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1501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docx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概述

 

姓名:

胡迪

指导老师:

张树林、郭小文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021114班

日期:

2013年9月

 

第一章绪言

1.1周口店实习区位置及经济地理概况

周口店实习区位于北京市西南50km,中国地质大学实习基地设在周口店镇内,行政区划属北京市房山区管辖.京原铁路斜贯实习区域,沿线良各庄,孤山口,十渡各站均布有教学观察点;京广铁路的琉璃河站则有工矿支线与周口店相连.公路交通主要有莲花池—张坊,天桥—房山等干线与北京市相通;周口店到实习场所均有乡村级公路通行,故交通十分便利(图1-1).

图1-1周口店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图

实习区基础教学路线和独立实习区集中分布在房山以西,黄山店—孤山口以东的周口店镇附近,少数区域地质参观路线可北延门头沟,西至十渡等处.

该区位于太行山山脉北段与华北平原的邻接处,属北京西山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除东南侧一小部分为平原—丘陵,大部分为中高山区.中部的上寺岭海拔1307m,山前平原地带海拔一般为50——100m.区内河流多为间歇河,平时水量很少甚至干涸,雨季水量则较大,主要有大石河、周口河、黄山店河等.另有处于太平山、向源山、房山西之间的牛口峪水库,现已成为工业废水排放净化的场所.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温度变化较大,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降雨量约650-700mm.冬季寒冷,从11月份至次年2月份常有大雪封山.

周口店及其邻区的工矿业以石油化工为主,其次是煤矿.另外,水泥,石灰,大理石,花岗岩,耐火材料等也很闻名.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山区则有较丰富的柿子,核桃,苹果等干鲜水果.本区旅游资源丰富且品味甚高,周口店龙骨山是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发源地,而云居寺、兜率寺、云水洞、石花洞以及十渡等处则是人文自然景观的极佳场所.

1.2本次工作概况

本次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训练,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使我们在系统掌握常规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地球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有所了解和训练,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实习自8月18号开始至9月26号结束,历时38天,依据实习目的及认识规律分为5个阶段:

(1)实习动员及准备阶段

(2)路线地质教学阶段

(3)半独立实践教学阶段

(4)独立填图阶段

(5)地质报告编写阶段

路线地质教学共有11条路线,历时十多天,野外考察路线为1条,历时一天,独立填图为太平山及房山西两个地区共为9天,本次实习地质调查面积为6.25km2,实测剖面长度为200m,独立填图面积为1.2km2,共定点90个,打标本30块左右.(表1-1).

周口店实习队长为袁晏明老师,本班带班老师为张树林和郭小文老师,本组为班里第一小组,组长为胡迪,组员为姚悦、刘明山、朱震、邹迪,一共5人.

 

表1-1完成的工作量一览表

名称

单位

数量

名称

单位

数量

观察点

58+90

填图面积

平方千米

1.2

观察路线

12

实际材料图

1

实测剖面

1

综合柱状图

1

信手剖面

5+10

地质图

1

素描

42+8

构造纲要图

1

标本

34

编写报告

1

 

第二章地层

周口店地区地层属华北型,位于今东西向的燕山构造带与北北东向的太行山构造带的结合部位.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实习区涉及到的地层包括太古宇官地杂岩(Arg)、中元古界蓟县系、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第四系(附图05柱状图).现分述如下:

2.1太古宇官地杂岩(Arg)

本区太古宇地层统称为官地杂岩(Arg),出露于房山深成侵入体南北两侧及东缘,出露总面积较小,与上覆不同地层间呈现剥离断层接触关系.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黑云母角闪石变粒岩等,因遭受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各种糜棱岩.

2.2中元古界(Pt2)

本区中元古界分布广泛,包括长城系、蓟县系,实习区仅见蓟县系的雾迷山组(Pt2w)、洪水庄组(Pt2h)和铁岭组(Pt2t).区外在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出露完整,区内分布于羊屎沟,一条龙和房山西等地,岩石普遍发生轻微变质作用.出露的各系、组岩性特点如下:

2.2.1雾迷山组(Pt2w)

该层出露于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岩性组合为浅灰色中薄层结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中夹有较多浅灰色、白色燧石条带,顶部含有溶洞角砾岩(图2.2.1.1),厚度大于500m,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详.分布于羊屎沟、房山西一带的地层,主要岩性为含透闪石的灰白色厚层大理岩,为房山岩体热接触热变质作用的产物,推测内部发育拆离断层,使岩层厚度强烈减薄.与下伏官地杂岩呈断层接触.

