

3、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三、作业:

背诵《孟子?

尽责无愧》

第四周:

《孟子?

耳听为虚》

教学目标:

1、懂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不能听后,盲目地去执行,这样会造成不良的的后果。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1、背诵《孟子?

尽责无愧》

2、理解:

二、导入新授:

师: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圈套”。

看看下一篇文章

孟子有设下什么样的圈套?

板书:

《孟子?

耳听为虚》

1、读文,感悟文意:

2、范读——学生自读——借助译文理解文意:

师:

孟子在文中说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关于人事任用;第二种关于人员的罢免;第三种是对可恶之人的处罚上。

通过举例子。

告诉大家,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听,而去通过实践。

所谓的实践就是要自己亲历亲为,去听、去看然后才去做。

师:

孟子是否给齐宣王设“圈套”?

师:

孟子所说的“勿听”,指什么“勿听”?

3、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4、谈谈收获?

好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勿听、察之。

好句:

“非谓有乔木之谓之也”?

?

“吾何以识不才而舍之”

三、作业:

背诵《孟子?

耳听为虚》

第五周:

《孟子?

以德服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译文,理解《孟子?

以德服人》内容及表达的思想。

2、感悟文中所讲的依靠德行使别人心服口服的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孟子?

耳听为虚》(集体查——对桌查——指名背诵)

2、理解:

“勿听”——不可轻信。

“察之”是观察之意。

“任用、罢免、杀掉”都可以理解为实践,也就是做。

孟子在向齐宣王进言,要求做君王的应该以事实为根据,不要道听途说。

积累:

?

?

好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勿听、察之。

好句:

“非谓有乔木之谓之也”?

?

“吾何以识不才而舍之”

二、导入新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

以德服人》,看看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迪?

1、读原文,感悟文意:

2、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以德服人》的小故事你知道哪些?

《以德服人》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就要做到“以德服人”

四、练习背诵:

五、作业:

背诵《孟子?

以德服人》

第六周:

《孟子?

自作孽,不可活》

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

诵读、交流、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一、板书内容导入:

《孟子?

自作孽,不可活》

师:

“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的前一句是什么

即:

孟子曰:

“《太甲》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二、导入新授:

今天我们就在诵读此文时,感悟其意。

1、读原文,感悟其意:

2、借助译文、注解,理解文意:

3、诵读,加深理解:

你能举例说明“天作孽,还可避;自作孽,不可活。

师:

《孟子》的警句甚多,注意积累:

三、练习背诵:

四、作业:

背诵《孟子?

自作孽,不可活》

第七周:

《孟子?

人之四端》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学习的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人之四端》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

3、感悟文中所讲的“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非人也。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孟子?

自作孽,不可活》,你积累了哪些警句?

…………

师:

说说你的理解?

二、导入新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

人之四端》

“人之四端”理解?

师:

人性之善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孟子认为体现在“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读原文,初步感知,感悟文意:

2、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文意:

3、交流:

4、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谈谈收获?

2、今后如何做?

四、作业:

练习背诵《孟子?

人之四端》

第八周:

《孟子?

人和至上?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2、借助译文,理解《人和至上》的内容及文中表达的思想。

?

3、感悟文中所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内涵。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孟子?

人之四端》中的“人之四端”指什么?

(同情心、羞耻感、自我约束能力,外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导入新授: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人和至上》。

看看此篇孟子告诉我们怎样哲理?

1、读原文,感知文意:

2、读译文,与原文对照,感悟文意:

3、讨论交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

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

孰轻孰重,孟子早有论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至上,治军治国均为一理!

?

师:

人和的内涵是什么?

4、谈谈收获:

其实告诉我们:

“团结,比“地利”和“天时”更加重要。

三、练习背诵:

第九周:

《孟子?

自求多福?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所学句段。

2、借助译文,理解《自求多福》内容及文中表达的思想。

?

3、感悟文中所讲的:

平时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时,应从自身寻找原因。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习《孟子?

人和至上》,你积累了哪些警句?

“天时、地利、人和”,孰轻孰重?

为什么?

二、导入新授:

当你平时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时你从哪儿寻找原因呢?

今天我们学习孟子的《自求多福》,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1、读原文,感知文意:

2、读译文,感悟文意: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讨论交流:

说说《自求多福》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自求多福》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谈谈收获:

四、练习背诵:

第十周:

《孟子?

察人于眸》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察人于眸》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

3、感悟文中所讲的观察人的方法,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睛更好的了。

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察人于眸》,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察人于眸》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察人于眸》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观察人的方法,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睛更好的了。

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

把你知道的古今中外《察人于眸》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十一周:

《孟子?

好为人师》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好为人师》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

3、感悟文中所讲的人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

?

?

?

?

?

谈话导入。

在平时,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好为人师》,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好为人师》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好为人师》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人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把你知道的古今中外《好为人师》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