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815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1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9页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9页
亲,该文档总共1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docx

完整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66篇人教版附答案

22我的油布伞

下雨了,飘飘洒洒的雨丝儿,(飘网织)成了一幅遮天盖地的珠帘儿。

小巷深处,(撑涌冒)出来许许多多的伞儿……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以外的镇上去上学。

学校里没有住

宿,只好来回走读。

当走读生,最怕遇上雨天。

冷不丁的半路上下起大雨,便被浇

成“落汤鸡”。

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

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

娘摸着我的额头,眼圈儿便红了。

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

说:

“娘,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

那年月,队里吃“大锅饭”,收成又不好,全指望着

娘织卖土布贴补家用,换回几个油盐钱,还要给我交学费;买书和本子。

她能有钱

给我买伞吗?

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口匡当”,满屋里便都是

机声了。

这一夜,我(伴听枕)着机声入梦。

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

啊,娘织

了一夜布。

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声:

“娘。

”娘用熬红了的眼睛看着

我,不自然地笑笑。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

“娘,你别再熬夜了,俺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

“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

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有一天,娘割了布。

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

见了我,立即打开了

印花包袱,喜眉笑目地说:

“拿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

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采。

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

我撑开,合

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欣喜之余,我偶一回头,

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这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

渐渐

地,这把黄油布伞很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

熟悉的朋友说我艰苦朴素;不知内

情的人,笑我寒酸小气,我都不去管它,只是笑笑。

殊不知,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

母亲在我身边似的,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在括号中选出你认为最贴切的词语,用“√”标出。

2。

解释词语。

①殊不知:

②寒酸:

3,为什么“我”开头提出:

“咱买一把吧!

”后来又说:

“俺不要伞了!

”这两

句话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多处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画出这样的句子。

5.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3眼神

有—个老奶奶,60多岁了,在医院的大门口看了10多年的自行车,自认为养成

职业的眼神儿,啥样的人她都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这天中午,天气闷热,老奶奶站在楼影下边,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存车。

孩子把身上的口袋掏遍了,很为难地说:

“老奶奶,我这次忘了带钱……”老奶奶抖

了抖眼皮说:

“去吧,不要你钱了,算我白看!

”可是孩子还没有走,想了想说:

“明

天给您送看车钱好吗?

“哟,咋又来一个这样的孩子呢?

原来,刚才也有一个孩子来存车,说他没有带零钱。

为了证实他说的是实话,

还把一张10元的“大团结”票子扬了一扬,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进医院。

他出来时,

热得脑门上滚汗珠,急急忙忙打开车锁,努了努嘴说:

“刚才把大票子弄丢了,没钱

给存车费了。

”老奶奶心想:

咋这么巧?

但还是说:

“那就算了,快走吧!

两分钱算

什么?

”小孩子一拐弯,以为看不见他了呢,就停下来,买了一根冰棍吃起来……

刚才的孩子是那样,眼下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样呢?

老奶奶轻易不敢相信一个

孩子的话了,她唯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神儿。

第二天是星期天,老奶奶刚来到看车场,一个孩子迎面走过来,给她敬个礼

说:

“对不起,老奶奶,我昨天忘带看车费,今天送来了!

”老奶奶问:

“你家住在哪

儿?

”“住铁西。

”“这么远的道,就为了送两分钱?

”“奶奶,这是应该的!

”小孩子走

远了。

老奶奶觉得手掌心那两分钱很重,感到心里一阵发热……她怀疑起自己的眼

神儿。

“看来,真的有些老了……”她自言自语地说。

1.解释文中带点词语,注意联系上下文。

①八九不离十:

②为难:

③自言自语:

2.回答问题:

①什么原因使得老奶奶唯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神?

②你是怎么理解下面这句话的意思的?

“老奶奶觉得手掌心那两分钱很重,感到心里一阵发热……”

3.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27

在古时候的宋代,有一次举行绘画比赛,画题是一句诗:

“踏花归来马蹄香。

这句诗的意思很明白:

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游玩后,由于踏着了飘落在地上的花

瓣儿,使马蹄也变香了。

许多画家抓耳挠腮,无从下笔。

有一位画家画是画了,但

只是画了满地的落花,再画一个骑马扬鞭的人,并没有把“香”字表现出来。

画题

虽难,但仍有一个聪明的画家画出来了,这个画家只画了一匹马,再在马蹄旁边画

上几只飞舞的蝴蝶。

蝴蝶为什么绕着马蹄飞舞?

