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9898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docx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

《中医学》课程标准

供临床专业

《中医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医学》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

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精髓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热爱,达到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及治疗概述。

四、课程基本理念

本门课程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力求生动活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采用布置作业,组织讨论,加强辅导及辅助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学概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五、课程设计思路

1.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鼓励学生以中医模式对疾病进行分析,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理改革考试模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

4.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护士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

六、课程学习策略与建议

1.明确学习目标

2.注重人文修养

3.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4.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该课程的任务是介绍与专业相关的中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让学生了解、理解、应用中医的精髓和主要内容,学习中医学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常识性知识,掌握中医理论、中药理论,介绍常用的中医与中药方剂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方法、药物、方剂等。

二、分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

2、利用中医方法对病人进行独立诊断。

3、掌握基本的中医治疗原则及用药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堂理论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讨论,以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在实验和临床见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医师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

3.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应通过平时测验提问,操作技能考核及考试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篇、章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建议

理论

实验

小计

绪论

绪论

2

2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4

4

第二章

气血津液学说

2

2

第二章

藏象学说

8

8

第三章

经络学说

2

2

第十三章

腧穴概论

2

2

第十三章

常用腧穴

4

4

第十三章

毫针刺法

2

2

第十三章

艾灸疗法

2

2

第十三章

火罐疗法

2

2

第十三章

刮痧疗法

2

2

第四章

病因学说

8

8

第五章

四诊

8

8

第五章

八纲辨证

2

2

第六章

防治原则

2

2

第七章

中药概论

2

2

第七章

方剂概论

2

2

第八章

常见病证

12

12

第十四章

常见疾病

4

4

合计

64

8

72

二、内容要点与基本要求

(1)理论课

绪论

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医的发展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史书记载、生活中常见症进行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理论的确立

1.《黄帝内经》2.《神农本草经》3.《伤寒杂病论》等。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晋、隋、唐时期

2.宋金元时期

3.明清时期

4.近现代

1.简述中医的发展史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辩证论治

辩证:

区别证、症、病及其关系

论治:

(1)同病异治

(2)异病同治

2.详解中医的基本特色

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中药现代化研究

3.了解中医现代的发展

第1章阴阳五行

基本要求:

阴阳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阴阳的基本概论:

1.定义

2.阴阳的属性

1.简述阴阳的定义及区分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相互转换

(五)阴阳消长平衡

2.解释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5.用于确定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原则,用于指导养生防病

3.阐述阴阳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五行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简述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各自特性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1.五行相生

2.五行相克

3.五行制化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1.五行相乘

2.五行相侮

3.五行母子相及

2.详述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生克制化及乘侮等概念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2.相克关系的传变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1.指导四诊

2.推断病情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传变

3.阐述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使用

第2章藏象

基本要求:

气、血、津液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气

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生成

1.先天之精

2.后天水谷精微

3.自然界清气

气的生理功能

4.推动

5.温煦

6.防御

7.固摄

8.气化

气的运动形式

气的分类

1.元气

2.宗气

3.卫气

4.营气

1.了解气的概念、来源,掌握气的分类、功能及基本的气机

二.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2.了解血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三.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津、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3.了解津液的生成、输布和功能

四.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4.血能载气

(二)气与津液(参考气与血)

(三)血与津液——津血同源

4.掌握气、血、津液间的关系

藏象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的腑的区别及各自作用

1.掌握五脏与六腑的功能

二.五脏的具体功能以及生理联属

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1.主血脉

2.主神志

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2.熟悉心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肺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1.主气、司呼吸

(1)主呼吸之气

(2)主一身之气

2.主宣发肃降

宣发水谷精微和津液

(1)宣发卫气

(2)宣发浊气

(1)肃降清气

(2)肃降水谷清微及津液

(3)肃降呼吸道异物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在志为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3.熟悉肺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脾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1.主运化

第3章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水湿

2.主升清

3.主统血

在志为思,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

熟悉脾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肝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a)主疏泄

(1)疏泄气机

(2)疏畅情志

(3)助脾运化

2.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熟悉肝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肾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

3.主纳气

在志为恐,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此液为唾

熟悉肾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一)胆的生理功能

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二)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小肠

1.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3.主水液)

(四)大肠

传化糟粕

(五)膀胱

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活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了解六腑的功能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奇恒之府

(一)脑

1.主宰生命活动

2.产生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3.主管感觉和运动

(二)女子胞

1.天癸

2.冲任二脉作用

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了解奇恒之腑的功能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一)五脏间的关系