图2.2.1.1雾迷山组溶洞角砾岩素描图

2.2.2洪水庄组(Pt2h)

分布在黄山店——八角寨一带,岩性以灰黑色含锰千枚状板岩为主,顶部夹灰黑色薄层含锰质白云岩透镜体及燧石条带,层厚38m.向上颜色变深,单层厚度减小,泥质含量增多.由于该组沉积物细,色暗,且发育水平层理,反映了宁静,还原的深海低能环境,它与下伏雾迷山组地层为整合接触关系.

2.2.3铁岭组(Pt2t)

主要分布在黄山店,八角寨一带,一条龙,周家坡等地亦有出露.根据岩石组合,将其分为下、中、上三段,下段主要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结晶白云岩,可见小型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图2-1,图2-2)反映滨海沉积环境;中段岩性为深灰、灰褐色薄——中层结晶白云岩,过渡为浅海;上部岩性为浅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和硅质透镜体,发育叠层石构造(图2-3),属于滨海潮坪环境.在羊屎沟—骆驼山一带也有出露,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大理岩,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发生明显减薄.该层与下伏洪水庄组为整合接触,与上覆下马岭组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图2-1铁岭组交错层理

图2-2铁岭组斜层理

图2-3叠层石白云岩素描

2.3新元古界

新元古界在本区出露齐全,分布在黄院,栓马桩,长流水以及一条龙,山顶庙和房山一带,自下而上分为下马岭组(Pt3x),龙山组(Pt3l),景儿峪组(Pt3j).

2.3.1下马岭组(Pt3x)

在图区外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出露,岩性主要为千枚状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厚120——170m.分为3段:

底部为褐绿色含磁铁矿千枚状板岩及粉砂质千枚状板岩,反映浅海沉积环境;中部为暗绿色板岩夹灰黑色碳质板岩,反映了一种富有机质还原的泻湖环境;上部为褐灰色粉砂质板岩夹薄层变质细砂岩,推断为近岸沙坝—浅海沉积相.与下伏铁岭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有约20cm的褐铁矿风化壳(图2.1.3.1.1),代表芹峪运动,大约缺失200Ma.在区内分布于蘑菇山--向源山--房山西一带,呈弧形展布,主要岩性为千枚状板岩及炭质板岩.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与下伏铁岭组地层呈断层接触.

图2.1.3.1.1周张公路六公里处下马岭与铁岭组地层接触关系素描图

2.3.2龙山组(Pt3l)

图区外在拴马庄大桥桥头可见变质石英砂岩出露,与下伏下马岭组地层呈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下部为浅灰色厚层变质中粗粒石英砂,一般称为“龙砂”,上部为浅灰色千枚状板岩,可叫“龙板”,岩层厚度24m;区内分布于蘑菇山--山顶庙-房山西一带,呈弧形展布.主要岩性为下部灰褐色变石英砂岩,上部灰黄色薄层千枚状板岩.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发生明显减薄.与下伏下马岭地层为断层接触.

2.3.3景儿峪组(Pt3j)

分布于黄院东山梁一带,出露岩层岩性为下段灰白色中薄层大理岩夹灰黑色大理岩,与下伏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厚度约20m左右;上段为灰绿色钙质板岩,约15m.

2.4下古生界

周口店地区下古生界只发育寒武统和下奥陶统,其分布较广,周口店,黄院,南窑及磁家务一带均有出露,黄院,长流水等地发育较好,岩层普遍经受过轻度区域变质作用.黄院剖面出露十分完整.

2.4.1下、中寒武统

下、中寒武统包括府君山组(∈1f)、馒毛组(∈1+2m)、徐庄组(∈2x)、张夏组(∈2z),区外黄院东山梁一带出露完整,区内在一条龙—房山西一带有出露,由于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其岩性多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在组间发育断层,具体岩性组合特征如下:

2.4.1.1府君山组(∈1f)

黄院东山梁一带的主要岩性为深灰色豹皮灰岩夹纹带状灰岩,与下伏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蓟县运动,中间缺失了约两亿年的沉积记录.在房山西-向源山一带也有出露,岩性也为豹皮灰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作为断夹片存在,在图区被歼灭.

