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7432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6 为人民服务句.docx

16为人民服务句

16为人民服务句

                      

【难句讲解】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是“革命的队伍”。

一个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宗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性质决定了宗旨。

2.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这句话要同前面的意思联系起来思考。

什么是“好的”?

符合人民利益的,对人民有好处的就是好的。

反之,就是“错的”。

为什么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因为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这样做,我们就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就能与人民的关系更密切,就能得到更多的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的队伍就一定会更加兴旺、发展起来。

3.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段话有三个“要”。

前两个是讲在困难面前应该采取的态度,最后一个是讲这样做的目的。

“勇气”,指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原本是会死的,不过,有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5.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是说,革命队伍中的干部要关心、爱护每一个战士,使每个战士都感到温暖;革命队伍内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这样,队伍内部才能团结起来。

【句式变化】

一、缩句: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是队伍。

二、扩句:

干部要关心战士。

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十分关心我们的战士。

 

 

  

16为人民服务句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公司厅小学

特级教师卢晓玲

一、习作内容

  观察你喜爱的一种动物,以它的生活习性为中心,把看到的情况具体地写下来。

二、教例说明

  本次作文教学贯彻整体化的原则,运用例导式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体现出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和修改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以课文为例悟写动物的方法,再给提纲指导学生去实地观察,通过对例段的比较,学习如何将动物的习性写具体,讲评时以学生典型文为例,引导自改作文。

  全程训练中着眼于“精练”,把本次作文知识的要点寓于训练题之中。

在作文全过程的每个环节上都设计若干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训练题,以处理作文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培养学生自觉作文的能力。

三、指导步骤

  

(一)作前准备

  1.根据题目要求,将学过的有关动物的课文回忆一下,想想写动物有哪些写法。

  2.选择观察对象。

可以是家里养的小猫、小狗、金鱼,可以是动物园里的猴子、老虎、小鹿,也可以是经常见到的蚂蚁、蜜蜂、蜻蜓等。

  3.指导观察方法。

  

(1)选择一种动物,先观察它的外形,在观察时先看整体印象,抓住它最让人感兴趣,最与众不同之处,再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其他部位。

  

(2)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了解它的习性。

可从动物吃食、休息、嬉戏、繁殖等方面选择1—2点进行重点观察。

动物在各种情况下活动是不一样的,要抓住短暂时间内发生的情况,去分步观察,才能做到观察仔细。

  

(二)课堂指导

  1.审清题意,明确作文要求。

  思考:

  ①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谈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②什么叫动物的生活习性?

包括哪些方面?

  ③本次作文要求以动物的哪方面情况为重点内容?

  讨论、小结:

  ①题目中的“喜爱”是关键词语,要求在文中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种动物的喜爱之情,这样必然要在文中写出动物引起自己喜爱的地方及自己怎样喜爱的感情。

  ②动物的生活习性,即动物为适应生存的自然环境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上的特性,包括动物的吃食、休息、嬉戏、繁殖诸方面的情况。

  ③我们过去也写过小动物,重点是写动物的外形特征,本次练习要以写动物的习性为重点,写出自己看到的动物的活动情况。

  2.交流各人观察的一种动物,要求重点说出所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说出自己觉得动物活动中最有意思的地方。

  3.指导怎样把动物的活动情况描写具体。

  ①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时,从草丛中跳出一只蚂蚱,公鸡看见了,迅猛地扑过去一啄,没想到蚂蚱一跳,逃走了。

这下可激怒了公鸡;它瞪圆眼睛,“咯咯”地吼叫着,半张开翅膀一窜,用那只强有力的爪子一踩,可怜的小蚂蚱就再也动弹不了了。

公鸡用尖嘴啄起蚂蚱,来回甩了两下,就吞进肚里,它尝到了美味,抖抖身子,脖子四周的羽毛张开竖起。

翅膀上下扑扇着,就好像孔雀开屏一样,好一副胜利的姿态。

  

(1)这段话把公鸡吃蚂蚱的过程分成五步进行描写,这五步是:

  ()、()、()、()、()

  

(2)作者怎样把公鸡吃蚂蚱的动作写具体的?

