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96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考点.docx

心理学复习考点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当代心理学的五种研究取向

1.      生物学取向——关注生物因素如何影响心理与行为。

2.      学习取向——关注环境和经验怎样影响个体的行为。

3.      认知取向——关注人脑中所发生的心理事件。

4.      社会文化取向——关注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怎样影响心理与行为的形成过程。

5.      心理动力学取向——关注个体行动的动力因素。

四.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描述研究

1.      个案研究——就是对单独个体的详细纪实。

2.      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种带着专门目的,采用问卷、调查表或谈话来收集有关心理与行为等信息的研究方法。

3.      自然观察——自然观察就是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的行为。

  

(二)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指在不试图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三)实验研究——是指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的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计划改变

并观测其改变对因变量所发生的影响,从而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的研究。

五.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个体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在适应环境是独特的模式。

它有几个特征:

(1)整体性—其中个体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

(2)稳定性—其表现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上。

(3)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有差异的。

六.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其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七.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八.影响人格的因素

(一)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大脑的结构形态和先天机能特性。

个体的形成是父亲的遗传信息和母亲的遗传信息结合的结果,因此,父母的某些特点就有可能遗传给子女。

众多行为遗传学研究结果均表明,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气质、某些精神病和其他复杂品质有影响。

  

(二)环境对性格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于人的人格形成及偏向都有作用。

胎内环境对此也有影响,母亲的胎内外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胎儿的生理健康,也影响胎儿今后人格的发展。

   2.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家庭的状况、学校教育的程度以及社会实践都能够对人格的发展起到作用

  (三)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对于人格的发展所起到的效果是不相同的。

九.健全人格的内涵

1、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

2、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3、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

4、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

5、以正面的态度对待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

十.教师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教育过程应该注意

第一、教育遵循人格发展规律,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

第二、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组合。

第三、教师要学心理学知识

第四、注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十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通过榜样的良好人格特征来影响学生的教育方法

榜样,指对个体的人生发展有所启示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人及其事迹。

(二)说理教育法——说理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言语指导,让学生认识人格健康的重

性,明确人格完善的具体目标的教育方法。

(三)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是使个体某种行为表现不断得到巩固而形成习惯,

而转化为人格特征的方法。

实施奖惩和提供行为训练机会是常见的有效方法

(四)环境熏陶法——环境熏陶法是自觉地利用环境资源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的人格教育方法。

十一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特定目标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的能力的信念。

即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到何种程度的估计。

反映自我的主动性与独特性,属于心理自我

十二。

习得性无助

         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十三。

什么是发展

        广义的发展是指有机体从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全程中生理与心理变化的顺序。

狭义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身心变化顺序。

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从而形成年龄特征,常常受遗传、经验等因素影响。

十三。

人的发展的内容

    1生理发展—身体方面的变化;

    2认知发展—感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变化;

    3社会性发展—个体的道德品质、社会态度和行为等的变化;

十四。

人的发展规律

每个人的发展速度不同,发展相对而言是有顺序的,发展是逐步产生的,发展有年龄特征又有个体特征,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十五。

什么是同化

        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十六。

什么是顺应——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十七。

刺激泛化

        某一种条件反应一旦确立,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其他刺激,无需经过条件作用学习,也可以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应,这种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十八。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它又叫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感觉记忆是记忆的入口通道,输入的所有感觉信息都必须在此作短暂的停留。

瞬间映像如视觉中的后像,即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感觉)后像。

十九。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阶段,是一个储存人们正在思考的信息的记忆系统。

也指指信息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自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十。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以至终身的记忆。

二十一。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

     

(一)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该曲线表明: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的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缓慢下来。

是一个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过程

     

(二)遗忘理论

         1.衰退理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

         2.干扰理论,识记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材料的干扰而导致了遗忘;

3.动机性遗忘理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而引起的;

4.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遗忘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无法提取。

 二十二。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二)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减少遗忘,“先密后疏”。

 

    

(2)分散复习——能减少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3)复习多样化——使学习不枯燥、大脑不疲劳。