不正是因为马蹄上沾有落花的

香气吗?

马蹄上为什么会沾有香气?

不正是因为这匹马刚从满地落花的地方踏

过来的吗?

这样,他用几只蝴蝶就把看不见的香气表现出来。

这幅画被公认为成

功的作品。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用“——”画出解释画题意思的句子。

3.把文中画“”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4.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正确答案的后面打“√。

A.表现了画画成功的那位画家聪明,讽刺其他画家的愚笨。

B.告诉我们做事要灵活,不要刻板,没有变化。

 

24手和脑的故事

一天,手正在欣赏一件自己的精心杰作,又高兴又自傲地说:

果没有我,怎能制造精美的东西,人类哪里有美满的生活呢?

”手洋洋得意地,越说

越兴奋,大有目空一切的气概。

大脑听了很不服气,于是大声地说:

“你这么自大,太过分了。

其实,你有什么

了不起?

如果不是我在动脑筋,你哪有这样的成就?

你不过是依从我的命令行事

罢了。

”手立即加以反驳:

“胡说!

你只凭空想,不做一事。

哪里及得我一天到晚都

埋头苦干,制造出无数有用的东西!

他们因为吵了嘴,便谁也不理睬谁。

大:

脑每天在计戈怎样改良机械,怎样设

计精密的仪器希望用来代替人力,减轻人类的辛苦,却始终无法实现。

而手呢,也

只是习惯性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

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完全缺乏良好的性能。

于为了什么缘故,总是莫名其妙弄不清楚。

眼睛看见他们互不相让,真是又急又气,便对他们说:

“你们这样相持下去,终

不是办法,必须互相紧密联系才对。

大脑想出,来的计划,手从实际工作中证明这

个想法是否正确,从而获得宝贵的经验。

手的劳动依靠大脑的帮助,才能进步;大

脑的思想,得到手所提供的经验,也就更灵活、更精明了。

这样,大家才能够收到

相辅相成的效果;人类的文化,才能够不断地进步。

听了眼睛的忠告后,手和脑觉悟过来。

从此以后,大家和好如初,一同合作了。

1.用“√”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兴奋(xìnɡxīnɡ)机械(jièxiè)

缘故(yányuán)提供(ɡōnɡɡònɡ)

2.按要求填空。

查什么部

再查几画

查什么大写字母

字典里的解释

应取哪种解释

莫名其妙

①好,美,②神奇③巧妙,奥妙

相持

1拿着②支持

③主管④对抗

 

3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自傲()立即(),缘故()

4.回答问题。

①手和脑为什么而争吵?

请用一句话概括出他们争吵的原因。

②手和脑争吵后谁也不理睬谁,造成怎样的后果,请用“——”在文章中画出

有关内容。

③什么叫“觉悟”?

手和脑觉悟到了什么?

25城市上空的麻雀

在南京这块绿色土地上,有多少种类的鸟儿在飞着鸣着,不知禽类专家统计

过没有?

偶逛公园,鸟鸣之声盈耳,细看来却都是笼中鸟在唱。

这些鸟儿虽都属

名种,却都囿于竹笼,有翅难展。

不能飞的鸟严格说是不能算是禽类的。

夫子庙

花鸟市场的鸟类也还不少,一个大铁丝笼里关着一大群多彩的阿苏儿,也都可鸣

而不可飞。

还有每年早春时节,夫子庙广场上玩腊嘴的闲人,手持小铁丸,一面放

开腊嘴,让它冲天而去,一面高抛铁丸,腊嘴立即当空衔住,“刷”地飞回主人臂上。

这是已受驯养的鸟,并不能上天自由翱翔的。

在我的小园里,每天清晨,必有叽叽喳喳的鸟声,将我从梦中唤醒,我于是披

衣起视,总看见一群棕色的小鸟,在地上跳跃着觅食。

等我走近,它们就一起“呼”

地飞起,这才真是冲天而去,不知所往。

而当我回到房间里,它们又飞回来,在玻

璃窗外窥视我。

这就是最普通的鸟,大家称之为麻雀的。

在南京城里,麻雀现在

大概是唯一的自由飞翔的鸟吧!