2.4.1.2馒毛组(∈1+2m)

黄院东山梁一带的主要岩性灰黄色千枚状板岩夹黄色大理岩透镜体,厚度为49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房山西-向源山一带也有出露,岩性为土黄色千枚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2.4.1.3徐庄组(∈2x)

黄院东山梁出露,银灰色千枚状板岩,粉沙质板岩夹中厚层鲕状灰岩和泥质灰岩,部分经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顶部板岩中具孔雀石薄膜,厚41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正常浅海沉积环境.

2.4.1.4张夏组(∈2zh)

黄院东山梁出露,岩性为灰绿色千枚状板岩夹鲕状灰岩,或互层,板岩与灰岩比介于3:

2-4:

1,厚度135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2.4.1.5黄院组

主要为黄院组(∈3h),在图区外的黄院东山梁一带有出露,以灰黄色薄层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夹少量鲕粒灰岩,顶部可见竹叶状灰岩,厚123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可见其中发育小褶皱。

2.4.2下奥陶统

2.4.3.1、冶里组(O1y)

黄院东山梁出露,主要岩性为中厚层条带状灰岩夹浅灰黄色板岩,底部是一层灰色钙质板岩,而与下伏黄院组区分,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4.3.2、亮甲山组(O1l)

黄院东山梁出露,主要岩性为灰色中厚结晶白云岩,夹2—3层灰色膏溶角砾岩,含少量燧石团块,厚70m.白云岩及膏溶角砾岩的存在反映了一种炎热,强蒸发的潮坪环境.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4.3.3、马家沟组(O1m)

图区外黄院东山梁出露,图区内在太平山南部地区出露.岩性为青灰色厚层结晶灰岩,纹带灰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局部地段夹灰褐色钙质板岩,厚200—300m.与下伏地层亮甲山组呈平行整合接触.

图2.4.1黄院东山梁地层信手剖面图

2.5上古生界

上古生界分布于图区中部及西南部太平山一带,主要包括本溪组(C2b)、太原组(C2-P1t)和山西组(P1-2s)、杨家屯组(P2y).我们在太平山南坡完成了1:

1000的实测剖面,获得了该套地层的岩性、产状、厚度等详细资料(附图03).各组地层的特征分述如下:

2.5.1本溪组(C2b)

实习区内本溪组主要出露于太平山北坡和南坡,岩性组合主要为底部为硬绿泥石角岩,红柱石角岩,太平山北坡出现底砾岩(俗称“三好砾岩”);中部以杂色粉砂质板岩为主,夹有一层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色压力影板岩、红柱石角岩.环境可能先经历海侵至生屑灰岩时达到最大水深,然后为还原泻湖环境,最后还退到上不泥质沉积.厚54m,与下组伏马家沟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怀远运动.

2.5.2太原组(C2t)

太原组主要分布在太平山南北坡,完整分为5层,下部为灰白色变石英砂岩及灰黑色板岩与含红柱石砂岩;上部为黑色炭质板岩与黄绿色粉砂质板岩互层夹劣质煤层.反映开始向陆相沉积过渡,近海沼泽环境.厚64m,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2.5.3山西组(P1s)

主要分布地点为太平山南北坡.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反映水深由深变浅,在由浅变深.下部旋回底部为褐灰色中厚层变质中粗粒杂砂岩,下部旋回上部为黑色炭质板岩夹煤层.上部旋回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变质中细粒变质杂砂岩,上部为黑色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煤层.本组推测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厚90m,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2.5.4杨家屯组(P2y)

分布主要地点太平山、二亩岗和煤炭沟等地.主要岩性为灰色变质中粗粒岩屑砂岩,含砾岩屑砂岩,夹灰黑色炭质板岩,底部为灰色厚层复成分砾岩,砾石多为棱角状或次棱角状,成分较复杂,分选差,泥质胶结,杂基含量高,代表山区河流或辫状河河床沉积环境,至此彻底过渡为陆相沉积,厚70—120m.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2.6新生界

2.6.1第四系(Q)

新生界大面积分布在本区东部及东南部山前平原地区.山区,丘陵区零星分布,实习区只出露有第四系的残坡积及亚砂土层,洪—冲积砂土层,土壤层.

