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344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9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docx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

  板书内容:

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

  1、第一遍:

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

  《左传》(见课下注解):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讲读第一段:

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

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

(归纳:

大敌当前)

  2、讲读第二段:

  ⑴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

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

(归纳:

临危受命)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讲读第三段:

  ⑴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⑵强调“既”“越”“鄙”“焉”“为”“李”“济”“之”“封”“阙”“以”等词语及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句式。

  明确:

此段文字写烛之武游说成功。

(归纳:

智退秦师)

  2、讲读第四段:

  强调“微”“夫”“因”“敝”“与”“武”“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

  明确:

此段写结果。

(提示背诵此段内容)

  三、齐读全文,加强整体感知

  四、探讨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并评价其人物

  1、说辩艺术:

  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对方着想。

  ⑵理由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2、人物评价:

自信;有大局意识;有过人胆识。

  五、作业布置

  课后二、三题,做在书上。

  第三课时

  一、文学知识

  《左传》。

  二、字:

强调识记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语境

  三、词:

实词(含词类活用)、虚词

  文言实词:

  1、晋军函陵

  2、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何厌之有

  7、既东封郑

  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文言虚词:

  1、以:

  ⑴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又:

“扶苏以数谏故”)

  ⑵敢以烦执事(用,拿。

又“以乱易整,不武”)

  ⑶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或结果。

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⑷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为”连用,把……作为)

  ⑸“何以战”(凭,凭借。

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⑹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2、于:

  ⑴以其无礼于晋(对。

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

  ⑵且贰于楚也(词缀。

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译)

  ⑶皆以美于徐公(形容后,引进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⑸赵氏求救于齐(介入对象。

“向”)

  ⑹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

(从)

  3、之:

  ⑴公从之(代词。

佚之狐的建议)

  ⑵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结构助词“的”。

又: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⑷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⑸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去。

又:

“辍耕之垄上。

”)

  ⑹久之,目似瞑,意睱甚。

(音节助词,无实义)

  4、焉:

  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⑵焉用亡郑以陪邻?

(如何)

  ⑶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又如:

且焉置土石)

  ⑷又何间焉?

(句末疑问语气。

又“万钟于我何加焉?

”)

  5、而:

  ⑴夜缒而出。

(表修饰。

又如: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承接关系。

又:

今急而求子)

  ⑶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并列。

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

又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关系。

并且)

  四、特殊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⑴以其无礼于晋

  ⑵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省略句:

  ⑴辞曰

  ⑵许之

  ⑶夜缒而出

  3、判断句:

  ⑴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⑵邻之厚,君之薄也

  4、宾语前置句:

  ⑴夫晋,何厌之有?

  ⑵子何恃而往?

  五、记诵精美文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题难点处理

  七、听读材料(可另安排时间)

  1、广播剧剪辑:

《秦晋之好》(10分钟)

  2、广播剧剪辑:

《烛之武退秦师》(11分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借助语境来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

学习__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鼎尖教案

  授课方法

  学讲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朗读课文

  学生诵读指定的片段,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

诵读时注意句子的整散和长短,内容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

  二、讨论:

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

  人物性格事件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义)↓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秦军乃还

  智说秦伯(智)↓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明确: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他的义无反顾的精神展示了其“勇士”性格;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在揭露了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后,又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最终与郑国结盟。

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可见,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秦伯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1、课前5分钟演讲

  2、分析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

  个别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3、郑伯

  

(1)善于纳谏----“公从之”

  

(2)勇于自责------“是寡人之过也”

  (3)长于言辩-------“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晋文公

  贪婪,但理智,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具有雄才大略。

  三、把握文意拓展阅读

  问题6、解释成语大意,并用以下成语来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内容。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解说:

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说:

郑伯在国家亡危急存亡的时候,没有开门投降,没有匆忙地发布迎战命令,而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的烛之武坦诚相见,以自己的诚意打动烛之武,让他去说服秦伯。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解说:

在国家需要自己时,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欣然受命,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精神和面对强敌的大智大勇。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解说:

秦晋两国虽世代互为婚姻,但是两国之间却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解说:

在了解秦伯具有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烛之武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了他的戒备心理,为自己的成功说服扫除了障碍。

  【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解说:

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

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四、【小结】

  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

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五、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3、分析成语,学会用成语概括文中的内容。

  4、将这些成语串成一段话,概括__内容。

  课外作业

  教学小结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__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

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__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代有句话:

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把握

  1、解题:

  __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复述故事情节:

  让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复述课文情节(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顺序如下)

  三、研习课文

  第一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

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

针对疑难,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第二步,精度课文,质疑探究,解决疑难字词。

  1、小组内质疑,组内自行解答。

  2、组长质疑,学生或教师解答。

  3、教师质疑,学生解答。

(教师质疑重点落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并注重向课外迁移。

  重点实词:

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重点虚词:

之、以

  重点句式:

  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⑵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__。

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

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

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

  此时引出对写作背景的介绍:

  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无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值公二十八年》:

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讨论:

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

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__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全体同学考虑: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

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最后,女生齐读。

  4、学生齐读第四段,讨论:

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

  提示:

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点难点分析(仍以问题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加强对文本重点内容的把握,完成__的难点学习。

  1、细读课文第三段,烛之武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全退秦师的?

请给题目中的烛之武和退秦师之间加上一个合适的字,表明你的观点。

(大家讨论)

  可加的字如:

  (智)退:

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

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

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2、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加以分析。

你认为,随着烛之武却说的步步深入,秦伯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请揣摩秦伯的心理,并在烛之武说辞的每一层后,试着补充秦伯的对答之辞。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提示: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到君之薄也。

  第二层,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

  第三层,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唯君图之。

  观点举例:

第一层后:

这跟我有关系么那又怎样

  第二层后:

有道理让我考虑一下

  第三层后:

还真是这样我差点上它(晋国)的当

  (说明: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讨论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本段,并力求当堂背诵。

  第五步,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

  ⑴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⑶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⑴善于纳谏。

  ⑵勇于自责。

  ⑶善于言辩。

  3、秦伯: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

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

  四、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

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

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

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

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

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五、归纳写作特色(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

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__的戏剧性。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__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六、作业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

对此,你感受如何?

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

  提示:

可以结合史料从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阐述自己对口才的认识。

具体史料可以联想到毛遂义正词严,说服楚王与赵国缔约;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卫了赵王的尊严;诸葛亮舌战群儒等。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秦晋退兵

  五越晋难治妙

  论亡郑利晋语

  救舍郑利秦退

  郑晋人无信秦

  国晋人无厌师

  【教学反思】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这种授课方式的效果往往只是暂时的。

在本设计中,打破传统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自行讨论解疑,通过这一形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在对重点难点的讲读中,采用比较个性化的方式:

让学生在题目的退字前添加合适的字,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烛之武在退秦师时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及其劝说艺术,从而让学生了解烛之武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行为,并学习他学习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完成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让学生在烛之武的说辞之后想象秦伯的反应和可能有的对答之辞,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烛之武是如何步步深入的进行劝说的。

  总之,本设计遵循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提过阅读能力,并不同层次的对文本内容进行把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