麻雀虽然色彩不丰富,但长相活泼讨喜,是画家乐于描绘的对象。

赵良翰先

生生前就画过颇有神韵的麻雀图。

不过人们”曾绎误判麻雀为敌人,它们在20世

纪50年代受过围剿之苦。

而它们的生命力之强,竟是捕不尽杀不绝的。

那时候,

我曾经动过恻隐之心,把捕到的麻雀用竹笼养起采,不料它们忍受不了离群的孤

独,不久就黯然死去。

后采我才知道几乎所有的野生禽类都能笼养,唯独生活在

我们附近的麻雀是笼养不好的。

也许正是它们这种独特的性格使它们在大自然

中顽强地繁衍生存着。

麻雀在城市里活跃着,增添着城市的生活情趣。

我们的环境里经常有自由飞

翔的鸟儿来光顾,其广阔高远的境界绝不是笼鸟——虽然是名贵品种——所能提

供的。

我爱麻雀,远胜于百灵画眉。

当麻雀光顾我小园的时候,我总要隔窗撒一

把米给它们。

它们常来,知道这里没有危险。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恻隐之心:

②黯然:

2.“我”喜欢麻雀的原因是什么?

3.本文赞扬什么?

26金丝小枣

农历七月十五过后,秋娃娃来到枣林间,将一颗颗小枣吻遍,吻得它们青一

块,红一块。

小枣渐渐成熟了,沟沟坎坎(kǎnqiàn)到处是彩霞片片,红珠串串。

红艳艳、沉甸甸(tiāndiàn)的小枣,把枝条压弯,把树干遮严。

有的枝条几乎垂到地面,人躺在地上,甚至一抬头、一张嘴,便可吃到枣儿了。

中秋过后,小枣由花红变得满红,渐渐收缩躯体,枣皮上出现了条皱纹,微风拂(fúfó)过,便从枝头落到地面。

把熟枣从中间一掰(bōbāi)

两半,两片枣肉之间能拉出四五厘米长的金丝。

金丝小枣也便而得名。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对的下面打“√”。

2,在横线上填写出恰当的连接词。

3.文中描写了季小枣的过程。

4.“……甚至一抬头、一张嘴,便可吃到枣儿了。

”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手法。

5.说说“金丝小枣”名称的由来。

 

28.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1879一1955年)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

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了。

立刻,他猛地从梯子上摔了下来。

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

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

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运动的。

爱因斯坦想到这里马上站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面,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

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启发。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以后,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是他从来不图虚名,不爱金钱,生活一直艰苦简朴。

有一年,比利时王后邀请他访问比利时,为了迎接他,比利时特别组织了一个欢迎委员会,准备到火车站隆重热烈地去迎接他。

火车到站以后,爱因斯坦却避开了这些人,提着一只小皮箱,挟着自己的小提琴,迈腿向王宫走去,欢迎委员会在火车站等着等着,旅客都走了,他们也没有迎到爱因斯坦,只好立即向王后报告情况。

“什么?

你们没接到贵宾严王后着急地问。

“我们在火车到站之前就等着,直到人都走光了也没看见爱因斯坦。

”欢迎委员会的人说。

“你们马上分头去寻找贵宾,一定要把他接到王宫来。

”王后吩咐道。

于是,欢迎委员会的人马上分散彳询,到各处寻找。

最后,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现了—位头发灰白又蓬乱的老人——爱因斯坦,只得他一起步行到王宫。

比利时王后奇怪地问他:

“您为什么不乘我派去接您的车子呢?

“我觉得这样步行比乘车愉快得多。

”爱因斯坦微笑着回答。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①不图虚名:

②熙熙攘攘: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考()启发()

热烈()立即()

3.本文写了爱因斯坦哪几件事?

简要地写出来。

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介绍的爱因斯坦的特点吗?

(不超过25个字)

29.故乡行

浦东是我的故乡,它像一颗càn()烂的明珠屹立在黄浦江畔。

今年春节,我

随爸爸回到故乡。

看到浦东巨大的变化,我感到无比自(豪毫)。

过去,我到爷爷家总要乘渡船过江,十分不便。

我曾想:

如果在黄浦江上造一

座大桥,那该多好啊!

没想到我的愿望(总终)于实现了。

我们坐车从杨浦大桥过江,只见桥塔高

高sǒnɡ()立着,桥面上,6辆客车可以并排行驶,巨轮变小了,大厦变矮了。

爸爸告诉我,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一眨眼(工功)夫,便到了对岸。

回首看大桥,只见根根碗口粗的钢索斜拉着桥身。

啊!