第三章岩浆岩

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实习区仅见侵入岩.周口店地区侵入岩出露面积最大是房山岩体,在牛口峪第一副坝分布有“灯泡岩体”,三不管沟至大砾岩山以北有闪长玢岩岩脉.从岩石类型上看本次实习涉及到的侵入岩包括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

3.1房山复式岩体

3.1.1房山复式岩体的规模、形态和产状

房山侵入体西接车厂,东临牛羊岗,北抵东领子,南至东山口,平面上近于圆形,直径7.5~9km,面积约60km2,为一中等规模的岩株.其接触面产状较陡,一般倾向围岩.

3.1.2侵入期次、相带划分

房山岩体发育于中生代燕山活动期,共有两次侵入活动.岩体早期侵位的是石英闪长岩体,后期侵入的是花岗闪长岩体,为侵入接触关系(图3.1.2.1).后期侵入的花岗闪长岩其内钾长石斑晶和暗色矿物含量呈有规律的变化。

据其含量和特征的差异性,将花岗闪长岩体从内到外分为中央相、过渡相和边缘相,为渐变过渡关系。

图3.1.2.1一期侵入与二期侵入的接触关系素描图

3.1.3岩性特征

3.1.3.1石英闪长岩

石英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中生代燕山活动中期,厘定为晚侏罗纪.它出露在官地村北127.2高地附近,它为灰白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中斜长石约占50%,普通角闪石约占25%,黑云母约占15%,石英占5%左右。

3.1.3.2花岗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中生代燕山活动中期,厘定为早白垩纪。

可以看出,从边缘相到中央相(图3.1.3.2.2),造岩矿物和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矿物成分:

暗色矿物从多到少,石英由少变多,钾长石斑晶含量逐渐变多,后又减少,反映了岩浆从边缘到中央,由较基性到较酸性的演化.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由于边缘相离围岩较近,冷却速度较快,而中央相则离围岩较远,冷却速度较慢,故边缘相的暗色矿物结晶的早,形成暗色矿物的Fe,Mn减少,岩浆向酸性长英质转换,而中央相冷却慢斑晶大,所以由边缘相,过渡相到中央相暗色矿物逐渐减少,斑晶逐渐增多。

以下对这三相做简要描述:

中央相:

巨斑花岗闪长岩,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含量为30%;斜长石,含量为30%;石英,含量为20%,次要矿物为角闪石,含量15%,黑云母,含量5%。

过渡相:

灰白色中粗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中斜长石约占35%,钾长石约占15%,石英约占20%.暗色矿物中角闪石约15%黑云母约占10%,副矿物(如榍石)约占5%.

边缘相:

灰白色中粒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结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含量约为45%;钾长石,含量约为10%;石英,含量约为15%.次要矿物为角闪石,含量约为18%,含量约为7%,此外副矿物含量小于5%.

花岗闪长岩体中包体在三相中均有出现,长轴多在10-30cm之间.来源于围岩的碎快,获为深部包体。

在官地村北可见蛇纹化白云质大理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从中央相到边缘相,定向变得越来越明显,处于边缘相中包体因经受强烈的压扁作用,长轴或扁平面大致平行于接触带.

图3.1.3.2.2西凤坡到磊孤山相带剖面图

3.1.4成因初探

复式岩体侵位于白垩纪,地处华北克拉通中部,太行山隆起和燕山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根据野外观察,地球化学、岩石学以及构造学研究在岩体时代和侵位机制等方面章泽军(1990)、马昌前(1996)及蔡剑辉(2005)等研究成果,其主要特征有:

(1)物质来源:

根据房山岩体侵入岩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同位素及构造环境特征的研究,发现房山岩体属于K型埃达克质岩体。

认为房山岩体物质来源较深,主要与岩石圈下部富集地幔及下地壳关系密切。

故房山岩体化学成分结合了地幔及地壳两方面的特征。

(2)侵位机制:

由于岩浆不断膨胀并由中心向四周推挤围岩和较早侵位的岩体而据空间,属于典型的气球膨胀式深成岩体。

从岩体内部节理系统的协调一致性反映岩体强力侵位的标志协调一致,似乎反映了最先上涌的石英闪长岩体,是以热动力作用方式改造围岩且形成了与接触带一致的面理构造;当前者还未完全固结时,新的岩浆即侵入其中并向四周膨胀拓宽,持续脉动,使得早期侵入者不断外移、压扁、以及后期岩浆沿先期裂隙充填,从而导致复式岩体多次变形叠加。

3.2其他小岩体及岩脉

3.2.1牛口峪“灯泡”岩体

牛口峪“灯泡”岩体是散布在房山西一带的小型侵入体,规模不大,出露于牛口峪水库一副坝两侧,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50米,因平面形状似灯泡而得名。

岩体与周围古生界地层均为侵入接触,其中最新地层为石炭系.岩体风化强烈,色浅灰黄色至浅灰白色,细粒。

可见到的矿物有黑云母,钾长石等.

3.2.2岩脉

3.2.2.1闪长玢岩岩脉

闪长玢岩岩脉主要出露在大砾岩山北侧,由一条龙一直延伸到羊屎沟,出露宽度只有几米,有些地方甚至渐灭。

原岩为闪长玢岩,风化十分严重已不可辨,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由暗色矿物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组成。

3.2.2.2长英质岩脉

长英质岩脉主要以伟晶岩脉和细晶岩脉形式存在。

实习路线中,在迎风坡、官地村官地杂岩观察点(图3.2.2.2.1)、八角寨、车厂、黄山店等地较为发育,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含有少量云母。

图3.2.2.2.迎风坡伟晶岩脉素描图

第四章变质岩

本区出露的变质岩类型较齐全、分布广泛。

既有区域变质岩,亦有热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4.1区域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是在区域变质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套变质岩系,周口店地区区域变质岩系主要包括官地杂岩、板岩、变质砂岩和大理岩。

4.1.1官地杂岩

在官地村、羊屎沟分布有太古界官地杂岩(Arg),其中的岩石类型包括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变粒岩。

其中片麻岩类呈灰黑色,鳞片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斜长角闪岩呈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和石英。

4.1.2板岩

板岩为低级变质岩,具完好平行面理,岩石中普遍见有变余粉砂—泥质结及变余层理构造。

本区代表性岩石如下:

含黄铁矿压力影板岩---在太平山南、北坡本溪组地层中有分布,灰黄色板岩内部有自形程度好的截面呈菱形的,由黄铁矿氧化而来的褐铁矿颗粒。

在垂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黄铁矿两侧的低压引张区,可被石英、方解石填充。

钙质板岩----在黄院东山梁景儿峪组中有分布,灰绿色中薄层,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滴酸强烈气泡。

炭质板岩----出露于太平山、大砾岩山一带的太原组和山西组,黑色或灰黑色,变余泥质结构。

若炭质成分达到一定标准可发育煤线。

千枚状板岩----主要分布于黄院东山梁、八角寨—拴马庄桥及一条龙—骆驼山—牛口峪水库一带的下马岭组及寒武系中,变余泥质结构,具有一定的丝绢光泽而显示千枚状构造的某些特征。

4.1.3变质砂岩

变质石英砂岩----主要分布于羊屎沟一带龙山组中下部,岩石呈浅灰色,中厚层状,具中粗粒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用放大镜可见石英颗粒。

变质杂砂岩----在太平山南坡山西组中可见出露,呈褐灰色,变质中细粒至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碎屑含量高。

变质砾岩----分布于太平山一带,如杨家屯组上部的豆腐块砾岩和本溪组底部的“三好砾岩”。

中粗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

4.1.4大理岩

主要分布于黄院东山梁景儿峪组中下部,岩石呈灰白色或黑色,薄板状,具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4.2热接触变质岩

