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1678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docx

精选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范文

---------------本文为精心收集的范文、公文、模板、和其他精品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收藏,希望能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一):

 

  快马传书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内含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

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

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x队前来援助。

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能够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二):

 

  信猴传信

 

  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

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

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三):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

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务必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

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立刻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

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

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周朝规定:

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务必立刻带

 

  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四):

 

  竹简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务必的长度,再破为务必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

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十分麻烦,并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五):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带多年。

之后,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

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见到了汉使者,告诉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

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头说苏武在一大泽中。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

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是:

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

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感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情绪。

由于这些故事的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所以,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六):

 

  递信息的故事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青鸟传书;的神话。

据说西方女神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写信,而传书的使者是一只青鸟。

它把信一向送到汉宫承华殿前。

从此,青鸟也成为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称。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两句就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我期望与亲人通信和见面的情绪: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还有一个;鲤鱼传书;的故事,也发生在汉朝。

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意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

书信上讲的是劝对方多加餐饭,同时作者也表达了长久思念之情。

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

其实,这故事的源流还更久远。

早在商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信中预告他以后将被封在某地。

之后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七):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L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之后,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齐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透过禁卒的帮忙,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状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

;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头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十分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八):

[]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殷即商代,亦称殷商。

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

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

经考证,;来鼓;即类似这天的侦察通信兵。

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

;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应对通信的需要。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

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说:

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

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

;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

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

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

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

原先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

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

这个历史故事不仅仅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状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九):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欢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以前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向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转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Z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此刻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能够透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此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

;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

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秀丽的名字;;;飞奴;。

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向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一):

 

  风筝传递信息

 

  在古时也有风筝,可是它是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头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二):

 

  竹信

 

  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日电话的雏形。

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17世纪。

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

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向延用至今。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三):

 

  快马传书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包含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

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

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x队前来援助。

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能够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四):

 

  报房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

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我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五):

 

  旗报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立刻,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

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六):

 

  旗语

 

  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

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

之后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

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终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

;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

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

旗的形状各异:

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

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七):

 

  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所以,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进行旗号通信时,能够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一样的意义。

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资料。

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头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八):

 

  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

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

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能够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构成各种角度。

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能够转动。

这样,每个塔经过木杆能够构成192种不一样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能够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

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

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九):

 

  风筝通信

 

  我们今日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头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二十):

 

  鲤鱼传书

 

  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意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

书信上讲的是劝对方多加餐饭,同时作者也表达了长久思念之情。

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

其实,这故事的源流还更久远。

早在商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信中预告他以后将被封在某地。

之后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二十一):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听老人说,当年秦始皇修的长城,并不是此刻这副样貌,它只是一个高高的、厚厚的墙垛子,上边有几个了望台,是供哨兵放哨用的。

根本没有烽火台。

那么烽火台是怎样来的呢?

 

  传说长城修好后,像一条大龙横在中国的土地上。

那些经常侵犯中原的胡人都被挡在城墙外边儿,再也不敢来侵犯了。

就这样儿,边境上平安了几年。

其实敌人并没有停止进犯中原的阴谋。

这一年的一个黑夜,天阴得像口大黑锅,伸手不见五指,不一会儿,电闪雷鸣,哗哗地下起了大雨。

匈奴几万精兵在大将单兀的率领下摸到了长城边上。

他们树起云梯,悄悄爬上城来。

城上放哨的人,因为雨大没听见动静。

之后一道闪电把大地照得雪亮,哨兵才发现有人偷袭。

哨兵赶快敲起梆子报警,下一站的哨兵听见以后又敲梆子往下传。

可是这天夜里大雨哗哗地下着,又是雷又是闪的,哪听得见什么敲梆子的声音呀!

之后,站岗的哨兵被匈奴杀了。

匈奴摸过了长城,打开城门把几万精兵放了进来,这一下子北边边境就告急了。

 

  消息传进皇宫,秦始皇一见急报赶紧派兵前去抵挡。

领兵的人是大将袁牧。

袁牧领着兵日夜赶路,在山东一带,遇到了侵犯中原的匈奴兵。

双方开战后,相持不下,袁牧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便用了一个计策。

他先让一部分人在道路上挖了些大坑,然后把它们伪装好,又准备了许多干柴,架在一个地势险峻的地带。

过了几天,两军对垒,袁牧假装被打败了,领着兵扭头就跑,单兀一看以为汉人抵挡不住了,催马就追,一鼓作气打进京城。

匈奴的兵马跑地飞快,眼瞅着就快追上袁牧的队伍了,忽然一阵嚎叫,前边儿的骠骑掉进了陷阱,一下子乱了套,有拉马的,有救人的。

袁牧一见,立即杀了个回马枪。

他按照计划把单兀的队伍全都轰到地势险要的地带,一把火烧得匈奴兵马,死的死、伤的伤,最终,匈奴的残兵败将只好举手投降。

 

  之后,袁牧总结了长城失守的教训。

便对秦始皇说:

;长城虽然坚固,但每隔半里一个哨兵,敲梆报警,速度之慢且不提,一遇风雨天梆声淹没其中,万里长城等于形同虚设。

;秦始皇听后,心里老大的不高兴。

就故意说:

;好好,你说的对,那么,你看怎样办好呢?

;还没容袁牧说话,秦始皇又说:

;我看这事交给你吧!

如果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儿,我就拿你试问。

;秦始皇这么一来,倒把袁牧给将住了,他终究是个武将呀,对土木之工一窍不通。

他本想把这些禀报皇上,让他派人去解决,没想到秦始皇倒把这事儿全交给自我了。

怎样办?

皇上说话,是金口玉言,谁敢违抗呀。

袁牧想想没辙,就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回去以后,袁牧就开始冥思苦想,怎样样能使警报迅速地传到总兵那里,想来想去怎样也想不出好办法。

有一天,天正下着蒙蒙小雨,袁牧一个人心烦意乱地在长城上走过来走过去,不觉着一整天快过去了。

他依在城垛上往远处看,忽然,他眼睛一亮,看见远处的村庄正在升火做晚饭,一缕缕炊烟,直上青云。

雨在下,烟在冒。

他灵机一动,心想:

;这村庄离那里少说也有几十里地,每一缕炊烟都看得那么清楚,用烟报警行不行呢?

;

 

  于是,袁牧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

烽火台修好以后,袁牧试了一回,果然很灵。

一处有情景,不消一会儿功夫,总兵就能见到见到信号,立刻发兵了。

那长城,自从修上了烽火台后,更显得雄伟气派啦,那些胡人哪敢再轻举妄动呢。

所以从那以后,边境上就消停了。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二十二):

 

  在古代,使用鼓来传递信息首先是在原始社会的晚期。

到了西周,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邮政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提高,邮政通信日趋完善。

在三个王国时期,CaoWei在邮政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制定邮政秩序。

隋唐时期邮政发展的标志之一是邮政数量的增加。

元代,邮政事业取得了长足的提高。

清代邮政体制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局合并。

清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制度的建立,古代邮政制度逐渐被淘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