这桥不正像那美妙的竖琴吗?

那琴弦般的钢索不正奏出浦东发展的乐章吗?

回到家,爷爷兴奋地说:

“孩子,这几年浦东发展得真快呀!

仅黄浦江,上,就架

起两座斜拉桥,还有东方明珠电视塔、金桥立交桥……明天带你去看个够吧!

”∥

故乡的变化真大呀!

我愿再过几年,故乡变得更加漂亮、更加繁荣。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填上汉字。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用“√”表示。

3.文中的“这桥不正像那美妙的竖琴吗?

”是句。

改写成陈述句:

4.在文中用“”画出表示“我”过去愿望的句子。

用“——”画出表示“我”现在愿望的句子。

5.本文分为3段,在文中已用“∥”表示,写出第1段的大意。

30.

林巧稚(zm)是新中国最有影响的妇科专家。

在她生前,许多人问起她成长

的秘密,她回答说,唯一靠得住的经验就是勤奋。

林巧稚教授曾这样说,我所经历的一切告诉我两个字——勤奋。

一勤奋天下

无难事。

“我记得,在念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我给同学织发网,校长从我身边走过

看见了,赞不绝口地说:

‘你的手可真巧,将来一定能当个出色的妇科医生。

’从那

以后我就萌生了要做妇科医生的念头。

我没有多高的天资,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不

优越,能够靠得住只有一条:

刻苦读书,我用勤勤恳恳和孜孜不倦来安排我每天的

学习生活。

有人夸我手巧,这是靠不住的,不学不做,巧手也会变成笨手的。

我读

书读困了的时候,就去做针线荷包乙我的抽屉里放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包,没有这千针万线做活的基础,我做手术缝合的手指绝没有那么灵活。

“有的人不愿意下工夫去打基础,只想走捷径去追求成功和成才。

我说,这种

想法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本固枝荣,根基扎牢

了,上面的枝叶才能生得繁茂。

这就是我成才的秘密!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联系文章内容,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巧()勤奋()优越()出色()

3.联系文章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萌生()秘密()捷径()繁茂()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①赞不绝口:

②本固枝荣:

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发?

简明地写出来。

50路标

在朝鲜,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一支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接到上级的命令,开到

另一个地方去执行一项任务。

这时候,到处一片漆黑,山高路滑,看不清道路,只

能摸索着前进。

在闪电的亮光里,战士们发现前面有一道白色的矮墙。

走近一看,不是什么白

色的矮墙,而是—队穿白衣服的朝鲜小朋友。

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手挽手地站在

那里。

夜是那么黑,雨是那么大,小朋友站在那里干什么呢?

原来,那里的路很窄,

路旁是悬崖,下边是深谷。

他们怕志愿军叔叔看不清掉下去,特地站在那儿作路标。

倾盆大雨湿透了小朋友的衣服。

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志愿军战士激动地说:

“小朋友,谢谢你们,快回家换干衣服吧!

别淋坏了身体!

”一个朝鲜小朋友说:

“志

愿军叔叔,我们不回去,还有队伍要经过这儿呢!

”另一个小朋友说:

“志愿军叔叔

上前线打美国鬼子,我们也要出把力!

队伍走远,了,小朋友们还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

1.用“∥”把短文分为3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第l段:

第2段:

第3段:

2.填空。

①《路标》这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在。

志愿

军部队执行任务时遇到了

的困难。

②朝鲜小朋友排队站在那儿作路标,是为了;

因为,所以他们穿白衣服。

③在那样的环境里,朝鲜小朋友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里,表现了他们

31.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中的那个老乌鸦,经常把自己当年上老狐狸当的教训,

讲给小乌鸦听,要小乌鸦经常记住这个耻辱,提防奉承话里的阴谋诡计,小乌鸦每

次听了都连声说:

“记住了,记住了!

