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2856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复习题(含答案)

[重点]1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掌握重要的实、虚词用法。

2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史传文学的有关常识。

[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词佳句,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进一步加强诗词鉴赏能力;领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

关于史传文学司马迁的《史记》是传记文学,对中国后世小说、戏剧创作有明显影响,其中历史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对形成中国小说的民族风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21.陈涉世家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阳夏(jiǎ)辍耕(chuò)怅恨(chàng)嗟乎(jiē)鸿鹄(hú)闾左(lǚ)

戍適(zhé)罾(zēng)烹食(pēng)间令(jiàn)篝火(gōu)忿恚(huì)笞(chī)毋(wú)袒右(tǎn)蕲(qí)徇(xún)柘(zhè)

谯(qiáo)弗胜(fú)车乘(shèng)社稷(jì)长吏(zhǎng)铚(zhì)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三、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略)

四、一词多义

1之去、往,动词辍耕之垄上

补足音节,无义怅恨久之

的,助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他,代词楚人怜之

2会适逢,恰巧遇到会天大雨

集会与皆来会计事

3书书写,动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字条,名词得鱼腹中书

4将统率,动词上使外将兵

将领,名词项燕为楚将

5数屡次(shuò)广故数言欲亡

几(shù)卒数万人

6次编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7行行军途中(xíng)行收兵

行列(háng)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8为做为屯长

向为天下唱

成为士卒多为用者

修筑为坛而盟

9比:

等到比至陈

并列,接近天涯若比邻

10乃:

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于是,就陈胜乃立为王

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通假字

1“適”通“谪”贬谪,这里是强迫的意思。

2“唱”通“倡”首发。

3“以”通“已”已经。

4“被”通“披”穿。

六、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①大雨:

这里是“下大雨”的意思。

②罾:

渔网,这里是“用渔网捕”的意思。

③篝:

笼,这里是“用笼罩着”的意思。

④目:

眼睛,这里是“用眼睛示意”。

2形容词作名词

①坚:

坚固的铁甲②锐:

锐利的武器

3名词作状语

①丹:

用丹砂例句: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狐鸣:

像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苦秦:

以秦国的统治为苦

②怪之:

认为这件事奇怪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忿恚:

使……恼怒

七、古今异义

1怜古义:

爱戴今义:

怜悯

2往往古义:

到处今义:

副词,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会计古义:

集会议事今义:

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或从事该种工作的人员

4亡古义:

逃亡今义:

死亡

5间古义:

暗地里今义:

中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怅恨()辍()耕忿恚()鸿鹄()

適戍()车乘()篝火()鞭笞()

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二世少子也()陈胜王()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若为佣耕2会天大雨3今亡亦死4或以为死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A楚人怜之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1〗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苟富贵()会天大雨()楚人怜之()为天下唱()

2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先天下之忧而忧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为佣耕曾不若孀妻弱子B项燕为楚将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秦灭韩亡魏D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广故数言欲亡

4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发闾左適戍渔阳——

C等死,死国可乎——D吴广以为然——

(二)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籍矣。

(《史记•项羽本纪》)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释义。

A戮B俱C惮D族

2《陈涉世家》中,一句抒发了千古志士之胸臆,此文中一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史公极力描写。

3解释下列句中带点字

A其季父项梁()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B学万人敌()项梁怒之()

C去学剑()又不肯竟学()D梁以此奇籍()与籍避仇于吴中()

4概括本段内容叙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chàngchuòhuìhúzhéshènggōuchīshuòjiāngshàowàng

二1若,你2会,适值,恰好遇到3亡,逃跑4或,有人三、“怜”,古义为“爱戴”,今义为“怜惜”;“间”jiàn

古义为“私自,偷偷地”,今义为“中间,一定的时间,空间”;“亡”,古义为“逃跑”,今义为“死亡”。

四、

(一)1A苟:

如果2

A项“之”为音节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B、D两项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C两个“之”均为动词,“到”、“往”。

