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516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13宇宙的边疆教案必修3

宇宙的的边疆

授课题目

宇宙的的边疆

拟2课时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

重点

1.了解解说词的特点,品味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型

□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个性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略)

二、作者及解说词特点简介

1、作者卡尔•萨根(《全优课堂》72页)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

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

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 . 作者卡尔•萨根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

边 

读课文边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   星系(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  太阳系  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2. 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 (1-4)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 (5-10)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 (11-13)宇宙中的恒星及特点 

第四部分 (14-17)我们的星系及地球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 

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提问】课文题目《宇宙的边疆》,宇宙是无穷的,文题是否矛盾?

【明确】目前所探测到的最远的世界是总星系,总星系的半径为100亿光年,也是目前我们心中宇宙的大小,但100亿光年以外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团,它的边缘在哪里,至今仍是天文之迷,因此,文题的以宇宙的边疆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的范围,文题不矛盾。

2.【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

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

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语段中的议论和抒

教学后记: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人:

授课日期:

年月日星期班级)

授课题目

宇宙的的边疆

拟课时

第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型

□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

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4.【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

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5.【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6.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⒈列数字。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⒉下定义。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

⒊打比方、作比较。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五、品读语句,体味特点

本文属科普小品,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品味语句中体会其语言特色。

 

1. 海水才刚刚淹没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

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

……我们还乡心切。

(人类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的陆地上来的,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

海洋做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的开发、利用。

“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并且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 . 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有的恒星旋转平稳均衡,有些恒星是因快速旋转而变了形。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

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

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3.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

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世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处处碰壁。

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是需要怀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学的翅膀,敢于想象,并不断地探索验证,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怀疑否定旧知,产生新知。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想象和怀疑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作者不囿于介绍宇宙知识,还发表自己的见解。

) 

4 . 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

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虽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起步。

更何况宇宙间可能到处存在着生命,而我们依据目前的科技,仍没有发现怎样才能探测他们的存在,这将是人类宇宙探索史上历史性的一步。

作者语言严谨,“可能”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体味语言特点,培养审美能力。

六、拓展延伸,培养情感 

学习了《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同学互相交流。

(1)宇宙对于我们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学习了本文,我们进一步知道我们和宇宙只密不可分的。

我们所见的奇异的天象和宇宙发生的壮观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

 

(2)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人类在一边创造着地球美景,一边留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

一系列环境和生态危机全面爆发,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

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

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3)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类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

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教学后记: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

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

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

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

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

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

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风随草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

D.《诗经》中的“风”,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2.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赤着的脚

叶圣陶

中山先生站在台子上,闪着沉毅的光的眼睛直望着前面;虽然是六十将近的年纪,他的躯干还是柱石那样直挺。

他的夫人,宋庆龄女士,站在他旁边,一身飘逸的纱衣恰称她秀美的姿态,视线也直注前面,严肃而带激动,就像面对着神圣。

前面广场上差不多挤满了人。

望过去,像巢里的蜜蜂一般一刻不停地蠕动着的全是人头,大部分人戴着草帽,其余的光着,让太阳直晒着,沾湿了的头发乌油油得发亮。

广场的四围是浓绿的高树,枝叶一动不动,仿佛在特意严饰这会场似的。

这是举行第一次广东全省农民大会的一天。

会众从广东的各县跑来,经过许多许多的路。

他们手里提着篮子或是坛子,盛放那些随身需用的简陋的东西。

他们的衫裤旧而且脏;原来是白色的,几乎无从辨认;原来是黑色的,反射着油腻的光。

聚集这么多的人在一起开会,他们感觉异常新鲜又异常奇怪。

但是他们的脸上全都表现出异常热烈的虔诚的神情。

广东型的深凹的眼睛凝望着台上的中山先生,相他的开阔的前额,相他的浓厚的眉毛,相他的渐近苍白的髭须;他们又同时仿佛觉得中山先生也在渐渐凑近他们,几乎鼻子贴着鼻子。

他们的颧颊部分现出比笑更有深意的表情,他们厚厚的嘴唇忘形地微微张开着。

他们中间彼此招呼着,说着话。

广场上因为人多,声音自然不小。

但是那说话的情态显然不含浮扬的意味,可见他们心头很沉着。

人还在陆续地来着,广场上人头铺成的平面几乎全没罅隙,不过这时人头仿佛却不如先前那样蠕动得厉害了。

仿佛证实了理想一样,一种异常欣慰的感觉浮上中山先生的心头,他不自觉地阖了阖双眼。

这会儿他的视线向下斜注,看到的是站在前排的农民们的脚:

那是些赤着的脚,留着昨天午后雨中沾上的泥,脚面上静脉管蚯蚓一般蟠曲着,脚底黏着似的贴在地面上。

好像遇见奇迹,好像第一次看见那些赤着的脚,他一霎时陷入到沉思中了,虽说只是一霎时的沉思,却回溯到了几十年以前:

他想到自己的多山的乡间,山路很不容易走,但是自己在十五岁以前,就像现在站在前面的那些人一样,也总是赤着脚。

他想到那时候自己家族的命运同现在站在前面的那些人相仿,全靠一双手糊口,因为米价贵,吃不起饭,常常只好吃山芋。

他想到就从这一点,自己开始怀着革命的思想:

中国的农民不应该再这样困顿下去,中国的孩子必须有鞋穿,有米饭吃。

他想到关于社会,关于经济,自己曾不倦地考察,不倦地研究,从而知道革命的事业必须有农民参加;而革命的结果,农民生活更应该得到改善。

他想到自己曾经为了这些想法撰文,演说,找书,访人,不知不觉延续了三四十年了。

而今天的眼前,他想,满场站着的正是比三四十年前更困顿的农民,在他们身上,有形无形的压迫胜过他们的前一代。

但是,他们今天赶来开会了,在革命的旗帜下聚集起来了,这是中国一股全新的力量,革命前途的——

这些想头差不多是同时涌起的。

他重又特别关注地去看那些赤着的脚,一缕感动的夹杂着酸楚的意味从胸膈向上直冒,心头燃烧着亲一亲那些赤着的脚的热望,闪着沉毅的光的眼睛也跟着潮润了起来。

他回头又看了看他的夫人,宋庆龄夫人正举起她的手巾,含着微笑代表自己向热情与会的农民会众致意致谢。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门见山,开头以几个特写镜头,把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在会议台上的形象和广场上的会众形象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既层次清晰又引人入胜。

B.与会民众凝望着孙中山先生,仿佛觉得先生也在渐渐凑近他们,几乎鼻子贴着鼻子,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农民对孙中山先生的亲近与热切期待。

C.小说擅长进行深邃而丰富的心理刻画,孙中山先生回溯了自己成长、革命的经历,想到农民的困顿生活,再次明确了关注农民生活的革命思想。

D.小说先以孙中山及夫人的形象为主描绘会场人物;然后交代原委并宕开笔墨描写会众,最后详写中山先生的心理并自然引回夫人形象,结构谨严。

2、请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3、小说以“赤着的脚”为标题有什么效果?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

乐祥涛

①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

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

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

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

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

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

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

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

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

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

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

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

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

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

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

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

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⑩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

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

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

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

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个妇女配合。

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

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特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

虽说树桠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⑭雪天里的日子,不全是代表寒冷的一面,有时,也会有温馨的事情发生。

⑮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

开始时,是榨木籽油。

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的物质。

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好原料。

⑯“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⑰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日的乌桕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泊从容。

B.第⑨自然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绚丽多姿。

C.结尾部分描写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