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4319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语法学》教案.docx

《汉语语法学》教案

《汉语语法学》教案

 

第一章语法概说

本章学习重点:

第二节 第四节

 

第一节语法与语法系统

在这一节中应理解掌握以下要点:

1、“语法”的定义和两种含义。

2、语法学分为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

3、“语法体系”的两种含义。

1、“语法”的界定及含义。

  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语素构成词,词组合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等等,这其中都蕴藏着语法规则。

  汉语语法其实就是汉语各级语法单位的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的总和。

所谓“构成”规则,是从大往小看,考察某一个语法单位是怎么构成的,有什么样的规律。

比如分析合成词内部的结构规则、短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复句内部的结构规则等等。

所谓“组合”规则是由小往大看,考察语法单位的组合情况。

比如语素+语素→合成词;词+词→短语;单句+单句→复句等等。

所以,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其实是相同事实的两个不同着眼点。

比如,假如A语法单位由a1、a2所构成,那么,以A为出发点,考察A如何由a1、a2所构成,这就是探讨的A的构成规则;反之,以a1或a2为出发点,考察a1和a2如何组成A,这就是探讨的a1与a2之间的组合规则。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又称语法事实。

另一个是指语法学说,即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所以客观的语法规律与语法学说不是一回事,所有的语言都有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却不一定有自己的语法学。

而判断一种语法学说、一种语法观点的正误优劣,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符合客观的语法规律。

2、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研究词的构造和变化规则,句法研究短语、句子、句群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所以有人通俗地称:

“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是组词造句的规则。

”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3、“语法系统”或“语法学体系”也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每一种语言的语法都具有系统性;另一个是指语法学体系,它是语法学者对客观的语法系统的研究形成的不同语法体系。

不同的语法学体系因为学者的观点、掌握材料的不同,分析方法、切入点不同,难免会存在分歧,但基本框架是基本相同的。

如现在通行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等的语法部分即是如此。

当然,语法分歧的消除最终要依靠对客观语法事实的深入探讨和揭示。

第二节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在这一节应把握以下要点:

1、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概念。

2、汉语的语法形式类型及其相应的语法意义。

 

一、什么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1、区分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实词具有的意义叫词汇意义或词义,如“航运”这个词的词义就是“水上运输事业”。

可见,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

  而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表示的意义,语法意义是在语法单位的组合中产生的。

它只在词与词的组合中才显示出意义。

  如:

“的”:

(单独一个词是没有语法意义的)

    “我的家”:

(“的”在此组合结构中表示定中偏正的语法意义)

虚词一般表现语法意义;不同的语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语法意义;词的变形也表现不同的语法意义。

  如:

方言调查——调查方言

(语序不同,表达的语法意义也不同,前者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语法意义,后者表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研究——研究研究(词形变化后表达短暂的意义)

  干净——干干净净(词形变化后表示程度加深)

  总之,语法意义一定要在语法单位的组合中才能产生和表现。

2、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

是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它包括起语法作用的语言成分(如各种形态标志和虚词)和语法成分之间的组合方式(如语序、层次)以及重音、语调等。

  汉语语法形式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显性的语法形式,所谓“显性”就是可以直观感觉到的,如语序、虚词、重叠、语调等;一类是隐性的语法形式,就是不能直观发现的,需要经过一定的语法分析才能发现的语法形式,如:

可能的变换形式等。

二、汉语的语法形式及其语法意义

  常见的汉语语法形式包括语序、虚词、重叠、韵律特征、层次和变换形式。

(一)语序

  又称词序,是指一个结构中成分表达的先后次序。

各种语言对语序的依赖程度不同。

如俄语对语序的依赖程度不高,而汉语语序却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一种很重要的语法形式。

  语序在汉语中的作用:

  A、语序不同,句子的结构关系不同。

   例:

 我看 —— 看我

    (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B、语序不同,结构关系虽没变,但改变了词与词的语义关系。

   例:

人看狗——狗看人

     (虽然都是主谓短语,但动作的施受事发生变化)

  C:

语序不同,具有不同的修辞作用。

   例: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

     (前者较后者具有强调、突出的修辞作用)

  D:

不同的语序有时还能表示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评价。

   例:

客人来了——来客人了

     (前者是有定的,已知道要来客;后者是无定的,意外来了客人)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前者说话人持贬低的态度,后者持肯定赞许的态度)

  总结起来,语序在汉语中的作用分为句法上的,如A类;语义上的,如B类;语用上的,如C、D类。

  汉语语序固然重要,但汉语语序也并非完全固定不变,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虚词

  虚词与实词相对,虚词没有词汇意义,专门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常见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虚词在汉语短语或句子组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有的词语之间缺少虚词不能组合。

  如:

他(的)笔。

(缺少虚词就不能组合)

B、虚词使组合关系更明显。

C、使用不同的虚词,组合关系也不同。

 此外,虚词还可以使某种语言蕴含言外之意。

  例:

①A:

白菜多少钱一斤?

     B:

五毛。

    ②A:

白菜多少钱一斤?

     B:

五毛了。

对比①②两句,增加虚词“了”以后,表示情况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价了。

  当然,虚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三)重叠

  重叠是词的一种构形形态,基础词的一部分或全部重叠后,表示新的语法意义。

  A、动词重叠表示动量时量少,即动作时间少。

   如:

教——教教 看——看看

  B、形容词重叠表示程度加深。

   如:

慢——慢慢 红——红红

  C、量词重叠表示遍指。

   如:

张——张张 支——支支

(四)韵律特征

  它包括重音、停顿和语调等。

轻重音、停顿和语调都能表示某种意义,但都必须依附于音节。

1、重音

  重音分为词重音和句子重音。

  词重音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表示不同的词性和意义。

  如:

大意(dàyì):

主要的意思。

名词。

    大意(dàyi):

疏忽。

形容词。

另一个是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

短语和词。

  如:

东西(dōngxi):

    东西(dōngxī):

短语(联合结构的短语)

  句子重音就是在句子中某个词读得特别重的现象。

同一个句子,句子重音的位置不同可能引起意义的不同。

  如:

一晚就学完了两章。

如果把句子重音放在“一”上,表示说话人认为学得很多很快;如果把句子重音放在“两”上,表示说话人认为学得少、学得慢。

2、停顿

  语音停顿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结构或意义。

3、语调

  语调的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附加意义和感情。

(五)层次

  语言具有层次性,相同的词即使按照相同的语序构成,如果组合层次不同,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关系。

  如:

         

前者的层次组合是动宾短语,后者的层次组合是偏正短语。

(六)变换形式

  变换就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将原格式变为另一种语法格式。

变换后的语法格式就被称为原格式的变换形式。

变换形式也是一种语法形式。

  如:

看报纸    写日记

    看不看报纸  写不写日记

    看一份报纸  写一篇日记

    不看报纸   不写日记

  相同的语法结构一般有相同的变换形式。

“看报纸”和“写日记”具有相同的变换形式,所以我们可以判定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都是动宾结构。

  而不同的结构往往具有不同的变换形式。

  另外,谈一谈语法形式的特点和语法意义的类型,供大家参考。

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不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是不存在的,没有语法形式的语法意义也是不存在的。

两者互为表里。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应注意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废。

朱德熙在《语法答问》一书中提出语法研究的关键是弄清楚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正因为语法本身就是有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对立物统一而形成的整体,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法研究时,必须要遵循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节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本节中应把握以下要点:

1、语法关系、语义关系的定义。

2、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的关系。

一、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的定义

  在句法结构中,存在着两种意义关系即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语法关系是从语法形式表示出的结构关系,语义关系是隐含在词的组合中的逻辑意义。

  语法关系,又称为语法结构关系,如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关系。

语义关系,又称为语义结构关系,如动作和施事、受事、时间、地点、工具等的关系,事物间的领属关系等。

二、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两者的关系

1、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

(1)相同的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

  如:

a、我吃完了   b、饼干吃完了

  从语法关系来看,a、b两句都是主谓关系,但是它们各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a是动作者和动作的关系,b是受动者和动作的关系。

