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024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docx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

2016--2017秋季(qiūjì)

 

一年级(niánjí)文体(wéntǐ)教案(jiàoàn)

 

底寨小学(xiǎoxué)

2016.9

 

六年级国学(guóxué)教案

[活动目标(mùbiāo)]

1、积累(jīlěi)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jùzi)的意思。

2、能准确(zhǔnquè)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课时: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论语》。

(1)指名学生(xuésheng)诵读。

(2)全班诵读(sòngdú)。

2、谈话导入。

人非生而知之者。

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xuéwen)的人。

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

二、学习(xuéxí)《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1、师范(shīfàn)读。

2、生自读,读通、读顺。

3、师讲解大意

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

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

6、师小结: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

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7、引导悟理。

师:

读了这则《论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8、练习诵读。

 

教学内容:

《过华清宫(qīnɡɡōnɡ)》

[活动目标(mùbiāo)]

1、理解(lǐjiě)诗歌《过华清宫(qīnɡɡōnɡ)绝句》的字面(zìmiàn)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课时:

2课时

活动过程: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3)积累:

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ɡōnɡlǐ)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gōngshì),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

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

面对(miànduì)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qīnɡɡōnɡ)》七绝(qījué),这是其中的一首。

4.小组学习

(1)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

《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

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

③千门:

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

④一骑红尘: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

味未变,已志京师。

5.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

唉!

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5、学生自读

6、教师指导诵读。

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jìnxíng)指导:

(1)首句中说“回望(huíwànɡ)”,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

看到了什么?

(明确:

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shùmù)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yīcì)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cìd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

“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

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

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7、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

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7、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

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点:

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四、作业:

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教学内容:

①介绍(jièshào)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lǎngdú)、背诵课文。

③研读(yándú)前五段内容。

教学(jiāoxué)目标(mùbiāo):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bùfen)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课时(kèshí)安排(ānpái):

2课时

一、板书(bǎnshū)课题。

1、介绍孔子(kǒnɡzǐ)及其《论语》

2、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xuésheng),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

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

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míngbai),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cíyǔ)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jūnz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jiànxiánsīqí)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理解课文内容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

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巳诲女知之乎!

总结:

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论语(lùnyǔ)》内容。

②理解全文(quánwén)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gàikuò)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jiāoxué)目标(mùbiāo):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fēngjiàn)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课时(kèshí)安排(ānpái):

2课时

一、复习(fùxí)导入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cíyǔ)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zhǐdǎo)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透过(tòuɡuò)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sōnɡbǎi)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

试着模仿(mófǎng)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4、教师(jiàoshī)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内容:

《大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

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3.能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zuòshì)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似或相反的例子。

教学(jiāoxué)重、难点

1.理解(lǐjiě)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fēnqīng)本末终始的道理

课时(kèshí)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学生)曾参所写,告诉人们如何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被成为“初学者入学之门”.《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部分,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

课文第一句说明了大学的目标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纲”。

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

本末:

树根和树梢;终始:

事情的结局和开头。

指事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发展规律。

3、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4、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5、理解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

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

得:

收获。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sīlǜ)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教学内容:

《舍本逐末(shěběnzhúmò)》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

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

使臣在献上(xiànshànɡ)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

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

“久未问候(wènhòu),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

”使臣(shǐchén)一听,很不高兴地说:

“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

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

“这你就错了!

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

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

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教学(jiāoxué)目标:

1.理解(lǐjiě)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所表现(biǎoxiàn)修身的重要性。

课时(kèshí)安排:

2课时

教学(jiāoxué)过程

1.导入:

一个品德修养好的人会很受人欢迎,很更容易成功。

古人就很强调个人的修养。

今天我们学习《大学》里一篇关于品德修养的文章。

2、理解诗题。

师解释题意:

修身是根本。

3、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初步感知。

划出停顿符号。

4、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

5、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6、理解(lǐjiě)第一句“古之欲明明(míngmíng)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知:

知识、智慧。

(2)格物:

研究事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译文]自古以来想在天下彰明伟大光明的品德德行的,先治理自己的邦国;想治理自己邦国的,则先治理自己的家族;想要(xiǎnɡyào)修齐自己家族的,则先修养自身;想修养自身的,则先匡正自己的心思;想匡正心思的,则先笃诚自己的心意;想笃诚心意的,则先获得知识智慧,获得知识智慧在于研究事物的道理。

[译文]知识的获得在于对事物的探索,得到知识才能正确的树立自己的意图,有了足够的诚意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心态端正了,才能使自身获得美好的品德,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管好一个家,家和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安定平和则天下就太平无事。

 

教学内容:

《牧童(mùtóng)》

教学(jiāoxué)目标:

1.认识(rènshi)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shījù)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mùtóng)》,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

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gǔshī),整体感知

1.自由(zìyóu)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gǔshī)、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dúyīn)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cíyǔ)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

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

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jiàoshī)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huàmiàn)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lǎngdú),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tǐhuì)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zìyóuzìzài)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ānrén)》

教学(jiāoxué)目标

1.正确、流利(liúlì)、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shījù)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miáohuì)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

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

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zhùshì)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jiějué)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遮头:

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

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shíhou)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gǎnwù),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jiāoliú),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tōngguò)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第九课时

教学(jiāoxué)目标

1.初步(chūb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liúlì)、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lǐjiě)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xiǎngxiàng)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

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yǐndǎo)学生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diǎnpínɡ),读出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