1.心与肺——主血脉与主气、朝百脉以及宗气的作用

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4.心与肾——心属火,肾属水

5.肺与脾——脾运化精微,肺呼吸清气,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液

6.肺与肝——肝主升,肺主降

7.肺与肾——肺通调水道,为上源,肾主水,为下源。

肺主气,肾纳气

8.肝与脾——肝疏泄,脾运化,肝藏血,脾统血

9.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封藏

10.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二)六腑间的关系

1.七冲门

2.绘表说明六腑间关系

(三)脏与腑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

2.肺与大肠

3.脾与胃

(1)脾主运化,胃主运化

(2)脾主升清,胃主降和

(3)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4.肝与胆

(1)肝之余气聚而成胆汁

(2)胆汁贮存于胆,疏泄靠肝

(3)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

掌握五脏之间的联系,了解五脏与六腑间的表里联系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第3章经络

基本要求:

经络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经络概述

经络的概念

经与络的内容

经与络的区别

1.简述经络的概念,经与络的区别

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

2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的手足分布、躯干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5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2.讲述十二正经的名称、分布、走行

(二)奇经八脉

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3.阐述奇经八脉的内容及其功能

第13章针灸

基本要求:

腧穴概论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1分类

1)经穴

2)奇穴

3)阿是穴

2腧穴的命名

1.了解腧穴的分类及命名原则

(二)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1腧穴的作用

2腧穴的主治规律

2.了解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三)特定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

3.了解特定穴的概念

(四)腧穴定位法

1体表标志法

2骨度分寸法

3指量法

(三)血与津液——津血同源

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常用腧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

天府,尺泽,列缺,太渊,鱼际

1.掌握手太阴肺经的常用腧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腧穴

商阳,三间,合谷,曲池,迎香

2.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腧穴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

承泣,地仓,大迎,头维,乳根,天枢,足三里,丰隆

3.掌握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

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4.掌握足太阴脾经的常用腧穴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

极泉,少府

5.掌握手少阴心经的常用腧穴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支正,颧寥

6.掌握手太阳小肠经的常用腧穴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睛明,攒竹,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膏肓,委中

7.掌握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

涌泉,太溪,照海,复溜

8.掌握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天池,曲泽,郄门,内关,大陵,劳宫

9.掌握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外关,支沟,天井,翳风,丝竹空

10.掌握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

瞳子寥,听会,阳白,风池,风市,阳陵泉,阳辅

11.掌握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

行间,太冲

12.掌握足厥阴肝经的常用腧穴

(十三)任脉腧穴

中极,关元,气海,神阙,水分,中脘,膻中,承浆

13.掌握任脉常用腧穴

(十四)督脉腧穴

命门,灵台,大椎,百会,素寥

14.掌握督脉常用腧穴

(十五)奇穴

四神聪,印堂,鱼腰,太阳,癜风

15.掌握常用奇穴

毫针刺法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教学录像《腧穴疗法》及实验操作

主要教学手段:

实训

(一)针刺方法

1.毫针结构的讲解

2.正确的毫针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

2)双手夹持进针

3.进针后晕针等情况的处理

1.掌握毫针的针刺方法

(二)行针方法

得气的概念

得气后施针者及受针者的感觉

不得气下常用的行针方法

2.掌握正确的行针手法

上肢常用腧穴的针刺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教学录像《腧穴疗法》及实验操作

主要教学手段:

实训

(一)上肢常用腧穴

1.上肢常用腧穴的定位

2.正确的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

2)双手夹持进针

1.掌握上肢常用腧穴

(二)行针

上肢腧穴针刺后的留针及行针

2.正确进行行针

下肢常用腧穴的针刺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教学录像《腧穴疗法》及实验操作

主要教学手段:

实训

(一)下肢常用腧穴

1.下肢常用腧穴的定位

2.正确的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

2)双手夹持进针

1.掌握下肢常用腧穴

(二)行针

上肢腧穴针刺后的留针及行针

2.正确进行行针

实验考核

主要教学方法:

抽签考核,考核学生对腧穴的掌握程度及进针、行针手法的掌握

主要教学手段:

实训

(一)腧穴定位的考核

1.考核学生对腧穴定位的掌握

(二)针刺方法的考核

2.考核学生对毫针针刺方法的掌握

第4章病因病机

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病因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1.病因的概念、分类

(1)病因的概念

(2)病因的分类

1.外因

2.内因

3.不内外因

4.病理产物

1.简述病因的概念及分类

外感六淫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1.外感六淫的概念

1.六淫

2.六气

3.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

4.六淫的致病特色

1.了解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色

1)风

a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b风善行而数变

c风为百病之长

2.掌握风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2)寒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寒性收引

c寒性凝滞

3.掌握寒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3)暑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c暑多挟湿