(2)不同的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

  如:

a、客人来了   b、来客人了

  从语义关系看,a、b两句都是动作者和动作者的关系,语义关系相同。

但是语法关系上a、b句不同,a句是主谓关系,b句是动宾关系。

2、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判断语法结构关系,虽然主要根据语法形式,但也不能脱离语义关系的标准。

如要判断“学习文件”这个短语的语法关系,首先要弄清楚它的语义关系。

“学习文件”可以表示两种语义关系:

一种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另一种是事物和属性的关系。

所以,相应的语法结构也有两种,一种是动宾结构,一种是偏正结构。

  传统的汉语语法分析一般只涉及语法和语义,自八十年代以来,语法分析也开始注重语用因素。

第四节汉语语法的特点

 

本节要求:

  深入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及各特点间的联系。

  

  谈到一个事物的特点,首先应考察它的比较对象是什么,没有比较也就无所谓特点。

我们在谈论汉语语法特点的时候,是将汉语同外族语言特别是印欧语言相比较的。

  汉语语法缺乏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和词类标志,所以现代汉语语法呈现出分析型语言的特点。

这是汉语语法的总特点,具体来说汉语语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丰富,形态变化是印欧语言中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它有词形变化和词类标志,

   如:

英语形容词(adj.)加上ly后缀变为副词(adv.)

     quick+ly→quickly

     clever+ly→cleverly

  除此以外,通过不同的形态变化还可以表达时态、数、人称、格等语法意义(可详见教材第16页)。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无法用构形形态来展现句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故语序和虚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序排列的不同和虚词使用的不同是表达不同语法关系和意义的主要手段。

  如:

a、我和老师    b、我的老师

虚词“和”与“的”表示了不同的语法结构意义:

a是并列关系,b是偏正关系。

  汉语的语序较固定,而词序相对灵活:

   如:

a、羊肉||我不吃。

     b、我||羊肉不吃。

     c、我||不吃羊肉。

  a、b、c三个句子都是主谓结构的句子,在语序上相同,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但词序变化较灵活。

(详细内容可参见本章第二节有关“词序”的介绍)

二、汉语中大多数实词可以作多种句子成分。

  这其实就是说汉语中词的多功能性,即汉语语法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言里什么词类作什么句子成分的对应关系是很明确的,如英语词的功能:

    

并且部分词从形态上就可以判定它的词类,因为它有形态上的标记,如-ness、-ment等都是名词的形态标记。

从它的外观形态,我们就可以断定它所应充当的句子成分。

而在汉语里,某一类词常可以充当几种句子成分,

  如:

a、他们正在工作。

(谓语中心语)

    b、工作是一种乐趣。

(主语)

    c、路旁有很多工作的人。

(定语)

“工作”一词在a、b、c三句中都是动词,但分别充当了谓语中心语、主语、定语等句子成分。

换一个角度来说,另一方面,一种句子成分在汉语里可以由多种词类的词充当。

  如:

a、天气暖和起来了。

    b、追求进步是一件好事儿。

    c、漂亮不是一种罪过。

a、b、c三句中的主语分别由名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等充当。

  总之,汉语词有多功能性,也就是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详细的汉语词类与句子成分的对应关系,可见图。

三、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构造原则具有一致性。

  在汉语各级语法单位的构成中,无论是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词、短语组成句子,基本的构造方式都是相同的,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等五种方式。

  如:

词“改革”,短语“治理整顿”,句子“改革开放了。

”都是联合结构的构造方式。

  汉语语法中这种特点,即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使我们能较容易地掌握各级语法单位的结构类型,因为各级单位的构造规则是相通的。

另一方面,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记,词和短语的构造规则又相同,所以给这两级单位即词和短语的区别带来困难。

我们在第二章中再具体分析此问题。

同时,由于汉语中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也具有一致性,所以短语即词组结构分析在汉语语法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可以展现词和单句的结构规则,又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所以汉语语法分析常以短语为基点描写句法,词组的结构和功能将清楚了,句子的结构基本上也就清楚了。

 