  ()地一啄()地吼叫着

  ()地一窜()地一踩

  (3)被激怒了的公鸡样子是()

  摆出一副胜利姿态的公鸡样子是()

  ②下面这段话不具体,讨论一下,并把它修改具体。

  猴子荡秋千才有趣呢!

它坐在秋千架上,秋千就摇晃起来,秋千越荡越高。

后来,它跳上假山,飞快地跑了,猴子真顽皮啊!

  提示:

猴子怎么跃到秋千架上的?

它在秋千架子上怎么坐着?

它怎么把秋千荡起来的?

它在荡秋千时哪些动作、神态有趣?

将这些具体写出来。

  参考答案:

  一只猴子从假山腰上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了秋千架上。

它使劲抓住秋千架两旁的铁链,后肢用力一蹬,秋千立刻摇晃起来。

秋千越荡越高,它干脆坐了下来,显得非常悠闲自得。

过了一会儿,它忽然想出个新点子,用两条腿倒勾住秋千,把整个身体倒挂在秋千架上,一对小眼睛瞅着游人,活像个杂技演员在表演“空中飞人”!

  4.小结:

要把动物某一方面的活动写具体,先要把活动过程一步步说清楚,还要把这些过程中动物活动的样子,包括神态、动作等描写具体,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评改建议

  教师在了解全班习作状况后,结合本次习作要求,以典型文引路,引导学生学习自评自改。

  1.评改重点:

  

(1)习作是否以动物的习性为中心内容。

  

(2)习作对动物的活动情况描写是否具体。

  (3)习作是否突出“喜爱”之情。

  2.评改教法:

典型引路,采用比较对照法,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写作知识、规律,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齐评、自评相结合。

  3.评改步骤:

  

(1)选两篇优秀习作交流讲评。

  

(2)选择一篇重点内容不妥当的讲评。

  (3)选1—2篇写得不具体的习作讨论,并集体提出修改意见。

  (4)学生在老师初评的基础上自评自改习作。

  (四)例文参考  

燕子

  燕子是候鸟,秋天飞向南方,春天又飞回来,书上称它为“春燕”,人们也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

  前年春天,我家屋檐下的电灯开关旁边,就住了一对可爱的燕子。

它们的羽毛像黑色的缎子,黑得发亮。

每天一早就在空中愉快地飞来飞去,捕捉昆虫,它们不畏辛苦,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电闪雷鸣,总是从早到晚辛勤地衔泥筑窝。

  它们做窝的技巧很高,每当看到它们站在电灯开关上的时候,我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它们掉下来。

但它们却毫不在乎,站在开关上,歪着脑袋,从嘴里吐出刚衔来的泥土,有规则地放在还没做好的窝边,然后,又“唰”地一声飞出去衔泥了。

这样来来往往,谁也数不清它们究竟衔了多少次。

过了几天,它们的“房子”盖好了。

这个可爱的小“房子”真像半个大菠萝,非常好看。

  开始,两只燕子在一起飞行、劳动,但后来我总是看到只有一只燕子来回地飞着。

真奇怪!

我问妈妈:

“还有一只燕子去哪儿啦?

”妈妈说:

“那只燕子在孵小燕子呢。

”真的,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听见窝里有小燕子的叫声,这时大燕子天天捉虫喂养小燕,小燕们站在门口,一个个张着黄黄的小嘴巴,等待着它们的爸爸、妈妈给它们运粮呢!

  有一天,弟弟要用棍子把燕子窝捣掉,爸爸说:

“不要捣,燕子是益鸟,专吃害虫的,要爱护燕子。

”从那时起,我和弟弟一直把燕子的房子保护得好好的。

我还发现,每当要下雨的时候,燕子就飞得很低。

爸爸告诉我们说:

“燕子低飞大雨将随。

”哦!

