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304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4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x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对环境不同的

态度和

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2)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

不恰当、

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1)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

环境承受能力时。

(2)环境污染: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

自身的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1.判断正误。

(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压力 ②城镇化进程加快 ③资源不合理利用 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简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提示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1)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

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2)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3.全球性与局域性

(1)全球性环境问题:

酸雨、臭氧层破坏、

全球变暖等。

(2)局域性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事件等。

1.判断正误。

(1)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污染程度也低于发达国家。

(×)

(2)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前,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减轻。

(×)

2.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  )

①酸雨 ②土壤盐碱化 ③臭氧层破坏 ④噪声污染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A

解析 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和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

3.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严重?

提示 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任务探究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

材料二 环境问题漫画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请你给材料一所示图片加上适当的名称。

(2)材料二所示漫画所揭示的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3)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成果展示] 

(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2)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

环境问题源于人类与环境

关系失衡。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人类,人类如果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则能与环境协调发展,否则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如下图: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从产生的机理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类向环境

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

更新、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并且超过了

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大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

(1)~

(2)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  )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

(2)产生图示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B.经济发展水平高

C.生态环境脆弱D.经济发展水平低

科学思维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方法

(1)题,读图可知,甲为过度砍伐,乙为垃圾排放,丙为工厂废气排放,丁为过度放牧。

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产生环境污染。

(2)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从而引起环境问题。

[答案] 

(1)B 

(2)A

  提升运用能力

读漫画,回答1~2题。

1.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自然资源枯竭B.水体污染

C.生态破坏严重D.耕地面积减少

2.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A.开矿毁坏岩层B.滥砍乱伐森林

C.过度抽取地下水D.任意排放废弃物

答案 1.A 2.C

解析 读图,根据大量抽水管从地下深处获取地下水可知,该地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水资源枯竭。

任务探究 环境问题的表现

下图为当今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环境问题有哪几类?

其成因主要是什么?

类型

成因

________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或对自然植被的破坏

环境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3)乡村地区和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否相同?

(4)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的更为严重?

(5)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成果展示] 

(1)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2)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的工业和生活废物污染等)。

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南侵;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

(3)不同。

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4)发展中国家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有限。

(5)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①环境污染问题

②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2)生态破坏问题

(3)自然资源短缺问题

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读世界部分国家和区域生产、消费碳排放柱状图及人口数量折线图,回答

(1)~

(2)题。

(1)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

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

C.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通过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

D.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

(2)人均消费碳排放量(  )

A.印度多于俄罗斯

B.美国最多

C.金砖五国多于欧盟

D.日本多于美国

科学思维

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题,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生产的碳排放量多于消费的碳排放量,是因为有部分生产的碳排放量随着产品的出口而出口到了其他国家被消费;我国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高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进口产品所致;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小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

(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判断。

美国人口总数较少,而消费的碳排放量总量最多,所以人均消费碳排放量最多。

 

[答案] 

(1)C 

(2)B

  提升运用能力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破坏

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

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

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例及其分布可知,①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亚和中亚,可判断其为荒漠化;②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我国南方部分(工业发达)地区,可能为酸雨;③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有大面积分布,结合选项可知,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④主要分布在南亚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部分地区,应该为农田土壤侵蚀。

2.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A.工业排放的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D.建筑工地的扬尘

答案 D

解析 ②为酸雨,与扬尘无关,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97页思考]

思路点拨 1.可结合图中的人类不合理活动进行分析。

2.分析周围存在哪些环境污染,可从人类不合理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

成果展示 1.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2.略。

[教材第98~99页活动]

思路点拨 1.驱使人们垦荒的直接原因是粮食不足,同时,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需求量增加,以及因人口素质低下,对垦荒问题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等,也是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

2.图示垦荒方式有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等。

围湖造田的负面影响:

湿地减少,水利破坏。

开垦草场的负面影响:

草场破坏,风沙侵蚀。

毁林开荒的负面影响:

森林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3.据图5.4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可知,因粮食需求导致过度垦荒,使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生产力下降,进而使作物减产,粮食不足,在当地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越垦越穷。

成果展示 1.人口增长快,对粮食需求量大;人口素质低下。

2.略。

3.略。

[教材第100页思考]

思路点拨 1.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环境问题的影响应从区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地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2.结合图示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成果展示 1.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土壤退化的形成原因: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沙尘暴频发;不合理的耕作和放牧;过度抽取地下水等。

影响:

荒漠化更加严重,区域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土壤生产力和肥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生存环境恶化等。

2.图中欧洲河道改造和污染、北海和地中海水污染、欧洲东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南亚环境污染、北美洲石油泄漏、南美洲过度砍伐雨林、极地地区冰川加速融化等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材第100页活动]

思路点拨 1.据材料可知,小岛国忧虑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使两极和高山的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其国土,导致其丧失生存环境。

2.结合材料,按照地理事实发生的先后顺序绘制联系图框。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可从气候、冰川、岛屿和沿海低地、海平面变化、农业等角度分析。