(4)适当过度学习——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选择。

二十三。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推理,也可以说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其有三种常见的推理方法即:

三段论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二十四。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也可以说是从特殊到一半的推理。

有两种常见的推理方法即完全归纳法和简单枚举法。

二十五。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即由两个对象在某些性质上的相同,推出它们在性质上也有相同的推理形式,也可以把它叫做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二十六。

创造性思维

         是指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并具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活动。

二十七。

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二十八。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逻辑—数学智力科学家、数学家洞悉逻辑和数学模式,把握较为复杂的推理;

2.语言智力诗人、新闻记者对词的声音、节律和意义的灵敏性你,对不同语

的灵敏性;

3.自然主义智力生物学家、环保主义者对生物的灵敏性,敏锐的与生物交往的能力;

4.音乐智力音乐家产生和欣赏节奏、音高和颤音的能力,对不同音乐表达形式的敏感;

5.空间智力航海家、雕刻家准确感知空间以及对空间知觉进行转换的能力;

6.身体运动智力舞蹈家、运动员控制身体运动和有灵活操控物体的能力;

7.人际智力心理治疗师、推销员对其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期望的辨别和恰当反映的能力;

8.自知智力哲学家、活佛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区分,并以此指导行为的能力,对自己的力量、弱点、期望和智利的了解。

二十九。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2.应该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智能活动机会,在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3.应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

4.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八种智能中的每一种在人类认知结构中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应该对不同的智能一视同仁。

但它更强调每一个人的智能特点是不一样的,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展示自己智能长项的同时,将自己优势领域的意志品质等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发展。

5.应该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6.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挑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并形成新的、有时代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三十。

斯腾伯格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

他认为智力成分智力、情景智力和经验智力三部分构成

1.成分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

2.情景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所需适应、选择所要的环境,及有效的改变、塑造环境的能力。

3.经验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

三十八。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该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分为如下几类: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认识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前四种为基本需求,后三种为成长需求。

三十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1.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

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

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

2.后来马斯洛又将他分为了七种。

这七种需要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的,越是靠近顶部的成长型需要,满足的百分比越少。

 3.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

每一个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4.缺乏型需要几乎人人都有,而成长型需要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

尤其是自我实        

现的需要,相当部分的人没有。

5.满足需要时不一定先从最低层次开始,有时可以从中层,或高层开始;有时个体为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而牺牲低层次的需要。

6.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满足而消失,高层次需要发展时,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在许多情景中,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

7.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到绝对优势。

三十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教育的意义

     1.它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概括了一般人在不同层次上的需要,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因而获得了广泛认同。

     2.它为教育提供了内容框架,它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于促进教育中对人的重视具有积极意义。

     3.它肯定了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性,有助于发挥精神利益的作用。

认为只有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能使人产生更深刻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

     4.它建构了一个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借鉴。

三十二。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由某种刺激(机体外部刺激或内部刺激)所引起的个体自觉的心理体验。

三十三。

常见情绪调节法

     1.认知调节法——认为一个人情绪的好坏主要是由自己的认知和想法所决定的。

2.意志调节法——即将痛苦、烦恼、忧愁等消极情绪升华转化为积极有益的行动。

3.语言调节法——可以向老师、同事、亲人、好朋友倾诉,宣泄个体对所遭遇经历的不满;或大哭一场,释放积聚的能量,调整心理平衡。

4.自我放松法。

让自己的脸上露出一个开心的笑脸;挺起胸膛,深深的吸一大口气。

5.转移注意法。

6、阿Q”精神。

7、自我激励法。

三十四。

人际吸引因素

    1、时空接近性——人与人在地理位置、空间距离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

    2、相似性与互补性——指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跟自己在态度兴趣价值观背景以及人格方面相识的人或者当交往双方的特点或需要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3、特质因素——个性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具有更持久的人际吸引力,随着交往的加深,其影响逐渐增大

三十五。

功能性冲突功——能型冲突即冲突使双方都得到成长、关系更密切—“不打不相识”。

     意义:

冲突能暴露人们平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促进自己成长;冲突有助于发现事件背后的本质原因,使双方有更是的了解;冲突有助于把工作做得更完满。

三十六。

功能失调型冲突

即冲突是无益的、破坏性的对抗,使双方关系疏远、破裂、敌视。

三十七。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乐于学习,目标明确

2、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情绪

3、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充满自信

5、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三十八。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迅速发育),一方面为其心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学生心理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二)  家庭因素 父母关系、父母期望、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等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

(三)  社会环境 首先是家庭环境,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家庭环境起着主要的作用

其次是学习生活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影响。

再次文化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也有影响。

(四)  学校教育 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学校的 

人际关系等,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个体心理因素 中学时期是人生变化最为剧烈、也是心理矛盾和冲突最为剧烈的时期,因此个体的发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三十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学习障碍 厌学;考试焦虑;学业不良

2、人际交往障碍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3、情绪障碍 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

4、人格障碍 心理扭曲

5、青春期心理障碍 好奇感    6、追星问题

7、网络问题   8、暴力倾向问题

四十。

中学身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员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规律,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预防和矫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十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学习心理辅导包括: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学习计划与监控等。

(二)生活辅导1、生活目的与态度的辅导2、日常生活辅导3、社交生活辅导4、情绪情感辅导5、休闲辅导6、性问题辅导

(三)择业教育 包括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了解工作特性,获得有关就业、社会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让学生掌握择业选择的技巧,正确处理个人职业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等。

(四)人格发展教育 包括:

生活目标、理想和世界观的教育;开放进取精神的教育;自我意识的教育;意志品质的教育;优良品质的教育;不良人格的矫正。

(五)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 包括:

心理卫生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卫生,工作择业心理卫生,恋爱心理卫生,心理疾病,和身心疾病有关知识等。

(六)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

(七)心理障碍防治教育 包括:

学习障碍及其对策,神经官能症及其对策,抑郁症及其对策,发展性精神障碍及其对策等。

四十二。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  

(二)心理咨询

(三)在各科教中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班主任工作

(五)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工作 (六)心理辅导活动(团体)

(七)专家讲座  (八)心理训练   (九)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

(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四十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1、课堂教学灌输法。

课堂教学灌输法,是通过教授中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使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自发”和“从众”走向“自觉”和“自为”。

2、心理辅导的方法 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

可包括自我意识、学习、社会交往、性心理及生活等多方面内容

3、心理训练的方法训练方式包括心理训练、表象训练、素质拓展训练

 

(二)矫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3)自我控制法

2、全身松弛法

(1)调息放松法

(2)想象放松法(3)肌肉放松法

  3、系统脱敏法

(1)进行全身放松训练形成松弛反应

(2)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3)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力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5、信心训练法 目的在于帮助信心不足的人增强信心

6、理性情绪疗法

(三)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1、合理宣泄法2、注意转移法3、灵活幽默法4、换位思考法5、巧妙安慰法

四十四。

教师的工作压力

1、 工作负荷过重。

教师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外,还要加强教学研究、个性化教学和创新性教学等。

2、 学生的不良行为及课堂管理。

教师还要面对不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带来的焦虑,即管理课堂所带来的压力。

3、 学校的人际关系。

学校的人际关系影响教师的心态,促使压力的产生。

4、 教育改革与变化。

5、角色超载

5、 过高的自我期望。

自我期望值远高于实际成就,会产生失败感和压力感。

四十五。

教师对压力管理的有效策略

       1、重视时间管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教师压力的产生与他们不会有效的进行时间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加强时间管理对教师减轻压力有很大帮助。

2、改变生活方式教师常常因为生活的不规律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充分休息,适度运动,以此来培养自己轻松、认真的生活态度,减轻压力,是十分必要的。

3、学会自我调节面对压力时不能总是逃避,要做到:

第一,正视压力,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摆正心态;第三,适度的自我表露;第四,看到应对压力过后的积极意义。

4、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压力具有缓冲作用,它可以来自家人、亲友、同学、师长、专业医师、心理辅导人员等,他们都能给自己精神力量,以协助自己度过难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