3

A项中的“若”,一为代词“你”,二为介词“如”。

B项中的“将”,一为名词“将领”;二为动词“率领”。

C项中的“亡”,一为动词,“逃跑”;二为动词,“灭亡”。

D均为“屡次、多次”之意。

4A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B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C同样是死,不如为国事而死D

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二)1Alù;杀Bjù;都Cdàn;害怕Dzú;灭族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彼可取而代也。

3小叔父被抵挡助词,不译前往终,完成认为奇异躲避4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22.唐雎不辱使命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唐雎(jū)弗敢(fú)怫然(fú)徒跣(xiǎn)以头抢地(qiāng)谕(yù)

韩傀(guī)休祲(jìn)缟素(gǎo)色挠(náo)熠熠生辉(yì)

二、作者简介刘向(公元前79~前8;一说公元前77~前6),西汉学者、文学家。

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在舒缓平易中显深沉恳切的感情。

三、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四、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文章也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五、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略)

六、写作特色1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七、一词多义

1使:

派遣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出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于:

从受地于先王

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以:

用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凭借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把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因为徒以有先生也

4徒空这里引申为光着亦免冠徒跣

只徒以有先生也

5者的人以君为长者

的原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6之的,助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八、通假字

1“错”通“措”施行,置办。

2“仓”通“苍”青色。

九、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缟素:

白色丝织物,指丧服。

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

2数词作动词

四:

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

例句:

(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

十、古今异义

虽然古义:

即使这样(两个词)今义:

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

例句: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十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例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例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者,……也”判断句标志。

“皆”,副词,表判断语气。

2倒装句状语后置例句:

受地于先王“于先王”是状语,译文:

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

例句:

休祲降于天“于天”是状语。

译文:

吉凶的征兆从上天降示。

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怫然()以头抢地()唐雎()免冠徒跣()

休祲()天下缟素()韩傀()不屈不挠()

二、解释下面名句中加点字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2而君逆寡人者()

3寡人谕矣()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解释句中通假字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四、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③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④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2)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

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fúqiāngjūxiǎnjìngǎoguīnáo二、1派遣违背了解,明白白白地

三、“仓”通“苍”,“青色”的意思四、①“用”;②“凭借”;③、④句中的“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五、1

(1)“仓”同“苍”,青色。

(2)道歉。

2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

(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4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5示例:

①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②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③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23、隆中对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陇(lǒng)亩颍(yǐng)川枉(wǎng)驾诣(yì)屏(bǐng)人

倾颓(tuí)度(duó)德猖蹶(chāng jué)沔(miǎn)吴会(kuài)

殆(dài)存恤(xù)胄(zhòu)夷(yí)越戎(róng)

二、作者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三、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四、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略)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1):

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

(2):

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3~5):

写诸葛亮隆中对策。

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6):

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五、写作特色1人物描写上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详略得当。

2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六、一词多义

1为:

唱好为《梁父吟》

结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是谓为信然

变为以弱为强者

表示被动,“被”贤能为之用

2谓说谓为信然

对……说谓先主曰

3已停止然志犹未已

已经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通“以”自董卓已来

4遂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终于然操遂能克绍

5图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地图图穷而匕首现

6利物资利尽南海

有利的条件天时不如地利

7尽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消失,没有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8信信用信义著于四海

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9好友好hǎo外结好孙权

喜爱hào好为《梁父吟》

10将将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11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一箪食(

用竹筐盛着箪食壶浆

12因于是、就此因屏人曰

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七、通假字1“信”通“伸”,伸张。

2“已”通“以”,以。

例句:

自董卓已来

八、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

一天天例句: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2名词作动词箪:

用箪盛壶:

用壶装

3形容词作状语外:

对外内:

对内

九、古今异义

1用古义:

因此今义:

使用例句:

遂用猖蹶2猖蹶古义:

失败今义:

凶猛而放肆例句:

遂用猖蹶3抑古义:

而且今义:

压抑;或者

例句:

抑亦人谋也

4可以古义:

可以把今义:

表示可能;表示许可例句: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十、特殊句式

1判断句例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2省略句①省略主语例句:

因屏人曰省略了句子的主语:

先主②省略宾语例句:

君与俱来

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即“他”,指诸葛亮。

3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例句:

时人莫之许也②状语后置例句:

欲信大义于天下4

被动句例句:

贤能为之用

练习题

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该字的意思

1因屏人曰()2好为《梁父吟》()3枉驾顾之()

4遂用猖蹶()5先主遂诣亮()6民殷国富()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谓为信然谓先主曰2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

3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4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含义

1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2自董卓已来:

通。

四、文学常识填空

1《三国志》是部史书,共六十五卷,人们把它和、、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2陈寿是朝人,学家。

“隆中对”的“对”是的意思。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胄()②戎()③箪()

2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文中出现了两处。

请指出来并解释。

①②

3翻译“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

4上句中,“身”的意思是,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

5根据文章,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安抚边境各民族;③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

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6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1略二、1谓:

说;谓:

对……说2为:

变为;为:

表被动,“被”3因:

就此、于是;因:

凭借4将:

将领;将:

率领。

三、1

“信”通“伸”:

伸张2“已”通“以”:

介词,以。

四、1纪传体《史记》《汉书》《后汉书》2晋史回答,应对五、

(一)1① zhòu②

róng③dān2①戎:

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②夷越:

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3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4亲自躬5⑥③①⑤②④⑧⑦

6成霸业,兴汉室

24出师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崩殂(cú)疲弊(bì)陛(bì)下性行(xíng)行(háng)阵和睦(mù)

恢弘(hóng)妄自菲(fěi)薄忠谏(jiàn)长(zhǎng)史攘(rǎng)除

斟酌(zhēnzhuó)郭攸(yōu)之费祎(yī)以遗(wèi)陛下悉以咨(zī)之

裨(bì)补阙(quē)漏猥(wěi)自枉(wǎng)屈夙(sù)夜忧叹庶(shù)竭驽钝(núdùn)

彰(zhāng)其咎(jiù)咨诹(zōu)善道遗诏(zhào)不胜(shēng)陟(zhì)罚臧(zāng)否(pǐ)

二、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幼年时随叔父避乱荆州。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始出山,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被任命为丞相,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

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善计谋,通兵法,深得将士爱戴。

公元234年,病死军中。

留有《诸葛武侯集》。

三、文体介绍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请求和愿望。

四、文章主旨因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后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以告诫和劝勉后主,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五、文章注释及译文、分析(略)

六、文章结构全文共九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

从当前形势出发,作者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段):

分析形势,谏广开言路。

第二层(第2段):

论内外一体,谏赏罚严明。

第三层(第3~5段):

说人事,谏亲贤远小。

第二部分(第6~7段):

以自叙经历为重点,表达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段):

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第9段):

表文的结束语。

七、写作特色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炼。

八、一词多义

1以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以致以塞忠谏之路

用来,来以光先帝遗德

2于到在还于旧都

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在受任于败军之际

3秋时危急存亡之秋

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4之助词,的忠志之士

代词,先帝的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5遗yí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6行xíng品行性行淑均

háng古代军制,25人为一行行阵和睦

7所以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用来此臣所以报先帝

8效大业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有功效,实现不效则治臣之罪

九、通假字

1“阙”通“缺”,缺点

2“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十、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①光:

发扬光大

②毛:

长庄稼

2形容词作动词①恢弘:

发扬例句:

恢弘志士之气②亲:

和……亲近例句:

亲贤臣③远:

和……疏远例句:

远小人

3形容词作名词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

奸凶:

奸邪、凶顽的敌人。

十一、古今异义

1开张古义:

扩大;今义:

(店铺)开始营业

2义:

古义:

适宜、恰当;今义:

意义、含义例句:

引喻失义

3异同:

古义:

差异。

偏义复词,只有“异”起表义作用,“同”只起陪衬作用;今义:

不同与相同例句:

不宜异同

4痛恨:

古义:

痛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