3.据绘制的联系图框可知,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关键环节。

解决措施可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加强政府间合作等角度入手。

成果展示 1.小岛国忧虑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丧失生存环境。

以目前人类能源消费结构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速度,他们的担心有道理。

2.联系图框:

略。

影响:

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冰川融化;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加;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影响农业生产等。

3.关键环节: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解决措施:

减少砍伐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提高矿物燃料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等;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政府间合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调查当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

2.调查当地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来源,分析其影响。

3.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讨论作为学生可做的贡献。

4.查询资料,分析酸雨主要分布地区及危害。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探究点

题号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3,5,7,10,13,14

(1)

(2)

环境问题的表现

1,4,6,8,9,11,12,14(3)(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

读图,完成1~2题。

1.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

A.淡水枯竭B.气候变暖

C.臭氧层破坏D.酸雨危害

答案 B

解析 该岛受海洋影响深刻,气候湿润,淡水资源丰富,A项错误;臭氧层破坏对两极地区及青藏地区影响深刻,排除C项;地域狭小,缺乏现代工业,受酸雨危害程度低,D项错误;岛屿周边地势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岛屿面积减小,居住环境受限,故气候变暖是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B项正确。

2.近十几年来,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岛屿封闭B.地形单调

C.人类破坏D.降水过多

答案 C

解析 近十几年来,岛屿的地形、封闭性及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生物种类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破坏,C项正确。

读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B.原有栖息地破坏

C.气候变化D.小行星撞击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

人类过度开垦和捕猎导致物种锐减,故B项正确。

4.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划分,物种锐减属于(  )

A.生态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

C.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D.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答案 A

解析 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故物种锐减属于生态破坏,A项正确。

“烧芭”是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

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

据此回答5~6题。

5.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区农民烧荒种植和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6.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③

答案 C

解析 热带雨林被破坏会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不适合人类居住,不会产生人口急剧增加,③④错误。

故选C项。

重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下图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的生产活动有(  )

①种植水稻 ②煤炭燃烧 ③铜矿冶炼 ④饲养家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污染物进入人体路径图可知,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有色金属冶炼是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生产活动,即煤炭燃烧和铜矿冶炼会产生重金属污染。

8.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

①呼吸 ②饮泉 ③食菜 ④吃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污染物进入人体路径图可知,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来自周边环境,从环境中摄取和从食物中(水、蔬菜和家禽)摄取,重金属污染物不会从空气进入人体。

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

据此完成9~10题。

9.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

B.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

C.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D.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答案 C

解析 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的污染物集中,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而乡村地区,因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从全球来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较发达国家严重。

1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具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①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大 ②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对环境的压力大 ③发达国家环境治理能力强 ④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治理能力强;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增长快,对环境的压力大;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下图为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资源B.乙—环境

C.丙—生物D.丁—经济系统

答案 D

解析 据图观察甲、乙、丙、丁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废弃物排放进入甲(环境),人类又从环境中获得乙(资源),丙表示人口,指人类通过产业活动和消费活动利用资源,A、B、C三项错误;丁表示可持续发展中除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之外的经济系统,D项正确。

12.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环境自净能力丧失B.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C.工农业污染排放加剧D.生物多样性增强

答案 B

解析 据上题可知,甲表示环境,人类从环境中获得乙(资源)。

P过程表示人类从环境获得资源,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可能会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B项正确;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与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均表示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A、C、D三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

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10μg/m3。

下表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

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4分)

(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

如何影响?

(12分)

(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8分)

答案 

(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

风速:

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

气温:

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PM2.5不易扩散。

降水:

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解析 第

(1)题,从材料中“公路”“热电厂”“煤化工”等信息可归纳答案。

(2)题,从气温、风速、降水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角度去分析。

第(3)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从气温、降水、能见度等方面去分析。

14.下图为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1)图中箭头A、B表示出现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指出A、B的含义。

(4分)

(2)指出图中箭头C、D表示出的含义。

(4分)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当前全球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12分)

(4)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与ABCD对应。

(8分)

①滥采滥用石油等自然资源 ②燃煤产生的烟尘

③工业“三废”排放 ④过度抽取地下水 ⑤通过绿化改造局部气候 ⑥酸雨 ⑦水利工程 ⑧环境保护

答案 

(1)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作用于环境。

(3)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

(4)A—②③;B—①④;C—⑥;D—⑤⑦⑧。

解析 第

(1)题,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环境问题的表现,A、B箭头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即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题,D箭头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即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而对环境造成影响;C箭头由环境指向人类社会,即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从而环境对人类产生反馈作用。

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D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第(3)题,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当前全球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

第(4)题,A箭头人类社会指向环境,即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而对环境造成影响;B箭头由环境指向人类社会,即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从而环境对人类产生反馈作用。

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D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故②燃煤产生的烟尘、③工业“三废”排放是A的表现;①滥采滥用石油等自然资源、④过度抽取地下水是B的表现;C表示⑥酸雨;D表示⑤通过绿化改造局部气候、⑦水利工程、⑧环境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