燕子真好,它不仅为人们捕捉害虫,而且还能预报天气呢!

  (五)简评

  这篇不过六百字的小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小作者在生活中深入观察动物的习性,抓住“燕子筑窝”、“孵小燕”两个情况细致描写,这样很容易地就说清了他要读者接受的意见:

燕子是可爱的,要保护燕子,小作者对燕子喜爱之情跃然纸上了。

我喜爱的一种动物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

(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山(shùchóng)   照我还(huán)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

宋,王安石。

  

(2)解诗题:

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

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

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他是怎样描写的?

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àn):

隔开,间隔。

  只:

仅仅。

  数重:

几层。

  绿:

吹绿了。

  还:

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

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

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

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

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

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

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

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

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

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

(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

古时歌曲的名称。

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

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3.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临行(xíng)   密密缝(féng)

  4.识记生字。

  晖(hūi)左右结构。

组词:

春晖、朝晖、斜晖。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

  吟:

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

和善。

 衣:

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

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

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

细细密密。

  归:

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

生怕,担心。

  迟:

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

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

小草。

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

这里指慈母的恩情。

三春:

春季的三个月。

晖:

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

说。

寸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

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

报答。

报得:

报答得了。

  心:

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

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

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

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

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

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在学新课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加强听课的针对性。

课堂上动笔墨读书,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多种感官共同活动。

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意和古诗的节奏、韵律。

引导学生在读古诗中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隐性思维。

学习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及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再通过连诗句的方法进行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结合实际加深对母亲和故乡的爱。

适时适当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究活动

超前服务

  一位刚领到执照的律师,在新德里租了一间办公室,但装修工作还未完成,便开始营业。

  一大清早。

一位客人上门来了,律师一见便马上装模作样地拿起电话筒,说:

“喂喂,我的事务很忙,不能和你多谈,那件案子,非5000块钱不可……”说完,慢条斯理地回过头来对客人说:

“现在轮到你了,先生有什么棘手的事需要我为您效劳?

  没想到那位客人见此情景却忍不住笑出声来。

  请问,你知道客人忍不住笑的原因是什么吗?

  提示:

  因那客人说:

“还是先让我为您效劳吧!

先生,我是电话公司派来为您接电话线的!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

  黄昌龙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借梅的被摧残,揭露和批判清朝统治者束缚人们的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恶,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2、揣摩文章用词的精练,如动词“斫、养、夭、删、遏”等。

  教学设想:

  1、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支持者。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地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

本课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思想。

  2、学习目标1既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宜适当点拨,以引导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3、教学思路:

以探索《病梅馆记》在咏梅佳作中的命题创意为贯穿整个教学的红线,引历代咏梅作品尤其是《山园小梅》作对比,以收到提高与丰富并重的效果。

  4、教学时间:

50分钟左右。

  5、预习要求:

浏览课文,疏通生字词,阅读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收集历代咏梅佳作。

  6、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CAI课件(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境创设

  1、梅,作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

故以此为题材的佳作众多(仅陆游就有诗词数十篇),请几位同学朗读课后收集到的咏梅佳作(一般涉及到的篇目有:

阎肃的歌词《红梅赞》、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安石的《梅花》、林埔的《山园小梅》等)。

  2、问题:

同是以梅为题材,《病梅馆记》与这些作品相比,有无创新之处?

  二、探索研究

  1、问题:

上述作品同为咏梅之作,但作者选择的构思角度相同么?

  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有困难,教师可作下列提示:

  作者选择的构思角度并不完全相同。

可以从侧重于写“神”还是写“形”这一角度思考。

  ⑵教师组织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以下为参考答案:

  侧重于内在精神气质:

  *《红梅赞》赞梅之傲视冰霜。

梅实际上是革命者的象征。

  *《梅花》颂梅不畏严寒的坚贞品格和沁人心脾的“暗香”,流露出诗人深深陶醉于自然的情怀。

  *《卜算子.咏梅》极赞梅之清高。

梅实际上成了具有高洁品格的诗人自己的化身。

  侧重于写外部形态:

  *《山园小梅》极力称道被加工过的梅(“病梅”)的“疏影横斜”。

  *《病梅馆记》愤怒抨击自然(常态)之梅被扭曲成了“病梅”。

  2、问题:

面对同样的“病梅”,林逋和龚自珍俩人的看法迥然不同,这如何理解?

