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23800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

  3、意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

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

  《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

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

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

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

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

  亡”。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

  《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

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