四、汉语有比较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在汉语里数词与名词、动词结合,一般都需要在数词后面加量词。

它们分别是物量词和动量词。

汉语里的量词数量大,并且具共同的语法意义类别,这也是汉语相对于印欧语言的特点。

所以早在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中就已经注意到了量词的特殊性,把量词归为一个名词小类。

后来,陆志韦在1938年明确提出“量词是汉语的特征”。

(见陆志韦《国语单音词词汇》)。

后量词被独立列为一类词。

  语气词丰富也是汉语语法的一个特点。

汉语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都有各自的语气词。

  表陈述的语气词:

的、了、嘛、呗、也罢、也好、喽、罢了

  表疑问的语气词:

吗、呢、吧、啊

  表感叹的语气词:

  表祈使的语气词;吧、了、啊

  总之,汉语语法相对于印欧语言,其总的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正是因为缺乏形态变化,所以形态变化不能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而表现为以语序和虚词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

而汉语词的多功能性特点(即一个词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和词法句法构造原则的一致性特点,都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应深入体会此点。

  以上所谈的汉语语法的特点,是选取的汉语语法学界中广泛认同的观点。

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看法,各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以下略作介绍以供参考:

1、传统汉语语法研究的观点认为词序和虚词重要是汉语语法的特点。

  这种表达法有片面性,因为词序和虚词在其它语言中也同样不可缺少。

并且汉语的词序还较灵活,虚词也可以省略。

如“买不起(就)别买。

”“你搁(在)桌上吧。

”所以我们在吸收传统汉语研究观点的基础上,将其修订为“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朱德熙的观点代表了结构主义语法分析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他在《语法答问》一书中指出了汉语语法特点的根本是“缺乏形态变化”。

所以表现为两个主要特点:

  A、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B、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与词组的构造原则是基本一致的。

显然,朱德熙的观点被广泛接纳,影响很大。

3、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总结了汉语语法的以下四个特点:

 

(1)没有形态变化。

 

(2)常常省略虚词。

 (3)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的影响。

 (4)汉字对词形的影响。

4、陆俭明在朱德熙的观点上又补充了两个特点,提出5个方面的特点:

 

(1)词序是灵活的,语序是固定的。

 

(2)句子成分可以套叠。

   

  偏正结构的套叠,这样的结构称为“套盒”结构。

 (3)缺乏形态,注重意合。

 (4)词类和句法成分间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

 (5)汉语词组构造规则与句子构造规则一致。

  此外,对汉语语法特点还有诸多提法:

如邵敬敏认为“汉语语法不重形式表现,特重意义选择”;徐通锵认为“汉语是一种语义型语言”;张志公认为汉语强制性规则数量不多,而选择性规则数量多且难区别等等。

  对于汉语语法特点的讨论并没有结束,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和细化。

 

本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语法形式?

汉语有哪些重要的语法形式?

  3、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怎样?

  4、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什么不同?

  5、汉语语法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点对汉语语法研究有什么影响?

  6、下面的词哪些有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重叠形式,哪些没有?

请归纳出它的规律:

    火 风 天 想 跑 个 了解 但是 矮 薄 胖 老实

    简单 介绍 白雪 笔直 和 条 从 并且

 

第二章 各级语法单位的特点、分类及区别

本章学习重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一节语素

本节学习要求:

1、掌握判断语素的一般方法和条件。

2、了解语素和语音、语义、字形三者间的关系。

3、掌握语素的分类。

一、语素的辨认

1、定义

  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它是汉语中最低一级的语法单位,是构成词语的建筑材料。

如:

“皮、光、尼龙、沙发、巧克力”等。

正因为语素可以独立成词或组合成词,所以语素又曾叫“词素”。

“词素”这个称谓现在已不多用,主要是因为“词素”必然是从词中分析得出的,汉语中对词的划分本身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词不能划定,则词素也不能定。

所以用“语素”比“词素”合适。

2、判定语素的常用分析方法——替换法

  语素既然是最小的语义语音的结合体,这就要求一个语素既要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又要有一定的意义。