有一天,小乌鸦衔着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心里想:

“要是我碰上狐狸,一定

不会上当。

”凑巧,一只小狐狸过来了,他看见小乌鸦便嬉皮笑脸地站在树旁,甜言

蜜语地说开了。

但是,小乌鸦牢记着老乌鸦的教训,根本不去理他。

小狐狸有些失望了。

他转了转眼珠子,换了一副嘴脸,破口大骂起来:

“该死

的小乌鸦你听着!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们祖祖辈辈更坏的东西了,你们是坏蛋,

是骗子,谁碰上你们,谁就倒霉,谁听到你们的声音,谁就一辈子遭殃……”

听到小狐狸这样无理的咒骂,小乌鸦气得火冒三丈,他不能忍受,他一定要还

击:

“你……”可是就在这一瞬间,小乌鸦衔在嘴里的肉落地了,小狐狸像老狐狸那

样,立刻把肉吃下肚去了。

重.给本文划分段落。

用“∥”在每段末尾处标明

2.概括第2段的段落大意。

3。

老乌鸦要小乌鸦提防教训。

4.小狐狸骗小乌鸦的方法是先后又,说明小狐狸。

5。

老乌鸦上了老狐狸的的当;小乌鸦上了小狐狸的

的当。

6.从这个故事里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

7.给这段故事加上标题:

32.我家的小园

我家的东南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园,里面种着备种蔬菜、花草和树木。

这里

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上了一条绿毯子,园里一片绿油油。

一群小鸟停在树枝

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静静的小园开始热闹起来。

夏天,成行的向日葵长得很茁壮,绽开的—朵朵金黄色的花,迎着朝阳怒放。

火红

的石榴花开得十分茂盛,散发着阵阵芳香,引来一群群蝴蝶和蜜蜂。

它们翩翩起舞,纵

情欢唱。

一排排玉米威武地挺立着;结出了硕大的玉米棒子。

地里茄子紫了,西红柿

红了,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了架。

望着这丰硕的果实,我感到小园的可爱。

秋天,喇叭花开了,在绿叶丛中伸出一支支粉红色的小喇叭,正在为小蜜蜂吹

奏着动听的歌。

石榴树上石榴熟了,红了,红色的果皮裂开了,露出了珍珠般,的颗

粒,好像迎着我咧嘴傻笑。

这一切怎能不惹人喜爱?

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园里的石榴树上披上了白雪,残枝披上了白雪,地上也

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整个园子戍了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

我情不自禁地赞叹:

“好

美啊,小园!

小园如此娇美,真是一幅诱人的四季画。

1.用“”将短文分成2段。

2.写出第2段的段意:

3.找出文中首尾相照应的句子。

首:

尾:

4.文中画线的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里。

文中画“——”的句子,用的是();

文中画“——”的句,用的是()。

33.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

在“淼儿、淼儿”

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

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

特别

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

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

地对她说:

“妈妈,我有大名的。

别叫我小名好吗?

”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

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

的。

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

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

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甲]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

来。

我立刻连声称谢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

“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把瓜刀,一边叮咛:

“淼儿,小心点!

“咦?

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

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

来,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前,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

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

“妈妈,我

不是说过嘛,别叫我的小名!

”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乙]了。

①妈妈的脸上呈现了

一种复杂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

“对不起!

高翔。

”可我听出我

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拗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

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②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

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

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

着,显得有些伤感。

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

“放心吧,没事的,我已

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

然抬起了头』艮里竟有了泪;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千——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香气四溢()哄笑()刹那()

2.给文中甲、乙两个空白选择正确的词语。

甲:

精致精巧精心

乙:

耐烦情愿满足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正确含义。

①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

体面:

②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拗口。

生硬:

4.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人家喊自己的小名,作者会有一种不

舒服甚至不被尊重的感觉?

5.作者曾两次抗议妈妈喊他小名,这两次抗议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妈的表情如何?

(摘引原文回答)

第一次抗议的语气,妈妈的表情;

.第二次抗议的语气,妈妈的表情。

6.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分别体现了妈妈怎样的心理。

第①句:

第②句:

7.为什么妈妈在送别“我”的时候又脱口喊出“我”的小名?

8.文章结尾处“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一句中,“撞”字揭示了

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

34.我爱家乡的木棉树

我的家乡在南宁市。

我家的屋旁有一棵木棉树。

家乡的木棉树一年四季都是挺拔秀丽的。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到来了。

春雨蒙蒙,细如牛毛。

高大挺拔的木棉树上

结出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花骨朵。

过了两三天,木棉花开了。

有的只绽开两三

瓣,有的全开放了,露出嫩红的花蕊。

从远处看,木棉花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

焰,把天际染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