热接触变质岩是指在岩浆岩体边缘和围岩的接触带上,由于岩浆的高温烘烤或从岩浆中分出的溶液的影响而变质形成的岩石。

本区热接触变质岩主要分布于房山岩体周围。

4.2.1角岩类

角岩是由板岩进一步变质而来的矿物。

此类岩石在太平山南北坡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中较为常见。

4.2.1.1硬绿泥石角岩

主要分布于太平山一带本溪组底部,新鲜岩石呈灰绿色,风化后表面呈砖红色,中厚层状,具鳞片变斑晶结构,块状构造。

4.2.1.2红柱石角岩

主要分布于太平山一带本溪组,黑灰色—浅灰色,块状构造,肉眼可见红柱石变斑晶,有黑色四边形和白色长柱状两种,有的呈放射状结合体形似菊花被称为菊花石。

4.2.2片岩类

与房山岩体侵入有关的片岩类主要分布在羊屎沟南端的下马岭组(Pt3x)内,其中出现了多种热接触变质的特征变质矿物,例如石榴石、红柱石等。

分为云母带,石榴子石带,红柱石带,普遍特征为:

分布于一条龙—羊屎沟—骆驼山—山顶庙一带中的下马岭组内,灰色、黑灰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具显著面理,表面有很多细小云母。

4.2.3大理岩类

与房山岩体接触热变质有关的大理岩主要展布于岩体周缘,主要出露在东山口—羊屎沟—骆驼山—周家坡一带的铁岭组,雾迷山组也有少量出露。

主要岩性有:

透闪石大理岩—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纤维状变晶结构。

主要矿物为白云石、方解石、透闪石等。

原岩恢复为硅质白云岩。

4.3动力变质岩

与韧性剪切带、剥离断层伴生的糜棱岩系列及与脆性断裂伴生的碎裂岩系列在实习区内广泛分布。

4.3.1糜棱岩系列

1.长英质糜棱岩

见于官地杂岩,,岩石发育透入性的糜棱面理及拉伸线理,可见黑云母、斜长石定向排列,并可见其发育有眼球状构造。

在车厂也有出露,中粗粒的花岗闪长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糜棱岩,长石呈眼球状,发育“S---C”组构和“σ”型碎斑系(图4.3.1.2)

图4.3.1.2S-C和“σ”型碎斑系组构素描图

4.3.2碎裂岩系列

1、断层角砾岩

断层角砾岩是有仍保持原岩特点的岩石碎块组成。

可见于羊屎沟一带铁岭组与下马岭组高角度正断层接触带,角砾的形状分别为不规则棱角状和定向排列的透镜状。

2、断层泥

断层泥是岩石在强烈研磨中成的为固结的泥状断层岩。

在羊屎沟一带的正断层系和山顶庙-向源山-房山西的弧形逆断层系等的断裂带内可见断层泥发育,用手捻搓有明显的粗糙感。

第五章构造

该区位于华北板块中部,位于近北北东向太行山隆起北端,与近东西向的燕山山脉接壤处,这两个方向控制了区内多期构造(图5-1)。

图5-1华北陆块大地构造分区略图

5.1褶皱

实习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良好,其中包括EW向褶皱和NNE向褶皱。

分别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的产物。

5.1.1164背斜

164背斜(图5.1.1.1)分布于太平山南坡采石场,属于近东西向延伸,区内长度约有300m,高约50m,总体比较宽缓。

其核部出露马家沟组灰岩,两翼为石炭系-二叠系一系列地层。

在沟口其转折端圆滑,侧得北翼产状为340°∠15°,南翼产状为170°∠35°。

该背斜的枢纽向东倾伏,轴面近于直立,属直立倾伏褶皱,在南翼可见火炬状节理。

图5.1.1.1164背斜素描图

5.1.2太平山向斜

太平山向斜位于房山岩体的南部,分布于太平山-二亩岗一带,长约1.8km,宽约800m。

核部地层为杨家屯组,翼部为下古生界和元古界各组组成,北翼较陡,南翼缓。

转折端圆滑,轴面总体东西走向,但轴面发生弯曲,枢纽向E倾斜,为斜歪倾伏褶皱。

褶皱转折端为加厚。

在太平山北坡发育小型次级褶皱,南坡不发育。

5.1.3.NNE向褶皱

NNE向褶皱在太平山褶皱区填图的东南角,有一系列小褶皱组合。

以煤矿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