这是判定是否为语素的总原则。

比如“徘、鸪、蛛、蜻”等虽然都有一定的语音,但没有意义,所以不是语素。

判断语素的三个条件为:

“最小”、“有意义”、“有语音”。

对是否“有意义”一个条件不容易确定,所以我们常用替换法来帮助识别。

  替换法是识别和分析汉语语素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它是用其它成分替换已有组合“AB”中的任一个,如果都能发生替换,并且替换后A、B在这些组合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就可以确定A与B都有意义,是两个语素。

用替换法进行替换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可以用其他语素替换,且替换后意义相近。

  

因为“蜡烛”中的“蜡”和“烛”都可以被分别替代,且代换后意义基本不变,所以“蜡烛”是两个语素。

(2)没有其他语素可以替换的,都不是语素。

  

       

“芙蓉”和“妯娌”都不能拆开,它们只有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才是一个语素,分离后不是语素。

(3)可以被替换,但替换后的词语在意义上与原词毫无联系,这种单位也不能看作语素。

  

     

  “沙发”、“吉他”中两个构成单位虽然都能替换,但替换后构成的语言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与原词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因此,“沙发”、“吉他”各为一个语素。

“沙”和“发”在“沙发”这个词中不是语素;“吉”、“他”在“吉他”这个词也不是语素。

(4)有些词语中的一个汉字可以被其他语素替换,另一个汉字不能被替换。

若一般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则仍视为一个语素。

  

    

  “乒乓”、“骆驼”中只有一个汉字可以替换,且替换后的意思仍是整个词的意思。

如“乒坛”中的“乒”仍代表“乒乓”一词的意思,“驼峰”中的“驼”也仍代表“骆驼”一词的意思。

  所以“乒乓”和“骆驼”都是一个语素,而不是两个“语素”。

  特殊的情况,详见教材所介绍的“孤语素”。

3、语素与语音、语义、字形的关系

  汉语的语素在语音方面是用音节表示的,在书面上用汉字记录,但是,语素、音节、汉字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下面将分项说明。

(1)语素与语音的关系。

  A、一个语素对应一个语音形式:

   泉quán  痕hén

  B、一个音节表示若干不同语素,即(同音字):

   guān——官、关、倌、观

  C、一个语素对应几个语音形式:

   如:

         ia   ua  na

     “啊”有多种音变:

“呀”、“哇”、“哪”等。

      谁(shéi)(shuí)血(xuè)(xiě)

  D、两个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

   如:

“花儿”huār。

“花”是一个语素。

“儿”也是一个特殊的语素,这两个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

  (对于儿化的语素判定问题,学术界有争议。

若着眼于意义的差别,儿化的“儿”应是一个独立的语素;若着眼于语音形式的独立,儿化则不是一个语素。

(2)语素和语义的关系。

  A、同一个语素的语义相近。

   厚木板——厚礼

   (语义上相近,为同一个语素)

  B、语义不同、不相关联的为不同的语素。

(即使同音同形)

   会不会——开会

   (前者表示一种推断,可能;后者指会议)

  两者为不同的语素,因为意义上没有关联。

(3)语素与字形的关系。

  A、一般而言,一个语素由一个汉字表示。

  即使有些字如“取——娶;坐——座;象——像”等由于古今汉字演变关系,字音相同,意义也紧密相关,但是字形不同,所以是不同的语素。

  B、有的同一个语素也用不同的汉字形式表示,即异体字词。

   如:

“朦胧、曚昽、矇眬”。

不能区别意义,为同一个语素。

  但异体词应逐步规范减少。

二、语素的分类

  语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1、根据音节划分。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划分方法。

  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

2、根据语素在组合中的活动情况和结合能力划分。

  可分为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三种。

(1)自由语素:

既能单独成词,又能与别的语素自由组合成词。

如“火、国、人”。

(2)半自由语素:

不能独立成词,但能自由地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如:

“感”(感动)(情感)

    “素”(朴素)(素雅)

(3)不自由语素:

既不能独立成词,有不能和别的语素自由组合,在组合时位置固定。

  如:

“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