  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有困难,教师可作下列提示:

  因为俩人审美的角度不同:

一个是从园艺美学的角度立意;一个是从人才学的角度立意。

  ⑵教师组织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以下为参考答案:

  ①从园艺美学的角度去审视,林逋抓住了梅树姿态的最佳审美点——疏、横、斜,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

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令人陶醉,无怪乎林逋要“以梅为妻”了。

但是,一株自然生长的梅树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因为它会长直、长正、长密。

那么,为了达到疏、横(曲)、斜(欹)的目的,就需要进行人工的改造——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

总之,要的就是这种非自然的“病态美”:

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可提示学生在当前生活中寻找例证。

  ②从人才学的角度去审视,龚自珍有了不寻常的发现:

  自然(常态)之梅:

(喻自由发展的人才。

  病梅:

(喻被压制、摧残、扼杀的人才。

  病梅者:

策划:

文人画士(喻清朝统治阶级);传达:

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喻帮凶);操作:

鬻梅者。

  病梅目的:

绳天下之梅(喻束缚人的思想,压制、催残人才)。

  病梅手段: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动词:

斫、养、删、夭、锄、遏,以理解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手段)。

  病梅结果:

江浙之梅皆病(喻人才受害面极广)。

  疗梅方法:

纵之顺之(毁盆、埋于地、解缚)(喻作者要求个性解放和变革现实的主张)。

  3、问题:

《病梅馆记》这篇文章,表面上句句说梅,没有一句题外的话,而实际上却都是以写梅为名,以喻人为实,借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那么,作者为何不直言其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研究,以下为参考答案:

  一是显得含蓄,因为当时社会环境(严酷的思想统治)的不允许。

借梅议政,则能较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二是显得生动形象。

具体而鲜明的艺术形象更容易感染读者,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托物言志的写法为古今散文所常用,可提示学生联想周敦颐《爱莲说》、陶渊明《归园田居》、茅盾《白杨礼赞》、高尔基《海燕》等文。

  4、问题:

《病梅馆记》写于1839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者“疗梅”的主张能否顺利实现?

  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有困难,教师可作下列提示:

  可从下面几方面思考:

“病梅”的数量;“疗梅”的物质条件;“疗梅”的时间等。

  ⑵教师组织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以下为参考答案:

  此主张不容易实现:

  ①“病梅”数量巨大,“江宁、杭州、苏州”皆有病梅。

  ②“疗梅”的物质条件不足。

作者虽辟“病梅之馆”,但苦于无“多闲田”,只能“购三百盆”而已。

况且作者受权贵歧视和排挤,当时已辞官南归于江苏昆山。

  ③“疗梅”的时间不足。

作者无“多暇日”,即使他的“五年计划”得以完成,也只能疗救三百“病梅”,事实上,作者写此文后两年(1841)就病卒于江苏丹阳书院,时年49岁。

  病梅太多,而疗梅之困难也多多,以至于作者不禁“泣之”,发出“呜呼”之叹,然而他不畏艰难、“甘受垢厉”的精神值得称赞,这在当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可提示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

  5、问题:

同《山园小梅》相比,《病梅馆记》创新之处何在?

请加以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研究,以下为参考答案:

  同样落笔于梅的外形,林逋和龚自珍的着眼点不同,寄托的主观感情就不同。

林逋的《山园小梅》极言梅之美,情之切,咏梅抒怀水乳交融,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十朋评价:

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至此,林逋似已写尽梅花,占尽风情,后人难以突破超越。

然而捧读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其立意之新颖独特令人叫绝——梅,不再是园艺意义上的摆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