4.掌握暑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4)湿

a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耗伤阳气

b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5.掌握湿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5)燥

a燥性开涩,易伤津液

b燥易伤肺

6.掌握燥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6)火

a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b火易耗气伤津

c火易动血生风

d火易致痈疡

7.掌握火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疫疠之气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疫疠之气的致病特色

1.了解疫疠之气的致病特色

七情损伤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一.七情对脏腑的影响

1.喜伤心

2.怒伤肝

3.思伤脾

4.忧伤肺

5.惊恐伤肾

1.熟悉七情对脏腑的影响

二.七情对气机的影响

1.喜则气缓

2.怒则气上

3.思则气结

4.悲则气消

5.惊则气乱

6.恐则气下

2.掌握七情对气机的影响

三.七情对疾病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七情对疾病发展的影响

饮食内伤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1.了解饮食内伤的觉原因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劳逸损伤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二.过逸

1.了解劳逸损伤的常见原因

不内外因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一.刀枪伤

二.跌仆伤

三.扭挫伤

四.虫兽伤

五.烧烫伤

六.冻伤

1.了解常见的不内外因

痰饮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一.痰

1.有形之痰

2.无形之痰

1.熟悉痰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色

二.饮

1.痰饮

2.悬饮

3.支饮

4.溢饮

2.了解常见的饮及致病特色

瘀血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1.瘀血的成因

1.气虚

2.气滞

3.血寒

4.血热

5.内外伤

1.了解瘀血的成因

2.瘀血的致病特色

1.疼痛

2.青紫

3.出血

4.脉涩

2.熟悉瘀血的致病特色

第5章诊法

基本要求:

望诊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望神

1、得神

2、失神

3、假神

1.掌握望神的方法,了解望神的四种常见表现

二、望面色

1、常色与病色的区别

(1)常色

(2)病色

2、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

(1)青色

(2)赤色

(3)黄色

(4)白色

(5)黑色

2.掌握望色的基本方法

三、望形态

1.望形体

(1)强弱

(2)胖瘦

(3)畸形

2.望姿态

3.熟悉人体常见的形态

4、望头颈五官

头形,囟门,眼,耳,口,鼻,齿等

4.了解望头颈五官的方法

5、望皮肤

斑,疹,痈,疽,疔等

5.了解常见的皮肤疾病表现

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1、观察涕

2、观察呕吐物的临床意义

6.了解异常排泄物及分泌物对诊断的影响

七、望舌

1、正常舌

2、望舌质

3、望舌质

4、望舌态

5、望苔色

6、望苔质

7.掌握正确的望舌方法

闻诊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听声音

1、音哑与失音

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

3、咳嗽、喘、哮

4、呃逆,嗳气

1.了解基本的闻诊方法

二、嗅气味

2.了解临床常见的异常气味

问诊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

2.但寒不热

3.但热不寒

4.寒热往来

1.掌握临床的寒热表现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二.问汗

1.自汗

2.盗汗

2.掌握临床上汗出表现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三.问疼痛

1.胀痛

2.刺痛

3.固定痛

4.游走痛

5.绞痛

6.掣痛

7.冷痛

8.灼痛

9.重痛

10.空痛

11.隐痛

3.掌握临床上疼痛表现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四.问饮食

1.问口渴与饮水

2.问食欲与食量

3.问口味

4.掌握临床上饮食异常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五.问睡眠

1.问失眠

2.问嗜睡

5.掌握临床上睡眠异常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六.问二便

1.问大便

(1)便秘

(2)泄泻

2.问小便

6.熟悉临床上二便异常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切诊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1.概述

寸口“三部九候”

1.了解切诊原理及方法

二.正常脉象

1.平脉

2.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1)胃

(2)神

(3)根

2.了解正常脉象的表现

三.常见脉象

(1)浮主表证,亦主虚证

(2)濡主虚,主湿

(3)芤主失血,伤阴

(4)沉主里证

(5)弱主气血不足

(6)弦主肝胆病,诸痛,痰饮

(7)紧主寒,痛,宿食

(8)滑主痰饮,食滞

(9)涩主伤精,血少,挟痰,挟食

(10)洪主气分热盛

(11)实主实证

(12)细主气血两虚

(13)虚主虚证

(14)微主阳衰气少

(15)长主肝阳有余,阳盛内热

(16)短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17)缓主湿,脾胃虚弱

(18)迟主寒证

(19)数主热证

(20)结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

(21)代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

(22)促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

1.了解常见脉象的临床诊断意义

八纲辨证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概述

八纲辨证在诊断中的地位

八纲辨证的内容

1.了解八纲辨证

二、表里

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2.表证的临床表现

3.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